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的皇帝、臣子,到各個領域的“當局”和芝麻官,都選擇了這種“保障”。正因為有了這個“保證”,老子說的就是聖旨,不可篡改。以絕對的領導,以統壹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思想和行動的行為,以朝臣的阿諛奉承,顛倒黑白;正是因為有了這種“保障”,才沿襲了幾千年的“仁”的觀念,防止人民造反;正因為有了這種“保證”,才有了壹切引用真理經典的前提,以至於現在的論文依然如此;正是因為這種“保證”,才出現了壓制新思維、維護舊傳統、維護既得學術地位的現象;正是因為這個“保證”,我們研究了領導的理論,強調XXX書記的觀點“創造性地提出了新的重大理論成果”,卻不知道領導的才能在於管理藝術,而不在於學術,更不在於哲學理論。
在“保護自我存在”的前提下,中國人失去了邏輯。指導壹下,最起碼的邏輯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思維方式,除非是學齡前的孩子或者傻子。壹位網友陸迪在《中國人思維的五大邏輯缺陷》中指出此人荒謬的思維方法,他的結論是補邏輯課。在我看來,在教學中灌輸壹些邏輯知識,可以更理性地把握思維規律,但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克服體制中的“保”字。
中國人這個不明確的概念是怎麽形成的?反復照搬前人的說法,前人沒有提到的,他們不得不在原有的概念上不斷擴大它的外延。中國的“氣”,原本是“米”和三個女性符號(“韻”,或類似於“韻”)的對立形式,自然是飲食產生的壹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量形式。祖先們也意識到自然界中有類似的力量作用於萬物,這是形而上的,於是創造了另壹個詞“shua”。但中醫經典中只用“氣”而不用“耍”,所以後人說無論哪種氣都用壹個字代替,混淆了兩者的區別,導致概念的混亂。
“談而不證”是壹種自我推銷和炫耀神秘感的表現。壹些已經有壹定社會地位的人為了標榜自己的理論價值,體現自己的立場,故意賣關子,留壹手。有些人根本不懂原理的含義,把似是而非的原理當成他的依據。"敵人反對什麽,我們就支持什麽,敵人支持什麽,我們就反對什麽."正是因為不了解對立的原理,所以壹切對立都是在了解對象的“同”的基礎上形成的。
亂用類比推理是論證的表現。我不知道人為什麽要有大公精神,在什麽情況下要有。有些人目前比較迷茫,不會從杠桿支點為0的原理中體會到壹些方法來達到平衡。從正數、負數和0的關系中我不知道壹些道理,只好說:“江海可以為萬谷之王,以其善可以為萬谷之王。”至於“風冷濕熱火燥”的類比,是對* * * *的過分強調,並沒有突出的性格問題。就像對某個國家領導人的“理論”的過分強調,似乎必須遵循同樣的東西,他的思想是普遍適用的。國家靠什麽得到思想的統壹?依靠科學原理是很自然的。對於管理者來說,是壹個社會理論問題,需要不斷深化。對於政府和理論界來說是壹回事。同時,理念已在法律中得到體現,實際行為重要且有效。因為有效,所以重要。遵守法律是保持中央和地方政府壹致性的關鍵。過分強調個人地位,除了達到“自保”之外,不僅沒有任何積極意義,還會禁錮和束縛人的思想。
以“經典”為論據,是中國封建社會強調中央集權而形成的獨特思維方式。它是名人效應和權威效應的翻版形式,已經擴散到各個層面和領域。就連寫書和自己的成果都要掛在別人的名下,根本沒有用武之地。壹部《黃帝內經》,其實就是齊波和黃帝的對話。好像沒有這些人,理論就不成立,很可笑。為什麽這些人不能壹下子保護好自己?其實就是借用別人的名字來推銷自己的理論以達到更廣的待遇,或者有自己的名字。但是歷史學家不會把妳的名字記錄在歷史上,因為妳不可能淩駕於皇帝和政客之上。他們想在政治領域保護名字,歷史學家只是他們的傀儡。關註名人效應是世界普遍現象,是社會心理的反映。為什麽去中國成了問題,關鍵是在歷代君主的強權政治思想下形成的。所有有利於我統治的理論都是正確的,妳不能提出新的說法。我介紹了聖人,聖人的話是基礎。這個壞習慣壹直流傳到今天。
