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為大家推薦的消失的村莊。這對父子有很多回憶:
本片的拍攝者是張,家住江蘇省無錫市南長區陽明街道東塘村的居民。這部電影的主人公是他67歲的父親張緒進。在電影中,老張有壹個心願,就是在村莊重建之前,為自己生活多年的村莊寫壹部“村史”,紀念那些已經在我們眼前消失的村莊,以及曾經感覺像壹家人的鄰裏感情。他終於如願以償,出版了《張橋印象》,這是中國第壹部鄉村史。張用壹部電影向父親致敬。萬萬沒想到,這部8分鐘充滿溫情和淡淡憂傷的微電影,竟然讓無數網友當場落淚。
村莊拆遷
小橋流水漸漸消失。
張今年37歲,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陽明街道青壹社區章丘小橋村(現更名為東塘村)。他在這裏出生,在這裏長大,婚後回到村裏和父母壹起生活。這個淳樸的小村莊,有他所有的童年記憶。
小時候,村子後面有個小土坡。放學後,張和他的朋友們聚集在這裏玩遊戲。大家壹起沖下土坡。誰先跑到終點誰就贏了,贏的人得到壹個彈珠。有壹次,張沖下來的時候,被壹塊石頭絆倒了,下巴流著血。他的朋友們嚇壞了,齊聲喊大人。那時候村子很小,喊壹聲就像廣播壹樣,幾乎全村都能聽到。聽到喊聲,大人會從四面八方趕來。
從2000年開始,章丘小橋村被拆除重建。青磚白瓦的小房子不見了,原來的小斜坡也不見了。記憶中的老榕樹也被挖了出來。看著挖掘機的轟鳴聲將他記憶中的那些東西壹壹抹去,感到了壹種說不出的不適。
與兒子相比,67歲的父親張緒進對張木小橋村的感情更深。小時候,張母小橋村被兩條河環繞,河水清澈。每天早上,很多洗衣服、淘米的女人聚集在河的兩岸,大家聊著日常生活,開始壹天的生活。夏天,這條河成了孩子們的遊樂場。放學回家,我扔掉書包,馬上跳進河裏洗澡遊泳。那時候河裏有很多魚,壹撒網,晚上就把食物解決了。
當張出生時,這條河因為汙染而不再清澈。後來,水消失了,只剩下幹涸的河床。每次聽到父親說起這條河,張都會惋惜地對年幼的兒子說:“妳爺爺就是喝著這裏的水長大的。”兒子不解地問爸爸:“這麽臭的水妳能喝嗎?”?我肯定會肚子疼。”張被說得啞口無言。
晚上,父子倆坐在院子裏聊天,張把兒子說的話當笑話講給父親聽。聽了這話,張緒進輕輕嘆了口氣,說道:“別說這些年輕人都是老壹輩的人了,以前村裏的事情有多少人還能記得。有時候,我真想做點什麽留個紀念,不然我們離開的時候,誰會知道張橋以前是什麽樣子呢?”張立即答應了。張緒進決定為張木小橋村寫壹部“村史”,這樣,這個村莊的原始印記被保留了下來。
為了減輕父親的疲勞,張幫找了很多資料。張緒進開始走在村裏的街道上,去看望那些老年人。村裏壹位80歲的老人聽說他要寫村史,很感興趣,給張緒進講了很多。村裏有個老藝術家,齊師傅,賣了壹輩子豆腐。為了記錄制作豆腐的過程,早上五點就趕到齊師傅家,邊看邊寫。張認為光有文字是不夠的,如果配上圖片會更直觀。閑暇之余,他和父親壹起“采訪”,父親用文字記錄,他用鏡頭記錄,父子倆共同完成了村史。
父親開始寫村莊歷史。
把記憶留在身後。
在寫村史的過程中,張緒進對很多地理資料並不精通,所以他只能在網上向兒子求助。為了更方便,張手把手地教父親上網。每天晚上,張緒進壹個手指壹個手指地敲著鍵盤。在燈光下,我的父親看起來如此虔誠,他似乎正在完成壹項偉大的工程。
2006年初,《印象張》開始寫作。此時,章丘小橋村的拆遷工作仍在繼續。壹天早上,張剛出去,很快又轉了回來,拿起相機沖了出去。父親急忙追上去,問道:“怎麽了?”張含糊地回答,“石磨就要拆了。”張緒進壹聽,也跟了上去。
