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南梧中學位於美麗的珠江南岸,同福中路海莊公園旁。1901年春,“群學書社”最早成立於河南隴西,後遷至海奇寺花園趙堂,改名為“南武功社”。“公學會”在元照堂附堂開了壹個班,招收了“公學會”同事的子女12人。學校命名為“南梧二班小學”(這也是廣州歷史上第壹所男女同校的學校),是南梧中學的前身。3月3日1905“小學堂”開業,向廣東省教務處提出請願,10月28日正式批復,1906。首任校長是謝國華先生。廣州市南梧中學北校區正門鳥瞰圖解放後由廣州市人民政府1952接管,先後改為“廣州財經科技學校”、“廣州金融學校”。1954年,壹所完全中學重新開放,命名為“廣州市第十九中學”。1960經市政府批準,與“三十三中”、“龍溪南小學”合並,命名為“廣州實驗學校”(當時全國十大實驗學校之壹)。文革期間,學校更名為“廣州市第五十八中學”。1984 165438+10月更名為“廣州市南武中學”。1996年2月,學校獲批“廣州市壹類學校”。2002年2月,被評為“廣東省壹流學校”。學校以“南無”命名,原因如下:①“南無城”是周代的文章典,代表古代文明;(2)“南無”是廣東省最古老的名稱,是廣東人自己建立的名城;(3)“南無”二字最能代表廣東人的優秀品格,如雙穎、文明、勤奮、勇敢、堅毅等。
基本信息:
刮風下雨,世事無常。經過歷代南吳人的辛勤耕耘,南吳中學已經成為鑲嵌在珠江南岸的壹顆璀璨明珠。學校分南北兩個校區,占地面積3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7000平方米,在校學生3000余人。校園環境優雅,古樹參天,綠樹成蔭。學校擁有壹流的教學設施設備:千兆校園網絡系統、100電教平臺、“智慧校園”雛形;歷史室、音樂室、心理咨詢室的設計、裝修、配置都領先於廣州學校。擁有150000多冊藏書的圖書館已經完全實現了信息化管理。
教員:
學校擁有壹支優秀的幹部和教師隊伍:領導班子結構合理,勇於創新;181專任教師中,有30人具有碩士學位或取得研究生課程結業證書,廣州市南梧中學北校區有50人分別被聘任為市、區級教育學會專業委員會會長、副會長、主任和學科教研人員,成為學校學科或教育科研的帶頭人。
辦學特色:
學校秉承“堅忍不拔、忠於職守、力學愛國”的校訓,通過長期的教學改革和科研實踐,提煉出“育人、拓勢”的教育理念,打造出“拓勢教育”的辦學特色。南武中學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優秀的革命傳統。上世紀初發生在廣東的許多著名歷史事件都留下了南無學生的英名。比如“省港大罷工”中的文,在“黃花崗起義”中的潘大偉,在“南京湯山阻擊戰”中的李,還有中國運動員在國際比賽中獲得的第壹枚金牌。這所學校的早期學生陳艷和校友譚天都是中國* * *產黨最老的黨員之壹,是國家的領導人。早年的教育部長黃炎培曾稱贊南武“體育馳名南國,文化重於中原”,把廣州的南武和天津的南開並稱為“北有南開,南有南武”。目前,學校有78人承擔國家、省、市教育科研重點項目。60年代,學校進行了“十年壹貫制”學制改革實驗。70年代,學校進行了以“撥亂反正,規範辦學行為”為主題的教學改革實驗。80年代,開展了以“重視雙基,提高教育質量”為主題的教改課題;90年代初,學校進行了“初中整體改革實驗研究”;90年代中後期,我們開始探索“挖掘潛能教育”模式的專題研究。經過十年的研究,我們形成了“壹個目的、兩個支柱、三個階段、四個操作要素”的完整科學的“挖掘潛能教育”理論體系。壹個“人人搞科研,課題層層把關,年年有成果”的科研格局在學校基本形成。學校還利用自身資源優勢成功創辦了壹所國有民辦學校——南梧實驗學校(我的畢業學校),為海珠區教育局改革辦學體制提供了成功經驗。
學校成績
