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請列舉幾個焦式的好幹部,簡要介紹他們的事跡。

請列舉幾個焦式的好幹部,簡要介紹他們的事跡。

柴1

柴(1969—2014),男,漢族,1969年7月出生,甘肅寧縣人,1990年7月參加工作,2004年6月加入中國* *產黨,研究生學歷。

14,15年8月淩晨,他是當時臨洮縣的縣長。因為加班後在宿舍休息,他才45歲。

定西是“黨員中產生的優秀* *”,甘肅是“黨員中產生的優秀* *”,中宣部是“時代楷模”。中組部“全國優秀黨員”。2065438+2005年6月當選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德耀中華候選人。

2002年,柴留學歸來,帶著對黃土地的深深熱愛,投身到建設家鄉的行列中。他努力工作,徹夜未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奉獻到生命的最後壹刻。

1997年5月,柴赴日本神戶大學留學。留學的光環讓他有了更多去發達地區工作的機會,但他毅然回到了土生土長的黃土地。

2006年,柴主動要求從省委辦公廳調到素有“苦世界”之稱的定西。已經八年了。“出去招商,回家鄉”是他為自己制定的兩種工作方法之壹。

為盡快改善當地農民落後的生產生活條件,推進路、水、房、電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柴獲得“六盤山地區交通扶貧示範試點縣”項目,總投資9654.38+0億元。

在臨洮工作期間,他走遍了全縣323個行政村,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全縣的現實情況。面對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臨洮,柴提出了建立“五村到戶”精準扶貧的思路。

“開門馬上辦”是柴方勝為自己制定的第二種工作方法。“開門辦事”,為群眾辦事就是“社情民意送上門”、“群眾工作送上門”、“發展思路送上門”。

柴的生活很簡單。車上除了雨靴、雨衣、草帽、茶杯、筆記本,什麽都沒有。他死時,腳上還穿著滿是破洞的襪子。“升官發財,不進此門”,這句話醒目地寫在柴壹篇工作日誌的扉頁上。

2014年8月15日淩晨,柴同誌因長期積勞成疾、勞累過度,在辦公室病逝,終年45歲。

2.沈浩

沈浩(1964年5月-2009年6月165438+10月6日),安徽蕭縣人,原小崗村黨支部第壹書記、村委會主任。

6月1986,畢業於銅陵財經學院。1986年7月加入中國* * *產黨,同年在安徽省財政廳工作。

2004年,作為安徽省第二批農村幹部,他被任命為鳳陽縣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支部第壹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2004年,沈浩同誌到安徽鳳陽小崗村擔任黨支部第壹書記。在小崗村近六年,我始終把黨和人民的事業放在第壹位,幹事創業,勤奮務實,敢於創新,無私奉獻,用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展觀。

忠實履行* * *產黨員的神聖職責,在廣大幹部群眾心中豎立起壹座巍峨的豐碑,讓小崗村這個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得到跨越式發展。

時代先鋒、優秀制片人、黨員沈浩,46歲因忘我工作、積勞成疾而倒在崗位上。為黨的事業,為“三農”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唯壹感到羞恥的是他的老母親,他心愛的妻子,他心愛的女兒和他自己。

沈浩為小崗村修路,引進資源,集中土地。為黨的事業,為“三農”做出了重大貢獻。榮獲中國農村基層幹部“十大新聞人物”、安徽省第二批入選標兵的幹部、中國百名優秀村官、2009年感動中國人物、全國愛崗敬業模範等榮譽。

3.孔繁森

孔繁森(65438+7月0944-65438+10月0994 165438),男,漢族,黨員,山東聊城人,孔子第74世孫。18歲參軍,1966歲加入中國* * *生產黨。1969復員後,先當工人,後升為國家幹部。

1979年,國家想從內地抽調壹批幹部到西藏工作。當時,時任聊城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並請人寫了壹條橫幅,上面寫著“七尺男兒,可以投案自首,死而不歸。”

