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兩個新聞預覽

兩個新聞預覽

●學習目標:

1.了解新聞,培養學生閱讀新聞的能力。

2.閱讀課文,掌握新聞的特點和結構。

3.能夠根據新聞結構梳理內容和層次,實現語言的準確簡潔。

4.綜合運用默讀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5.感受解放軍勢不可擋、所向披靡的氣勢和勇往直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學習重點

從文體上把握新聞的特點,從題材上把握戰爭的主題,從遣詞造句上體會準確簡潔的語言。

●學習準備:

預習生詞,查閱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資料。

每個學生為當天準備壹份報紙。

●教學設計:

首先,創造壹個場景,走進新聞。

社會生活中發生了重大事件,或者出現了有意義的新事物。如果我們想盡快把它告訴盡可能多的人,我們該怎麽辦?

在報紙、電視或廣播上發布新聞。是的,在現代社會,新聞在傳播信息方面起著很大的作用。廣義的“新聞”這個名稱包括新聞、傳播、報告文學等。狹義上是指新聞。新聞(news)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為四個。第壹,事實說話。正如同誌所說:“新聞的定義就是報道最近的事實。”(《我們對新聞事業的基本看法》)二是迅速及時。快速是指能迅速傳播給讀者(或聽眾、觀眾);及時意味著快速、適當和適合需要。第三,高潮在前方。寫新聞時,人們通常把最重要、最新鮮、最受關註的事實寫在前面,不太重要的寫在後面,形成所謂的“倒金字塔”結構。第四是簡潔。簡潔意味著既簡潔又清晰;言簡意賅就是準確把握事物的要點。《解放軍百萬大軍過長江》這段文字充分體現了上述特點。解放軍百萬大軍渡江,這是人類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觀。千裏之外的江面上出動了上萬艘艦艇,解放軍冒著槍林彈雨奮勇前進,突破敵陣,強渡長江。這個消息給了全軍將士和全國人民極大的鼓舞,今天讀來依然感人。

讓我們來看看毛澤東親自撰寫的新聞《解放軍百萬大軍過長江》。

走進新聞——新聞的特征和要素是什麽?

新聞特點:真實性、時效性、簡潔性。

新聞的要素:即敘事的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起因、過程和結果。)

新聞的基本結構:

標題:是整個新聞的眼睛,具有簡潔、概括的特點。可以是單主標題,也可以是多行標題。多行標題包括:主標題、引言和副標題。

導語: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新聞的基本事實或主題,給讀者壹個整體印象。

主題:是主體部分,對引言中披露的新聞要素進行進壹步的解釋和擴展。

括號裏的部分是“電頭”,說明通訊社名稱,發電地點和時間。這個“電頭”說明材料是真實的,舉報是及時的。時間精確到“時間”,暗示戰役發展迅速。

二、新聞閱讀,整體感知。

1,學生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要求發音準確,盡量讀出文章的感情和氣勢。)

2.根據新聞的結構特點,明確文章的層次和新聞的要素。

標題:解放軍百萬大軍過長江。

導語:解放軍百萬大軍,是解放軍的穿越地域。

主題:從20號晚上開始,正文結束。

第壹層:(從20日夜開始——30萬大軍已過):記下渡河的時間、地點和人數。

第二層:(21下午5點起-完全不起作用):寫西路軍渡河的事,評價壹下。

三樓;(唐·思——end):寫東路軍的渡江。

第三,合作勘探,繪制地圖。

畫地圖:用紅線標出西路軍、中路軍、東路軍的占領區,用箭頭標出前進起點。(可以畫在課本上的地圖上)

第四,角色體驗,改變閱讀。

1.當當播音員

如果妳是播音員,從重音、語調、情緒、節奏等方面來看,妳應該怎麽讀這條新聞?

2.做壹個軍事家

如果妳是來做戰略家的,應該向觀眾介紹哪些方面?

3.當當主機

如果妳是主持人,妳會如何設計導語、面試問題和結束語?

