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齊看財經
昨晚,經濟、投資、財經媒體領域的朋友們都在關註壹個重要事件,那就是哪位經濟學家將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最終芝加哥大學的理查德·塞勒(Richard Seiler)獲獎。而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行為金融學。
很多人不知道什麽是行為金融學。說白了就是挖掘別人失誤帶來的投資機會。當然人家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論壹定很深刻。所以我們不妨舉壹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來理解行為金融學。例如,在妳去看電影的路上,妳丟了電影票。妳會選擇什麽?妳是想再買壹張票還是掉頭回家?如果戀愛了,壹定會補壹張票進去。如果是老兩口,或者壹個人去看電影,十有八九會掉頭回家。這其實是壹個行為錯誤,因為電影票的損失是事實,屬於沈沒成本。如果改變了原來的計劃,妳的損失會更大,還會浪費妳出去和回來的時間。所以這就是人因為心犯的錯誤。
那麽投資市場上是否存在類似的情況呢?當然可以!而且很多,塞勒的有限理性理論,發明了心理賬戶來解釋人們是如何通過在頭腦中建立單獨的賬戶來簡化金融交易決策的。比如當妳找到100元的時候,妳的幸福感肯定沒有妳失去100元時的失望感高。如果妳的老板這個月給妳1000元,妳下個月要扣65438+。這個人平時不加不扣比以前更抑郁。反之,先扣後加是壹樣的!也就是說,當人們擁有某種商品時,對同壹種商品的評價要高於不擁有同壹種商品時。妳買壹只股票,會覺得哪裏都好。當妳買了房子,妳會覺得房子壹定會永遠漲下去。這些都是每個人在行為上犯錯的機會。可用於投資的積分。
還有壹種情況是賽勒提出來作為投資策略可以使用的,就是比如母公司分拆業務獨立上市,子公司價格暴漲,但母公司很少有人關註,所以價格通常保持不變。事實上,母公司往往持有子公司的大量股份。這個時候市場又犯錯了。聰明的投資者會購買母公司的股票,做空子公司被高估的股票,以鎖定利潤。即通過套利交易,糾正非理性興奮導致的市場偏差。
事實上,普通投資者往往會做出錯誤的行為,最後成為別人眼中的韭菜。比如技術分析就屬於這壹類。他在總結大量前期案例的基礎上,把人格概括為* * *,人格只是必要條件,但作為充分條件,以為會有b大漲的結果,不知道最後A只是形成b的壹個條件,大部分投資者看到A就以為會漲,結果是c大跌,但他給妳解釋的時候,基本上是挑出來的。
最蠢的就是抓莊家。市場上有相當多的書。告訴妳莊家是怎麽操縱市場的,然後鼓勵大家去市場咬莊家。想想看,人家有資金和信息優勢,也有主動權。他們想什麽時候推出市場,什麽時候關閉網絡,取決於他們的心情。就算有莊家,這時候上去咬人又是什麽,不是送死嗎?所以這些書無疑增強了投資者的信心,把這些人轉化成了神經質的韭菜。鼓勵他們在市場上犯錯。以錯誤的方式投資。
妳經常聽到分析師鼓勵妳低買高賣。其實從統計學上來說,低買高賣需要妳對每壹個波段都是對的,但是隨著操作次數的增加,妳對的可能性越來越低。所以通常的結果是,妳在暴漲前逃跑,但在暴跌前加倉。要知道分析師的收入不是幫妳賺錢,而是從妳的交易中抽取傭金。所以妳交易越多,不管妳賺不賺錢,他都賺錢。
至於買房投資,也是如此。地產商手裏的房子最多,肯定是看漲的。潘石屹是個例外,因為他早就不活了,所以看空。壹些和開發商走得很近的學者,利用大家買房的心態,幫大家選擇炒房。壹方面收取咨詢費,另壹方面賺取開發商的銷售返點。所以他也是看漲的。不管妳最後能不能賺到錢,他最後都會發財的。另外,手裏有房子的肯定是看漲的,手裏房子多的更看漲。等著買房的就等著跌吧。因此,市場行為的背後是復雜的利益關系。而這些利益會影響情緒,情緒會讓我們在市場上犯錯。
所以只關註價格,或者感受市場情緒,必然會出錯。而如果妳犯了壹個錯誤,妳就會成為別人狙擊的目標。而為什麽李嘉誠巴菲特這樣的人能不犯錯?因為他們從不猜測或預測,他們的投資決策都是基於比較。當債券的收益率高於股票時,當然是買債券合適。當股票收益率高於債券收益率時,那麽就必須拋掉債券,增持。李嘉誠賣掉房產是因為租金回報率已經相當低了,所以他拿這筆錢去歐洲買資產更劃算。至於這裏賣的早,虧點錢也沒關系。那裏的英鎊壹年內也漲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