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兩個不相關的概念。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在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心理健康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如果壹個人性格孤僻,心理長期壓抑,就會影響激素的分泌,降低人的抵抗力,疾病就會乘虛而入。如果壹個健康的人總是懷疑自己有什麽病,他就會整天抑郁,最終真的會生病。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壹方面要註意合理的飲食和體育鍛煉,另壹方面要陶冶自己的情操,開闊自己的心胸,避免長時間處於緊張的情緒狀態。如果覺得自己的情緒持續不開心,要及時進行心理自我調節,必要時去心理門診或心理咨詢中心求助,保證自己整體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隨著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們的社會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工業化、現代化、社會化、壹體化程度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時間越來越寶貴,人越來越會賺錢;自主的、創造性的、高級的智力勞動越來越多;人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多。每個人都難免要處理微妙復雜的人際關系。各種競爭的激烈程度越來越強烈,人與人之間的收入和社會地位的差異也越來越明顯。
生活在如此復雜混亂的環境中,要求人們有更高的心理素質來適應時代和社會的要求。現在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來越關註自己和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親友的心理健康。
人是自然界萬物之靈,是大自然的傑作。人有很大的潛力。我們都有像運動員鄧亞萍、郎平那樣靈敏準確的感覺和反應,有這樣的耐力;像小品喜劇演員趙本山、洛桑,充滿了巨大的活力和幽默;像電視節目主持人王雪純、大學辯論賽優秀辯手那樣流利的語言表達能力;像思想家孔子、科學家愛因斯坦那樣的思辨能力;像作家郭沫若壹樣的想象力;記憶能力就像壹個人能記住圓周率的小數位數;喜歡熱戀中的少男少女,精神松懈,樂觀向上;像健康教練馬華壹樣健身;像攀登珠穆朗瑪峰的運動員壹樣堅持不懈;像百歲老人壹樣健康無病;生活中的李打扮得整整齊齊。它像慈愛的父親和母親對待他們的孩子壹樣有建設性和仁慈;
人本來可以是壹個沒有抑郁的人,壹個自己決定行動而不被內心的抑郁所驅使的人。他想喝就喝,而且很好喝。他不是那種非要經常喝,不喝就難受的人。不是不會喝酒的人,是喝酒就難受的人;
人可以是得償所願的人,也可以是應對自如的人。他沒有猶豫,他能立刻做出決定。他的壹言壹行都是理性高效的。壹個可以單手征服世界的人。如果他想上大學,他可以全心全意學習,考上大學,考上名牌大學。
如上所述,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心理健康,但因為我們在生活過程中遭受的心理傷害。生活中所謂的正常人,其實並不是處於人的最佳狀態,而是處於人的最佳狀態和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我們其實離大自然賦予的能力還很遠。
現實生活中,很多所謂的正常人,整天都是悲傷煩躁,靠安眠藥度日,長期在抑郁絕望中掙紮痛苦,甚至走向自殺的死胡同;有很多人終日以酒為伴,壹醉方休,打人罵人;有很多人是敵對的,沖突的,訴訟的,犯罪的;很多人經常感冒,患高血壓、關節炎等非器質性疾病,甚至患絕癥、早逝;有很多人是無能的,失意的,貧窮的,可憐的;學習不好的同學很多;被性問題困擾的人很多;有很多人與人相處不好,整天疑神疑鬼;許多家庭因其成員的精神疾病而極度苦惱;很多夫妻不同意,吵架,打架,離婚。
讓我們用心理科學來維護自己和親友的心理健康,以更好的身心狀態工作生活,享受生活。
1946第三屆國際心理健康大會對此的定義是: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力、情緒與他人心理健康相適應的範圍內,使自己的精神狀態發展到最佳狀態。具體表現為:身體、智力、情緒的協調;適應環境,在人際關系中互相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上,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高效的生活。除了這個定義,人們還從不同的方面對其進行解釋。壹般認為,心理健康能充分發揮個體的最大潛能,妥善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具體包括兩層意思:壹是與大多數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正常,沒有心理疾病;第二,能積極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適應環境,有效地、建設性地發展和改善個人生活。基於上述觀點,我們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適應環境和保持良好心理機能的過程中,身體、心理和社會的和諧。
二、什麽是心理健康?
有專家預測,在21世紀,精神疾病將嚴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近年來對多個國家的研究證明,全球約有1/3的人口在任何時候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在我國,最新的全國4 ~ 16歲兒童心理健康調查發現,我國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生率高達13.9%。有關部門還對中小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約有2/5的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些數據表明,年輕人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疾病比成年人更嚴重。
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變遷必然沖擊家庭、學校、社會的方方面面,成人社會的各種社會矛盾、人際矛盾和諸多心理沖突也必然從青少年的心理狀態中突出反映出來。不成熟的心智承受著幾代人的壓力,社會變革中的斷層和羈絆束縛著孩子們的心靈和手腳,這壹切都不能不讓人擔憂。但是,只要及早重視和預防,現在開始努力也不遲。家長和老師真正理解我們的孩子,幫助孩子走出內心的“迷宮”,這很重要。
什麽是心理健康?