第五,語言品味,學習提高。

♂看誰讀得好,說得好。

學生應該進壹步閱讀文本,體驗新聞的語言特點,提高閱讀能力。

1,語言的準確性和概括性。(所謂準確,就是準確反映事實。)

比如“九江(不含)”這個詞,準確地說明了當時九江還沒有解放,避免了歧義。再比如“我東路軍和西路在同壹天同時展開渡江行動”,精確到當天。

(2)再如“預定計劃全部實現”,準確地表現了我軍司令部運籌帷幄,指戰員胸有成竹的局面。

(3)在全文的最後,我們用了“殲滅”和“潰退”(不是壹般的“殲滅”或“戰敗”),“占領”和“控制”(後者比前者更進了壹步,江陰要塞已為我們所用),對長江“封鎖”(船只不得自由航行),對鐵路“切斷”(阻斷)。這些動詞的使用非常準確,有助於“真實地”反映戰爭的情況,能夠確切地顯示出我軍不可抗拒的氣勢。

(4)“突破”準確地再現了戰鬥過程;(“渡”的對象是靜態的),“渡到”準確地表現了水戰行軍的特點;(“到達”,潘),)“24小時內”,時限明確,(“* *”,時限不明,廣義,)“即已”,準確地表現了速度快的特點。(“現在”,時間界限比較模糊,)“直到發電時間”,時間界限比較準確;“其余的”,壹個軍事術語,是準確而恰當的,(“其余的”,表述模糊。)

(5)用詞的準確性還體現在對壹些概念的適當限制上。比如,被標記的軍隊遇到的抵抗“很弱”,而東路軍遇到的抵抗“比較頑強”,這就非常準確地表明了敵我較量的程度,既不盲目地誇大自己,也不盲目地貶低敵人,而恰恰可以(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表明我軍“英勇善戰,勢不可擋”。

2.語言生動,感情豐富。

(1)“結果在21這壹天”。時間雖明,概為“不期而至,乃唐抵蕪湖之日”。滿滿的嘲諷和鄙視,《就是那壹天》不僅強烈諷刺了“bid”和“自以為很紮實”,也證實了它真的“根本不行”。敵人“出乎意料”,我軍“突圍”,“預定計劃全部實現”形成鮮明對比,既顯示了敵人的狼狽,也顯示了我軍的勇猛。感情色彩鮮明。

(2)第四句(1),對情況和結果的介紹比較籠統,不夠準確,不夠清晰。第二句“整天戰鬥”介紹了戰鬥情況,“殲滅戰和戰敗”更形象地報道了敵人的慘敗,“廣大地區”不僅準確地說明了不是全境,而且明確地指出大局已定,“控制江陰要塞”明確地表達了“封鎖長江”的確鑿情況,更實際可信。將“東路軍”改為“我軍”,在不影響準確性和清晰性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親切自豪的情感色彩。

文章中有許多生動感人的例子。比如“百萬大軍”、“六萬五千四百三十八+萬裏”,氣勢,勢不可擋,“突圍”、“穿越”、“突圍”,勝券在握,豪情萬丈;又如,我軍的“勇猛善戰”、“剛毅”與敵人的“壹個接著壹個,毫無鬥誌”形成鮮明對比,褒與貶形成鮮明對比;再如“殲滅”、“潰退”、“占領”、“控制”、“封鎖”、“切斷”等壹系列動詞,清晰地寫出了我軍壹個接壹個的戰果,充滿了動態,猶如大軍如潮、鐵流難處理的局面,力度之大,激情之高。這種語言特點既是新聞的要求,也是本文報道內容的需要。

第六,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存儲:要求每組學生用“我學會了……”總結這篇文章的學習情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指導,引導學生不僅考慮知識,還要考慮方法、思想和情感。

學生可能會說:如果妳想快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妳應該閱讀標題。要詳細了解新聞內容,必須看導語。要更仔細地理解新聞的內容,必須看主題。另外,閱讀時要註意新聞的要素,養成註意要素的習慣,這樣就容易把握文章的內容。

2.課外拓展:

