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關羽從人到王再到神?
關羽大家都不陌生。三國蜀國大將,字長,河東(今山西臨猗西南)解州人。他很漂亮,武功超群,也很勇敢。為蜀守荊州,大敗麥城,封莊苗侯。然而,就是這位蜀中名將,在赤壁之戰中放走了曹,隨後又失去了麥城,失去了荊州。可以說,歷史上的關羽,三國歷史上的關羽,都還是活生生的人。他有別人無法企及的東西,也有無法挽回的錯誤和過失。那麽為什麽關羽從壹個人變成了國王,變成了皇帝,最後變成了神呢?我覺得這和中國傳統文化倡導的核心價值觀密切相關。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要想找到與它的骨骼血脈相似的東西,並不難。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儒、釋、道三家鼎立互補,同構性成為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國人的價值觀,是在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和主體的指導下,融合道家和佛家的精華而逐漸形成的。這種價值觀統壹在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重要哲學思想——五行學說中。五行學說把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作為宇宙萬物和各種自然現象變化的基礎,五行構成了天空中的金、木、水、火、土五顆星。地面上有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和土。人有五德:仁、義、禮、智、信。這五德散見於儒釋道創始人張忠身上(如果仔細分析研究,會發現儒家的“禮、義、誠、恥、仁、愛、忠、孝”價值觀和道家倡導的“慈、儉、忍、簡、愛、誠、信、義、真、凈、虛、靜”。關羽的壹生充滿忠義,以“仁、義、禮、智、信”著稱:千裏尋兄為仁,華容道釋曹為義,舉燭達目的為禮,驅七軍為智,獨赴會為信。他的人生觀與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不謀而合,所以,關羽的仕宦崇拜始於北宋末年。當時金軍繼續南下,北宋岌岌可危。宋徽宗認為關羽的“忠、勇、信”能夠鼓舞士氣,凝聚人心。在20多年的時間裏,關羽三次被封為中、安、安王,盛為王。南宋時,分別增加了苗壯、王怡和王應際。關羽在宋朝的贊美和敬仰下,成為世人的楷模,呼喚忠誠正直,同時也成為祈求雨露陽光,拯救生命的神。元朝時,元文宗在武安封關羽為英靈王,並派使臣拜其廟。明萬歷十八年(1590),神宗封關羽為忠義帝,王錦為帝。萬歷四十二年(1614)定名為三界妖征伐帝,關帝廟定為武廟,又稱孔廟,供奉孔子。從此,孔子和關羽並稱為文武二聖。順治九年(1652),清祖冊封關羽為神武關勝皇帝,忠義之士。乾隆三十三年(1768),又封為忠臣神武靈佑關勝大帝。到光緒五年(1879),關羽的爵位已達26字。得到王朝高贊的關羽成為了護國公,在民間的地位也同時達到了頂峰。關被視為神異之神,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崇拜。廣大人民群眾視耿介為驅邪保民的大神。文人把自己的忠義廉恥當作道德偶像;士兵視神武為善戰克敵的軍神;商人們也視其為財神和財神。自漢代以來,中國民間宗教逐漸與儒、釋、道融為壹體。但是,民間信仰的神,大部分都可以自成體系。但關是儒釋道三教同宗的神,在中國民間信仰中具有如此重要地位和成就的神並不多。儒家尊稱關公為五大文昌之壹,尊稱他為“文教衛生之君”,或稱“雅聖”、“雅賢”。道教視他為玉帝的近侍,尊他為“天尊”、“天帝謝”、“關聖帝”。佛教也能以忠義護佛,相傳曾示賢者玉泉山而皈依佛門,尊其為“造古之佛”、“伽藍護法”。可以說,在苗若星海的歷史長河中,關羽就像壹個觀測點。通過他,人們終於揭開了文化神秘的面紗,找到了美的興奮點,找到了壹個可以信賴、依靠、追求、崇拜的完美形象。於是,壹些可以托付的宗教感情和壹些可以尊重的價值需求壹起,就出現了上帝的立體形象,以至於他的缺點也就成了。這符合大多數人的審美要求。所以關羽被統治階級所用,被三教所推,被老百姓所敬仰。此時的關羽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壹個符號,壹個偶像,壹個精神寄托。所以也就不難理解關羽脫離了《三國誌》中關羽的本來面目,成為了壹個多元化的神。以儒、釋、道為基礎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仁義禮智信”。在關羽身上,人們找到了壹個契合點,創造了壹代神帝。幾千年來,關君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這種在傳統文化中形成的核心價值觀,即使在今天仍有其歷史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