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郭的主要學術成就

郭的主要學術成就

作品目錄(帶*號的作品,其余為論文)

1.關於漢語教學本土化的幾個問題,《世界漢語教學》2008年第2期。

2.*漢語教學概論,商務印書館,2007年。

3.“國、中、漢、華、唐”詞語與社會認同的建構,《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年第4期。

4.*《中國語言生活報告》(2006),第壹主編,商務印書館,2007年。

5.《中國的語言生活:海外華人傳播調查報告》(2006),第壹部分副主編,商務印書館2007年。

6.《現代中國社會漢語言說方式多樣性的再審視》,《南開語言學雜誌》2007年第1期。

7.《漢語的國際地位與傳播》,《渤海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8.華僑傳播與語言文字應用,2007年第1號。

9.海外華人母語教育的啟示,長江學術,第1期,2007。

10.*當代語言生活,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

11.*《普通話語言研究指南》,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12.字母詞規範化設想,詞匯學理論與應用,商務印書館,2006年。

13.語境研究與社會語言學——讀王建華等主編:《漢語學習》,2006年第5期。

14.以輔助專業課為目的的漢語教學:實踐與思考,《對外漢語研究》第2期,商務印書館,2006年。

15.*《中國語言生活報告(2005)》,第壹主編,商務印書館,2006年。

16.中國語言生活報告,《中國語言生活報告(2005)》,國家語委2006年5月正式發布,商務印書館2006年9月出版。

17.中國語言生活報告:海外華人傳播調查,同上。

18.中國語言生活報告:海外華人分布,同上。

19.論國學,語言文字應用,2006年第2期。

20.《漢語父親稱謂系列的多角度考察》,《中國語言》,2006年第2期。

21.從漢語的角度看中國的語言規劃,《中國研究》,第1期,2006。

22.海外漢語教學研究的現狀與展望,《世界漢語教學》2006年第1期。

23.說三個關於N的問題,修辭學習,1,2006。

24.*論語言和語言應用,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

25.《馬來西亞:官方語言的推廣與華人的奮鬥》,《濟南學報》,2005年3期。2004年6月5-38日澳門語言學會年會主題報告。2005年6月和6月,他在第四屆國際雙語大會和語言與身份研討會上發表演講。

26.面向社會的社會語言學:理想與現實,語言文字應用,2005年第3期。

27.《河南省的壹裏中原官話》,載《語言研究》2005年第3期。

28.《近20年來中國語言文字的規範化》,載《修辭學習》2005年第5期。

29.關於字母詞規範化的設想,《詞典研究》,2005年第4期。

30.廣州語言使用情況調查報告,《中國社會語言學》,2005年第2期。(簽名:郭、、)

31.*中國社會語言學(修訂版),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

32.對“他媽的”+過+處所詞語討論的反思,《語言建設通訊》第79期,香港,2004。

33.“操”討論的意義,新加坡《聯合早報》,2004年9月7日。

34.《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載《漢語學習》2004年第3期。

35.《回憶我的導師張立勛先生》收錄於莫礪鋒主編的《薪火九級》,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南京大學校友通訊,2004年秋季(共26期)。

36.重視語言學教學參考書的編寫,《21世紀的中國語言學》,商務印書館,2004年。

《論漢語》,《暨南大學中文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語言周刊》第1082-,第84期,第85期連載,並收錄於莫礪鋒主編的《南京大學中文系90周年紀念文集》,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38.《論全球漢語詞典的編纂》,第二屆中國社會語言學國際會議論文(澳門),2003年,11。

39.《海外華人社會漢語教學的若幹問題》,肯特港(新加坡)國際漢語語言學圓桌會議論文,2003年,11。《世界漢語教學》2004年第3期。還出版了陳學超主編的《國際漢學文集》第壹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

40.*應用語言學導論(副主編),商務印書館,2003年。

41.檳城華人社會的語言生活,中國社會語言學,2003年第壹期。

42.普通話詞匯和新馬漢語詞匯的協調與規範——論漢語域內外協調的原則和方法,《南京社會科學》,第12期,2002。

43.雙語教學與環境,新加坡聯合早報,2003年2月5日。

44.《語言教育中的若幹問題芻議》,《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年第3期。

45.漢語的規範與協調(與王、合編),新加坡聯合早報,2002年,65438+2月7日。

46.《中國社會語言學的現狀與展望》,《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47.理論語法與教學語法的聯系——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為例,首屆亞太漢語研討會論文(香港,2001),隨後是2002年第四期《漢語學習》。人大抄的材料,2003年12期轉載。

48.論區內外漢語的協調,《語言應用》2002年第3期。還收錄於周、等主編,《同本漢字研究》,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

49.漢語與普通話:起源、特點及其他,馬來西亞光明日報,2001 4月11-12。

50.新時期大眾化的幾點思考:以江蘇為例,《南京大學學報》第2期,2001。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第20065438期+0。

51.《語言學導論》(編委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52.《漢字誤讀誤寫劄記》,於根元《世紀之交的應用語言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

53.《蘇南河南話的歸屬》,《東南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54.*中國社會語言學,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5.論聾兒雙語教育,現代特殊教育,第6期,1999。