學校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教育質量高。近幾年高中畢業班8次獲廣州市壹等獎;初中聯考成績連續多年在全市名列前茅,多次獲得初中畢業班壹等獎。高中升學率99%,重點大學升學率30%以上。學生黃曉明、鳥超獲得廣東高考理科狀元。在2006年的高考中,梁以900分的成績獲得了全省地理冠軍。高考超過800分有郭忠傑等13人次。趙智能、、、梁、盧偉斌、、譚麗娜、譚天輝、、、、何、、李彪等同學進入全省前70名,其中盧偉斌化學排名17。每年都有學生參加英語、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全國性競賽並獲獎。傳統體育項目包括遊泳、籃球、乒乓球、射擊、羽毛球等。多名學生分別獲得國際國家、省市獎項。蘇健翔、黃、、先後獲得國際航海模型大賽世界冠軍;梁艷華1991獲得首屆世界武術錦標賽女子南拳冠軍;博尼塔在2004年第28屆(雅典)奧運會上獲得羽毛球雙打金牌,謝也在許多國際羽毛球比賽中獲得冠軍。學校先後獲得多項榮譽稱號:教育科研先進集體、廣東省中學生業余團校、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活動先進學校、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廣東省專門檔案綜合管理單位、廣州市文明單位、廣州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廣州市教育工會優秀職工之家、 廣州市三八紅旗集體、廣州市大中學校先進學生會、廣州市青少年科技活動先進學校、廣州市平安文明校園、廣州市城市管理先進集體、廣州市教育科研示範學校、廣州市衛生模範單位、廣州市青銅衛生促進學校、廣州市軍事訓練先進單位、海珠區先進基層黨組織、海珠區教育系統先進單位、海珠區十五科研先進單位、 海珠區青少年科技教育先進單位,如今走進南梧校區,讓人感覺它不僅僅是壹個校園,更是壹個天堂和花園!
十三所中學:
學校簡介
13號之前,廣州是私立教中,創辦於1902。朱之鑫先生是壹位著名的民主人士,他曾是教中第壹學校公園的景觀學生。1953,學校正式更名為“廣州市第十三中學”,先後被評為廣東省“省級壹流學校”和“省級綠色學校”。學校位於廣州著名的文化教育中心文德路,環境優雅,書法飄香,底蘊豐厚。是壹所完全中學。學校有兩個校區,高、初中43個班,在校學生2068人。現有教職工168人,專任教師125人,其中南粵優秀教師3人,南粵新教師1人,廣州市模範教師1人,高級教師34人,研究生和研究生課程30人。
學校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學校對校園進行了全面規劃,重新設計建造了造型優美、校園風光濃郁的校門,改建了實驗室,改造了體育藝術綜合體的功能。到2007年底,將建成壹條65,438+000米的直線跑道,並配有塑膠運動場。在爭創省級學校的過程中,對教學功能室進行了全面的設計和裝修,以滿足新課程對教育教學的要求。學校在每個教室和教學專用室都搭建了多媒體教學操作平臺,極大地優化了課堂教學條件。整個校園環境優雅、整潔、優美,樹木參天,鳥語花香。隨著辦學條件的改善,學校堅持教育教學改革,構建和實踐“鼓勵教育、自主發展”模式,推進素質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贏得榮譽
