(壹)松南低凸起
1.油氣運聚及匹配條件分析
松南低凸起與四個凹陷相鄰(圖6-7),即陵水凹陷、松南凹陷、包道凹陷和北郊凹陷,四個凹陷均被凹陷所包圍。主要發育三套烴源巖,主要烴源巖為始新統和崖城組,次要烴源巖為陵水組和中新統。如前所述,陵水凹陷、松南凹陷和包道凹陷的生烴量、資源量、生烴強度和資源豐度都較大,符合富烴凹陷的標準,為松南低凸起的構造提供了豐富的油氣資源。根據2000年盆地模擬結果,陵水凹陷生氣高峰期為三亞組和黃流組沈積時期。松南凹陷生氣高峰期為嶺二段、三亞組和黃流組沈積時期。包道凹陷生氣高峰期為三亞組和劉皇組沈積時期。北郊凹陷生氣高峰期為陵二、陵三、三亞、黃流組沈積時期。四個凹陷的產氣高峰都較晚,有利於油氣聚集。
圖6-7瓊東南盆地松南隆起T70構造圖
2.永樂3-1結構
永樂3-1構造(圖6-8、圖6-9)位於瓊海東南部深水區松南低凸起東部,屬於53/16外協區塊範圍,水深1000 ~ 2000m,是包道凹陷向松南低凸起的過渡部分。根據收集的1100km2三維地震資料,對該構造進行了精細解釋和落實。研究表明,永樂3-1構造是壹個大型斷塊構造,被幾條近東西向斷裂分割成7個單元,總構造面積405km2。綜合計算構造潛在天然氣資源量2508×108m3或潛在石油資源量12.56×108t,綜合勘探潛力巨大。
永樂3-1構造位於松南低凸起東部,三面被窪陷包圍,位置優越,可以聚集松南、包道、長昌三個大型生烴窪陷生成的油氣,具有優越的烴源條件。包道、長場和松南凹陷發育反射特征明顯的始新統湖相和漸新統崖城組淺海相烴源巖,烴源巖埋深可達4S以上(6000 ~ 8000 m),有利於凹陷深層烴源巖大規模成熟。盆地模擬結果表明,凹陷內始新統烴源巖在漸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早期達到生烴高峰期。而崖城組烴源巖在中新世早期和鶯歌海組至今有兩次生烴高峰,總生烴量巨大,為構造提供了充足的油氣源。
構造部位有多條大型斷裂,可作為深部油氣運移至構造的主要通道;斷層走向主要為NE向和近EW向,NE向斷層活動時間主要為始新世至漸新世早期,而近EW向斷層活動時間為漸新世早期至晚中新世末期,活動時間貫穿兩套烴源巖的主要生烴高峰,對油氣運移起關鍵作用。壓力勢分析表明,該構造位於壓力過渡帶,有利於油氣向圈閉運移。
永樂3-1構造被多條斷層分割成7個獨立單元,其圈閉保存條件受斷層側向封閉性影響較大。在分析構造部位幾條主要斷層的斷層封閉性時,認為斷層距離普遍較大,崖城組三角洲砂巖在斷層上下壁完全不連通,形成斷層的有效側向封閉,圈閉內的油氣難以通過斷層滲漏,整體保存條件較好。
圖6-8 3700穿越永樂3-1構造線地震剖面圖
圖6-9永樂3-1構造崖城組頂部深度構造圖
早期NE向斷裂與晚期EW向斷裂交匯的構造位置也是水系交匯的有利場所。崖城組發育的大型三角洲前緣相砂巖可作為永樂3-1構造的主要儲層體系。儲層厚度大,地震剖面上有明顯的振幅異常,與構造部位重疊較好。上涪陵組三段和晚期崖城組沈積地層主要為弱反射的淺海泥巖,與早期發育的三角洲砂巖形成良好的儲蓋組合。
