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抗幹史聖:為什麽它成為最後的榮耀?

抗幹史聖:為什麽它成為最後的榮耀?

全文約3600字,耗時約8分鐘。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盛世,最著名的有西漢的“文景之治”、唐太宗的“關震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

所謂盛世很好理解,就是國家富強,經濟繁榮,科技發達,思想活躍,文化進步;再加上強大的軍隊,以及對外貿易,以及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等等。

比如漢代中國對西域的貿易和影響,唐代就更不用說了,長安是世界級的城市,到了清代,更是被我們視為“盛世巔峰”。

但是,有壹個特別奇怪的事情,就是我們說的最多的“康雍盛世”。康熙乾隆、雍正三位皇帝,死於1799年,但不到半個世紀後,1840年,英國人打敗了大清國。為什麽這個繁榮期這麽快就消失了?

那麽,這個“盛世”是怎樣的盛世呢?是什麽導致盛世死的這麽快?

今天,我們來談談康幹的興盛。

擁有廣闊的領土

首先不得不說,在中國歷史上,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這三位皇帝,都是非常成功的皇帝,比明朝那些奇葩強很多倍,君主有為。這至少是盛世出現的壹個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吧?否則就沒有“嘉靖萬歷盛世”。

此外,康熙和乾隆都很長壽,康雍在137年統治了三代。在這個時期,清朝真正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首先,我們來看看清朝的疆域。康熙年間與沙俄簽訂的《尼布甲尼撒條約》,劃定了大清國在東北的邊界,包括現在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當時都是大清國的領土。當然後來被沙俄收回了。那是現代的東西。

後來雍正帝與沙皇簽訂了《恰克圖條約》,規定蒙古與俄國的邊界就是今天蒙古境內的恰克圖。當時蒙古還是清朝的屬地,後來在蘇聯的策動下獨立了。

巴爾喀什湖以西。我們都知道康熙皇帝滅了噶爾丹,但是雍正、乾隆兩朝也多次和準噶爾的貴族開戰,直到最後並入清朝版圖。

南疆今天到達南沙群島。總的來說,妥妥的壹幅《秋海棠秋葉》此時可以說是壹個統壹的多民族國家,疆域遼闊,足以傾倒之前明朝的幾條街。要知道,明朝連蒙古都沒征服。

當然,領土的大小並不意味著什麽。元朝的疆域還是很大的。為什麽沒聽說過忽必烈的鼎盛時期?但是不僅領土大,經濟也很發達。

發達的農業

我們知道農業壹直是中國的主要產業,所以最能反映中國經濟水平的,自然是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

先說耕地。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在位的時候,中國的耕地總面積是多少?6.7億畝土地。雍正二年,全國耕地面積多少?將近9億。

乾隆時期更慘。到乾隆中期,已發展到9.5億畝。嘉慶登基時,全國耕地總面積超過654.38+0億畝。

耕地多了,自然要多生孩子,才能保證收成,因為在古代,沒有機器,人就有了最好的勞動力,妳家孩子多了,妳自然就有能力種更多的地。

雍正即位時,全國人口已經超過1億,到乾隆末年,已經超過3億。這樣每人占地約3.3畝。

糧食產量呢?據統計,乾隆末年的糧食年產量可達2000億斤左右,平均每人600多斤。

但是這些食物並不都是用來吃的。妳得喝點。釀造要有糧食,不能只吃人。馬,驢,騾,農田裏耕種的牛,人家給妳幹活也不能給妳東西吃。但如果把這些去掉,大清國的糧食產量還是可以養活3億人的。

妳想想,3億人是什麽概念?清朝之前,沒有哪個朝代敢拍著胸脯說我能養活3億人。漢武帝能做到嗎?唐太宗怎麽樣?

財政富裕

高度發達的農業自然帶來了財政收入,清朝於1644入關。順治皇帝在位的時候,日子還是比較緊的。當時他剛剛入關,來自全國各地的抵抗勢力還在層出不窮。另外,南明政權還沒有被徹底消滅,孤軍作戰花費了大量的金錢。此外,壹切都成了廢墟,每年都難以維持生計。

到了康熙朝,隨著國家局勢的穩定,戰爭結束,人們也可以安心進行生產活動,財政赤字也逐漸好轉。到康熙晚年,國庫庫存已達800萬。

雍正帝即位後,更加重視經濟生產。5年時間,他把800萬變成了5000萬,翻了近6倍。多虧了幹隆陀的父親,存貨常年保持在8000萬兩,比他祖父當時的存貨高出10倍。

國家富裕了,自然會減少老百姓的稅收收入。但到了清代,實行的是“丁稅”的稅制,土地按地數繳納地方稅,人按人數繳納丁稅。

康熙五十年,進行人口普查,統計全國人口後,宣布“民以育之”。永不加稅”,簡單來說就是以普查為準,統計後出生的人不用再交錢,這也是國庫充實的最好證明。”

