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時間和空間都是假象
在物理學上證明這種現象並不容易。這裏雖然不過度強調數學推導,但是有必要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來解釋這個思想。相對論是愛因斯坦在20世紀初提出的“非牛頓體系”中勻速加速運動的理論。物理學由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於17世紀中期至18世紀初創立,適用於物體在三維空間的運動,特別是地球上小而慢的物體的運動,如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汽車、火車、飛機的運動。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壹個完全不同的體系。在牛頓的理論中,空間和時間是絕對不變的,而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空間、時間、質量和能量是相對可變的。這壹理論徹底改變了現代物理學的方向,為宇宙的探索奠定了理論基礎。愛因斯坦本人在192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後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20世紀偉人”。他被後人尊稱為“現代科學之父”。(註:他因對光電效應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相對論有兩個層次的理論: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適用於勻速運動的物體,廣義相對論適用於加速運動的物體。愛因斯坦第壹篇關於相對論的論文發表在1905年的學術雜誌《物理學年鑒》上。在同壹期上,他還發表了關於布朗運動和光電效應的論文,該論文使他獲得了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愛因斯坦和其他幾位學者發現,當壹個物體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運動時,許多物理性質都會發生變化,比如物體的長度和體積。物體的長度和速度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下面的數學公式來解釋:
Lv是運動物體的長度。
Lo是靜止物體的長度。
v是運動物體的速度。
c是光速,大約是每秒30萬公裏。
這個公式告訴我們,當壹個物體高速(接近光速)運動時,它的長度在我們眼中會縮小。下圖描述了物體長度和速度之間的函數關系。
圖1:物體的長度和速度之間的關系。
因此,當壹個物體以光速運動時,那麽v = c → v ∕ c = 1,那麽。這時我們會看到物體沒有長度和體積(LV = 0)。也就是說,根據愛因斯坦的公式,物體的大小、長度、距離都以光速消失。比如在壹定條件下,妳可以看到澳大利亞和美國之間沒有距離。再打個比喻,在壹定條件下,妳可以同時出現在地球和火星上,因為在這種條件下地球和火星的距離就沒了!正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空間物理學家Stan Ottonwald博士所說,物體可以同時出現在不同的地方。所以遠和近的距離不是絕對的,它取決於觀察者的狀態。所以,絕對獨立的空間和距離是不存在的,那只是壹種錯覺。
在觀察者眼中,當物體處於光速時,物體的體積、空間、長度、距離都會突破。如果觀察者處於深度冥想的狀態,他眼中的空間和距離也已經突破。據記載,近代中國有壹位高僧,名叫許雲的老和尚,打坐中得天,聽了彌勒佛的講經。這壹真實記錄成為當代中國佛教的壹段佳話。從古至今,在冥想中突破空間和距離的人很多。
佛和大菩薩都有這個能力。普賢菩薩在《華嚴普京仙許願品》中說“我與普賢許願,故佛寺無話可說,佛寺極塵。”佛祖釋迦牟尼在《大乘、永生、莊嚴、清凈、平等經》中說“佛(阿彌陀佛)來而不至,去而不至”,他還說:“諸佛的寺院,都能自顯,各有不同。“從上面可以看出,突破空間和距離不再是神話,這完全取決於觀察者的狀態,可以用現代物理學的理論來解釋。所以佛家說:“此岸是凈土。凈土是此岸,西方極樂世界是現在,完全可以理解。
上面討論的是空間距離是壹種錯覺,至於時間也是壹種錯覺,這在物理學的相對論中也有很好的論證。愛因斯坦物理學中的壹個關鍵假設是,光速是宇宙中最高的,並且永遠不會改變。也就是說,光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以每秒299792公裏(約每秒30萬公裏)的速度傳播的,這是壹個物體所能達到的最高速度。狹義相對論就是在這個前提下提出的。
所以,讓我們考慮壹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假設我們現在正在壹輛快速行駛的火車上踱步。我們覺得自己在火車裏走得很慢,因為我們以火車為參照物。而壹個火車外的觀察者看到我們在快速超越他,因為我們相對於火車慢,但相對於火車外的觀察者快。
現在讓我們考慮另壹個例子。假設我們登上壹艘宇宙飛船,它正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離地球。假設現在我們在飛船上使用壹種特殊的時間儀器,每秒鐘向地球觀測者發送壹次光信號。在我們航天人看來,相對於地球觀測者的相對速度是極快的(接近光速)。在飛船裏,我們看到時鐘信號儀每秒發出的光信號是正常的,每秒時間長度不增不減。對於地球觀測者來說,他們接收到的光信號相對較慢,因為光從高速飛行的航天器返回地球需要壹段時間。也就是說,地球觀測者接收到的每壹個信號的間隔,在飛船上要長於壹秒(即壹秒加上光返回地球所需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地球觀測者每秒觀測到的時間間隔拉長,時間走得慢。這種現象被稱為“時間分散”。理論上,妳可以把壹個短暫的瞬間延長到極長的時間,而妳自己的身體幾乎沒有衰老。這就很容易理解《無量壽經》裏說的:“如來開悟,其智難測,無礙。他可以生活在壹個無邊無際的空間裏,身體和根系不增不減,那又怎麽樣?佛若來知智,則學無極,諸法勝之。”所以如果我們能證明如來的智慧,這種超越時間的能力是自然的。
另壹個關於時間擴散效應的著名例子是愛因斯坦的“孿生兄弟”。剛才提到的宇宙飛船,應該是在遠離地球的地方高速運行20年。當然這20年是按照我們的地球日來算的。假設兩個雙胞胎兄弟同壹天出生,他們被分成兩種生活方式。壹個留在了地球上過著普通的生活,壹個被送上了這艘高速的飛船,二十年後又回到了地球。二十年後會怎樣?我們看到我們在地球上的兄弟已經變成了二十歲的年輕人,而從宇宙飛船返回的雙胞胎兄弟還很年輕,例如,可能只有三歲。這是因為對於在太空中高速飛行的雙胞胎哥哥來說,20年被縮短到了3年,身體機能增長相對較慢。
再者,太空飛行員返回地球,其實也是壹種進入未來(即從三歲到二十歲)的行為。另壹方面,對於壹個航天飛行員來說,如果時間可以進壹步變慢,甚至減少到負數,那麽航天飛行員就可以從現在回到過去。
佛菩薩有這種能力,可以回到無限的過去,同時進入無限的未來。《華嚴普京仙願》說“我(普賢菩薩)能深入未來,為壹念而盡劫,三世之劫皆為我入壹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