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總結經驗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課程改革的經驗積累還很膚淺,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如新課程教學資源不足、使用效率不高、評價改革探索困難、集體備課難以實施、備課筆記形式和內容單壹等。在很多課堂上,“自主”容易變成“自流”,“對話”變成“問答”,合作學習流於形式而非實質。下面談談個人對數學老師備課的壹些看法。
壹,教師備課的現狀
備課是上課的準備,是上好課的前提。為了全面提高質量,各個學校都非常重視備課,初中數學教師的備課質量也在逐步提高。但發現目前教師備課仍有不盡如人意和值得反思的地方。
1.壹味追求形式,忽視備課本質。老師應該把備課的重點放在哪裏?顯然,研究教材、設計教學過程是教師備課的中心任務。教師備課的主要精力應集中在明確教學目標、明確教材、設計教學過程、創設問題情境、解決教學問題和促進學生心智發展上。然而現實情況是,老師備課都是抄教案,按固定格式填空,然後補上。學校只檢查環節是否完整,數量是否符合要求,書寫是否認真,教案是否詳細。在整個備課過程中,老師花很少的精力在研究教材和分析學情上,大部分精力在抄教案上。本末倒置的現象比比皆是。這種幾乎沒有經過自己大腦過濾的手工作業,不僅增加了老師的抄寫工作量,也無助於提高教學效率。其實備課在任何時候都應該是壹種感情的長期積累,而不是壹時的偶然所得;備課應該是心中念念不忘的教學藍圖,而不是寫在紙上供檢查的抄稿;備課應該是壹個形式和內容都很好的優美篇章,而不是壹個炫耀的姿態。
2.千篇壹律,缺乏創造力。教學是藝術,藝術的本質在於創新,備課是教師人格智慧的結晶。因為每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壹樣,具體情況和體驗也不壹樣,每節課都是獨特的、不可重復的、豐富的、具體的。俗話說“年年花開不同”,所以備課要百花齊放,有風格,有創意。但恰恰相反,很多教案都是復制的,克隆的,壹模壹樣的,是供檢查的教案。這些教案既沒有標新立異的鮮明特征,也沒有絲毫的個性張揚。為什麽會這樣?第壹,學習資料不深,不透;二是包括備課在內的教學創新激勵機制尚未形成,缺乏動力;三、備課組集體備課流於形式,走過場。
3.單純依靠教案備課,缺乏活水。很多老師在備課中只認教工,成為教工的“虔誠崇拜者”和“忠實執行者”。根據教學參考確定教學目標,定位教學重難點,構思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不敢越線。誠然,備課時參考教工沒有錯,但“參考不等同於抄襲”,必須經過去粗取精、去偽求真、沙裏淘金的加工。教學參考只是資料、例子、數據庫,不是任何時間、任何班級、任何小組備課的法寶。社會瞬息萬變,學生千差萬別。教師的備課也要適應社會和學生的需要,多方面豐富和完善材料,呈現多元、多變、多彩的特點,真正做到與時俱進,與時俱進。
二要在實效上下功夫。
(1)備課體現多樣性。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課堂教學中的不確定因素越來越多,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以適應課堂教學改革的形勢。壹位外國教育家曾說過:“兒童教育是壹件充滿不確定性的事情。”正是有了這種“不確定性”,課堂才有了生命和活力,師生才有了智慧和創造力。所以,越是簡單地為某個教學內容而準備的文本教案,越是會束縛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因為課前的“預設”越多,課堂上師生的自由空間就越小。因此,教師備課考核要打破常規,轉變思維,化繁為簡,註重效率,引導教師放棄完美,追求突破,充分展示教學智慧,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雖然,我們必須辯證地看待備課的簡化,它簡化了繁瑣的寫作和機械的環節設計,強化了教學後的思考、創新設計和反思的過程。解放了教師的思想,揚棄了形式主義。備課不是比寫作清晰具體,而是創造性的教學設計;不是備課書的形式,而是教學中的實際效果。把課本圈起來,圖圖畫,活頁備課,電腦備課都可以。壹切從實際出發,服務於提高教學效率。當然,這首先取決於教師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取決於領導對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幫助。同時要註意分類要求。對於新教師,要要求他們在備課時註意規範,以錘煉青年教師的備課基本功。對於中老年教師,要要求他們在備課上有創造性,在教學改革上下功夫;對於優秀的教師,要求他們總結經驗,幫助形成教學理念。在評價中也要註重實用性,淡化可檢查性,鼓勵教師采用多樣化的備課形式,體現個性化教學的風格,促進課堂教學的創新,將教師從繁重的機械寫作中解放出來,讓備課不再流於形式。
(2)充分開發、利用和創造課程資源。
1.整理、挖掘、拓展教材內容。教材的內容大多是字面的、靜態的、平面的、結論性的,而課堂教學應該是豐富多彩的、立體的、充滿活力的。要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整理、再創造,使之成為更有意義的言語材料,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便於學生吸收知識,激活思維。教材內容高度濃縮,省去了推理演繹的過程。為了便於學生理解和探索,我們有必要對教材的內容、推理和思考的過程進行展開,或者再現教材中的情景、情境,甚至挖掘教材的內容,揭示隱藏在文本中的知識、道理和原理,從而進壹步實現教材的價值,滿足多層次教育目標的需要。老師用教材,而不是教材。教師可以拓展教材內容,引入相關課程資源和信息,進壹步開闊學生視野,提升教材和課程資源價值,讓教學生動充實。