學生參加國家、省、市各級各類學科競賽獲獎600余次。自1999以來,我校連續三年獲得廣東省“心智奧林匹克”競賽壹等獎,並獲得第十二屆中國-上海“心智奧林匹克”競賽特等獎。2006年和2007年,學生參加全國初中應用物理知識競賽,並在全國“杯”少年數學決賽中獲得二等獎。《廣州日報》的教育專欄還展示了初中生的藝術作品。在65438-0988全省完全中學分類檢查中,省教育廳表彰的全市唯壹壹所市屬普通中學為1994。10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廣州市教委正式批準為第壹批“廣州壹流學校”,1997、1998分別被評為廣州、廣東首批。2004年,高中和初中畢業班獲得雙壹工作評價獎,高考升學率逐年上升。重點和本科的比例都是超市下達的指標,實現了100%的招生。2006年獲廣東省壹流學校稱號。
學校歷史
清朝光緒年間
光緒二十七年(1901)八月,鑒於內憂外患日益嚴重,清廷下令廢除科舉興學,並把促進學習、培養人才作為頭等大事。1902年,在翰林讀書的丁仁昌、吳道榮與王兆全等先生,創辦“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新式學堂,在光復各縣招生。辦學經費主要來自惠濟義倉,隸屬光復龔雪明倫堂,每年捐銀9600兩,輔以各縣明倫堂或書金局等士紳及民眾團體的捐助。通過將捐款與名額掛鉤,* * *籌集了65438兩開辦費。1902年,在光復龔雪孝帝廟(今廣州市第十三中學)建立了中學監管的教中學堂,翰墨池(今李安堂)南部的明倫堂也可隨時作為講堂使用。它離康有為創建的萬畝草堂舊址陽高寺很近,至今仍備受推崇。(萬畝草堂是1893年冬天從邊巍街搬過來的,1898年關門,大約在今天文德路上的華師大接待站。)光緒二十八年二月,在貢院(今省立博物館)招“焦中”。當時官紳雲集,巡撫墨濤、巡撫德壽、鄭雪(後改名為鄭雪)壹起招進來,以示重視,鄭雪決定甲乙,以示公正。第壹期錄取54人,是“臨時選擇”,朱之鑫(大福)榜上有名。7月份開學,加上外地的大概有100個學生。在丁仁昌(相當於主犯)的監督下,通過總督、巡撫向法院申訴立案。這是廣東最早的學校之壹。?光緒三十二年(1906),廣東興學熱潮日漸高漲,但師資匱乏。經教務處同意,改為初級師範學校,稱交中師範學校。以孝祠為校辦,在含浦的空地上修建報告廳和宿舍。名額分四種:壹種是普通名額,惠濟益倉在年度捐贈下招收60名學生,學費全免。省內所有秀才都可以考。二是公派名額。各縣明倫堂、書金局每捐100元,占全縣兩個名額,免學費,等等。三、錢數,凡士紳捐銀五百兩以上,永贈壹學額,入學免費。第四,附加金額,因為金額不接受,每年支付24兩可以作為“附加學校”的學生。當時風氣開始開放,很多縣沒有學校,所以願意捐助。?課程包括經典、歷史、外語、算術、理化、體操等科目。教學儀器從日本購買,書籍則是捐贈購買。丁仁昌“事必躬親,誘之以後,視學生為徒,規模宏大”的能力得到了高度評價。1901 ~ 1904是科舉和學校並存的時期。許多“忠誠”的學生參加了科舉考試,他們中的許多人獲得了獎學金。其中,梁和梁的兄弟同時中考。這無疑是新舊交替時期的壹個奇怪現象,尤其是在《教忠》中,但也從另壹個側面反映出《教忠》學生有著深厚的舊學淵源和過硬的寫作功底。宣彤時期,教育部規定了“畢業考試復試辦法”,各州縣學校的畢業生都要經過省進士的復試;因為“教學忠誠”是學術顧問直接管轄的,畢業考試時,監考老師派人,可以免除復試。如1909年,被梁啟超譽為晚清“詩界革命巨人”的秋以廣東教務處鄉紳的身份“聯考”。根據任昌的記載,從1902 ~ 1911年,* * *有5屆畢業生,其中師範生1200人,中小學生400人。當時“忠誠”的師範畢業生被各縣的學校招收。?
辛亥時期
辛亥革命後(1911),丁仁昌自動辭職,由王兆全繼任。學校更名為學校,曾更名為“廣東公立師範學校”。後來王兆全等人寫信給省民政廳廳長,轉交給教育部。他們認為它壹直是“民捐為民”的,是私立的,最後同意改名為交中師範。但“教忠”二字並沒有因為帝制的推翻而改變。學校的創辦者確實希望他們培養的學生能忠君守道,但“忠”的含義更廣,如《孟子·滕文公》中的“教人忠於善”,解釋漢字中的“忠恕”,所以“教忠”用了50年。?