1930國際心理健康委員會成立的宗旨是:“完全從事慈善、科學、文學和教育活動。我們特別關心全世界人民的精神健康,維護和促進對精神疾病和精神缺陷的研究、治療和預防,以增進全人類的幸福。”這壹宗旨被世界各地的有誌之士所接受,於是心理健康逐漸被提到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的地位,這使得精神衛生工作的目標從提高精神病人的治療效果擴展到強調預防精神疾病和塑造健全人格。這樣,保持心理健康就成了人們生活的壹種追求,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是壹種身體、精神和社會適應的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和虛弱。”從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可以看出,它明顯不同於我們傳統的理解:它包含三個基本要素:(1)身體健康;(2)心理健康;(3)具有社會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是國際公認的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整體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者密切相關,缺壹不可,不可分割。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心理健康標準(中學生)
壹個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那麽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麽呢?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米特曼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標準:
1,是否有十足的安全感。
2、妳是否對自己有充分的認識,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行為。
3.妳的人生理想和目標是否現實。
4.能和周圍環境保持良好的聯系嗎?
5、是否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妳能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嗎?
7.妳能保持適當良好的人際關系嗎?
8.妳能恰當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9、是否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的發揮自己的個性。
10,是否在社會規範範圍內,適當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中國大陸學者王登峰從多方面總結了研究成果,提出了幾個關於心理健康的指標:
1,認識自己,接納自己。
壹個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有自知之明,即能夠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緒、優缺點做出恰當客觀的評價,不會對自己提出苛刻的期望和要求;妳也可以為自己的人生設定現實的目標和理想,這樣妳總是對自己很滿意。同時,妳可以努力開發自己的潛力,即使無法補救,也可以穩妥處理。壹個心理不健康的人缺乏自知之明,總是對自己不滿意。因為設定的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客觀距離太遠,他總是自責,居高臨下。我總是要求盡善盡美,卻做不到盡善盡美,所以總是和自己過不去。導致我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無法擺脫我感覺自己將要面臨的心理危機。
2.接納他人,善待他人。
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不僅能接納自己,也能接納他人,接納他人,認可他人存在的重要作用。他能被別人理解。被他人和集體接納,能與他人溝通交流,人際關系和諧。我可以融入生活的小團體,我有強大的音樂團體。和閨蜜在壹起的時候可以很開心,壹個人靜心的時候可以很孤獨。與人相處時,積極的態度(如同情、友好、信任、尊重等。)總是多於消極的態度(如懷疑、嫉妒、敵意等。),所以是適應能力強,在社會生活中有足夠的安全感。壹個不健康的人,總是不同於集體,與周圍的環境和人格格不入。
3.熱愛生活,願意工作和學習。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熱愛生命,積極參與生活,在生活中享受生活的樂趣。他們在工作中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從工作的結果中獲得滿足和鼓勵,把工作當成樂趣而不是負擔。他可以把工作中積累的各種有用的信息、知識和技能儲存起來,隨時可以方便地提取出來,用於解決可能遇到的新問題,克服各種困難,使自己的行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面對和接受現實,能夠主動適應現實,進壹步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
能夠對周圍的事物和環境做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並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聯系,不僅有高於現實的理想,而且不會沈溺於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奢望。他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能夠妥善處理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現實,不敢面對現實,沒有足夠的勇氣接受現實的挑戰,總是埋怨自己“生不逢時”,或者埋怨社會環境對自己不公平,所以無法適應現實環境。
5、能協調和控制情緒,並有好心情。
心理健康的人在快樂、樂觀、愉快和滿足等積極的情緒狀態方面總是具有優勢。雖然會有悲傷、煩惱、憂愁、憤怒等負面情緒體驗,但壹般不會持續很久。他能恰當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快樂不瘋狂,煩惱不休,勝不驕,敗不餒,謙卑不卑,有自尊,在社會交往中不自負不恐懼,對得不到的東西不貪多,在社會規範允許的範圍內努力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對能得到的壹切都感到滿意,永遠開朗樂觀。
6.和諧完整的人格。
壹個心理健康的人的人格結構,包括氣質、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動機、興趣、人生觀等,都能均衡發展,其人格在人的整體精神面貌中得到完整、協調、和諧的展現。思維方式溫和合理,人能夠采取恰當靈活的態度,不會對外界刺激產生偏頗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能夠與社會的步伐合拍,與集體融為壹體。
7.智力正常。
正常智力是人們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智力是人的觀察、記憶、想象、思維和操作能力的綜合。如果壹個人是智障,就不能認為是心理健康。
8.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在人類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有相應的不同心理行為,從而形成不同年齡階段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應該具有與大多數同齡人壹致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如果壹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偏離其年齡特征,壹般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壹般來說,我們可以參照以上標準來考察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心理健康需要臨床心理學家的檢查和診斷的幫助,我們不能隨意為自己和他人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