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海岸線長3752公裏,主要為侵蝕海岸,其次為堆積海岸,海岸線十分曲折。潮間帶灘塗面積約20萬公頃,沈積物主要為淤泥、淤泥或沙泥。港灣眾多,從北到南有沙城港、三都澳、羅源灣、湄洲灣、廈門港、東山灣。有1500多個島嶼分散在全國各地。平潭島現在是該省最大的島嶼。廈門島、東山島等原有島嶼均已修築海堤與陸地相連,形成半島。從1950年代開始,由於山地地形和長期戰備,福建的鐵路發展壹直舉步維艱。265438+20世紀以來,按照“建設高速鐵路、加強海上通道、連接區域航線、完善海西路網”的總體思路,海峽西岸經濟區將著力構建“三縱六橫九環”鐵路網。根據規劃,福建省鐵路運營裏程將達到6000公裏,進出省通道將超過10條,形成9個設區市的快速鐵路環線,相鄰設區市之間形成1小時的交通圈,福建省各縣(市、區)1小時內上快速鐵路。系統、完善、先進的海峽西岸鐵路網將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到2015年,福建鐵路網規模將達到4800公裏。屆時,福建的交通將更加方便快捷。
截至2013、12年底,福建省已建和在建鐵路有:奉福鐵路、鷹潭至廈門鐵路、甘龍鐵路、梅坎鐵路、張泉鐵路、文賦高鐵、福廈鐵路、夏龍鐵路、向莆鐵路、廈深鐵路等。,基本形成了鐵路網。
2065438+2005年6月28日,省內首條設計時速350km/h的高速鐵路——何復高鐵正式投入運營。
其中在建鐵路有福平鐵路(在建)、南三龍快速鐵路(在建)、浦建梅快速鐵路(在建)、甘龍復線鐵路(在建)、衢寧鐵路(在建)。
古代福建與中原交通閉塞,開發較晚。據記載,秦漢以後才有通往鄰省的道路。三國孫吳五次進攻福建,促進了福建道路的發展。唐乾福五年(878年),黃巢率軍進入福建“出山七百裏”,開辟了閩浙新通道。唐宋時期,福建郵路發達,郵政體系逐漸完備。到了清代,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陸路交通網絡。但由於境內山巒連綿,山谷連綿,始終沒有開發成車馬通途。
辛亥革命後不久,許世英被任命為福建巡撫使,開始修築福州城內的道路。民國5年(1916)建成福州第壹條由水部經王莊至臺江福津街的道路。官商合辦的延福泉汽車公司,計劃修建壹條南平經福州到泉州的汽車公路,並在次年建成福州西門到洪山大橋5公裏,這是福建省公路建設的第壹聲。當時愛國華僑對閩南沿海的桑建設熱情高漲,許多華僑和當地士紳、商人發起修路。民國8年,張復公路建成,這是全省第壹條高速公路。但由於軍閥割據和連年戰亂,公路建設深受影響。北洋政府末期,全省僅修建公路465,438+02公裏,且多限於閩東南地區。20世紀30年代,福建公路開始發展,國民黨政府出於軍事需要,修建了閩粵、閩贛、閩浙等省際公路。抗日戰爭爆發後,福建雖仍有新的公路,但連接海上和沿海公路的幹線大多被破壞。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軍隊撤退時沿途損毀嚴重,年久失修。到1949解放前夕,全省破舊公路只有3384公裏,通車只有945公裏,標準低,路況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社會生產力得到解放,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為公路運輸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1950開始大規模公路建設。壹方面,要完成建設華東錢智公路的任務,以支援解放大業,鞏固海防;另壹方面,必須全面修復受損道路,以支持工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截止1952,前期支援和恢復期重點公路建設任務順利完成。截止1954,原公路恢復重建任務已全面完成,公路技術狀況明顯改善,公路面貌煥然壹新。從1955開始,開始了大規模的新建公路建設期。到1957年底,全省通車裏程達到6034公裏,只剩下5個縣沒有公路。這是福建公路發展的高峰期,奠定了福建公路的基本骨架。1958期間,在貫徹“全黨全民辦交通”和“地大眾化”(即依靠地方、依靠群眾、普及為主)的公路建設方針過程中,縣鄉公路發展迅速,到年底縣縣通了路。到1960年底,全省公路總裏程達到13269公裏,使80%的人民公社(鎮)、55%的生產大隊(村)有了公路。1966至1976公路建設受“文革”幹擾,處於曲折發展狀態。
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全黨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公路運輸進入了壹個新的時期。公路工作從單純註重專業養護管理轉變為註重整個公路行業的管理;從封閉式的公路養護投資到開創性的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集資修路;從過去單純的公路網發展到強調向外輻射發展,鐵路、水運、航空等綜合交通網絡化。逐步形成以廈門經濟特區、福州-馬尾經濟開發區、閩南廈門、漳州、泉州三角為中心,向沿海和內陸輻射的新型公路網。據統計,改革開放11年來,全省新增公路10921公裏,新建橋梁2553座74273米。到1989年底,全省通車裏程達到40030公裏,比1949解放時的945公裏增長了42倍多。全省平均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裏32.43公裏,居全國第五位,使福建成為以省會為中心,連接全省各市縣、工礦基地、主要港口和旅遊景點的四通八達的公路網。
2012年,公路通車裏程94660.86公裏,比上年增長2.5%。其中,海西高速公路網3500公裏,增長29.2%。
2012年完成貨物運輸:59430.78萬噸,比上年增長13.1%;貨物周轉量77109萬噸公裏,比上年增長16.9%。
2012年客運量:發送旅客750446438+06000人,比上年增長2.4%;旅客周轉量368.52億人公裏,比上年增長2.3%。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2010年,全省土地總面積為12393400公頃,其中農用地1095550公頃,建設用地72.92萬公頃,未利用地70.87萬公頃。農用地中,耕地面積為654.38+0.3385萬公頃。
