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肖邦信息咨詢

肖邦信息咨詢

新罕布什爾州斯帕諾斯(1982)。催眠行為:認知、社會、心理的觀點。心理學、精神病學和行為研究通訊,7,199-213。

?我們都知道意識的變化與睡眠和夢境有關。另壹個與意識狀態變化有關的現象是催眠。催眠通常被認為是壹種控制人們心理的神秘過程。“成癮”、“昏睡”等與催眠相關的詞匯,都在暗示催眠是壹種不同於清醒和睡眠的獨特意識狀態。許多心理學家在不同程度上同意這壹觀點。而尼古拉斯·斯帕諾斯(1942 ~1994)則持相反意見。他認為,催眠實際上只是壹種執行某種行為的動機狀態,不依賴於“睡眠狀態”或意識狀態的改變就可以完全解釋。

?最早的催眠術可以追溯到18世紀中葉,當時人們第壹次將精神疾病歸結於心理而非生理疾病。弗朗茲·安東·梅斯麥(1733 ~1815)是幫助心理學脫離巫術的傳奇人物之壹。他認為“歇斯底裏癥”是壹種磁性體液在全身流動不平衡的結果。他在實驗室舉辦了壹場特別的派對,音樂緩緩播放,燈光漸漸暗了下來。麥克斯·麥(Max Mai)穿著和鄧布利多(系列叢書和電影《哈利·波特》中的人物)壹樣的衣服,從瓶子裏拿出沾有各種化學物質的棍子,去觸摸遭受痛苦的病人。他認為,這將把那些化學物質中他稱之為“動物磁性”的東西轉移給病人,從而減輕他們的癥狀。有趣的是,這種方法的很多成功案例(可能是安慰劑效應)在歷史上都有記載。“催眠”這個詞是從馬克斯·麥那裏得來的。很多人認為這種治療方法包含了很多與現代催眠相關的技術。

?縱觀心理學的歷史,尤其是在心理治療領域,催眠(以希臘睡神修普諾斯命名)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技術的主要部分。有人認為催眠是壹種改變的精神狀態,歐內斯特·西爾格德(1904 ~2001)壹直處於支持這壹觀點的研究者的前列(西爾格德,1978;Kihlstrom,1998).他和其他人認為,催眠包括以下特征:對暗示的敏感性增加,無意識的行為,記憶的改善,視覺表征的急劇增加,分裂意識(意識到壹些經歷但不意識到其他經歷),痛覺喪失(對疼痛的敏感性低),等等。直到20世紀70年代,人們關於“催眠可以使人產生在正常情況下不可能產生的思想、想法和行為”“催眠是壹種不同的意識狀態”的觀念仍然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科學家必須始終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研究現狀。壹旦他們看到問題,可能會推翻壹些* * *知識。社會心理學家尼古拉斯·斯潘諾斯(Nicholas Spanos)建議質疑希爾加德等人構建的關於催眠的主要假說。斯潘諾斯在文章中寫道:“主張催眠受特殊過程控制不僅沒有必要,而且是壹種誤解...催眠和其他社會行為基本沒什麽區別,和其他社會行為壹樣,催眠可以說是有策略的,也可以說是有針對性的。”(第200頁)換句話說,斯潘諾斯聲稱催眠實際上是壹種實現特定結果的自主行為,被催眠者利用這種行為來達到想要的結果。他進壹步指出,如果這種行為可能是由更高層次的動機引起的,那麽催眠就不涉及意識狀態的變化。

?斯潘諾斯推理說,那些所謂的催眠行為本質上屬於人類自主的正常範圍。他指出,壹個人確定自己被催眠的唯壹原因是,他們在催眠狀態下的行為與他們在這種狀態下預期會發生的事情是壹致的。在斯潘諾斯看來,催眠的過程在西方文化中是壹種具有多重意義的儀式。受試者想要放棄對自己行為的控制。隨著催眠的深入,他們開始相信自己的獨立行動開始轉變為自發的、非自願的活動。斯潘諾斯舉了壹個例子:在催眠開始的時候,給受試者壹些隨意活動的指示,比如“放松妳的腿部肌肉”,但後來變成了壹些不隨意活動的暗示,比如“妳的腿感到沈重無力”。

