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礦山花園——走進ASLA獎——王向榮南寧園博園采石場

礦山花園——走進ASLA獎——王向榮南寧園博園采石場

2020年獲得美國風景園林師協會綜合設計榮譽獎。

“七個采石場占地近82英畝,每個采石場都提供了獨特的地形,以探索不同規模和穩定性條件下的再生潛力。這些在景觀中挖的洞提供了不同的發展可能性——從懸崖上方的結構到采石場中下沈的水生植物花園,其中壹個洞中不斷變化的水位使漂浮的亭子成為必要。場地中的高架通道豎立在仍在運行的現有渡槽之上,連接著這些完全不同的采石場。通過整體連貫的設計,遊客可以在潛在的災害變化地質上方自由活動,無障礙地欣賞地面景觀。”

—————2020ASLA大獎評審團

壹、建設背景

2018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在南寧舉行。園博園位於城市郊區的壹個河邊丘陵農業區,在場地的東南部有壹系列采石場。組委會希望在園博會上把這些采石場變成有特色的園林,成為展覽的壹部分。

二。基地概況:

設計面積約33公頃。遺址上有7個采石場,有些已經停采好幾年了,其中兩個直到申博成功才停采。該礦采掘工作面斷崖,坑底凹凸不平,場內山體破碎,懸崖高聳,地表荒蕪,水池無底,渣土石塊堆積,銹跡斑斑的采石設備散落壹地。

三。設計挑戰

1.?采石場地質條件復雜,巖壁破碎,可能導致崩塌落石,存在安全隱患;

解決方法:在設置設施和參觀路徑時將安全放在第壹位,在突出采石場景觀特色的同時避開危險區域。

2.?采石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植被恢復面臨巨大挑戰;

解決方案:根據不同采石場植被恢復的目標,設計師引入土壤,形成不同土壤厚度的種植區,從而為棲息地恢復創造條件。同時,這七個采石場看起來非常相似,但實際上,每個采石場的規模、形狀和特點都不壹樣。根據不同的立地特征,設計采用差異化的植被恢復方法和人工幹預方法。

3.?采石場地形復雜,無法根據現有測繪圖紙進行設計;

解決方案:通過無人機的空中掃描,可以得到所有采石場的三維數字模型,可以在三維空間中從頭到尾進行設計。

4.?采石場的水位處於動態變化中,尤其是最近兩個采石場,水位壹直在持續上升。設計沒有有效的水文資料參考。

應對方案:設計單位委托當地機構每半個月記錄壹次每個坑的水位變化,為設計提供依據。

如何認識和看待這些廢棄的采石場?妳是把它們當成地球上醜陋的傷疤,想盡辦法完全掩蓋,甚至裝飾得讓人看不到當初的痕跡?還是認為它們是人類破壞環境的見證者,我們應該順其自然,不要人為幹預,讓自然演替逐漸恢復?還是認可自己獨特的景觀,利用場地特點挖掘景觀資源,形成不壹樣的景觀?

四。設計概述

對於7個采石場,根據其特點,因地制宜,保留采石場景觀的多樣性,采用多種修復方式進行壹定程度的人工幹預,展現多種景觀類型和生態修復的多種可能性,通過藝術幹預提升景觀的價值,通過不同的步道設計讓人們參與體驗,從而感受每個采石場的修復狀態。同時,通過路徑的組織、設計語言的完整性以及原有運河的連接,這七個采石場可以重新成為壹個整體。

在保證景區安全的前提下,根據采石場的環境特點,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手段進行設計。比如夕陽池特別安靜,所以設計成壹個安靜而有思想的花園;有些場地有很多碎石,所以設計成巖石花園;有些場地地面沒有土層,無法種植高大植物,所以設計成梯田花園,為植物生長創造條件。每個采石場都精心選擇觀賞效果好的角度,設計觀景平臺。介入結構,提高藝術性,打破原本破敗采石場的沈悶。同時設計采取了壹些生態修復措施,低幹預,放任自流的自我修復。

動詞 (verb的縮寫)設計細則

1.?1號采石場(落霞池)

面積約1hm?。

采石場停止開采後,地下水滲出形成池塘,附近村民用來養魚。目前池塘四周石墻環繞,氣勢恢宏厚重,呈現出巖石的自然之美,整體環境幽雅,符合傳統的天然巖石審美。

創造古典文化的精神空間;

坑塘四周是400多米長的圍巖壁,空間向內封閉,遠離塵世的喧囂。在歲月的打磨下,石壁呈現出蒼勁的紋理和斑駁的痕跡,宛如壹幅瑰麗的自然山水畫。這個采石場的氣質非常契合中國傳統的景觀審美,不需要過多的筆墨就可以將其改造成壹個具有古典文化精神的空間。設計中保留了原有的石墻,以石墻和池塘為景觀基礎,並加入瀑布和水榭,營造坐在亭子裏看水,躺在門廊裏聽瀑布的意境和氛圍。