初到西藏,他寫下“青山處處埋忠骨,高原灑熱血”作為題詞。孔繁森同誌是壹名優秀黨員,焦式的幹部,時代的先鋒,領導幹部的楷模,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2018 12 18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孔繁森同誌改革先鋒稱號,並授予他改革先鋒獎章。

4.胡兆成

胡兆成,湖南省郴州市桂東縣人,1969年6月參加工作,1975年6月加入中國* * *產黨。長期在教育戰線工作,當過老師、班主任、中學校長。65438-0983任桂東縣教育局副局長。

1990年5月任桂東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1998年3月任桂東縣人民政府教育局助理調研員、局長。不幸於21,2000年2月去世,享年52歲。

30多年來,胡兆成同誌紮根山區,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為桂東縣的教育事業奉獻了壹生和心血。

特別是他主持桂東縣教育局工作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團結帶領全縣教職工,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銳意創新,走出了壹條低成本、高效率發展教育的路子,符合貧困山區的實際,為改變山區落後面貌做出了突出貢獻。

從65438到0992,桂東縣成為湖南省首批“實驗教學普及縣”。1996,實現了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1998全縣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兩年實現“兩基”目標,被省、市人民政府授予“兩基”工作先進縣”稱號;

1999年4月,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在桂東縣召開“湖南省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教育現場會”,下發《關於學習推廣桂東縣教育改革發展經驗的通知》,使桂東成為湖南農村教育的壹面旗幟。

胡兆成同誌的工作得到了各級組織和領導的肯定,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先進教育工作者10多次,受到了記功獎勵。

1995年9月被評為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1998年9月被郴州市委、郴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十佳教育公仆”榮譽稱號。

5.馮文林

馮文林,男,廣西省桂平市扶貧辦原副主任,為人十分嚴謹,清正廉潔,鐵面無私。他不幸去世的消息使許多人感到震驚和悲痛。

2012年5月,馮文林的家鄉麻友鎮平安村有壹條扶貧路。馮文林帶隊驗收時,發現工程量不夠。對於負責工程建設的單位,他嚴格按標準驗收,沒有任何同情,要求必須補齊工程量才能驗收。

馮文林從不接受群眾的饋贈,也不接受建設者的宴請。他每到壹個村,群眾都喜歡來找他,找他聊聊天,或者問問扶貧政策。他總是面帶微笑,耐心地向村民解釋,讓他們滿意。

馮文林對工作總能做到“早計劃,早安排”。他經常告訴同事,“雨露計劃”是惠及農村貧困家庭子女和廣大群眾的民心工程,是增強貧困農民就業能力、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為了確保順利完成年度和“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讓貧困戶早日搬進新居,馮文林毫無怨言地挑起了易地扶貧搬遷的重擔。

他個人沒有代步的交通工具。每天,為了能在8點前準時到達紫晶鎮的安置點指揮工人們的工作,他在6點半前步行2公裏多趕紫荊專線的首班車,到站後再步行2公裏多到達安置點。

為了趕進度,他整天和工地上的工人壹起拼命幹活,下雨天穿著長水鞋和雨衣;天氣熱出汗的時候,我就用毛巾擦汗。累了就回到移動板房的辦公室休息半個多小時。我就是這樣壹直戰鬥到晚上9點,日復壹日,堅持到安置點完成整個工程。

2017,桂平市扶貧辦組織全體幹部職工體檢。馮文林關心安置點的工作,放棄了體檢的機會。長期的過度勞累已經透支了馮文林的體力和精力。他逐漸消瘦,經常感到身體不適,但仍堅持工作。

2018 1,馮文林覺得越來越累。這才聽從單位領導的建議,拖著疲憊的身體去自治區人民醫院做了全面檢查。醫生建議住院進壹步診斷。

他以為是疲勞帶來的不適。他對自己分管的工作憂心忡忡,拒絕在醫院浪費時間,立即回到桂平投入工作。直到肺癌確診的報告出來,他還在擔心扶貧工作,處理分管工作的事務。

3月28日淩晨,他帶著對扶貧事業的巨大眷戀和對扶貧事業的深情,悄然離去,在56歲的生命盡頭停下了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