永樂3-1構造的主要成藏優勢是構造附近地震資料質量好(三維部分覆蓋),圈閉規模大;凹陷烴源特征明顯,油氣來源充足。主力儲層埋藏深,沈積相好,反射特征明顯,推測儲層物性優越。構造部位有多條長期活動的斷層,可作為油氣垂向運移的主要通道;計算潛在資源的數量是巨大的。
構造的主要風險是圈閉類型為斷塊,相對風險高;同時,主要目的層位於崖城組,為二次勘探系列,儲層質量尚未得到鉆井證實。
(2)嶺南低隆起
1.油氣運聚及匹配條件
嶺南低凸起被窪陷所包圍,是油氣運移和聚集的主要場所。從壓力勢和油氣運移聚集模擬分析來看,南部深水區是中央坳陷超高壓體的主要泄壓區,應該是油氣運移的主要方向之壹。陵水凹陷東西兩端存在差異。西部為雙斷層構造,東部為北有斷層、南有上層建築的超構造。低凸起位於陵水凹陷和樂東凹陷,與陵水凹陷南斜坡相鄰。在地震剖面上,發育晚期構造和斷層,溝通了深層烴源和淺層砂體。油氣運移受凹陷內超壓驅動,垂向斷層裂縫、同生控窪斷層及其鄰近的斷坡扇砂體為縱向運移通道,斜坡隆起上的不整合面、三角洲和海岸砂巖為橫向運移通道。
該構造帶的構造圈閉發育層位為T70至T40。崖城組開始沈積,部分構造開始發育。部分構造在陵三段沈積時期開始發育,所有構造均形成於組沈積時期(晚中新世),大部分形成於梅山組沈積時期(中中新世)或之前。樂東凹陷、陵水凹陷和北郊凹陷的產氣高峰都較晚,產氣高峰(或部分產氣高峰)在該構造帶構造形成後或同時具有良好的匹配關系,有利於油氣聚集。預測該區有以下成藏模式:烴源主要為凹陷邊緣隆起周圍的始新統中深湖相、崖城組半封閉淺海相泥巖和濱海平原相,凹陷內生成的油氣沿垂向斷層和控窪斷層及其附近的斷坡扇垂向運移,然後沿不整合面和三角洲、濱海相砂巖側向運移至斜坡隆起,在圈閉內聚集。
目前在嶺南低凸起發現了三個構造圈閉,分別是陵水33-1、26-2和32-1構造(附圖6-10)。
2.陵水33-1結構
陵水33-1構造距離南部隆起物源區較近,發育的儲層有陵水組濱海和淺海相砂體、梅山組和黃流組濱海和淺海相砂巖以及淺水臺地。儲層發育條件較好,目的層段油氣檢測異常。其構造高點水深1450m,最大圈閉面積74km2。04E34036和04E44035是穿過陵水33-1構造的兩個剖面(附圖6-1和附圖6-12),顯示陵水33-1構造儲蓋組合良好,劉皇組為其所在區域的蓋層,局部區域有陵水。
陵水33-1構造砂巖及斷層發育。陵水33-1構造中的F1斷裂受沈積控制,西段活動性強於東段,斷裂在(21Ma)之前結束。而東部斷裂在(23Ma)之前就結束了活動,東部的活動結束早於西部。F1斷層主要與嶺三段下盤嶺二段淺海泥巖對接,側向封閉條件較好。F4斷裂活動的斷距整體不大,處於拉扭性質,斷裂活動結束於陵水期末。F4斷層與目的層陵三下潘玲1下段下部的濱海泥巖對接,側向封閉條件可能較好。斷層南段與陵二段淺海泥巖對接,側向封閉條件較好。斷裂活動結束早,圈閉形成後後期無斷裂和構造運動破壞,圈閉保存較好。
圖6-10陵水33-1、陵水26-2、陵水32-1構造位置圖
圖6-11瓊東南盆地04e34036線運移剖面圖
陵水33-1構造主要目的層壓力系數在1.1 ~ 1.3之間,是陵水凹陷超壓油氣運移的主要方向,具有良好的油氣垂向和側向運移條件。其運移方式主要是沿斷層縱向運移,但也有橫向運移。油氣成藏的兩個關鍵時刻為17.5Ma和2.4Ma,構造基本定型於中新世,與油氣生成和運移具有良好的匹配關系。
