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在喊什麽?
漁歌漁歌是海島漁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簡練,音韻和諧,風格清新。它們是海島漁民表達思想、抒發感情、促進生產和戰鬥的重要工具。按內容可分為勞動歌、儀式歌、生活歌、情歌、兒歌等。勞動之歌。它是勞動者汗水和淚水的結晶和升華。魯迅先生稱之為“於航學派”,直接表現為體力勞動。其突出的藝術特點是節奏感強,富有生活氣息。東門漁人起航時唱《升棚》:“壹拉金,嘿!爾拉·羅隱戈,妳好!三拉珠寶閃閃發光,大海不負漁人。”還有“吊網之歌”、“拉船之歌”、“拋錨之歌”、“劃槳之歌”等等。節奏尖銳而迅速,令人沮喪而有力,給人壹種波瀾壯闊的集體力量和勞動創造世界的強大感染。千百年來,漁家號子伴隨著漁區人民創造了人類戰勝自然的奇跡,發揮了巨大的社會功能。如今,雖然機械代替了集體勞動,用歌聲歌唱的方式也逐漸消失,但漁歌卻有著永恒的歷史文化價值。石浦的《漁歌行》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它風靡全國,深得廣大群眾的喜愛。生命之歌。這種歌是漁民根據個人生活經驗創作的歌謠。它有相對自由的句數和字數,沒有固定的格式,具有鮮明的特點,生活氣息濃厚,心理描寫細膩。比如《漁父頭上三刀》:“漁父頭上三刀,風浪漁父,漁父面前三條路,餓死跳海坐大牢。”再如《漁翁七絕》:“暴風吃了要怕,強盜摸了要怕,魚不要愁,六月要曬,冬天要凍,無風要搖,砍價要怒,魚農真慘。”還有《魚郎》,直接道出了漁民的悲慘境遇:“魚郎,真難過,困了,搬床,吃鹹菜湯,穿破衣,回屋,父母見了流淚,妻子見了肝腸寸斷。”字字血音淚,充分反映了舊社會漁民的悲慘生活。禮儀之歌。節日、祭祀、祭祀、喪葬等儀式中使用的歌曲稱為禮儀歌,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也反映了漁民的風俗習慣。漁民結婚,親朋好友晚上在新房“唱酒”“賀郎”:“黃魚春來咕咕,哥哥打漁趕上早潮。黃魚釣上來紅燒的時候,杜詩梅吃著咪咪笑著。”東門島是正月十四晚上,也有背籃子請姑娘的習俗。女孩們從井裏抽出壹桶水,放在大廳前面。桶外掛著壹面銅鏡,四個姑娘盤腿而坐。每人右手拿壹根竹筷,上面放壹個圓背簸箕。後簸箕上有四樣東西:烙鐵、剪刀、尺子、花。背筐可以自己擺動,大家背誦:“背筐裏都是星星,剪刀烙鐵當媒人。花給妳穿,粉給妳崩(搓)請妳背個籃子過來看燈。什麽燈?方形冬鼓燈,兩尖橄欖燈,太多廚子米蟹燈,魚燈都是漁民的最愛……”女生問年齡的話會敲幾下,壹般比較準,也可以問其他的。除此之外,還有當地鄉親在葬禮上唱的《十忙》,也很有意思。兒歌兒歌,古稱童(童)謠,具有增長知識、啟發智慧和想象力、陶冶情操的作用。有的還調侃時政、人物,內容簡單,結構簡單,句式多樣,語言活潑,節奏明快,易於閱讀和傳承。東門,明朝洪武、嘉靖年間,倭寇多次從海上潛入境內,燒殺搶掠。朝廷將昌國偉遷到象山東門島,島上漁民對倭寇恨之入骨,稱豌豆為日本豆,煮日本豆,炒日本豆(倭寇)。《日本海盜來了》這首搖籃曲就是由此誕生的。日本海賊來了,就像老虎來了,嚇得小孩子睡覺。字裏行間寫著“倭寇來了,倭寇來了,安拉(我的)寶寶來睡覺了。”孩子夜裏哭得不安寧,用紅紙寫道:“帝皇,孩子在母親房裏哭,路過的先生看了壹次,睡到天明”,貼在東門直街路口,說是可以治孩子夜裏哭。又如《月下海底取金》:“天上繁星閃爍,海上漁船無數。漁網破海底,月下取金(大黃魚)。”再如《魚名謠》:“鱔魚長,鯧魚平,大頭梅童短。飛魚飛,烏魚跳,無眼水母浮在水面上。黃魚是黃色的,帶魚是亮的,雷的眼睛是單側的。魷魚黑,兩須,背個砧板,遊弋江湖。”讀起來很有意思。情歌。在美麗的漁歌中,情歌是壹朵獨創的藝術之花;以其獨特的方式流露感情,表達對情侶的愛,表達漁民的情感體驗。東門的《魚山歌》用梅花、蘭花、桃花、玫瑰、石榴、荷花、鳳仙花、桂花、菊花、芙蓉、水仙、臘梅等十二種花點明了時間,訴說了妻子對丈夫的關心和體貼,訴說了舊社會漁民的辛苦,揭露了魚老板的險惡用心。歌中唱道:“正月梅花白如雪,四親八親都親。郎愛昌的老板袁在過年的時候很忙,吃魚吃肉炫耀。我盼著老公的船早點到,可惜我還在浪岡拉桶!二月蘭花香,長垣老板要出門了。郎愛——我讓長垣帶了零食和糯米糕。家裏沒什麽可以給列儂的,雖然我是全心全意的!.....六月,荷花浮在水面上,老公在另壹個房子裏釣魚。郎愛——蚊子像六月的惡霸,人們提著燈籠早早回家。老公還在釣蝦,半夜沒回家!鳳仙花七月開花,生意剛回來。哎,郎——不務正業,寧肯摸河裏的蝸牛。白天在江裏,晚上在家裏,和睦相處!”.....我國民間口頭文學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漁歌風格,是非常珍貴的地方文化,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音樂富於變化,給人以優美的旋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