56.新壹輪大眾化:特點、問題與對策。見中國建築(北京)第11號,1998年。

57.蘇南河南話變化初步調查見南京社科(南京)8號,1998。

58.見中國語言(北京)3號,1998。

59.見南京大學學報(南京),1998。

60.關於當前社會稱謂的簡要討論見《語言建設(北京)9號》(1997)。

61.見《南京大學學報》第4期,1997。

62.《華工在中國的使命》(署名郭伯康)詳見語言應用(北京)3號(1996)。

63.世紀之交的中國語言學:危機與機遇並存。見語言應用(北京)4+0996號。

64.磨盤方言同音字匯見《鎮江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1996。

65.蘇南河南話島嶼見《南京大學學報》第4期,1995。另見人大復印的《語言學與文獻學》,第2期,1996。

66.談談古代方言及其發展。參見郭偉森、劉士禎主編的《古代文化基礎》,嶽麓書社,1995。

67.索緒爾語言觀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現代語言學的發展(郭伯康署名),見《語言的應用》(北京)第3期(1994)。

68.*中國知識與公文寫作(參與編寫),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

69.論“同+形容詞”。參見《語法研究與語法應用》,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北京),1994。

70.*《漢語新詞匯詞典》(主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

71.*失聰兒童早期康復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李紹燭和周靜合作)。南京大學出版社,南京。1993。

72.*聾兒早期康復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與李紹燭、周靜和範蠡合作)。南京大學出版社,南京。1993。

73.*中國流行語詞典(中國作家)。南京譯林出版社。1993。

74.語言政策要進壹步放寬。見現代特殊教育(南京)1993號。1.

75.*應用漢語課程(參與編寫)。北京語言出版社,北京。1992。

76.漢語、漢字和中國現行文字記錄系統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見語言應用(北京)3號,1992。

77.論海峽兩岸中國差異的根源。參見《雙語》(二),彩虹出版社,香港。1992。另見語言通訊(武漢)第1993號第1-2號。

78.*初級語言(參與編寫)。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992。

79.論新聞語言的基本特征。見《南京大學學報》第4期,1991。

80.丹陽埤城河南話島(與蔡國祿合作)。見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徐州)第2期,1991。

81.“動詞+'到'+方位詞”十二種句式。參見《語言學與漢語教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北京。1991。

82.《英語兒童語言量表在漢語中的應用探討》(與周靜、範麗合著),見《國際心理測量會議論文集》,南京,1991。

83.禮貌用語要得體。見平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991期。

84.漢語聽力障礙兒童語言康復中的語音教學問題(與李紹燭、周靜合著)。見南京師範大學學報(南京)第4期,1990。

85.語法、語義和語用。見鹽城師範學院學報(鹽城)第4期,1990。

86.新聞表達中的邏輯結構。見學語文(蕪湖)第6期,1990。

87.論Mainland China漢語與港臺漢語的詞匯差異。參見《雙語對話》,中山大學出版社,廣州。1989。

88.新聞語言與新聞表達。見集編(南京)5號,1989。

89.應用語言學的壹個新興分支。見社科信息(南京)第1990號。10.

90.新聞語言和縮略語。見許昌師範學院學報(許昌)第1989期,第1期。

91.動詞+'到'+時間詞的三種類型。見平頂山師範學院學報(平頂山)第1989期,第1期。

92.淺談現代漢語教學。語言學通訊(武漢)1989 3-4。

93.“動詞+‘道’+時間詞”兩句。見國學(延吉)1988號,1號。

94.對語言語法分析和言語語法分析的質疑。見語言學通訊(武漢)第1988期,第1期。

95.“動詞+‘倒’+方位詞”的句法分析。見《南京大學學報》第3期,1987。另見《語法搜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武漢),1988。

96.《漢語同義成語詞典》(與蔣、合作)。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97.放在桌子上,放在桌子上,放在桌子上。見中國中文(北京)第1986號,第1號。

98.“這個”和“那個”。流行修辭學(上海)第1986號1.

99.漢語介詞研究綜述。見《徐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86。另見NPC復印材料1986第8號..

100.中國法律評論。見《南京大學學報》1986(語言專輯)。

101.虛詞與虛詞教學。參見《中學語法教學釋義》,中文出版社,北京。1985。

102.“個”的詞性。見語言學習(上海)第2期,1985。

103.現代漢語中的隱喻詞。參見中國叢書,河南人民出版社,鄭州。1985。

104.當前語言研究中術語使用的幾個問題?南京大學學報1985(研究生論文專輯)。

105.《語言之美與文字之美評論》(與張曉玲合寫)。見修辭學習(上海)第3期,1984。

106.說永遠。見教學通訊(鄭州)第7期,1984。

107.臺灣省的漢語教學。見河南教育(鄭州)5號,1984。

108.關於“是”用法的幾個問題?見河南教育(鄭州)7-8號,1985。

109.關於“東南氣候……”。見《河南教育》第壹期。1985四號。

110.說《X笑》(與張曉玲合寫)。見國學(延吉)第1984號。1.

111.生詞用法舉例(與張曉玲合寫)。見《國學》第2期,1985。

112.談“東山再起”及其他。見中學語文教學(北京)第7期,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