陵水33-1構造主要目的層總資源量為1150×108m3。
圖6-12瓊東南盆地04e44035線偏移剖面圖
圖6-13陵水33-1構造儲蓋組合特征
3.陵水26-2構造
陵水26-2構造位於樂東-陵水凹陷南部北部生物礁的西低凸起,在凹陷南部13斷層的上升盤上,與生烴凹陷相鄰。
陵水26-2構造圈閉為披覆斷層背斜和背斜構造(附圖6-14和附圖6-15),規模大,多個圈閉垂向疊加好。
陵水26-2構造距離南部隆起物源區較遠,主要發育的儲層為陵水組濱海淺海砂體、梅山組和黃流組濱海淺海砂巖和淺水臺地,儲層較為發育。04E44021 AVD反演剖面顯示有AVD高的異常區,是有利的含氣區。04E44021 DR反演剖面也顯示有壹個高DR的異常區,是有利的含氣區。附圖6-16顯示LS26-2構造儲蓋組合良好,劉皇組為本區蓋層,局部有陵水組二段泥巖,三亞組和黃流組泥巖也是良好的蓋層。
圖6-14瓊東南盆地04e34032線偏移剖面圖
圖6-15瓊東南盆地04e44019測線偏移剖面圖
陵水26-2構造中,主斷層F1是坳陷期的壹條控陷斷層,在崖城期活動強烈,最大斷距1800m,陵水期活動減緩,陵水末期斷層活動基本結束。目的層陵三段F1與下行二段淺海泥巖連通;陵壹段和三亞二段與淺海泥巖對接,斷層側向封閉條件好。F2斷層活動結束早,在陵水期末期,陵水組壹段與下盤三亞組二段相連,可能具有良好的側向封閉條件。陵三段與下行壹段海岸地層對接時可能存在側封風險。陵水26-2構造斷裂活動結束早,後期無斷裂和構造運動破壞,保存條件較好。
圖6-16陵水26-2構造儲蓋組合圖
陵水26-2靠近陵水凹陷中心,運移距離約10km,具有非常有利的油氣捕獲條件,斷層溝通,良好的烴源和運移條件。
陵水26-2構造主要目的層壓力系數在1.1 ~ 1.5之間,是陵水凹陷超壓油氣運移的主要方向。油氣具有良好的縱向和橫向運移條件。其運移方式主要是沿斷層縱向運移,但也有橫向運移。成藏的兩個關鍵時刻為17.5Ma和2.4Ma,但該構造形成於中新世,基本定型,與油氣生成和運移具有良好的匹配關系。但構造遠離南部隆起,水庫存在壹定風險。其總資源量為1049×108m3。
4.陵水32-1結構
陵水32-1構造位於陵水凹陷南部北郊西低凸起,其形成機制與33-1相似。
陵水32-1構造圈閉為披覆斷層背斜和地層超覆構造(附圖6-17和附圖6-18),規模小於前兩個構造,但埋深較淺,新近系梅山組和三亞組圈閉較大。陵水32-1儲層由陵水組海岸和淺海相砂體、梅山組和黃流組海岸和淺海相砂巖以及淺水臺地組成。陵水32-1構造在梅山組、三亞組、陵水組及其基底附近表現為AVD、DR異常高,波阻抗低。陵水32-1在2.76s淺層也出現明顯的AVD、DR和三個AVO高異常,很可能含有油氣,是樂東凹陷油氣系統的代表。
陵水32-1砂巖和斷層發育,具有良好的油氣垂向和橫向運移條件。陵水32-1構造中的F1斷層以沈積控制的同生斷層為特征。早期斷裂活動強烈,晚期斷裂活動強度逐漸減弱,斷裂活動基本結束於三亞末期。早期斷裂活動強烈,構造高部位陵水組和三亞二段地層部分缺失。陵三段構造位置與下降盤三亞二段淺海泥巖對接,側向封閉條件好;陵壹段與三亞壹段下部地層相連;側密封狀況良好;構造北塊是發育在繼承性隆起上的地層超覆圈閉,陵壹段和陵三段側向被基底花崗巖封閉。三亞壹段毗鄰下降盤梅山組淺海,可能具有良好的側封條件。構造北塊晚期有壹個火焰煙囪,可能對下伏地層油氣早期聚集有影響;南塊構造無後期斷裂破壞,保存條件較好(附圖6-19)。
