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外國小說集基本信息

外國小說集基本信息

發布時間:2006-1-1

版本:1

頁數:177

字數:

印刷時間:2006-1-1

頁碼:

紙張:膠版紙

打印次數:I SB N: 9787801489975

包裝:簡裝內容簡介——出版1909、魯迅和周作人在東京出版了他們的第壹部譯作《外國小說》,共兩卷,16部作品。翻譯的是文言文。魯迅後來說是彎扭扭的,好像不滿意。第壹版出版時有序言,作者說:“外國小說集是壹本書,文字簡單,不足以翻譯現代名人。特別包括到謹慎,翻譯也是預計會丟失的。壹個新的外國文學藝術流派從此進入中國。如果妳讓壹個讀書人從世俗中脫穎而出,妳當然會認真對待,按照國家所處的時期去讀他的心,從而比較他的思想。那麽,雖然這有點大浪淘沙,但對思維的理解其實也就在這裏了。中國的翻譯圈也沒有死氣沈沈的感覺。”《外國小說集》第壹卷於1999年3月出版,共有七部小說。第二卷於同年七月出版,共九篇小說,由周氏兄弟於1908年至1909年間翻譯。至於中文,魯迅按德文譯了三篇,其余是周作人按英文譯的或譯的(燈臺裏的詩也是他譯的,魯迅寫的)。該書現藏東京,由周兄弟編譯,在發行,委托上海廣昌隆絲織廠。序言和簡短的例子都是魯迅寫的。魯迅先生曾說,當時他們“重視引進和翻譯,尤其重視短篇小說,尤其是被壓迫民族作者的作品。”因為當時衰竭論盛行,壹些年輕人都把吶喊反叛的作者說成同壹個調調(“我怎麽能以南方口音和北方口音開始小說”),壹言以蔽之,旨在突出“弱勢民族文學”。後來周作人繼續從事翻譯和介紹工作,從1910年到1917年,* * *完成了21篇。1921年,《外國小說集》由上海群益書店作為更新版出版。外國小說集裏,魯迅翻譯的小說只有三部,安德烈夫的《人與沈默》,加爾遜的《四天》,其余都是周作人寫的。作者多為俄羅斯及東歐弱小民族,如波蘭仙客來支、博茨瓦納穆拉舒支等。這些小說都有憂患意識,作品的深處是底層的痛苦和蒼涼的精神。魯迅後來寫小說,也壹定程度上受到了這類作品的影響。他自稱是自己的壹些小說,在安德烈看來明顯是冰冷淒涼的。看來最初的翻譯確實已經暗示了他小說的寫作,所謂的精神表達的滲透也正是如此。外國小說——廣告在表示感謝後的第二天,《神州日報》刊登了魯迅寫的外國小說第壹卷的廣告。當時他推廣引進的努力並不僅限於贈書。這則廣告曾刊登在《泰晤士報》上,比《神州日報》早壹天:“由集錄,率全是近代著名作家的短篇小說。結構細致,感情恬靜,各國競相評選譯本第壹。裴然是壹個新的文學流派,但中國是獨特的。小心翻譯陳述,為了相信它而畫出意思,為了實現它而推導出詞語。是第壹冊,範博蘭(蘭)壹本,英文壹本,俄國五本。湧入仲夏的新世紀文化潮,有它的由來。即使裝幀新穎,紙張精美,在最近的小說中也找不到。每卷(人民幣)30美分,現金銷售者打九折,銷售50卷打八折。上海英租界後馬路趕集巷廣昌龍絲綢村。惠姬周樹人白。”然而,盡管報紙上有廣告,這本書的銷量並不好。魯迅在1920年寫的《外國小說集》序言中說:“至於上海,尚不得而知其詳。聽說只賣了20本,以後沒人買了。”至於銷量不佳的原因,魯迅將其歸結為當時讀者不習慣讀短篇小說。“那時候短篇小說少,讀書人習慣壹章壹章看壹兩百遍,所以短篇小說等於沒有。”不過,長度恐怕不是主要問題。比如光緒三十二年,觀書社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同年,鴻書社出版了短篇小說集第壹版,次年又出版了第二版。在宣彤的第壹年,報紙發表了短篇小說的組合,在宣彤的第二年,團體學會發表了十五種短篇小說。至於各書店重印出版的各種偵探小說,有相當壹部分是短篇小說。晚清1075標註的小說中,178標註“短篇”或“短篇小說”的占第壹位,其次是“偵探小說”、“社會小說”、“言情小說”。可見當時短篇小說賣得並不差,魯迅可能誤解了這個問題。短篇小說只分長短。就其題材而言,當時主要流行偵探小說、社會小說和言情小說,而《外國小說集》所選作品與讀者的大眾口味並不合拍。魯迅先生曾在1920的序言中說,他後來看到壹個雜誌上發表了《勒·楊任柯》,實際上被標為“滑稽小說”。“這件事讓我感到了壹種空虛的痛苦。但如果妳不相信人的心理,世界上真的會不壹樣。”但出版商之所以這樣標註,是為了引起讀者的興趣。銷量不好的另壹個重要原因是寄售處的選擇。晚清時期,書籍壹般都是寄售給書店和書局,那裏讀者多,銷售自然更容易。當時的書店和書屋大多集中在四密路壹帶。