2.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在備課中,教師要善於設計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並特別註意新課和新知識的引入。剛開始上課的時候,可以提問,可以用多媒體播放音視頻,可以呈現風景,也可以在壹個場地。還需要用老師的情緒點燃學生的情緒。教師要以熱情投入教學,以自己的激動鼓舞學生,以自己的主動喚醒學生,以自己的蓬勃精神鼓舞學生,使學生產生情感,並與教師積極溝通,使教學進入愉快和諧的局面。
3.設計有意義的問題。有意義的問題能引起學生的思考,或引導教學深入。沒有問題,教學就無法進行。問題要設計適當的深度、難度、跨度、密度、梯度和角度。提問太淺太輕松,跨度太小,學生想都沒想就答了。缺乏磁性等於白問。提問太深、太難、太大,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深入思考後仍無法回答,容易挫傷思考的積極性。問題太多太密太煩;問題太少,缺乏激發學生思考的動力。問題要由易到難,符合認知規律,引導學生沿著知識的腳手架向上爬。提問的角度要變,要新穎,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側面思考,鍛煉發散思維能力。設計問題要把教學引向更深層次,比如從舊知識的復習題引入新知識等。,使課堂順暢,結構合理,各環節自由轉換,師生和諧互動,信息交流順暢,教與學處於良好狀態。
4、使用教具、學習工具和信息技術課件等課程資源。在備課時,還要準備好教具、教學方法和形式,並善於開發和利用其他課程資源,如校內外課程資源、條件課程資源、素材課程資源等,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我們的農村學校經常使用小黑板。黑板上的文字、圖案甚至文字的排列、顏色都要精心設計,吸引學生無意的註意。有條件的要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系統、網絡系統等課程資源進行教學。
如果在教學中采用探究式學習,備課時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小組學習和討論不應隨意分組,而應組織在異質的小組中,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學習氛圍。也可以嘗試同質分組,方便老師分類指導,形成組內競爭、組間合作的氛圍。如果在教學中采用接受式學習,也要註意留白,給學生留有思考的問題,而不是什麽都告訴他們。
教師對各種課程資源進行再加工、再創造和整合優化而生成的教案,來源於課本,但優於課本。它融合了教師的知識、情感、風格、素質,形成了具有教師個人特點和獨特風格的教學大綱和教案,必然滿足教學的需要。
(3)寫教案重在準備教學設計。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教師編寫的教案也要適應改革的需要。
1.教學計劃應該從重視教師的“教”的概念轉向重視學生的“學”的指導。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些人自以為很漂亮,花了很大力氣寫好教案,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表現平平,有時還很差。原因是我對教材的研究綽綽有余,但對學習情況的把握還不夠。“學法即教法”。只有把握不同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研究和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師的職責不僅在於“教”,更在於引導學生“學”;學生不僅要學,還要“學”。備課和寫教案時,我們不妨認真回答以下問題:學生是否已經具備了新學習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學生是否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學目標所要求的知識和技能?妳沒有掌握什麽?掌握了多少?掌握的程度如何?學生可以自學哪些知識?什麽需要老師指導?總之,壹定要突出指導學生學習過程的設計,根據學生“學”的特點設計“教”的方式。
2、教案的設計要大膽創新,不迷信教學參考和教案收集。教師參與閱讀教學可以開闊視野和思路,並從中獲得啟發。但是,“教學沒有固定的方法,重要的是得對方法。”教師的教學風格不同,班級參差不齊,教學設施不同,決定了教師必須有不同的教學設計。在設計教學時,我們應該體現創新精神,而不是墨守成規。在編寫教案時,要考慮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設計幾種應對措施,避免教學過程中出現突發事件。
3.教案的編寫是壹個動態的過程,要註意寫好“教學後記”。教書是壹項“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即使是智者也可能有損失;愚者多慮,必有所獲。”老師水平再高,課也不是無懈可擊的;再爛的課,也不是壹無是處。不管是誰,班裏都會有成功和失敗。要高度重視寫好“教學後記”,把課堂上壹些偶然事件的處理和及時閃現教育智慧的教學環節的巧妙銜接記錄下來,作為研究和教學的第壹手資料。“體驗+反思=成長”被許多成功的實踐所證明,這也是目前教師行動研究中提倡的“反思性教學”的策略之壹。
(4)改變備課檢查方式。
教學管理者不要執著於數頁數、看鏈接、整潔等。,而應深入課堂,深入教師中間,采取集體討論、講座等形式,展示備課的“隱形”工作,特別是倡導“三課”,即:公開課、示範課、推拉門課。鼓勵教師參加公開課,組織相關人員聽課評課,評價優點,指出不足,幫助教師進步。骨幹教師要上好示範課。所有老師,尤其是年輕老師,要強調推門上課,上課不定時,不打招呼,定時。要求教師以班級為案例,應用新的教育理念,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闡述自己的觀點,讓參與者有所提高,有所收獲。通過這壹措施,可以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也可以檢查備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