?在1982發表他的論文之前,斯潘諾斯和他的同事和助手研究了近十年,試圖證明常見的催眠作用可以用並不神秘的簡單方式來解釋。

?本文不介紹壹個具體的實驗,而是總結了1982之前Spanos等人的很多研究成果。這些成果支持了斯潘諾斯等人的觀點,反駁了希爾加德的論點(以及人們的普遍觀點),即催眠是壹種獨特的意識狀態。在這份報告中,大部分研究成果來自於Spanos直接參與的16研究,對催眠導致的行為給出了另壹種解釋。因此,像以前關於夢的研究論文壹樣,研究的結果和討論將壹起討論。

?斯潘諾斯聲稱,催眠中有兩個關鍵因素,它們讓人相信催眠是壹種“意識狀態的改變”:壹是受試者將自己的行為解釋為是由其他事情引起的,而不是自己,這將使壹些行為看起來是不由自主的;第二,之前已經提到的壹點,即催眠儀式對受試者產生壹種期待,這種期待促使受試者以與期待壹致的方式行事。在這篇論文中,斯潘諾斯將他的研究重點放在如何質疑經常被引用的催眠觀點上。

?受試者被催眠時,檢查者往往會要求他們做各種測試,以確定他們是否進入了催眠狀態。斯潘諾斯說,這些測試經常使用壹些特殊的方法來誘導受試者相信壹些不尋常的事情正在發生。催眠測試包括以下提示:“妳的手臂太重了,舉不起來”;“妳的手被某種力量拉在壹起,妳無法分開”;“妳的手臂會像鐵棒壹樣僵硬,無法彎曲”;或者“妳的身體太重了,妳站不起來”。斯潘諾斯解釋說,這些測試中的暗示包含兩個相關的要求:壹是要求受試者做某些動作,二是要求他們將這些動作解釋為非自願行為。這些提示對某些科目根本不起作用。斯潘諾斯說,這些受試者並不知道他們必須隨意做壹些事情來觸發暗示的行為,而不是僅僅等待他們的手臂或身體開始自己移動。雖然其他受試者對暗示有反應,但他們發現這些行為是隨機的。最後,也有壹些科目符合這兩個要求。他們對暗示做出反應,認為自己不受他們控制。

?斯潘諾斯認為,受試者將自己的行為理解為隨機的還是非自願的,主要取決於暗示性指令的措辭。在另壹項研究中,斯潘諾斯誘導兩組受試者進入催眠狀態。對於其中壹組,考官給出了各種各樣的行為暗示,例如,“妳的手臂很輕,正在舉著”。對於另壹組受試者,他們被直接指示做同樣的動作,比如“舉起妳的手臂”。之後,受試者被問及他們的行為是否是隨機的。與接受直接指導的小組相比,接受建議的受試者更傾向於認為自己的行為是隨機的。

?看完這個,請立即將左臂向前伸直,保持幾分鐘。妳會發現它開始逐漸下沈。這種變化不是催眠造成的,而是重力造成的!所以,如果妳被催眠了,暗示妳的直臂開始下沈,妳會很容易把它歸結為某種不自覺的力量(反正妳自己也想把手臂放下來)。但是如果妳被暗示妳的手臂很輕,正在舉著呢?如果妳舉起手臂,妳很難把那個動作解讀為無意識的,因為妳無法忽略重力的矛盾反饋。斯潘諾斯測試了這個想法,發現很難解釋它。相信自己被催眠的被試,在與舉起手臂的動作比較時,顯然更傾向於認為放下手臂的動作不是任意的。按照傳統的催眠理論,催眠暗示中手臂運動的方向並沒有受到影響,手臂運動總是被認為是不自主的。