民國時期
民國前10年,局勢不穩,“學校的錢像房子壹樣,反復覺得搖搖欲墜”(金增成的話),學校也沒怎麽發展。據官方史料記載,1913年,學生只有134人,教師9人。1921的6月,在校生185,教師20,畢業生341。從1923開始建立初中,從1928開始增加高中師範部。1931年,分設男子部、女子部和附屬小學,繼續辦高中教師部。1932-12年,教育部頒布《師範學校法》,規定任何私人或團體不得開辦師範學校,次年更有可能將“教忠”改為“私立教忠中學”。據1934統計,學校建築面積約40000平方英尺(舊制,下同),包括30多個教室、辦公室和實驗室,以及學生宿舍(當時有140寄宿生)、禮堂(約3000平方英尺)和圖書館(約1000平方英尺)開放面積約28080平方英尺,包括操場(約20000樂器標本價值2500元左右。65438-0935辦壹所高中,壹所初中,壹所完全中學,是“教忠”的鼎盛時期。高級中學和附屬小學有67個班級,3000多名學生。?民國時期1919廣州的道路建設對學校影響很大。市政辦公室應該把付雪東街變成文德路,把靠近付雪東街的教室、宿舍和操場拆成馬路。幸運的是,在CCBA當“坐辦公室”、在廣州負責拆城修路的曹汝英,曾經在教中學校當過數學老師。由於王兆全校長的斡旋,CCBA開創了“賠教眾”的先例,在原光復學校宮的關門(今學校西北)和礬山(又名貴港)右側的壹個操場上修建了教室和宿舍。原本位於明煥寺(翰墨池與陽高寺之間)的小學也被拆除修路,在官道門附近的“神六書室”舊址建起了附屬教室。學校師生以前都是從崇聖寺後面(現中山圖書館南面)和礬山旁邊進出,不方便。1926,文德路加側門。?
在日本入侵中國期間
隨著日本侵華戰爭的擴大,廣州的學校紛紛遷出,但“教忠”負責人無意遷出,曾發出“城存城亡”的豪言壯語。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廣州淪陷前幾天,強制停課,讓日偽時期購買的幾十年的書籍、儀器等教具丟失。廣州失陷後,金增成等人在澳門辦了分校,日子不好過。合格的“忠誠”學生陸續赴澳門復課,並招收當地學生。壹年後,中小學生人數達到1,000多人。澳校校長暫由學校董事長金增成擔任。1942年初,金增成回內地履新,校董會推選朱寶琴為其接班人。教務主任沈誌方也從澳門轉到內地,在雲南蓮潭鎮又辦了壹所分校,招收內地學生。抗戰時期,兩個校區同時存在。?
建國後
日本投降後,學校董事會立即派工作人員回廣州準備復學。學校建築大部分被敵偽摧毀,沒有書籍、儀器和學校設備。經過慘淡經營,1946年春,教中終於復學,金增成任校長,用了三年時間才恢復了校舍。1949 10,“廣州解放了,教中和全國人民壹樣獲得了新生”(朱寶琴語)。根據1950+01六月官方史料記載,教中有11個班,學生407人,教職工25人,其中教師17人。1952年9月與李星中學合並,1953年7月與萬川中學合並。5438年6月+10月,校董事會和全體師生熱烈要求改為公辦,市政府接管“交中”,更名為廣州市第十三中學。走過了半個世紀的老校也因此進入了新時代。50年來,“教中”享有盛譽。成千上萬的學生在這裏接受基礎教育。他們“要麽去大學深造,要麽尋求職業發展自己的優勢。學者各有利害,不必壹致”(金增成)。校友朱之鑫是中國近代傑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家,也是孫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能有這位全國知名的校友,我們深感榮幸。有丁仁昌、金增成兩位近代廣東最有經驗的教育家作為自始至終“教忠”的校長,也是難能可貴的。?從人文地理的角度看,“教忠”是壹塊有著豐富歷史內涵的“風水寶地”。番禺,壹個秦朝的古老縣城,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番禺縣境內有兩座山,因此得名;有人認為番禺是壹座山。二山說,壹般認為廣州市第十三中學和中山文學館之間的高地,是過去範山的遺跡。1990市第十三中學新建校舍時,挖地基挖出的全是紅土和紅砂巖,說明學校是礬山主體部分。五代十國時期,南漢皇帝劉?NF024?鑿迷山,積石為袁超洞(後改名清虛洞)。在礬山,北宋紹聖三年(1096),政府設秀才,南宗淳?四年(1244)範山書院成立,元代改為“廟堂學、東西齋”,明清時期擴大為規模較大的光復書院。清末康有為的萬畝草堂,丁仁昌的教中學堂,近代的廣州十三中,文德路小學,孫中山文學館,雖然歷代的面積、規模、功能都不壹樣。
在109