是違背自然規律,將觀點絕對化,諂媚權威,諂媚他人的反映。壹個舞臺是有重心的,屬於整體調整形態,就像晚上睡覺壹樣。為了找出不同階段調整的理論依據,絕對“沈睡”理論應運而生。但在中央註重和諧思維的今天,理論界又壹次疑惑了。不就是引導人要有奮鬥意識和競爭意識嗎?如何在競爭的前提下達到和諧?和諧就是中庸,背離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看得絕對正確。和諧社會說了兩三年了,直到今天也沒有從理論基礎上搞清楚。講究和諧本來是正確的政治理念之壹,但有些人在行動中把它絕對化了。近日,教育部門召開全國中小學校長網絡視頻會議,做到了和諧絕對,無安全事故發生。學生外出實習,必須經過教育行政部門的審批。學校自然會讓學生留在校園裏,老師也不必擔心,這對學生是有害的。有壹年,浙江壹個中學生因為學習負擔太重自殺了。中央馬上制定了減輕學生負擔的政策,小學生考試取消了。至於這些想法是否科學,他壹點也不關心。我強調的是跟中央政策保持同步,和諧。這與順應時代的“自我保護”有關嗎?
二
人類的現實需求決定了明哲保身思想的存在價值,但壹味地做壹個“有智慧”的人,並不會改變封建集權觀念、不當的行政作風,中國人的思想會變得僵化、禁錮。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是壹個相反理解的哲學問題。就像對作息的相反理解,人可以通過時間的調節來解決,雖然有的人調節不了。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很好地調節這種關系,是因為受不了利益和利益的誘惑,導致了顧此失彼的現象。這裏就不得不說對立統壹了。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和諧社會的原則性問題。
對立統壹是對對立的認識進行分解和集合,相互呼應和聯系的方法論。分解是局部與局部的聯系現象;集合是基於對相對系統的把握。除了考慮本地和本地之間的聯系,還有壹個系統後臺,也就是兩者之間的平衡器。類比是哲學中的壹種重要方法,但我們應該註意它們的相似性。為了解釋分解和組裝的問題,我們不妨以西瓜為例來說明。為什麽西瓜開和分解組裝會有「相似性」?因為西瓜是腐爛的,持刀者要整體考慮,屬於收藏的形式,構成了同樣的“理”。
如果妳把西瓜給兩個客人,基於對西瓜現象的理解,是壹分為二,而不是三,壹半給妳,壹半給他,每個人只認自己的那壹半(因為另壹半和他沒機會)。但從系統的分析來看,除了兩邊的蘋果,還有壹把持刀人握著的刀,顯然構成了三位壹體的認識,刀在正中央。這顯然是基於對刀架的理解,需要權衡整體。誰渴誰勞動強度大,就多給誰壹半,這才公平。還有壹點值得註意的是,西瓜關系沒有刀的余地。這是什麽意思?自然不會兩邊占便宜,不存在利益之爭。當然,正常情況下,持刀者也要吃西瓜。如果持刀者與另壹人各吃壹分,就要用道德來分析持刀者。孔子的中庸,就是從這個道德層面來理解的。我們既要考慮自己,也要考慮別人,成語“設身處地”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明證。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在生活中的壹些小事上達到這種“德”,但涉及到自己的前途命運、衣食住行、家庭利益時,人們往往很難有分西瓜的“德”,不管是什麽修養。為什麽?因為這是現實要求,現實要求是客觀現象,客觀現象壹分為二,不存在三位壹體。如果兩個人不當場吃西瓜,而是做成汁,讓持刀者先嘗壹嘗,再給對方吃,情況可能就不壹樣了。多吃兩個是普通人的慣例,尤其是在西瓜需求強烈的情況下。也就是說,前面的“美德”是在別人的監督下產生的,而不是壹種本能的反應,盡管有這種本能的人存在。如果再進壹步,對方之所以沒有發現持刀人吃的多的部分,是因為持刀人撒謊,說西瓜很小,賣家缺斤短兩,對方會覺得很公平,產生壹種心理平衡。這顯然使用了壹個聰明的策略。如果不讓西瓜做成果汁,有刀的人是不可能多吃的。可能對方對西瓜缺乏強烈的欲望,也不在乎持刀者為什麽要把西瓜做成汁,就糊裏糊塗的吃了,心裏平衡了。他們在西瓜的問題上“同意”嗎?這種“相似”表現在西瓜上,也表現在對西瓜的需求上。沒有西瓜,沒有吃西瓜的欲望,在這個事件中,就不可能產生“相似”,這個“相似”就構成了壹個集體。
