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不管其他國家有多“惡”,產業安全都離不開人才這個根本。

不管其他國家有多“惡”,產業安全都離不開人才這個根本。

我們的記者?金小魚

這壹年,放眼國際,總有不斷“秀下限”的事情。疫情就像壹面“魔鏡”,赤裸裸地展示著壹切。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日益復雜,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概念不斷對沖。面對可能出現的極端情況,未來應該如何應對?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裁任去年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我認為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的巨大進步來源於教育和科技的進步。所以我們認為,壹個國家首先要重視教育。”在當前的國際背景下,他對“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的認同確實充滿了現實意義。

從華為到騰訊,再到阿裏,這些在殘酷的全球競爭中逐漸成長起來的中國獨角獸企業,無不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馬雲不僅發起了鄉村教師計劃,還創辦了湖畔大學,親自授課。馬個人出資為創業合夥人陳壹丹創辦的武漢學院搭建平臺。任也非常重視基礎教育和科學研究,並啟動了“鯤鵬大學人才計劃”,支持中國高校培養計算行業的人才...

強教育強國。這些措施和投入不僅為企業培養了優秀的後備人才,也為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回到汽車行業,目前,以“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享受化”為代表的“新四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得益於獨特的市場環境,中國在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處於領先地位,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試驗田”。

來源:寶馬官方

也正因為如此,中國汽車行業對“新型人才”的需求激增,出現了巨大的能夠適應“新四化”的人才缺口。

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信部聯合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顯示,2017年,全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人才僅17萬人。需求預測數據顯示,2020年該領域人才需求將達到85萬人,2025年將達到654.38+20萬人。

從R&D到生產,從售後到維修,不同層次的汽車“新人才”正等待綻放和成熟,將融入中國汽車工業多彩的未來出行藍圖。

當然,除了國家辦的高等教育,不同的汽車企業也探索出了自己的多層次人才培養之路,創造了壹些有特色的模式,成為了公立教育的有力補充。

例如,去年寶馬將寶馬校園人才教育項目(BEST)培訓基地引入北京昌平職業學校,在原有機電培訓、車身鈑金噴漆培訓、售後服務/零部件培訓的基礎上,新增新能源培訓和銷售培訓,為寶馬經銷商和中國汽車行業培養和儲備新能源技術和非技術人才。今年,該項目還將陸續在深圳和上海開園,最大程度滿足壹線大城市對新能源專業人才的強烈需求。到明年,最好的培訓基地數量將達到18。

博世集團是最早將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引入中國的企業之壹。早在2007年,博世的“雙元制”學徒制職業教育模式正式進入中國。“壹元”是指在職業學校進行理論學習,另壹個“壹元”是指在企業等校外培訓場所進行專業培訓。博世與當地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共同培養汽車人才。國內最早的學徒培訓中心位於博世汽車零部件(蘇州)有限公司廠區內,1800平米的培訓車間、教室、辦公區完全免費供學徒使用。

在國內自主品牌中,長期熱心教育的吉利也頗有建樹。23年來,吉利建立了9所學校,形成了從中職到研究生的多層次培養體系。壹個更振奮人心的消息是,從今年開始,北京吉利大學將搬遷至成都。作為對其為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所做貢獻的獎勵,北京大學還將全面支持吉利學院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應用研究型大學。即將到來的9月,吉利學院成都校區將迎來第壹批學生。

這是北大首次給予民辦高校全力支持,將在課程設置、師資選拔、聯合科研、學術交流等方面全面“賦能”吉利學院。此外,北京大學在吉利學院永久設立北大西部研究院。北大與吉利的戰略合作,讓民辦高等教育站在了“公平”的起跑線上。

特別值得壹提的是,北京大學、吉利控股集團、吉利大學將依托* *建設的國家聯合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創新平臺,開展聯合科研攻關,在汽車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無人駕駛、電子技術等重點領域開展科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這些都將為“新四化”下的中國汽車工業源源不斷地輸送高素質的人才和技術。

“教育使國家繁榮,教育使國家強大。”未來,無論國際社會如何變化,中國都應該下決心培養人才。而這才是真正讓產業獨立,讓國家崛起的有力支撐。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