張口中的石磨,其實就是壹塊扁扁的大石頭,以前是村民用來磨面的。這座石磨,對張來說,有太多美好的回憶。生活在農村,我總是通過餐桌上的食物來感受季節。三月過後,地裏會出現壹種野菜,這是張的最愛。母親摘下野菜後,把泡好的糯米放在石磨上磨出來,然後把野菜切碎和面粉混合,再用錘子把面團砸碎。野菜的汁液滲透到面裏,蒸過後特別香。這些年來,石磨靜靜地呆在那裏,現在因為拆遷,石磨就要被挖掘機砸碎運走了。張抽空給拍了很多照片。他知道《石磨》的印象可能只能在電視上看到,或者在博物館參觀。
晚上,張把照片整理出來,發布在當地的論壇上。這個帖子吸引了很多人的註意。有網友說:“隨著那些老房子的倒塌,曾經的古街不見了,幽深的胡同不見了,寬敞的院落不見了,爬滿院落的青藤和茂密的葡萄藤不見了,春天芬芳的香椿樹不見了,五月掛滿枝頭的白色槐花不見了,雞犬的啼叫不見了,在胡同裏來回走動的鄰居的身影也不見了。而如果這些消失了,就再也不會回來了。”張轉述給父親,更堅定了寫村史的信念。
2008年春節,《張橋印象》進入收尾工作。在最後壹篇文章中,張建議父親寫“年味”,因為過年是最能體現當地文化和習俗的節日。寫著寫著,張緒進摘下眼鏡對兒子說:“現在過年的味道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新年和往常壹樣。家人壹起吃頓飯,說“新年快樂”。就算今年過完了,孩子們也不盼著過年了,因為過年能吃的東西,平時都能買到。現在過年只是個形式。”
元旦那天,張安慰父親說:“今年我陪妳去給那些叔叔阿姨們拜年。有些事我們改變不了,但可以留著拜年。”
大年初壹,張陪著父親去那些老鄰居家拜年。張陪著父親逛了幾個小時。回來後,壹些年輕隊員陸續來到他們家。整個村莊似乎又活躍起來了。
2008年8月13日,《張橋印象》正式出版。父親終於完成了這個龐大的工程,張從心底裏為父親感到高興。
向父親致敬
讓遠處的美景定格。
《張橋印象》出版後,成了村裏的名人,村裏人都喜歡找他聊天,希望他多記錄點東西。張把送給父親的壹架照相機,成了的“寶貝”。他拿在手裏,天天拍來拍去。在隨後的幾年裏,壹直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記錄著張大橋的變遷。
看著父親忙了壹天,張想為父親做點什麽。想著想著,張就想給父親拍個微電影,記錄下父親寫村史的全過程。影片開頭就寫道:“每個人都有壹個願望,有的很大,有的很小,老張的願望永遠和張木小喬聯系在壹起.......”
2014春節過後,影片正式開拍。張不是專業攝影師。他很多場景把握不好,浪費了很多膠片。村民知道後,自發組織了露天晚會。每個人都拿出了自己的獨門絕技。我希望張能記錄下這壹切。
2014年4月的壹天,外面下著大雨。對張說:“每次下雨,我都躲在屋檐下,看著雨傾盆而下。那時,荷塘裏有許多荷葉。我喜歡摘壹片荷葉拿在手裏遮雨。”妳奶奶說用荷葉的雨水泡茶特別香。”這壹幕壹下子擊中了張的心。他穿上雨衣,對爸爸說:“爸爸,如果妳不介意,可以和我照張相嗎?”張緒進答應下來。在壹個下雨天,父子倆在雨中站了壹個多小時。
經過5個月的制作,老張的心願終於完成了。2065 438+04年6月15日父親節,張把這部微電影放到了網上。頓時無數網友圍觀,大家紛紛在後面留言說:“每個人都有故鄉,那是我們日思夜想的地方。但是,很多人回去後發現老家味兒沒了。不可否認,很多人因為拆遷過上了更好的生活,但在某些時候,我們總會懷念以前的生活,也許是壹個人,也許是壹件事,也許只是母親身下的壹個發髻。就像老張壹樣,每個人都有壹個願望,妳的願望是什麽?我們總希望有些東西能天長地久,哪怕只是在心裏。”
以上是正在消失的鄉村,父子倆保留了千百次記憶的所有內容。歡迎妳把故事分享給妳的親朋好友!
父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