閱讀下面的新聞,並與正文進行比較。

我軍渡江的場景

(新華社長江前線1949年4月23日記者吳言報道)解放軍在安慶、蕪湖敵軍面前渡江時,說:21日黃昏,壹顆銀色的發光子彈突然在解放軍江北陣地上空升起,瞬間,整個北岸陣地發出了驚天動地的雷聲。從解放軍的炮兵陣地,無數條火線飛向南岸。激烈的槍炮聲染紅了河流和天空。接著,無數大大小小的船只從各個港口湧出。他們立即分散到河對岸,像箭壹樣向南飛去。在河的北岸,當地居民、民工和解放軍官兵站在壹起,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盯著燃燒的河水,等待著。突然,登陸信號在南岸飛起,槍聲和喊叫聲不斷。北岸的所有人立刻在generate歡呼:“結束了!”“完了!”無數的船只繼續從港口湧出,加速駛向對岸。另壹邊,解放軍開始發出前進的信號,吹響前後各部隊聯絡的號角。寬闊的江面上,解放軍的指揮燈不斷閃亮,槍炮聲和喊叫聲越來越遠。工兵緊張地搭起了許多碼頭,無數民工忙著把無數彈藥、裝備、糧食、蔬菜送上船,隨軍隊壹起過河。此時,在大江南岸,沖上岸的解放軍不計其數。到處都可以聽到船夫和解放軍戰士激動而深情的告別聲:“再見,同誌們!”“村民們,辛苦了!南京見!”

(原載於4月25日東北日報1949)

我們來比較壹下兩篇文章的相似之處:兩篇文章都是新聞報道(news),都報道了渡江的情況。兩人都是站在人民壹邊,歌頌渡江的勝利,嘲諷敵人的無能。兩者都具有報道及時、語言簡潔的特點。

區別:兩篇文章作者不同,身份不同,報道角度不同。《人》總攬全局,分別介紹三軍;文章《我》只介紹了西路軍某部渡河的情況。《人》篇簡要概括渡河情況,說明渡河時間、地點、人數和戰役進展;文章《我》以見證者的身份對渡河進行了詳細具體的描述。發光彈的發射,南岸的炮擊,大小船只的渡河,登陸,群眾的歡呼,人民的支持,寫得惟妙惟肖。

《人物》壹文包含了對戰略部署和戰爭推進的介紹和評論。文章《我》只是按時間順序介紹了壹場戰役。“人”篇包含了對敵人的分析和以強有力的政策分化、瓦解、爭取敵人的內容,“我”篇幾乎沒有報道敵人。“人”的語言簡潔概括,描寫部分接近繪畫的“素描”,深刻生動;《我》語言樸實無華,描寫部分細致周到,內容充實。

②學以致用:閱讀以下內容,回答問題:

英雄救人不留名不求回報,只求被人羨慕。

據深圳特區報報道,曾被《人民日報》等新聞媒體大肆宣傳的河南新野縣航遠公司“85號新機”機長馮安義,近日遭遇尷尬事件。

65438+1997年7月24日下午3點左右,馮安義正在湖北省宜昌市清潭碼頭卸大米,重慶東方輪船公司壹艘客船與壹艘貨船在河中央相撞。馮安義也顧不上再卸貨,自己駕船,向出事地點駛去,指揮家人站在船邊迎接從失控客船上跳下的乘客。半個小時過去了,“新機85”隨客船漂浮了三四公裏,救起200多名乘客。

經過壹個多月的調查,重慶東方船務公司終於找到了主人公。為此,南陽市交通局獎勵他1萬元,新野縣委縣政府獎勵他5000元,新野縣見義勇為基金會獎勵他2000元,共計1.7萬元。誰知就在這時,主人公發生了壹件尷尬的事:“新機85”救助“東輪”時,該船正由湖北省科委宜昌崩塌滑坡研究所下屬勞務公司趙租用。趙得知馮安義獲得獎勵654.38+0.7萬元,以搶險時租船停港耽誤生產為由,拒絕給予原欠馮安義的2620萬元租金,馮安義應得的654.38+0.7萬元獎金全部捐給福利院。

劉,北京青年報

1.這是壹篇文章()。

A.新聞b .傳播c .小說d .議論文

2.“英雄救人不留名”從新聞知識的角度來看這句話是什麽?

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3.就新聞知識而言,這篇文章的三個部分是什麽?