陵水32-1構造主要目的層壓力系數分別為1.1 ~ 1.5,陵水32-1構造主要目的層壓力為正壓力,是樂東和陵水凹陷超壓油氣運移的主要方向。陵水32-1構造形成時間較長,基底隆起上發育古近系、斷塊和新近系斷層背斜圈閉。有兩個油氣成藏的關鍵時刻,17.5Ma和2.4Ma,各因素之間有很好的時空匹配關系。資源量為856×108m3。
圖6-17陵水32-1構造04e34021線偏移剖面圖
圖6-18陵水32-1構造04e44031線偏移剖面圖
圖6-19陵水32-1構造儲蓋組合圖
(3)南部隆起
1.儲層和蓋層條件
陵三段(T70~T62)為地勢高、水深淺、沈積薄的南部隆起區。地震相以中強振幅平行連續反射為特征,以海岸相沈積為主,局部發育扇三角洲。陵二段(T62 ~ T61)主要發育淺海相沈積,東部邊緣局部發育海岸相和扇三角洲沈積,西部主要發育海岸相沈積。回歸始於淩二員之後。陵壹段(T61~T60 ~ T60)凸起埋深較小,地層沈積較薄,廣泛發育濱海相沈積。凸起的東北部以淺海相沈積為主,淺海相的發育範圍小於陵二段,東部局部發育濱海相沈積。T60以後海平面壹直在持續上升,但隆起區的地勢較高。在古隆起早期,三亞組二段部分出露為剝蝕區。隆起上地層較薄,廣泛發育海岸相沈積,僅東北部發育小面積淺海相沈積。沈積期(T52~T50)隆起大部分地區水體變淺,沈積厚度薄,為濱海相。梅山組(T50~T40)期間,凸起東部發育大面積的生物礁,生物礁與大面積的礁灘沈積壹起覆蓋了所有凸起。劉皇組沈積後,盆地沈降迅速,為典型的陸棚-斜坡體系,泥巖較多,粒度較小。深水區大面積發育半深海相沈積,從凹陷到低凸起全部被半深海相地層覆蓋。永樂凸起儲層主要有三種類型,即海岸砂巖、三角洲砂巖、生物礁和海灘灰巖。* * *發育四套儲蓋組合:①陵三段濱海砂巖、扇三角洲砂巖和淺海泥巖儲蓋組合;②陵壹段濱海砂巖與三亞二段淺海泥巖的儲蓋組合;③三亞組濱淺海砂巖和泥巖互層的儲蓋組合;④梅山組生物礁、礁灘灰巖和劉皇組半深海相泥巖的儲蓋組合。
2.油氣運聚及匹配條件
永樂凸起東鄰長昌凹陷,西鄰北郊凹陷。地處地勢高、勢能低的南部隆起區,是油氣運聚的有利場所。北郊凹陷南斷北超,永樂凸起位於北郊凹陷東部陡坡方向,是該凹陷油氣運移的方向之壹。地塹式包道凹陷位於隆起的北部,被嶺南低隆起隔開,從包道凹陷和松南凹陷到南部隆起是兩個臺階。包道凹陷生成的油氣在超壓驅動下跨越嶺南低凸起的兩個臺階,到達地勢較高的永樂凸起形成油氣藏。長昌凹陷是壹個地塹式凹陷,與永樂凸起相連。永樂凸起地勢高,勢能低,是該凹陷油氣運移的主要方向之壹。在地震剖面上,可以看到早期形成的斷層繼承性發育,將深層烴源與淺層砂體聯系起來。油氣運移受凹陷內超壓驅動,斷層為縱向運移通道,凸起上的不整合面和三角洲、海岸砂巖為橫向運移通道。預測該區有以下成藏模式:烴源主要為凹陷內始新統中深湖相、崖城組半封閉淺海泥巖和凹陷邊緣凸起周圍的濱海平原相,凹陷內生成的油氣沿斷層縱向運移,然後橫向運移至斜坡凸起,再沿不整合面和三角洲、濱海相砂巖運移至圈閉內成藏。