?用暗示催眠受試者往往需要他們想象特定的情境,這樣他們才能產生考官想要的行為。如果妳是主語,妳可能會接受暗示:“妳的手臂僵硬,不能彎曲。”為了加強這種暗示,考官可能還會加上“妳的胳膊像石膏壹樣重”。斯潘諾斯認為,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受這些技巧的影響,因此認為他們的反應(手臂的不動)是無意識的。他的理由是,如果妳全神貫註於此,妳就無法註意到其他信息,只有那些信息會提醒妳這些幻覺不是真的。妳越生動地想象妳手臂上的膏藥,它的質地和硬度就越精確,它是如何貼在妳手臂上的,等等,妳就越不會認為這只是妳的想象在起作用。如果妳全神貫註於這些想象事件的細節,妳更可能相信僵硬的手臂運動是無意識的,盡管事實並非如此。為了支持這壹觀點,斯潘諾斯發現,當被試被要求評估自己對想象情境的專註度時,專註度越高,他們就越容易認為自己的行為不是隨意的。斯潘諾斯還註意到,壹個對催眠敏感的人與他或她沈迷於閱讀、聽音樂或做白日夢等活動的傾向密切相關。所以這些人更願意接受催眠中的暗示。

?斯潘諾斯聲稱,大多數相信催眠的人也容易出現典型的催眠行為。他進壹步提出,用來誘導和研究催眠的方法可以加強這種信念。他舉了三個研究例子,都證明了人在催眠狀態下做某些行為是因為他們相信催眠應該是那樣的,而不是因為催眠改變了他們的意識狀態。

?斯潘諾斯首先提到了壹項研究,在這項研究中,兩組學生接受了催眠講座。講座中,除了告訴壹組學生手臂僵硬的感覺是催眠時的壹種不自主現象外,其余內容完全相同。隨後,兩組學生都被催眠。在聽到講座中關於手臂僵硬的信息的學生群體中,有些人在沒有給予任何指導的情況下,不由自主地表現出這種行為。然而,在另壹組受試者中,沒有人變得僵硬。斯潘諾斯認為,這說明在催眠狀態下,人們是根據自己對催眠的想象來行動的。

?第二項研究支持了斯潘諾斯的觀點,有如下發現:受試者聲稱,他們在催眠狀態下的視覺圖像比沒有催眠的人更加強烈、生動和真實。本質上,答案可以從這些研究的實施過程中得到。讓受試者想象自己正在某個背景或情境下完成某個特定的動作,然後對同壹受試者進行催眠,讓他們再次想象相同或相似的場景(催眠和非催眠實驗的順序可選)。這些受試者普遍報告說,在催眠條件下產生的圖像更強。然而,斯潘諾斯和他的助手發現,如果使用兩組受試者,壹組被催眠,另壹組沒有被催眠,他們的視覺表征的平均強度幾乎相等。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差別?這種現象可以用後壹種方法使被試無所比較來解釋。但是,如果我們在兩種測試條件下使用同壹個被試,那麽我們就可以比較兩種條件下的感受,根據壹個來評價另壹個。所以,既然受試者幾乎總是把催眠狀態下的樣子評價為更強烈,這是否意味著催眠確實是壹種“意識狀態的改變”?如果妳問斯潘諾斯,他會說:“不!”根據他的觀點,參加兩個條件測試的被試都預期催眠過程會帶來更激烈的表象,於是根據自己的預期做出了評價。

?斯潘諾斯引用的第三項研究可能是對催眠最有趣的解釋,即催眠可以使人對疼痛不敏感(痛覺缺失效應)。通過“冷壓測試”,可以在實驗室中檢測到受試者的疼痛,但不會對受試者造成任何傷害。如果妳是這項研究的對象,考官會讓妳把手臂浸入冰水(零攝氏度)中,堅持到受不了為止。大約10秒後,手臂的疼痛感明顯增強,大部分受試者會在1到2分鐘內活動手臂。西爾格德(1978)指出,在兩種狀態下接受痛覺缺失訓練的受試者報告說,他們在催眠狀態下感受到的冷壓疼痛明顯少於清醒狀態。他的解釋是,在催眠狀態下,人可能會把痛苦和意識分開。西爾格德強調,人的部分意識經歷痛苦,但“遺忘障礙”隱藏了這種意識。

