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宣布,“個人自住房上市”功能在“杭州二手房交易監管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這標誌著杭州二手房交易有了壹個更規範、更安全、更便捷、更完善的線上官方新渠道。
記者登錄平臺發現,從8月19到8月20日下午3點,平臺上已經上線了35套自住房。有已上市業主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這是壹件便民利民的好事。知道後,他們會第壹時間把自己的房子放到網上。
但也有業內人士持不同觀點,認為短期內效果未必明顯,中介有其必要性。
試水“去中介化”
當記者登錄杭州二手房交易監管服務平臺時,可以看到網站第壹行的分類中出現了“個人自行掛牌”的選項。當妳點擊進入時,妳需要驗證妳的個人身份信息。驗證通過後,可以點擊“我要驗證/掛牌”打開“我的驗證信息”窗口,輸入自己的權屬證書編號,添加產權人證件、權屬證書照片,填寫掛牌房屋信息(居住面積、待售價格)
此外,在“我的驗證信息”下方,還有“我承諾”五條信息。信息如下:
本人自願出售房屋,本人所報及上傳的所有信息(包括圖片)真實、合法、有效。
本人擁有出售房屋的合法處置權,不存在法律糾紛,禁止交易。
我填寫的建議售價是我的真實意圖。
本人同意使用本平臺,發布上市房源相關信息。
如所提供或上傳的信息(包括圖片)有虛假或欺騙性,本人承擔由此產生的壹切法律責任。
杭州市住保房管局認為,“個人自主掛牌房源”的線上功能,打破了依賴中介機構的傳統房屋銷售模式,改善了二手房交易過程中買賣雙方與中介機構房屋信息不對稱的弊端,為人們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的房屋信息發布、購房信息搜索、自主交易信息匹配等自主交易新渠道,構建了更加公平合理的二手房交易市場運行體系。此外,平臺除了引導買賣雙方按照房源驗證的標準化流程進行交易,還新設置了用戶身份智能分類功能,實現個人自提房源信息只對個人實名認證用戶開放,經紀人無法查看,防止信息泄露和騷擾。
“這種壹直賣的模式有去中介化的意思,或者說彌補了原有中介服務的壹些弊端。”在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看來,目前中國的二手房交易中,約85%是通過中介完成的,而房東和買家自主交易的比例相對較低。即使是這種15%的交易,因為沒有平臺支持,交易風險也很大。這次杭州在國內率先搭建直銷平臺,具有創新意義,也可以提高直接交易的比例。在交易模式上為房東和購房者增加了更多的選擇。此外,這種模式對中介機構有壹定的挑戰,相關中介機構需要研究這類平臺帶來的影響或沖擊。
同策研究院研究總監宋宏偉也認為,從市場角度來看,這壹措施增加了二手房交易的新渠道,避免了部分城市二手房交易被大中介壟斷的局面;這也是地方政府直接幹預二手房市場的壹次嘗試。從政府的角度,有利於二手房市場的監管和規範。
19年8月,知道此事的於先生掛牌出售上城區小河下小區壹套56.14m2的房屋,委托價245萬元。據其介紹,曾有中介將該房產委托給我和我愛我家,該房產在“二手房交易監管服務平臺”上線,上線時間為7月7日,當時委托價格也是245萬元,但由於市場問題,壹直未出售。
“知道可以自行上市,就上傳了房產證等房屋信息,也很方便,相當於多了壹個渠道。”於先生認為,代理費對我們賣家影響不大,但對買家來說也是幾萬塊錢。如果有誠意買房,我們願意直接對接交易,不走中介流程。
上市後的壹天,於先生已經接到多個中介電話,詢問是否要在中介機構掛牌,沒有購房者咨詢。
中介:影響不大
杭州推出“個人自主掛牌房源”功能的消息壹出,貝殼股價下跌近15%。
不過,有杭州中介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影響不大,只是多了壹個渠道”。中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價格和很多細節還是要談的。
鑒於這種情況,業主於先生也有這種擔心。直接接觸是壹回事,但是很多後續的流程我們第壹次並不清楚,直接交易可能會有風險。要不要通過中介也是五五開的事,看買家的誠意和人品。
宋宏偉認為,從交易成本的角度來看,這樣確實可以省下壹筆中介費。對買家來說是好事。在壹些城市,中介費用需要購房者承擔,但在節省資金成本的情況下,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成本,因為二手房市場的交易周期較長,各個環節都需要購房者參與,尤其是首次購房者。
據預測,最初的試用階段可能效果壹般,尤其是對於那些期望高價賣房的人,可能並不傾向於掛在這個平臺上,即使掛了也不壹定能通過驗證。如果現在的城市代理費全部由買家承擔,賣家掛在這個平臺上的積極性會進壹步降低,因為原來的代理服務現在需要賣家全程陪同。
其實杭州的“二手房交易監管服務平臺”早在2016就上線了。
2065438+2006年10月,杭州推出“杭州二手房交易監管服務平臺”。通過系統優化、功能更新、服務升級,將其打造成集經紀機構及人員管理、房源管理、信息公示於壹體的綜合管理服務平臺。
截至目前,平臺已實現997家經紀機構、3293家門店、9.74萬名從業人員信息實時公示;累計已上市房源654.38+0.94萬套,涉及房源456.5438+0.8萬套;交易評價總數達30.76萬,其中滿意30.72萬,滿意率99.84%;共發布行業檢查公示569次,558家企業被列入異常經營名錄,22家被列入行業懲戒名單,7家被列入風險警示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