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什麽是土地資源?

什麽是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是指已經被人類利用,並且在可預見的未來能夠被人類利用的土地。土地資源既包括自然範疇,即土地的自然屬性,也包括經濟範疇,即土地的社會屬性,是人類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

土地資源是指目前或在可預見的將來可供農業、林業、畜牧業或其他行業使用的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資料和勞動對象,質與量並重。在其利用過程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類型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資源具有壹定的時空特征,即在不同地區、不同歷史時期的經濟技術條件下,內容可能不壹致。比如大面積的沼澤因為漬水而難以治理,在小農經濟的歷史時期不適合農業使用,不能作為農業土地資源。但今天,具備治理和開發技術條件的,是農業土地資源。因此,有學者認為,土地資源包括土地的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

在目前的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下,土地資源是人類可以利用的。它是由地形、氣候、土壤、植被、巖石和水文組成的自然綜合體,也是人類過去和現在生產勞動的產物。因此,土地資源兼具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是“財富之母”。土地資源分類有多種方法,我國常用的有地形分類法和土地利用類型分類法:

(1)土地資源按地形可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和盆地。這種分類顯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礎。壹般說來,山區應發展林業和畜牧業,平原和盆地應發展種植業。

(2)根據土地利用類型,土地資源可分為已利用土地,如耕地、林地、草地、工礦交通居住用地等。適宜開發利用的土地,如適宜開墾的荒地、適宜造林的荒地、適宜放牧的荒地、沼澤和灘塗水域等。暫時難以利用的土地,如戈壁、沙漠、高山。這種分類側重於土地的開發利用,側重於土地利用帶來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評價已利用的土地資源的方式和生產潛力,調查分析應利用的土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和分布情況,以及進壹步開發利用的方向,摸清目前不能利用的土地資源的數量和分布情況,探索今後轉化利用的可能性,為深入挖掘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合理安排生產布局提供基礎科學依據。

它有以下七個特點:

(1)土地資源是自然產物。

(2)土地資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動。

(3)土地資源的區位不同。

(4)土地資源總量有限。

(5)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6)土地資源的經濟供給稀缺。

(7)難以改變土地利用方向。

中國內陸陸地面積960多萬平方公裏,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根據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全國耕地122082700公頃;園林11549000公頃;林地23574.11萬公頃;草地262143800公頃;其他農業用地2553.09萬公頃;居住區和獨立工礦用地2601.51萬公頃;交通用地230.85萬公頃;水利設施用地359.87萬公頃;剩下的是未利用的土地。與2004年相比,耕地面積減少0.30%,園地面積增加0.31%,林地面積增加0.30%,草地面積減少0.21%,居住區和獨立工礦用地面積增加1.11%,交通用地面積增加3.37%。2005年全國耕地減少361.6萬公頃。其中,建設占用耕地654.38+038.7千公頃,此外,發現往年建設占用73.4千公頃但未變更報告;災害毀壞耕地5.35萬公頃;生態退耕39.04萬公頃;由於農業結構調整,耕地減少1.23萬公頃,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30.67萬公頃。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面積為建設占用耕地的144.56%。

全年新增建設用地43.2萬公頃。其中,新增獨立工礦(含各類開發區、園區)建設用地1510438公頃,城鎮建設用地9.82萬公頃,村莊建設用地6.66萬公頃,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用地1076萬公頃。

切實加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明確各省(區、市)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負責。會同農業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建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等六部委制定印發了《關於進壹步做好基本農田保護相關工作的意見》。印發《關於建立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的通知》,發揮典型示範作用,全面提升基本農田保護水平。2005年發布《關於加強和改進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通知》和《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指南》。全年備案國有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1326個,總建設規模1291.2萬公頃,其中位於糧食主產區的項目數量和建設規模分別占47%和53%。印發《關於開展補充耕地數量質量等級轉換基礎工作的通知》,采取更加嚴格的措施完善耕地占補平衡。

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截至2004年底,全國城市規劃範圍內發現閑置土地7.2萬公頃,閑置土地5.48萬公頃,批準但未供應土地13.56萬公頃,三類土地總量為26.24萬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總量的7.8%。切實落實建設用地“六不批”“八要”要求,減少建設用地4631.9公頃。總結並大力推廣100個節約集約用地典型案例,制定促進節約集約用地新政策。嚴控土地供應總量,嚴查24個開發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

土地管理為經濟建設服務。全年批準建設用地34.68萬公頃,其中國務院批準14.93萬公頃,省級批準19.75萬公頃。工礦倉儲住宅建設用地16萬公頃,交通水利設施建設用地18.68萬公頃。

