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8年,任濤死了,和他壹起出征的秦國將軍趙佗繼承了他的王位。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4年,趙佗吞並桂林縣和項峻縣,建立南越國。趙佗上臺後,將仁孝城擴建為方圓十裏的大城市,俗稱“趙佗城”。如今,北京路基本位於“趙佗城”的中軸線上,北京路北段的南越宮博物館就是在“趙佗城”遺址的基礎上建成的。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在南越國原境內設九郡,直屬於漢朝。從此,嶺南地區正式納入漢朝郡縣版圖。
東漢末年,嶺南屬吳國。建安二十二年(217),交州刺史蔔誌將交州郡遷至番禺,進而控制了嶺南局勢。蔔辭重建番禺老城,擴建趙佗城,後稱蔔辭城。它的南門在礬山和虞山之間,中間是南邊的海濱大道,即從北京路到西湖的那壹段。為加強對嶺南的行政管理,吳五年(226年),膠州分為膠州和廣州,故名廣州,番禺成為廣州的縣政府。
到了唐代,《唐大河西遊記》記載了廣州的“三城”。到了唐代,這三座城壹座是以今天的北京路為中心的主城,壹座是南嶽城東,甘溪舊路(今倉邊路)以東的殘基,第三座城可能是“番坊”。樊坊位於金光塔路懷聖寺壹帶。這三個城市並沒有超出今天越秀區的範圍,今天仍然以北京路為中心。
唐朝末年(907年),嶺南最高權力機構清水師司令劉寅下令夷平礬山、玉山,以擴大城市,擴大城市的商業中心。劉隱死後,其弟柳巖在嶺南建立政權,史稱“南漢”,改稱廣州行為南漢都城,並進行了史無前例的都城建設。
當時廣州分為內城和國城,內城包括宮城和皇城。宮城位於中山四路以北的“南越國宮遺址”壹帶,是皇室的住所,也是天皇處理政治事務的地方。宮城以南是皇城,大概是中山路以南,西湖路以北,以北京路為中軸線,高級官員所在地。
皇城以南是國城,涵蓋北京路、西湖路以南、溫明路以北至大南路的區域。店鋪排列在左右兩側(稱為“左街”和“右街”),是繁華的商業區。今天的大南路是當時的珠江岸邊。南漢興宮西側內外有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東城,趙佗的東部,是官僚貴族的居住區。
宋朝時,興改名為廣州。在廣州的城市建設史上,宋代是壹個輝煌的時期,表現為三城和硯池城(均在越秀區範圍內)的建設。北宋第五年(1045),朝廷批準廣州建高級官署所在地副城,範圍從今天的吉祥路至倉邊路(東西向)、中山路至月華路(南北向),仍以今天的北京路為中軸線。
熙寧元年(1068),朝廷撥巨資修繕廣州東城,東城位於紫城以東,德政路以西。熙寧四年(1071),廣州西城的建設又開始了。西城比紫城和東城的總和還大。這個項目花了十個月,終於完成了。範圍包括金鄉路以西、人民路以東、百靈路以北、大德路以南的區域。嘉定三年(1210)新建東西雁翅城,即從東西城的南墻壹直延伸到江邊,保護南面與珠江接壤的新城區。
明代廣州城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是三城合壹。明朝洪武十年(1377)左右,除了拆掉中城與東西城之間的城墻,還擴大了城區,向北越過越秀山,向東擴展。嘉靖四十四至四十五年(1565-1566),在城南建外城。
明末,人們稱之為明初修建的“老城”或“舊城區”,嘉靖年間修建的“新城”。老城區南界為金大德路、大南路、溫明路,新城區南界為金大德路、泰康路、萬福路。新老城區的東界現在是越秀路,西界現在是人民路。明朝的城墻壹直到清朝都沒變。但明朝末年,珠江北岸已經南移了幾十米,所以清初順治年間,政府又加修了東、西廂房墻,直到珠江。此後,廣州城墻只修不擴。
從歷代廣州古城的變遷可以看出,兩千年來廣州市中心的位置變化不大,基本都在越秀區的範圍內。北京路壹直處於廣州城市的中軸線。
擴展數據
廣州古城十大歷史建築
鎮海大廈1
1380年,廣州城擴建,城北越秀山上建起壹座五層高樓的紅墻。那時候珠江因為像海壹樣寬,所以叫鎮海樓。近千年來,壹直是廣州的制高點。
2.中山紀念堂
建於1929,是廣州老中軸線上的八角形宮殿建築。紀念館院子北門有廣州有記載的最老的木棉樹,349歲。
3.光孝寺
沒有羊城,先有輕孝。光孝寺原是南越國王趙建德的居所。三國時期,吳郭魚把他後來的房子變成了壹座寺廟。
寺內有許多朝代的歷史遺跡,包括壹棵大菩提樹,這是中國最早記錄的移植菩提樹。傳說六祖慧能看見和尚在這樹下爭論:風在動嗎?搬家,嗯?我被“不是風,不是運動,是仁者之心”這句話震驚了。
4.六板巖寶塔
梁大統三年,薩滿法師探魚請閩南佛祖舍利在包莊妍寺大殿前建佛塔。
劉榮寺塔高57米,八角形,九層,內有17層。它沿著臺階爬到塔頂,俯瞰全城。塔的造型華麗壯觀,屋檐處掛著吊鐘。整個塔好像是壹個花柱,也叫花塔。
5.廣孝堂
光孝堂,建於1920s,是廣州最大的基督教堂之壹。外觀是中西結合的宗教造型,整個教堂最有特色的是二樓巨大的彩色玻璃窗。清晨的陽光直射,教堂內部透射出來的光線絢爛無比。
6.懷勝燈塔
貞觀元年,阿拉伯人漂洋過海,抵達大唐東方大地,在廣州修建了伊斯蘭教懷聖寺和碉堡塔。作為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第壹港,廣州珠江沿岸數十米高的燈塔壹直是外國商船的燈塔。
物是人非,如今珠江濱水向南退了幾裏,珠江淺灣也沖擊了三角洲,或新或舊的現代建築密密麻麻地拔地而起,只剩下千年燈塔獨立於建築群之外。
7.嶺南壹樓
位於惠福西路的五仙寺,是廣州現存為數不多的較為完整的明代塔式結構建築。
嶺南壹樓又叫禁鐘樓,二樓正中掛壹口明代銅鐘。此鈴用於發生特大火災事故時呼叫救援,禁止撞擊任何東西,故名“禁鈴”。
8.聖心石大教堂
1856年,英法聯軍攻占廣州,將兩廣總督署夷為平地。之後又花了20多年的時間,在這片舊址上用這種石頭結構建造了壹座哥特式的天主教堂。在平安夜,教堂每年都會點亮壹次,向全世界展示這座19世紀建築的輝煌。
9.魯迅紀念館
黃鐘樓建築建於1920s。原來是國立中山大學的鐘樓,魯迅在教書期間曾經住過。它是中山大學校徽的原型建築。它也是中國國民黨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會址。現在是廣州魯迅紀念館。
愛群大廈10
姜妍西路1937完成,層高64米,樓層***18。它被當時的新聞界譽為“開啟了廣州高樓新時代”,並保持了30年“廣州第壹高樓”的地位。是長江西路作為廣州“外灘”的歷史見證。
百度百科-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