(4)長昌凹陷
1.油氣運聚及匹配條件
長昌凹陷內部斷層比較發育,油氣可以短距離運移聚集,是油氣運聚的有利場所。長昌凹陷油氣運移的途徑主要有兩種:壹種是通過斷裂構造與下伏烴源巖直接溝通,油氣通過斷層的垂向運移直接到達圈閉形成油氣藏;另壹種是油氣通過斷層縱向運移,然後通過不整合和橫向連通的砂體橫向運移,到達圈閉形成油氣藏。由於凹陷內斷層發育,大部分構造形成與早期形成的生長正斷層有關,所以第壹次運移方式是主要的運移方式。目前在該構造帶發現的構造和圈閉有T70~T50。自崖城組沈積以來,部分構造開始發育,淩三段沈積時部分構造開始發育,所有構造均形成於梅山組沈積時期(中中新世)。長昌凹陷產氣高峰均較晚,該構造帶形成後,產氣高峰或部分高峰具有良好的匹配關系,有利於油氣聚集。
2.長昌33-1結構
長昌33-1構造位於長昌凹陷中部,呈四面下傾的背斜狀態,與斷層發育有關。該構造自上而下發育T60、T61、T62、T70、T100多層圈閉,深度域面積36 ~ 122km2。圈閉類型分別為斷背斜和背斜(圖6-20,圖6-21)。構造分為兩個高點,各層圈閉東高點發育,西高點僅在T61及以後發育,面積較小。圈閉主要向西北-東南方向延伸。而T60圈閉西部為NE向,東部為NW向。構造東、西兩翼受兩組走向不同的斷層控制,頂部受斷層切割作用復雜,但整個構造並未切割成許多塊。
圖6-20長33-1構造高點地震剖面圖
圖6-21長33-1油氣聚集模式圖
西高點發育氣煙囪,淺層有亮點。中新世以前,斷層極在構造附近發育,流體易於排泄,難以形成流體底辟。因此,其形成時間可能在區域蓋層形成之後,即T40之後;東高點基底發育背斜,構造振幅強,向西減弱消失,強振幅在構造範圍內。東高點構造是擠壓形成的。擠壓作用發生在漸新世的崖城期。表明構造東部位置高,但始新統和崖城組厚度大,反應沈積低,後期隆升高。
1)構造部位發育晚期斷層,連通烴源層和深層目的層。
該構造位於凹陷中部附近,發育多條晚期斷層,溝通烴源和深層目的層。油氣垂向運移是主要途徑,凹陷中部油氣垂向運移活躍且持續時間長,具有近源成藏的有利條件。壓力預測結果表明,長33-1背斜構造部位地層壓力較低,有利於凹陷內高壓烴源層生成的油氣運聚。
2)構造的形成和發展與油氣生成、運移和聚集的時空具有良好的匹配性。
斷裂主要活動於崖城期、陵水期和三亞期,作為通道有利於崖城期、陵水期和三亞期形成的圈閉捕獲油氣。此外,西高點有壹個氣煙囪作為通道,可以捕獲鶯歌海組沈積期至第二期生排烴高峰期的油氣(圖6-21)。
3)良好的儲存條件
長33-1位於凹陷中央,背斜形態,四面下傾,整體保存條件較好。而東北部的斷層地層逐漸變高變平,可能導致油氣部分向此處的北坡泄漏。但從構造圖上看,斷層西側地勢較高,而東側地層向下傾斜,所以即使兩套砂巖緊靠油氣,也不會出現大規模的漏失。後期斷層基本沒有影響到結構的主體部分。
4)含油氣特征明顯。
長33-1西高點表現為強振幅異常,通過烴類吸收檢測和AVO屬性交匯分析可能為含氣異常。長昌33-1東高點沖積扇振幅強。經聚類分析,構造位置異常,表明可能含有油氣。
