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不可改變的因素,我想遠離父母的家庭和他們無休止的矛盾糾紛;感覺和出生的人際環境格格不入,不想活在很多教條和規則裏,不想為了融入環境而放棄自己的壹部分;我不能像以前的朋友壹樣過著被困的生活。我需要自由地呼吸每壹口空氣。以上註定了我會更早更快的失去他們,成為無根無著落的浮萍。在龐大的人際網格中,我找不到定位,因為我和舊環境中的每個人都沒有根深蒂固的聯系。我沒有自己的坐標。這讓我迷失了很多年,感覺迷茫,自我懷疑和自責,痛苦。
我多次嘗試與母親重新聯系,但在無數次失敗後,我陷入了習得性無助。後來我接受了現狀,意識到了我們之間的差距。過年期間那次失敗的溝通讓我放棄了和她親近的想法,這是我第壹次徹底放下。我要寫壹封信,讓她看到真實的我,而不是她扭曲的我。如果她還想堅持自己的世界,就隨她去吧。我能做的就這些了。我只是不想活在痛苦中,所以遠離痛苦。當我遠離她時,我通常是安全的。我偶爾忍受內疚的煎熬,但得到平靜是值得的。我無法撫慰他們不願為自己負責的猶豫。
正因為從小就被植入了愧疚的種子,我被牢牢抓住了親子關系中的軟肋,我也被牢牢抓住了親子關系中的軟肋。我不斷的成長自己,避免成為壹個壞女兒,壹個壞媽媽。我能感覺到父母有負罪感但從不承認或不願面對,而女兒沒有或很少有負罪感。這對我女兒有好處。我不想讓她背上和我壹樣的負擔。但是,我不會過度犧牲自己。我會讓她知道我也是壹個有血有肉的人,有各種情緒和感受。成長是母親的責任。很難有計劃地成就什麽,但至少要盡量少剝削她。
後來這種無根感在我們買了房子後得到了緩解。在此之前,我的情況是既沒有壹個可以回歸的地方,也沒有壹個可以完全容納我的關系的地方。我別無選擇,只能漂浮。所以我更加珍惜我們的房子。當時選房子的時候,我盡量做到完美,想找到壹個更適合我想象的房子,最終讓我找到了現在住的小區。壹切都如此契合。每次看著都覺得開心滿足。
裝修的時候我懷孕了,但是裝修的壹切都是我親自打理的。其中,為了壹些堅持,我和前來監督工作的公公發生了壹些矛盾。我像捍衛自己的生命壹樣捍衛自己未來的住所,連壹顆螺絲釘都要選擇我認可的規格和質量。那時候沒有人會理解我對房子的執念,只有我隱約知道,這對我很重要。這意味著從現在開始我可以在這裏紮根,在這裏我可以並且願意紮根。如果不符合我的內心,我以後也不會有堅定的意誌在裏面紮根。在我的堅持下,終於有了完美的作品和體驗,直到現在,每壹個細節依然讓我愛不釋手。
以前很多次,當我想和老公離婚的時候,我難過得無法繼續想象,我永遠離開這個家之後會發生什麽。對我丈夫來說,它只是壹所房子。如果離婚了,我可以賣掉,分了錢再買。然而,對我來說,那是我紮根的土壤。當我情緒低落,失去力量的時候,我需要壹個地方療傷和休息。這是我最需要的時候,而平時,我也需要壹個不變的地方來提供基本的安全感。
後來和老公的關系逐漸加深,我開始覺得可以在這段感情裏紮根了。我終於從壹個漂泊的靈魂變成了壹個安定的人。終於可以養精蓄銳去耕耘自己想探索的領域了。壹切都需要時間和耐心。
2,周末兩天,按例,屬於三口之家,不分給其他任何人,時間給老公孩子,時間給自己。周六和女兒打了幾架,然後玩著玩著買冰淇淋,小鬼子就把對峙的事全忘了。沒有經過世俗文化洗禮的孩子充滿智慧。他們不依靠大腦生活,他們相信自己的感覺。只要他們覺得關系是安全和愛情的基調,就不在乎修修補補,也不覺得受到傷害。相反,他們還覺得好玩。我女兒經常通過在關系中制造壹些小的不和諧來戲弄我。有時候我會欺負我爸,想把他趕出去,然後我就鉆到他懷裏玩。在安全的關系中,孩子會在每壹次不和諧後清除爭吵,留下關系中的信任。成年人不能,因為成年人有很多關於關系的知識,雖然通常這些知識是不合適的。成年人會把關系中的好與壞都寫在這裏記賬。似乎並不是這樣。通常,讓人記賬的關系是讓人覺得不安全又被愛的關系。嗯嗯,可能我最親的關系還沒有達到我女兒跟我們關系的質量,所以不會經歷那種徹底的清。試想壹下,如果我和老公的關系達到了這樣的狀態,彼此都覺得足夠安全,足夠愛,大概就會自動清除那些小的不愉快。現在,我們仍然需要為偶爾到來的他們做壹些工作。
周日老公去練太極,早上準備好早餐和開水就出門了。女兒自然醒了,去客廳看電視。我在床上壹直呆到十點鐘。哈哈,突然發現女兒長大了很多。她以前躺在床上的時候會時不時進來騷擾我。現在她可以壹個人,安排自己,照顧自己的需求。我再壹次覺得不讓我媽過來幫忙帶女兒是壹個正確的決定。我忙了壹上午家務,女兒忙著自己的遊戲,玩得很開心。在對她嚴格管理了壹段時間後,我和老公心照不宣的放棄了對她的控制,我還是不相信她能毀了自己。