此外,全國各地依次免除錢糧。康熙年間,全國各地免除錢糧壹億兩以上。乾隆年間,四次免除國家錢糧,達兩億兩白銀。細數中國歷史上所有朝代,無非乾隆。

(權力的)集中

大清國的財富達到了歷代的頂峰,皇帝專制也是如此。然而,為了保證權力的有效運行,對官員的整頓是必不可少的。

康熙年間,北京和地方的官員開始接受考核和監督。比如曹雪芹的爺爺被康熙皇帝任命為江南織造。除了明面上的官職,他還負責暗中監視地方官員。

康熙皇帝還設置了南書房,成為皇帝的秘書處。為了及時處理軍事事務,雍正時期設立了兵部,後來成為皇帝之下的最高決策機關。乾隆年間,早已名存實亡的“王會”被徹底廢除。

簡單來說,這個“王會議”就是指王爺和心腹大臣* * *與這樣壹個機構共商軍務。起初是努爾哈赤設立,入關後皇帝說了算,所以不會有舊事。

而且早在康熙時期,皇帝就實行秘密折奏,皇帝以這種秘密的方式加強對大臣和百姓的控制,從而更好地加強中央集權。但是,權力過度集中終究不是好事,盛世也充滿危機。

文化繁榮

此外,康雍是壹個三代皇帝,非常重視文化和教育。比如康熙朝,康熙皇帝組織編纂了《康熙字典》。到了乾隆時期,我們熟悉的紀曉嵐受命編纂《四庫全書》,還有《清代正典》、《古今圖書集成》、《儒林外史》、《聊齋誌異》等我們都知道的書籍。

這些世界名著自然是盛世文化繁榮的象征。除了記錄帝王的“豐功偉績”,壹方面,編書也是控制思想、消除負面聲音的最好手段。

繁榮危機

說到康乾盛世,除了我們剛剛列舉的那些牛逼的數字,我們當然熟悉壹個詞。這是什麽?文字獄

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有文字獄,但清代的文字獄,尤其是康乾盛世,可以說是最殘酷的。

雍正八年,大臣君被指有謀反之心。證據就是他的詩裏有對朝廷不敬的話,就是我們可能都聽過的那句“清風不識字,何以翻書?”於是徐軍被判了壹個決定性的刑期。乾隆年間,翰林學士胡中藻也因說“壹顆心是濁清的”而被殺。

今天,我們認為這些詩沒有謀反的意思,但像這樣的案件大量存在,無數人因其言獲罪,家人也受到牽連。不僅如此,他們還以編書為由,搜集民間書籍。經過檢查和審判,許多不利於統治的書籍也被燒毀。造成的文化損失無法估量。

而腐敗問題是“康乾盛世”繞不過去的壹道坎。康熙年間,官員腐敗非常嚴重。我們看了電視劇《康熙王朝》,裏面有壹集康熙怒斥群臣,並不是因為貪腐。

後來有壹件事讓康熙覺得更冷了。他所認為的清官並不是真的“兩袖清風”,比如張伯興,他的愛好是出書,但出書成本極高,工資又不夠,所以在山東工作時多次受賄。

到了晚年,康熙皇帝漸漸發現,自己越反叛,越貪婪。貪官怎麽可能不被殺?後來他也開導了自己。人也要活下去嗎?然後壹大家子不賺點外快。

但雍正帝是“反腐先鋒”。他在任期間大力懲治腐敗,改善了官場風氣。不幸的是,他在位僅13年就去世了。

到了乾隆時期,腐敗更加嚴重。貪官小沈陽抄家的時候,金銀玉器的財寶就不用說了,相當於清政府15的總收入。因此,民間有句諺語:小沈陽失陷,嘉慶有飯吃。

不僅大臣腐敗,皇帝也腐敗。有朋友問,天下歸皇帝,他還受賄?因為國家的銀子屬於財政部,皇帝想怎麽花就怎麽花。所以乾隆皇帝對官員和富商說:“妳們犯了罪,可以賠。”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保釋,錢不屬於內務部,也就是皇帝的私囊。

世上有好人,下輩子就什麽都沒有了。皇帝如此,下面各級官員更是驕奢淫逸,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官場充滿了諂媚、貪汙和唯利是圖。

“富貴榮華”對上層社會來說是奢侈的,但對底層人民來說還是貧窮的。貧富懸殊,讓盛世從來不是普通人的盛世。

標簽

盛衰的歷史規律在康乾盛世上再次得到印證。1793年,英國使節馬嘎爾尼帶著各種精美禮品來到中國,試圖與清朝建立平等的貿易關系和友好的商業往來。

壹個是崛起的帝國,壹個是末日余暉的古老王朝。兩個社會制度完全不同的帝國註定沒有交集,此時的乾隆皇帝還沈浸在“去中國化”的夢想中。

正如馬克思所說,“壹個幾乎占人類三分之壹人口的大帝國,不管現狀如何,都安於現狀,人為地與世界隔絕,因而竭力用中國盡善盡美的幻想來欺騙自己。”

半個世紀後,英國人再次來到這個古老的帝國,但這次不是Magalny,也沒有帶禮物。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微信官方賬號:觀察者之眼。解讀妳熟悉的歷史,探索不壹樣的人性。讀歷史就是讀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