?斯潘諾斯再次駁斥了痛覺喪失的催眠解釋,並提供證據證明催眠過程中痛覺的減輕是他們的動機和期望的結果。催眠研究中使用的所有對象都是在受催眠影響的敏感度測量中獲得高分的人。斯潘諾斯認為,這些人“非常投入,想成為催眠實驗中的好對象”(第208頁)。這些被試知道被試在比較清醒狀態和催眠狀態,他們想證明催眠真的有效。斯潘諾斯完成了壹項類似的冷壓疼痛研究,但與之前的研究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受試者告訴所有受試者,他們在清醒時會使用疼痛減輕技術(如自我分心),然後告訴壹些受試者,他們也會在催眠狀態下進行疼痛緩解測試,但其他受試者沒有被告知這壹點。

?圖2-7總結了Stamespanos的研究結果。當受試者對催眠狀態下的測試充滿期待時,清醒狀態下的測試完成後,他們對疼痛減輕效果的評價會更低。正如斯潘諾斯所說,他們正試圖為提高催眠狀態下的測試效果“留有余地”。斯潘諾斯指出,這證明了對疼痛不敏感的催眠行為可能是由於受試者需要對情境要求做出反應,而不是壹種意識自動分離的狀態。

?圍繞斯潘諾斯報告的這些實驗結果,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是否應該重新評估所謂的“催眠”現象。如果我們確認催眠並不是普通人和很多心理學家描述的那種強大的心理變化力量,那將意味著什麽?

?在評價斯潘諾斯的研究時,我們必須記住,他的目的不是證明催眠不存在,而是證明受催眠影響的行為是壹種受更高動機和目標驅動的社會行為,而不是意識的改變或催眠是壹種獨特的意識。有壹點已經被大多數行為科學家所接受,那就是不能違背人的意願對其進行催眠。而且在催眠狀態下,受試者不會做出他們認為是反社會的行為,也不可能表現出超人的力量或者耐力。斯潘諾斯在論文中證明了催眠的很多微妙內容可以用不那麽神秘或者更直接的方式來解釋,而不是用催眠後的意識狀態來解釋。

?接受斯潘諾斯認為催眠不存在的觀點意味著什麽?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也許這不代表什麽。”無論催眠的效果是由意識狀態的改變還是動機水平的提高而產生的,都不會改變催眠往往是幫助人們改善生活某些方面的有效方式這壹事實。毫無疑問,催眠的作用已經被人們廣泛接受。原因之壹是,如果其他改善生活的方法都失敗了,它是人們解決問題的最後壹種方法——它的力量是如此強大,以至於人們可以針對自己對這種改變的抗拒做出改變。

?關於催眠是否是“意識狀態改變”的爭論仍在繼續。但無論催眠是什麽,都不是大多數人願意去尋找的靈丹妙藥。許多研究表明,與其他治療方法相比,催眠在幫助人們戒煙、戒酒、提高記憶力或減肥方面並不是特別有效(參見耶戈& amp;登普斯特,1981).

?如果有機會,妳願意被催眠還是拒絕被催眠?有人(Capafons等人,2005)在Spanos的研究基礎上對那些對催眠持懷疑態度的人進行了研究。正如妳將看到的,這項研究的發現既可以用來反駁斯潘諾斯的觀點,也可以用來支持他的觀點。對於這些猶豫不決的受試者,壹旦確定同意參與催眠實驗,他們就會被分成三組:第壹組受試者幾乎不會提供任何關於他們在隨後的催眠過程中會經歷什麽的信息(作為對照組);第二組將提供後續催眠過程的“認知-行為”信息,即後續催眠過程中如何思考、如何行動;第三組是意識恍惚組,告訴被試催眠是認知分離引起的意識狀態的變化(相對於正常意識狀態的獨立意識狀態)。