土地管理基礎業務建設明顯加強。土地利用分類國家標準已正式上報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制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計劃。18個省(區、市)開展了土地更新調查,1526個縣(市)建立了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城鎮地籍調查完成82.24%。國有土地使用證發證率為76.38%,集體土地所有證發證率為33.19%,集體土地使用證發證率為70.69%。25個省(區、市)開展了農用地分等定級評價,其中13個省(區、市)通過驗收。

完善土地市場體系和制度。繼續擴大土地有償使用覆蓋面。繼續完善國有土地出讓制度。中國* * *土地面積為654.38+063.2萬公頃,轉讓價格為550.58+05億元。其中,招拍掛出讓面積和出讓價款分別為5.72萬公頃和3920.09億元,分別占總出讓面積和總價的35.06%和765.438+0.265.438+0%。加強土地儲備制度建設。加強土地市場監測和地價管理。根據1000多個縣(市、區)土地市場動態監測結果,土地供應來源結構中,56%屬於現有土地,44%屬於新增土地;使用結構43.33%屬於工礦倉儲用地,30.56%屬於房地產開發用地,26.11%屬於其他用地;房地產開發用地中,商業服務用房占29.2%,普通商品房占48.7%,經濟適用房占9.3%,高檔公寓占0.2%,其他住宅占12.6%。系統地提出房地產市場的土地供應政策。

目前,中國的土地問題十分嚴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植被破壞。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良性的生態系統要求森林覆蓋率為13.9%。雖然新中國成立後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但森林破壞仍然十分嚴重,特別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和過熟林蓄積量大大減少。與此同時,大量林地被占用,從1984到1991,全國年均837萬畝,呈逐年上升趨勢,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造林的效果。草原面臨著嚴重的退化、沙化和堿化,加劇了草原的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

2.土地退化。中國是世界上土地荒漠化嚴重的國家。在過去的十年裏,土地荒漠化迅速發展。上世紀五七十年代,平均沙化面積為1.56平方公裏,七八十年代擴大到21.00平方公裏,總面積為201.00平方公裏。多年來,我國初步治理50多萬平方公裏,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已達654.38+0.79萬平方公裏。中國的耕地退化問題也很突出。比如肥沃的北大荒地區,土壤有機質從5% ~ 8%下降到1% ~ 2%(理想值不應低於3%)。同時,由於農業生態系統失衡,我國每年約有200萬畝耕地因災受損。

中國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類型多。目前,我國沙化土地面積超過262.2萬平方公裏,占國土總面積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積654.38+0.68.9萬平方公裏,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等65.438+03個省區市。

荒漠化及其引起的土地沙化被稱為“全球性潰瘍病”,危害多方面,已成為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環境問題。據統計,我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相當於西北五省1996年財政總收入的3倍,日均損失近150億元。新中國成立以來,654.38+00萬公頃耕地不同程度沙化,每年造成糧食損失30多億公斤。在沙塵暴危害嚴重的地區,許多農田被沙塵暴破壞,糧食產量長期低而不穩。群眾形象地稱之為“種個坡,拉個車,打個蘆葦,蒸個鍋”。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30年間2200多間房屋被流沙掩埋,近700名村民被迫遷移。

目前,我國耕地的特點是:

1.人均耕地面積小。我國耕地總面積雖然比較大,但人均耕地面積比較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1/4。到1995年,人均耕地面積超過0.13公頃的省區主要集中在我國東北和西北地區,但這些地區水熱條件較差,耕地生產水平較低。自然和生產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廣東和福建,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07公頃,有些地區如上海、北京、廣東和福建,甚至低於糧農組織提出的人均0.05公頃的最低限額。該組織認為,即使有現代技術條件,也很難保證低於這壹限度的糧食自給自足。

2.分布不均基於氣候、生物、土壤、地形、水文等因素,我國耕地壹般分布在東南部濕潤區、半濕潤季風區、西北部半幹旱區、西部幹旱內陸區和青藏高原區。中國90%以上的耕地集中在東南部的濕潤和半濕潤季風區。

3.自然條件差我國耕地質量普遍較差,高產穩產田約占1/3,低產田約占1/3。其中澇窪地約400×104公頃,鹽堿地約400×104公頃,水土流失地約670×104公頃。而且,由於汙水灌溉和大規模施用農藥造成的耕地肥力迅速退化和耕地汙染嚴重,加劇了耕地的短缺。

這壹特點使得中國耕地壓力巨大:中國依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這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成就。但另壹方面,這壹現實也表明,我國耕地資源面臨著嚴峻的形勢,耕地短缺是我國資源結構的最大矛盾。

總之,我國單位耕地面積人口壓力巨大,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因此,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耕地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