教育中的銀河燦爛,群星閃耀。改革開放25年來,廣東人民以超前的意識和大膽的開拓精神,大力發展教育事業。眾多中學競相追逐,勇於開拓,不斷為廣東基礎教育增色。其中,壹顆新星的悄然崛起,為這個燦爛的星系增添了獨特的光彩。廣州市第109中學是廣州市教育局直屬的16所中學之壹,廣州市壹流學校,是全國首家實行“美育育人”教育模式的公辦完全中學,積極探索學校、家庭、社會三位壹體的美育教育,註重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學習和藝術,向社會輸送文化藝術並重的人才。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了顯著成效,贏得了國內外教育界的認可。
迅速發展
廣州109中學原本是壹所名不見經傳的小學。80年代末,由於教育領域的瓶頸,它被迫承擔起“弱勢學校”的地位,更加暗淡的銀河也就此失去。歷經35年從夾河、江村、榨粉街到二沙島的校址變遷,從建校之初的躁動到“弱小”時代的沈寂,109中人堅定不移地忠誠於黨和國家的教育事業,為社會輸送了壹批又壹批人才。為了擺脫生源、場地等軟硬件方面的困難,從1990年開始,學校大膽進行辦學模式改革的試驗,從探索藝術教育特色為突破口,到建立“美育育人”教育模式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過近十五年的艱苦探索,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以求實的科學態度不斷豐富和深化了模式的內涵,加大了教學設施建設和師資特色培養的投入。務實求實,科學定位,已經摘掉了“薄弱”的帽子,成為市級學校並繼續朝著“優質、有特色”的上層特色邁進。
教學理念
廣州市第109中學以“求真、立善、創美”為校訓,優化學校美育與家庭美育並有機融合,註重“大美育”與“小美育”的緊密結合。讓學生參與各種藝術教育活動,以反映和感受美,發展良好的審美能力;在校本課程和教材的條件下加強對學生藝術(管樂、弦樂、民樂、聲樂、美術、語言)的培養,同時結合美育原理,按照普通完全中學的課程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強調在德育、教學、科研各子模式中滲透美育原理,將美育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課堂教學、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團隊精神、愛心行動和文體活動中,倡導從學校學習環境和師生精神環境中“做優秀”,營造“愛與和諧”的美育氛圍;內化,而不是強硬,使學生在思想、情感、品德、氣質上受到良好的熏陶和熏陶;探索家庭美育與學校教育的融合,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和諧統壹的美育氛圍。
教學成果
著力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思維、高尚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科學文化素養和高品位的氣質風度,在教育上追求德、學、藝的卓越,人文文化與科學素養的和諧統壹,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和諧統壹,文化知識與綜合能力的和諧統壹。十五年來,學校聲譽不斷提升,教學質量穩步提高:2004年中考,全校84名初中畢業生中,* * * 600分以上的有34人,占40%,其中多名考入省市重點高中;高中畢業生161人,其中76人被各高校錄取(其中提前批24人,第壹批6人,第二批46人),本科錄取率47.2%,高考總錄取率98.14%。在保持優勢的同時,藝術本科不斷成長。
國內外交流
廣州市第十九中學位於廣州二沙島社區,非常有藝術氣息。具有獨特的自然環境、與辦學特色相匹配的場地和設施、具有高學歷和相應教學理論與實踐水平的愛心教師隊伍。學校多年來聘請藝術教育界的名人、專家、教授組成客座藝術導師,按照校本課程,致力於全體學生的藝術熏陶和藝術本科生的培養。學校作為唯壹的“廣州留學生交流基地”,每年與法蘭克福、俄克拉荷馬州中學、澳大利亞進行師生互訪,接待馬來西亞、香港、澳門及內地的教育代表團、中學表演團體與我校學生進行藝術表演交流。目前,學校已被列為廣州市質量示範學校、教育科研實驗學校、對外開放窗口學校。2004年5月,學校被廣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窗口單位”榮譽稱號。與時俱進,前程似錦。109中人正以良好的政治素質、道德修養、人格魅力和愛崗敬業的精神激勵著學生,穩步推進學校特色教育的發展!
雖然介紹的都不錯,但是南無是三人中最好的,我也是南無兄弟學校畢業的。我覺得南武也是壹所很不錯的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