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真誠——讓心靈更溫暖。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楊曉總結和積累了壹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她看來,做學生工作,不僅要“用理性去理解,用情感去感動”,更要“用信念去激勵,用行動去引導”。只有有愛,有真情,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及時有效地發現和解決他們的思想問題。她總是關心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密切關註他們的思想動態。她經常和學生交談,像朋友壹樣耐心傾聽他們的困惑和迷茫。無論是學習上的平淡,思想上的波動,信仰上的迷茫,還是感情上的危機,她都會認真分析問題,提出改進的意見和建議,幫助他們調整心態。幾乎所有她帶的學生都把她視為密友和可靠的人。
2.關愛-讓家庭關系更加自然。“做學生,腳要勤,嘴要勤,腦要勤。”她規定自己每天至少要和1-2的學生談話,每周至少去宿舍兩次了解情況,每周至少三次深入教室和學生壹起聽課。她還想了各種辦法加強與學生的聯系:建立了“師生心連心卡”,公布了每周的工作安排表,使輔導員的日常管理透明化、公開化,為學生及時準確地獲取學生工作信息提供了方便,也提高了輔導員的工作效率。她寫了好幾本厚厚的“輔導員周日記”...工作以來,她壹直陪著學生,陪著辦公室,陪著班級,陪著禮堂,陪著操場。用真心,灑真愛,靠譜。
作為輔導員,僅僅是“輔助”是遠遠不夠的。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楊曉壹直在努力克服“引路”的困難,努力變“管理者”為“引路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她的工作重點。
1.“人生導航”是學生前進的燈塔。每帶壹個學生到楊曉,都會為學生建立壹個職業檔案,記錄他們的成長。在13年的工作中,她建立了上千份學生生涯檔案,為她的輔導員工作提供了最有效的依據。她根據學生的成長需求,構建了“立體化”的生涯輔導體系,按照夯實基礎、註重發展、提升層次、培養精英四種模式,針對不同學生開展生涯教育。根據這四種模式,不同的學科競賽、文體活動、社會實踐等。使學生發揮所長,明確發展方向,提高素質和能力,引導學生找到成才方向。在她的努力下,形成了大壹思想道德素質提升計劃和身心健康計劃;大二的學業發展規劃和人生管理規劃;初級質量發展計劃;。高級職業發展計劃。
2.健康的心理是學生成長的港灣。在大學生中,失戀、抗壓能力差的現象日益突出,這些問題是大學生思想教育中的難點和死角。很多傳統的工作方法不僅不能解決問題,甚至會讓學生產生心理上的排斥甚至麻木。楊曉像壹個“靈魂的天使”,用溫暖擁抱他們無盡的沈默,用真心填滿他們的悲傷和淚水,用真誠的語言和溫柔的微笑融化壹塊塊堅冰,安慰受傷的心靈。多年來,楊曉幫助學生解決失眠、失戀、強迫癥、網癮、厭學等心理問題。通過談心、心理咨詢和建立“楊老師溫暖QQ熱線”,還幫助壹名遭受盜竊的學生恢復了心理健康。
3.勤工儉學是困難學生的支柱。在楊曉帶來的學生中,許多是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對此,她專門建立了中文系貧困家庭學生數據庫,成立了“陳欣愛心家園”和“自強不息”基金會,隨時關註和幫助困難學生,鼓勵他們自尊自信、自強自立。新生入學時,她會利用各種機會介紹國家的資助政策和學校的各種資助措施;本文介紹了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儉學等的具體程序及相關註意事項。,並要求學生填寫家庭經濟狀況調查表,逐壹與學生談心,了解情況,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納入中文系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據庫,做到“壹個都不能少”。在多年的工作中,她通過各種渠道為貧困家庭學生爭取了65438+萬元的資助和50多個勤工助學崗位。重視規劃,做好服務,促進就業。
1.規劃——讓就業更科學。楊曉非常重視學生的就業指導,在課堂上註重職業規劃和設計。對於新生,她通過新老同學的討論和學習交流,鼓勵他們盡快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對於二、三年級學生,在加強專業學習指導的同時,重點引導他們逐步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有針對性地提高專項能力和素質,增強就業核心競爭力;對於即將畢業的學生,楊曉註重職業道德和職業規範的教育,求職禮儀和技巧的訓練,為即將畢業的學生制作簡歷。她定期收集大學生就業信息,積極聯系實習基地和用人單位,爭取就業機會,集體推薦人才。親自帶領學生參加招聘會,推薦給用人單位;引進來,走出去,先後聯系24家單位舉辦學生專場招聘會;為畢業班開設求職系列講座(包括就業形勢分析、就業政策介紹、就業數據系統使用、求職信撰寫、求職禮儀規範、求職面試技巧等。).她把指導學生的職業規劃作為工作重點,從能力儲備、就業觀念、就業技能等多方面引導學生積極應對,從而保證了她的畢業生的高就業率。