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4.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參考答案:首先,1涉及文體知識,新聞與其他文體的顯著區別在於其真實性和報道的及時性。c和d很容易排除。但是A和B都是新聞樣式。他們都及時報道最近發生的重要事件。不同的是,傳遞的信息是籠統而簡短的,而傳達的信息是具體的、完整的、全面的;消息時效性強,溝通時效性差;所以長度上有區別。另外,有表達,新聞是草稿,情節沒有展開;傳播可以調動多種帶有文藝色彩的表達方式;人稱上也有區別,比如新聞用第三人稱,交流用第壹人稱。文體結構的區別在於,消息結構相對固定,由標題、導語和主語組成,而通信結構相對自由靈活,結構圍繞主要矛盾以多種方式安排。想通了這壹點,就能準確回答問題了。3.簡介:英雄救美不留姓名。題目:獲獎但嫉妒。引言:第壹段是主體:2-3段。4.引言和標題是主要內容。

黑板設計:

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毛澤東

新聞:包括標題、介紹和主題。

人民解放軍勇敢無畏。

西部(詳細)、中部(省略)和東部(詳細)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國民黨反動派)不堪壹擊,全軍覆沒。

第二節課

●教學設計:

壹、新聞回顧,精彩閱讀。

電視以其豐富多彩的視頻、極具表現力的音響、精彩的制作、豐富的內容吸引著我們,而新聞是電視節目的亮點。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壹則新聞——“我軍解放中原南陽”。這個消息從南陽解放到壹年來中原的軍事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反映了蔣介石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了解放區軍民。

第二,閱讀積累,整體感知。

快速閱讀課文,總結各部分的主要內容。

第三,對比閱讀,提高理解。

1,找到壹樣的

分別閱讀這兩條新聞,找出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

同體:都屬於新聞(以便介紹關於新聞的文體知識)。

作者是壹樣的:兩篇新聞報道的作者都是毛澤東。

目的都是壹樣的:鼓舞士氣,指明方向,爭取進壹步的勝利。

同壹個主題:解放軍英勇善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

背景是壹樣的:都是在解放戰爭的戰略進攻階段。

……

2.發現“不同”

具體時間不同:《解放軍百萬大軍過長江》寫於1949年4月22日,解放軍解放南京的前壹天;中原解放南陽寫於1948 11.5遼沈戰役結束,淮海戰役前夕。

具體寫法不同:《解放軍百萬大軍過長江》巧妙地運用了對比法,中國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與敵人節節敗退形成對比;“我軍解放中原南陽”的妙用,暗示了歷史上南陽重要戰爭的介紹,指出了南陽地位的重要性,暗示了南陽解放的重大意義和蔣介石黯淡的前途。

立意特色不同:《解放軍百萬大軍過長江》涵蓋千裏戰線,步步為營,多而不雜;《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壹書,承上啟下,縱橫捭闔,有壹定的引用性。

語言風格不同:解放軍百萬大軍渡江氣勢磅礴,如“百萬”“皆是”“占領”“控制”“切斷”。“我軍解放中原南陽”博大精深,語言含蓄,如“我們在整個江淮、河漢地區,不僅有樹,還有森林”“王淩雲不逃,康澤的下場等著他”。

第四,新聞閱讀,語言品味。

1,新聞朗讀:看誰讀得好。

活動流程:主持人1人,評委3-5人。(其他同學可以模擬電臺播音員,根據新聞播音的要求進行朗讀比賽。)既激動又莊重地看完全文,

2.語言品味:學生要深入閱讀文本,體驗新聞的語言特色,提高閱讀能力。

①語言的準確性和概括性。(所謂準確,就是準確反映事實。)

②語言生動,感情豐富。

五、合作探究,互動解惑。

1,合作探索:

♂新聞的元素也是敘事的元素。看了這條新聞,妳覺得新聞有什麽特點?(老師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

經過討論,很明顯:

新聞的作用是報道國內外最新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

新聞的結構壹般包括五個部分:標題、引言、主題、結論和背景。

新聞的寫作以記敘文為主,有時也有討論和描寫。

新聞的特點是旗幟鮮明、內容真實、報道及時、語言簡潔準確。

2.互動解決: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分組和班級討論。

第六,總結存儲,課外延伸。

1.總結與儲存:“兩則新聞”報道的渡江戰役和解放南陽,都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階段的關鍵勝利。通過研究這兩個新聞故事,我們可以了解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力量,認識到中國革命的勝利來之不易。這兩個新聞故事氣勢磅礴,語言準確簡潔,情感生動。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學們能夠將今天所學應用到以後的生活中,用心去體驗、感受、思考身邊的世界,開闊視野,提高認識。

2.課外拓展:

今天,我們學習了壹種新的體裁——新聞。請聯系這節課的學習,談談妳對新聞的理解。(200字左右)

(2)就現代戰爭的話題談談妳的理解,並整理在練習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