耕地主要集中在沿海平原、江河流域、山谷和低丘梯田。福建省土壤類型以紅壤和黃壤為主,赤紅壤和赤紅壤也有分布。居民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福建省常住人口為36894216,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065438+10月零點相比,增加了21793865435,十年間增加了2179386535。
2015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83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33萬人。全年出生人口531.300,死亡人口23.32萬。從性別結構來看,男性人口為1949萬,女性人口為1890萬。總人口性別比為103.12(女性人口為100)。從年齡構成來看,15歲至65歲以下(不含65歲)人口為2892萬人。65歲及以上人口324萬。從城鄉結構來看,城鎮常住人口2403萬人,農村常住人口1436萬人。
家庭人口
2010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有11206844戶,人口33397662人,平均2.9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的3.53人減少了0.55人。
年齡分布
2014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5705674人,占15.46%;15-59歲人口為2696145,占73.12%;60歲及以上人口為4212397,占11.42%,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2912140,占7.89%。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比例下降了7.55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比例上升了5.68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了1.87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了1.35個百分點。
城市和農村人口
2014年福建省常住人口為21064429,占比57.09%。居住在農村的人口為15829787,占42.9438+0%。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6632419人,農村人口減少4453038人,城鎮人口比重增加15.52個百分點。
流動人口
2014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地與戶籍所在地鄉鎮街道不壹致且離開戶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有11074527人,其中市轄區人戶分離830446人。外地戶籍的外來人口為4313602。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與戶籍所在地鄉鎮街道不壹致,且離開戶籍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5163304人,增長87.35%,外來戶籍移民人口增加2168334人,增長101.08%。福建省常住人口地區分布占地區人口比例(%)人口密度(人/平方公裏)福建省36894216 100 298福州市715370 19.29 581廈門市3531347.57漳州市2078.40758875
教育程度
2010年,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大專學歷3084679人,高中學歷(含中專)565438人,初中學歷65438人,小學學歷65438人。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大專學歷人數由2967人增加到8361人,高中學歷人數由10602人增加到13876人,初中學歷人數由33708人增加到37886人。福建省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人口)為89984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減少1600503人,文盲率由7.20%下降到2.44%,下降了4.76個百分點。福建省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36097361,占97.84%。少數民族人口796855人,占2.16%。與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1962607,增長5.75%;少數民族人口增加216774人,增長37.37%。
福建是少數民族雜居的地區,有54個民族,人口58.38萬,占福建省總人口的1.7%。其中畬族人口3751,占福建省少數民族人口的64.3%,占全國畬族人口的52.9%,是全國畬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回族人口10.98萬人,占福建省少數民族人口的18.8%。高山族人口477人,約為中國大陸人口的10%。是中國大陸高山族人口較多的省份。少數民族人口過萬的縣(市、區)19個,人口過千的鄉(鎮、街道)150個,民族鄉18個(其中畬族鄉17個,回族鄉1個),省級民族經濟開發區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