長33-1構造成藏條件具有以下特點:生油層特征明顯,總生烴量巨大;圈閉類型好、多層、大規模;垂向油氣運移通道發育;潛在資源巨大;由於儲層歷史悠久,陵水組儲層可能較薄。沖積扇儲層可能受埋深影響,導致儲層質量有壹定損失,且由於水深大,地溫梯度高導致井底溫度高,整體井深過大,對鉆井工程要求較高。
長33-1構造資源量大,有潛力成為深水勘探的第壹個突破點。計算潛在天然氣資源量為1925×108m3,或潛在石油資源量為9.5×108m3。
3.萬寧3-1結構
萬寧3-1構造位於長昌凹陷中部,屬於53/30區塊。該構造位於壹個向東上升的大斜坡背景上,東部相對較高。圈閉類型屬於構造+巖性圈閉,T52層背斜圈閉,T52面扇體,扇體頂部T52U圈閉。T52U和T52圈閉頂部或上傾方向被水道切割,不同部位的水道底界基本水平,表明水道下切深度在構造區內變化不大。東水道較深的下切層位與東部較淺的T52U和T52圈閉有關。T52U、T52為東南向水道側封圈閉,埋深適中,圈閉規模較大,為坳陷與隆起的鏡像,後期擠壓形成。自下而上,構造幅度和圈閉面積變大,也能反映後期擠壓的特征(圖6-22)。
萬寧3-1構造位於大型生烴凹陷長昌凹陷中部,內部廣泛發育巨大的始新統湖相和漸新統崖城組海相烴源巖,烴源層特征明顯。盆地模擬結果表明,長昌凹陷烴源巖整體成熟度較高,總生烴量可達801.1×108t,具有良好的烴源條件。
萬寧3-1構造三亞組存在多套儲蓋組合,可由三亞組二段發育的濁積扇儲層及其上覆的淺海泥巖和三亞組二段發育的河道砂儲層及其上覆的淺海泥巖形成。三亞組壹段發育的盆底扇與上覆的淺海泥巖可形成儲蓋組合。圖6-23顯示萬寧3-1構造儲蓋組合良好。三亞組二段發育的濁積扇和河道砂以及三亞組壹段發育的盆底扇都是良好的儲層。劉皇組泥巖是區域性蓋層,上覆的三亞組淺海泥巖也是良好的蓋層。
圖6-22萬寧3-1結構T52U(風扇頂面)等時圖
圖6-23萬寧3-1構造儲蓋組合典型特征圖
整個構造處於泥質沈積背景環境,周圍為泥質圍巖,保存條件較好。但結構被水路切割,需要詳細分析水路的密封性。水道西段(YC35-1-1,2)鉆探揭示水道上部砂巖發育,在地震剖面上表現為連續的強反射,而下部以泥巖為主的層段(包括薄砂層)表現為不連續的弱反射。沿水道采集的地震測線顯示,水道上部砂巖反射為強反射軸,連續性好,向遠處延伸。下部為弱反射不連續泥巖。總的來說,認為水道內充填沈積在東西兩端的反射特征相似,應該具有相似的巖性分布特征,可以進行交互對比。基於以上對河道內巖性分布的認識,通過對切割扇的地震剖面逐壹分析和波阻抗反演,得出在河道的切割扇區,河道底部的厚層泥巖對盆底扇砂巖形成了良好的封蓋,具有良好的保存條件。
構造部位斷層發育,溝通烴源和深淺目的層。凹陷深部烴源巖生成的油氣可通過斷層形成有效的垂向運移,具有近源聚集的有利條件(圖6-24)。
構造主要目的層壓力系數在1.0 ~ 1.5之間,是長昌凹陷超壓油氣運移的主要方向。油氣具有良好的縱向和橫向運移條件。其運移方式主要是沿斷層垂向運移,垂向運移活躍且持續時間長,也有側向運移。油氣成藏的兩個關鍵時刻分別為23Ma和7.5Ma,構造基本定型於中新世,與油氣生成和運移具有良好的匹配關系。
圖6-24萬寧3-1構造油氣聚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