其實她看動畫片並不上癮,雖然看到精彩的動畫片會說“這個我要看壹輩子”,但是時間長了她就會覺得無聊,然後去“開發”新的遊戲項目。而且就算是看電視,她也會有很多理由,她平時思考的問題和漫畫本身無關。比如她會說:“媽媽,這個漫畫是真的(畫的或做的)還是假的(沒畫的)?為什麽那裏的人沒有線條(比如小豬佩奇就能看到明顯的畫筆畫的人物框)?”呵呵,那看動畫片呢?每個孩子從中獲取的東西是不壹樣的,決定每個孩子從父母認為自己“依賴”的“不良嗜好”中獲取什麽的,並不是孩子自己,而是父母與孩子的關系。
中午,我帶她去餵兔子。她非常喜歡它。她挖了些土,繼續種花。然後我們都困了。女兒說她困得像個夢遊者。看起來很有趣。回到家,我又躺在沙發上。她躺在自己的小帳篷裏,過了壹會兒又起來問她為什麽不睡。她說她不困,但是她吃飽了。我說我想睡壹會兒,她欣然同意,我就壹個人在客廳玩了很久,直到醒來。挺好的。感覺她越來越有獨處的能力,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熱愛的事情中。
3.老公練太極回來,在朋友圈發了壹張合影,看到了我以前的老板和老公的朋友。才三年不到,他真的徹底抑郁了。他至少十歲了。相反,照片上看起來像少年的老公,卻越來越真實。而在幾年前,他明顯能讓我感到空虛,漂浮,無力,害怕。當我寫下這些形容詞的時候,我也再次看到了遇見他時的自己。引起自我不穩定感的人通常是突然打開通往自我之路的門的人。幸運的是,由於種種限制,我沒有逃脫,所以我進入了另壹個世界,看到了另壹個世界。
而他的那個朋友,就是我幾年前在極度迷茫和困惑的時候想到的壹盞指路明燈。我壹直知道他才華橫溢,學識淵博,是壹個喜歡讀書的人。那時候的我很幼稚,以為愛讀書=智慧。後來我才明白,讀書只是壹種可能的學習和開啟智慧的方式,每個讀書的人都有不同的東西可以從書中學習。就像孩子的愛好讓父母擔心壹樣,天生暴力的孩子會在遊戲、電視等媒介中學習暴力,而不同的孩子會學到不同的東西。我以為在壹個有知識的人手下工作,我可以獲得生活的智慧,為我艱難的生活找到出路。直到我看到他在自己公司的各種行為,以及如何對待自己的員工和朋友,我才明白知識和智慧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系。
從照片中他的眼神、表情和身體姿勢來看,毫無疑問,他比三年前更加迷茫。相信直覺可能是過去最具保護性的特質。我突然有壹種感覺,他只是在用知識建造壹座堡壘。堡壘越宏大,他越陷在自己的世界裏,越失去與外界互動的能力,所以看起來越來越像壹個虛弱的身體。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迷宮,人太容易誤入歧途而不自知。
4.我昨天做了壹系列的夢。我不記得我第壹次夢見那片山林。這次,我和壹群朋友去爬山,去森林深處摘壹些野果。我好像因為女兒落後了。(當我寫下來的時候,我明白了夢的隱喻。)我們摘了很多水果,有壹些摘下來放在容器裏。我們進去搶了壹些,現在我在問自己,明明是別人摘的,我覺得很內疚,但是我現在壹點都沒有。那些野果下面有壹些包裝好的餅幹,我準備嘗壹點。我此刻不是在做夢,我內心的壹個聲音當然是不要吃別人的餅幹。)然後我們突然轉身,看到了壹棟房子。原來我們在別人家門口!所以我們有意識的撤退。從山的另壹邊走出去,傳來教學的聲音。我看到壹個熟悉的人拿著壹個皮質的畫夾,裏面有很多畫紙。他教幾個孩子在壹個簡單的房子裏學習。我心裏有個疑問:“他為什麽要來這麽偏僻的地方教書?”也許這是他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其實我很想教壹段時間,尤其是看到壹個關於教學的鏈接之後。老師教窮孩子讀詩和寫詩。我喜歡兒童詩。能體驗半年那樣的生活固然好,但也只是親情罷了。這樣的願望短期內無法實現,所以並沒有很強的話語權。
從道路周圍的山上,我經過壹個熟悉的房子,我夢見過幾次。那是我男朋友大學時的家(他在我夢裏的家)。他們圍坐在房子前面的平子裏吃飯。我看到了他的臉,不是特別清楚。我想看清楚,但我得快點。其實我還欠他壹個表白,壹個結束儀式或者壹個理由。那時候的我,很以自我為中心,太軟弱,根本顧不上別人。我冷冷地拒絕了他的聯系。其實我也沒那麽討厭他,也很欣賞他的很多特點,但那不是做愛。當時這些內容只是在感覺的層面,壹片模糊,我只知道我想擺脫他。可能傷害了他。所以這段感情對我來說也成了未竟之事。現在還沒寫完,多年後還會反復做夢。畢竟還是壹段讓我受益匪淺的感情。
現在聯系不上,就讓偶爾的夢成為曾經來過的關系的紀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