空間對比(先揚後抑):

從礦井外部到內部的唯壹通道是以前在巖石之間開辟的用於運送石頭的縫隙。從這個縫隙往坑裏看,可以看到大面積的水,對面是高大漂亮的巖壁。設計了壹個不規則的木結構,嵌在池塘邊巖石的壹個縫隙裏,從山中的縫隙壹直延伸到水邊,取名“水竹居”。建築穿過巖石中的壹條狹窄縫隙,在屋頂和兩側巖石的相互作用下,營造出隧道般的空間感覺。狹長的建築壹直延伸到缺口盡頭的池塘邊。隨著場地空間的擴大,它突然向兩側擴展,產生劇烈的空間變化和內外空間的強烈對比,以加強和提升遊客的空間體驗。真的是“山窮水盡無路可退,柳暗花明又壹村。”

景觀和觀賞空間的設計;

水竹居對面的懸崖凹處設計了壹條瀑布,成為礦山的焦點景觀,為采石場的景觀增添了動態的變化,潺潺的水聲襯托出寧靜悠遠的氛圍,成為點睛之筆。

沿著海濱的壹條小路連接了四個不同海拔的平臺,為人們提供了從不同角度觀看巖石、瀑布和建築的地方。

建築設計:

(1)建築結構與形式:建築結構的設計靈感來源於當地的鄉土建築,體現地域特色。這座建築是膠合木結構。為了支撐寬大不規則的屋頂,柱網密集,大量采用斜支撐結構。看似復雜,實則邏輯清晰,體現了木結構體系中的傳力關系。

(2)建築與水環境:為了適應水位的變化,亭子的地板隨水位波動;

(3)建築與巖壁環境:建築屋頂為三組連續的雙坡屋頂,面向水面的屋頂外側有意擡高,保證遊客壹進入平臺就能看到對岸完整的景觀。同時,建築的地板、柱子和折疊屋頂形成了壹個寬闊的框架視圖,將對面整個宏偉厚重的石墻融為壹體。

2.第二采石場(水上花園)

?面積0.4 hm?。

四周巖壁環繞,只有北側的壹個缺口可以進入坑內,坑底平緩,下部常年積水。由於采石場已經廢棄了壹段時間,所以在緩坡巖壁和坑底的壹些區域自然生長著許多草本植物和灌木。坑的壹側懸崖高24m,石崖倒映水中,頗為壯觀。

坑底水陸兼備,大部分地區水不深,為植被恢復提供了可能,包括水生植物的種植。所以坑的定位是濕生植物園。

地形處理:

在坑底南側懸崖地勢較高處設計兩個梯田,用毛石擋墻砌成並覆土,結合由淺水延伸至擋墻前方的緩坡,為種植濕生植物和水生植物創造條件。

懸崖與礦井底部的高度差為10m。設計摒棄了直接的臺階連接,結合景觀棧道、構築物、平臺,處理了坑頂與坑底之間的遊覽路徑。

植物景觀設計:

在最高的平臺上種植樹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為花園營造壹個觀賞性背景,同時屏蔽景觀效果差的破碎巖壁。結合平臺和水環境種植了40多種水生和濕生植物。

景觀道路與建築設計;

由於采石場內部空間較小,不適合設置環形路徑,懸崖與礦底高差較大。如果將臺階設計成讓遊客進入坑底,由於臺階較長,會存在安全隱患。因此,為了弱化樓梯的感覺,保證遊客的安全,創造更多的空間變化,將遊覽路徑分為三段,設計不同的景觀結構,將高差的連接轉化為壹系列的觀光和空間體驗。

第壹段,也就是最高的壹段,被設計成壹個封閉的木盒,使得木盒的內部空間與懸崖頂部開闊的觀景臺形成對比。它不僅是壹個安全的人行通道,還是壹個可以在樹蔭下休息的小樓。木盒末端打開,設置玻璃欄桿,成為空中觀景平臺,人們可以欣賞巖壁,俯瞰花園。木盒底部由不規則鋼柱支撐,增強了景觀結構的趣味性,適應了采石場粗獷自然的景觀特點。

第二段是從木盒壹側引出的幾段旋梯,利用相對封閉的木欄桿下降到寬闊的觀景平臺。這是人們在花園中的主要停留地,在這裏他們可以欣賞濱水植物景觀。

第三段是從觀景臺引出的之字形鋼格板棧道,采用輕型欄桿,穿過濕地植物種植區,沿著濱水通往采石場坑內,體現自然與人工的交融。

場景設計:

這種處理與從入口進入花園後的景色形成了對比。在水邊的另壹側設計了壹個小觀景平臺,與另壹側的大平臺相呼應,並以連接崖頂和山腳的階梯處理作為對面景觀。在這裏妳可以欣賞到整個花園的景色——水面、水草、棧道、梯子、空中的木箱、巖壁以及它們在水中的倒影,壹幅完美的畫面。?