?在催眠初期,這些受試者中哪些人更容易出現回避反應?有人可能會認為,認知-行為組和意識恍惚組更容易抵抗催眠過程,催眠結果會不太明顯(或者無法被催眠)。然而,令人驚訝的是,結果與壹些人的猜測相反。認知行為組和意識恍惚組都比控制組表現出更高的接受催眠的暗示。這些結果說明了什麽?結果的意義可能不清楚。這可能印證了“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老話,體驗到更強的控制感,在催眠的過程中可以“控制”自己。

?另壹項研究引用了斯潘諾斯的催眠理論,並批評了壹些心理治療師在咨詢實踐中的行為。這些治療師經常誘導來訪者回憶他們對過去性虐待的看似“被壓抑”的記憶(Lynn et al .,2003)。作者認為,催眠和其他有爭議的治療技術可能會扭曲記憶,甚至產生被濫用的記憶。事實上,這些記憶中的事情可能永遠不會發生,尤其是在兒童早期的經歷中(更多信息請閱讀第四章,伊麗莎白·洛夫特斯,關於記憶恢復)。該研究人員指出,根據Spanos的研究,“成人對兩歲之前或更早的事情的記憶可能代表了對早期事件的虛構、濃縮和構建,以及他們目前關心的內容和他們聽到的關於早期事件的故事”(Lynn et al .,2003,P.42)。換句話說,認為催眠技術可以使來訪者提取出自己早期創傷經歷的準確記憶是壹種誤導,這種記憶會和非催眠狀態下的記憶壹樣錯誤。在作者看來,這可能會導致錯誤的記憶和從未發生過的虐待指控。斯潘諾斯的書《多重身份和虛假記憶:社會認知觀》(Multiple identity & amp;真實記憶:社會認知觀點。)闡述了他對催眠中濫用潛意識的看法。

?顯然,爭論仍在繼續。斯潘諾斯於1994年6月因飛機失事英年早逝。在此之前,他壹直在繼續他的研究(參見麥康基&;希恩,1995).在他的《催眠:認知-行為視角》(1988)壹書中,我們可以找到他早期催眠研究的總結。尼古拉斯·斯潘諾斯(Nicholas Spanos)是壹位碩果累累、令人尊敬的行為科學家,他的同事和那些從他的研究中受益的人將會深深懷念他(參見貝克,1994,紀念尼古拉斯·斯潘諾斯)。顯然,人們將繼承他的遺產和他的寶貴遺產。他對催眠的研究改變了心理學,因為在近200年的時間裏,對人類意識和行為的理解從未受到實質性的挑戰,而斯潘諾斯提出了基於實驗的新解釋。

貝克河(1994)。尼克·斯帕諾斯。懷疑的詢問者,18(5),459。

卡帕豐斯,阿,卡巴?阿斯、s、阿拉爾孔、a、埃斯佩約、b、門多薩、M.E、查韋斯、J.F .、& amp蒙涅(2005年)。不同類型的準備信息對催眠態度的影響。當代催眠,22,67-76。

東西爾格德(1978)。催眠和意識。人性,1,42-51。

j . f . kihlstrom(1998)。歸因、意識和分離:紀念肯尼斯. S .鮑爾斯。美國臨床催眠雜誌,40(3),194-205。

耶戈b & amp;登普斯特,C.(1981)。催眠和催眠療法的失敗:綜述。美國臨床催眠雜誌,24,48-54。

林恩,s,洛夫特斯,e,利林費爾德,s。t .洛克(2003年)。心理治療中的記憶恢復技術:問題與陷阱。懷疑的詢問者,27,40-46。

麥康基,k。希恩,P.(1995)。尼古拉斯& # 183;斯帕諾斯:帶著感激的反思。當代催眠,12,36-38。

紐約州斯潘諾斯市(1994)。多重身份。錯誤記憶:社會認知的觀點。DC,華盛頓:美國心理學協會。

斯帕諾斯,新澤西州。Chaves,J.(1988)。催眠:認知行為的觀點。紐約:普羅米修斯。

史丹,H.J. & amp紐約州斯潘諾斯市(1980)。實驗設計、預期效應和催眠鎮痛。變態心理學雜誌,89,751-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