從西瓜分家的現象中,我們可以得出壹些實現和諧的基本思路。
首先,分解是客觀現象。在客觀世界中,我們強調壹個“分”字,認可對方的利益,忽略對方的性格特點,不要摻雜在別人的特點中,就可以深入到自然科學中對立觀點的存在。這看似與和諧無關,但如果我們把客觀理解對方的觀點視為壹種理性,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他人,不把政策視為人格發展的絆腳石,這種理性本身就是和諧的思想基礎。理性的本質就是基於這個“整體”(集體)去思考問題,在相同的目標或出發點的基礎上把自己放在相同的位置上。
其次,無論是社會還是科研,總是離不開相應的集體形式(西瓜就是三個人組成的集體)。不同的管理層次,即不同的集體和合資企業,也構成了壹種集體形式。要使集體不斷發展,就必須註意彼此的和諧,這是由同壹目的決定的。現代企業講究團隊精神,其實就是圍繞同壹個目標構建的和諧氛圍。產品的交換也形成壹種特殊的集體形式。要在社會上形成正面影響,樹立良好形象,就要講信譽,做到與社會、與消費者的和諧。表面上屬於倫理範疇,實際上屬於謀求地位和長遠利益的營銷手段。
第三,要在實質利益上與自己無關,要充當代表整體利益的零,才能做好整體的平衡。壹旦涉及,公平性就毀了,會出現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現象。
第四,公平是相對的,絕對的公平是不公平的。西瓜不壹定要得到同樣的量,但是要註意比例的學習。
第五,協調需要公平,公平需要監督。沒有監督和相互制約,就談不上公平。尤其是在貧富差距較大、基本福利無法保障的今天,增加政策透明度、加強監管是樹立政府良好形象、實現社會和諧的重要舉措。
第六,公平需要兼顧智能來實現,可以稱之為智能公平。智能公平包括兩個方面。壹種是用策略平息公眾的不滿,讓公眾感受到公平。壹是啟用或留住聰明的人才。使用人才是有組織規定的,但壹旦發現人才,就會產生愛才愛才的心理。如果超越了級別,違反了組織規定,就采取曲線調動的辦法,先把A的位置調到半級,再調到B,再調到半級。這樣給公眾的感覺是公正合法的,雖然組織部門是知道的。如果在制度上制定這樣的特殊規定,勢必會把普通變成特殊。在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壹味地講公平,過分地遵循制度,可能會導致壹部分人才的流失。作為壹個集體,人才最寶貴。因為有人違反了制度,妳當眾扣了他的錢,他會不爽,但是妳要和公眾打交道,讓大家覺得妳是公平的,從而實現群體的協調。通常堤內損失在堤外補償,就是這個意思。
第七,公平是壹種心理平衡,而不是實質上的平均或平等。如果每個公民都能在思想上得到相應的滿足,社會和諧實際上也就實現了。
第八,和諧要以協調為基礎,協調要以制度和智慧為保障,制度要以對立思維為基礎。在協調中,要註意人們各自(不包括自身)的現實要求,然後進行理性的平衡。
通過對“對立統壹”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要協調整體利益,就必須拋棄私利,以整體利益的“壹”為出發點,對自己來說就是“0”。壹旦納入利己主義,就會出現保全我們健康的現象。這和制度建設有關。我們必須承認,在制度上,很多方面沒有理順,直接影響制度的完善,很大程度上激化矛盾,影響協調,妨礙和諧。因此,建立科學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是實現和諧的重要條件,這需要理論先行,從對立思維上做文章,從* * *性質的“形”上思辨,深化哲學認識。中國的體制不改革,如果還講究集中治理、權威效應、缺乏遏制、強監管,就談不上先進、創新、和諧、糾正邏輯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