2.指導——讓選擇工作更容易。她認為,就業絕不是教育的最後壹個環節,而是貫穿學生整個在校期間教育的壹項重要工作。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首先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核心競爭力。為了實現這壹目標,她圍繞深入專業學習、加強專業實踐和社會鍛煉,策劃了多項措施幫助學生成長和就業,搭建了多個鍛煉平臺,讓學生得到更多鍛煉。她創辦的“大學生素質大賽”、“大學生素質論壇”已經成為拓展中文系學生素質的品牌活動。至今已成功舉辦9屆,共有超過1000名中國留學生參賽,獲獎者成為用人單位爭相招攬的人才。她還將質量競賽與企業招聘緊密結合,直接為學生就業鋪路。
此外,她結合自己多年的社會實踐經驗,開設了“面試技巧訓練”網絡課程,義務為學生培訓“面試技巧”。每期培訓班,都有她精心準備的三個面試常見問題。學生可以模擬自己的答案,回復後還可以看到楊老師對每個題目的精心解讀,真正實現了“實用”的工作計劃,進壹步促進了青年學生的成長。
細致的工作,對學科、行業、學生心態的深入了解,以及極具說服力的講座,楊曉幫助很多學生走出了畢業後擇業的困惑,就像壹盞導航燈指引著學生的人生航向。她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了輔導員事業,把自己的真心奉獻給了心愛的學生。她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她用火熱的青春感動學生。她用熱情幫助人,用愛心保護人,用能力培養人。苦也好,樂也好,笑也好,苦也好,但她總是以春風和雨的方式奉獻自己,潤物細無聲,無怨無悔。建體系,求創新,建品牌。
楊曉對高校學生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進行了積極的思考和探索。圍繞對學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務這條主線,他打造了壹系列活動品牌,為學生的成長和成功鋪平了道路。她的主要想法是:
1.打造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創新共青團工作模式。她在全校率先成立了團校,實施了團幹素質拓展“331”工程,受到了福州團委的好評。她帶頭開展“明星團支部評選活動”,被團委采納,在全校推廣;她將企業管理運用到學生管理中,率先創建了系團委4D工作體系。她率先建立了“創意圖書館”,收集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她采取招標立項的方式,把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2.營造學風,打造品牌,打造學習型群體。工作以來,她管理的學生中有1個班級獲得“全國先進班級集體”;五個班榮獲福建省先進班集體;四個班榮獲福州市先進集體;幾十個班級被評為校級先進班級集體或先進團支部;數千人獲得了校級以上獎學金、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優秀團員、優秀團幹部等榮譽稱號。她培養的學生不僅在校表現優異,畢業後在工作崗位上也表現出色。他們要麽被提拔為中層領導,壹年比壹年優秀,要麽立功受獎。學生們以優異的表現為母校贏得了榮譽。
3.打造宿舍文化品牌,營造健康優雅的生活環境。
4.打造第二課堂品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5.打造宣傳工作品牌,開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
楊曉充分利用團刊、團報、廣播等資源,實現“網絡化、信息化、動態化”的目標,大力打造團的雙向互動宣傳陣地,以全新的工作思路響應團中央“網上建團”的偉大構想。在她的帶領下,2008年,中文系線上團校成立;2009年,閩江學院首個網絡共青團互動平臺——中國社區成立,影響力不斷擴大。截止2010年3月,累計訪問量超過15.710,000人次,帖子超過15,000。
6.打造社會實踐品牌,努力搭建實踐教育平臺。
楊曉堅持把實踐活動與引導大學生進行正確的社會觀察結合起來;與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相結合;與鞏固學生專業知識相結合;與培養大學生創業和就業能力相結合;與鞏固和完善實習基地相結合;結合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水平,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實踐活動中。從65438年到2003年,楊曉帶領學生組織了70多次社會實踐活動。2006年,她帶領寧夏支教服務團到寧夏吳忠地區支教壹個月,受到當地群眾的好評。那壹年,中文系團委獲得了“福建省暑期社會實踐先進集體”的稱號,她也被評為“福建省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工作者”。2008年,她聯系並組織本部門誌願者到四川彭州地震災區開展誌願服務。本次誌願者活動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和高度評價,並被共青團中央、福建教育電視臺、福建日報、福州電視臺、福州日報、福州晚報等媒體廣泛宣傳報道。這支服務隊於2008年獲得“福建省優秀誌願服務隊”稱號,誌願者制服被彭州抗震救災紀念館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