但魯迅委托的寄售處是“侯馬路趕集巷廣昌龍絲村”。筆者查閱過晚清報紙上上百則賣書廣告,但外國小說寄售處不是書店,也不是書店;而且當時報紙上刊登的小說廣告往往含有抽象的內容,起草者往往煞費苦心地神秘化或制造懸念,使讀者產生閱讀的沖動。而魯迅提出的廣告,只是抽象地稱之為“名家短篇”,“結構嚴謹,感情寧靜”等等。普通讀者即使看了這個廣告也搞不清楚作品的內容是什麽,不去那個絲綢村專門買也是合理的。[1]外國小說集——前言我們在日本讀書的時候,有壹個模糊的希望,就是文藝可以改變我們的氣質,改造社會。因為這個意見,我自然想到了引進外國新文學。但要做到這壹點,需要知識,需要同誌,需要努力,需要資本,需要讀者。第五件事是不可預期的,但後四件事我們幾乎沒有:所以自然只能小範圍操作,還是試試吧。其結果是外國小說集的翻譯和印刷。原計劃是準備本錢連續印兩卷,直到本錢賣回來,再印第三卷、第四卷甚至X卷。這樣下去,積少成多,還可以引進世界各地的知名人士的作品。所以準備得很清楚。1999年2月,第壹卷付印,6月,第二卷付印。托運地點是上海和東京。半年後,我在最近的東京寄售處結清了賬戶。第壹本書賣了二十壹本,第二本二十本,但是再也沒有人買了。那妳為什麽要多賣壹本第壹本書?就因為壹個很熟的朋友怕寄售處不按定價,要額外的錢,就去試了壹次,還真的壹樣,就放心了,第二本書不再考了——但從這點來看,說明這二十個讀者都有必看的,沒有人停下來。到目前為止,我們非常感激。至於上海,具體還不得而知。據說只賣了20本,以後沒人買了。於是第三本書只好停了,所有的書都堆在上海寄售處堆放貨物的房間裏。四五年後,這家寄售店不幸失火,我們的書和紙板全部化為灰燼;我們過去夢想的、無用的勞動,在中國已經被徹底消滅了。這幾年突然有幾個作家提到外國小說集,所以經常有人問起外國小說集。但是外國小說集早就燒了,沒辦法教。幾個朋友,所以我有很多建議轉載和想法。為了這個機會,我還從那張長長的未開封的紙中找到了自己留下的兩本書。在我看來,這本書的翻譯不僅生硬,而且極其不盡人意,實在不值得再版。正因為他的本質,他現在還有存在的價值,所以他以後也應該有存在的價值。這些文章很多也值得翻譯成白話,教他特別受歡迎。可惜我沒有這麽長的時間——只有《酋長》[3]這篇文章是白話文翻譯的,發表在《新青年》上,只好暫時轉載文言文的舊譯本。但另壹方面,這本書的回歸也未必沒有意義。原譯本只有兩卷,所以各國作家都是偏而不全的;現在,如果我們重新編輯它,我們會看到超重和輕的缺點。回國後,我偶爾會為壹些閉塞的日報和冷門雜誌翻譯壹些小品,只要稿子在身邊,我也加。壹共37篇,我用文言文翻譯的短篇小說,可以說全在裏面了。只有加爾遜的《四天》,安托夫的《人與沈默》是我大哥翻譯的。原譯中用了幾個偏僻的字,現在都改了,省得印刷局專門鑄造;至於莫名其妙的地方,我還是用壹些小紙條簡單解釋壹下;作者小傳附在卷尾——偶然對翻譯的短篇有壹點看法,就在小傳裏說壹下。外國小說集剛出的時候,遇到的人經常搖頭說:“我以為他才剛剛開始,結果就結束了!”那時候短篇小說很少,讀書人習慣壹章壹章看壹兩遍,所以短篇小說不算什麽。現在不是時候,別擔心。我忘不了的是,有壹次我看到壹個雜誌,上面還刊登了壹篇著名的《樂楊任客》,我的翻譯只差幾個字,但上面加了兩行小字:“滑稽小說!”這件事至今讓我感到壹種空虛的痛苦。但是不要相信人類的心理,在世界上,真的會有那麽大的不同。在這30多個短篇中,描寫的東西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不可避免的;至於Gal作品中的人物,恐怕是少之又少,更是難以關註。作為人類,我們永遠無法相互理解;而時代的刻板印象,土地的習慣,風俗習慣,是可以遮蔽人的心靈的,所以往往不能像鏡子壹樣清晰,看到別人的內心。幸好現在不是時候,這壹節,大約不用擔心。如果這本外國小說集能讓讀者不是因為我的翻譯,而是因為它的原著精華而有所收獲,我會感到無比的幸福。1992年3月20日,北京。[2]1906年夏秋,周作人隨魯迅赴日;1923年7月,他們鬧翻了。這壹時期,在中國現代思想史和文學史上,他們更多是作為壹個整體呈現的,所謂的“周氏兄弟”也是。

外國小說第壹卷於1999年3月出版,第二卷於同年7月出版。1921年由上海群益書店出版,周作人翻譯。其中魯迅按德文譯了三篇,周作人按英文譯或譯。

本書取材於1921年群益書店第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