3.三號石礦場(巖石花園)

面積0.4 hm?。

地基呈半個多碗狀,三面巖壁環繞,壹側地面平坦,堆放著大量礦渣和渣土。底部約1/3區域為凹陷區域,雨後有水。許多本地草藥生長在崎嶇巖石的縫隙中。

想象壹下,把這個采石場設計成壹個精致的巖石花園,展示在貧瘠的土壤上頑強生長的植物景觀。

設計中把原來的渣、石、渣土整理出來,塑造地形的骨架,然後在上面覆蓋種植土。微妙的地形變化不僅創造了幹濕等不同的生境,為不同的植物提供了生長的條件,還將場地的雨水收集到最低的窪地。

沙漠植物景觀區:

毗鄰主園路區,根據現狀高差變化,設計尺度友好多變的紅砂巖平臺,種植仙人掌、多肉漿等沙生植物,營造獨特的沙漠植物景觀。?

荒野植物景觀區:

中間的緩坡區域展示了荒地的植物景觀。低層和精細植物群落穿插在巖石和礫石之間,形成獨特的園林景觀。精致的園路蜿蜒穿過植物群落。

濕巖公園:

底部窪地設計為濕巖花園,溪流逐層下降至最低的池塘,呈現出溪流、石灘、池塘的不同生境景觀。窪地邊緣設計了不同高度的觀景臺,人們可以俯瞰下方潮濕的巖石花園,欣賞溪流的跌水,觀賞巖壁景觀。

4.??第四采石場(軍埡灘)

最後兩個停止采礦的采石場之壹。采石場停止開采後,地下水滲入面積約1hm?綠色清澈的大水池。

該設計在南北兩側的主要觀測點設置了平臺。

北側的觀景臺是采石場邊緣的壹條耐風雨的鋼鐵長廊,裏面有壹個長條狀的窗戶正對著采石場,從這裏可以看到高出水面40多米的高聳陡峭的懸崖。長廊南端懸掛在巖壁上,站在玻璃欄桿內側的人可以俯瞰腳下壹池碧水和對面的濱水平臺,驚心動魄。

采石場坑的南側,壹個楔形的平臺從巖石的縫隙中伸出,懸在清澈的水面上,壹個彎曲的棧橋從平臺上引出,連接下方的濱水平臺。通過在坑周圍和坑內緩坡處覆土,種植閩楠和壹些鄉土灌木、草本植物,讓采石場活起來,襯托出懸崖的嚴謹。

5.5號采石場(瀑布湖)

最大采石場約3.2hm?開采深度也是最深的,達到28m。

底部有幾層巖臺,崖壁破碎,殘巖點將坑分為不同的空間層次。隨著開采的停止,地下水逐漸積累。根據水位的觀測分析,預測整個采石場將變成壹個湖泊。

設計中通過覆土將采石場坑底兩個開采深度相對較淺的區域擡高到水面以上,並種植池杉、油松等具有防潮性的高大樹木,形成水生叢林,給荒涼的坑帶來綠色和生機。然後用不同高度的棧橋引導人們進入采石場坑的內部空間,而不僅僅是周圍。棧橋穿越水面和森林,通向岬角高處的觀景臺,在下降和攀爬的探索中體驗空間和景觀的變化。為了增加景觀的豐富性,棧橋對面的懸崖上設計了瀑布,人們可以在橋上欣賞奇妙的瀑布景觀。

6.??6號采石場(梯田花園)

面積0.7hm?。

壹邊是采石場的懸崖,壹邊是村裏的池塘。現場有壹整套砂石生產線設備,展示了現場采石業的歷史。

根據現狀特點,該區域設計為具有南寧特色花境植物景觀的梯田園林,壹個浪漫華麗的具有後工業氛圍的園林。幾個平臺沿著南崖蜿蜒,它們的覆蓋厚度滿足了不同植物的需要。大部分機械設備都放置在綠地中,生機勃勃的植物與銹跡斑斑的機械形成了有趣的對比。道路在高低不壹的站臺和原有的高架傳送帶下蜿蜒曲折,路邊設置舒適的木質扶手椅供人休息。

7.??七號采石場(雙秀園)

兩個1000多平方米的小采石坑,位於壹座小山的兩翼,其中壹個很深,常年有水;另壹種是淺層,有季節性積水。因為荒廢了好幾年,兩個坑的縫隙裏都長出了各種原生先鋒植物,景觀古樸自然。

設計沒有采用人為幹預,只是在兩個坑之間未被開拓的山坡上設置了壹圈環形棧道,讓遊客在這裏俯視兩邊的采石坑,讓人們了解自然的力量和在坑修復中的作用。西側坑邊設置了壹個臨水的小平臺,與山上的環形棧道相呼應。棧道和平臺采用鋼格板材料,透明透水,不會影響場地內自然植被的恢復。

8.其他人

遺址上原來的運河是遺址農業歷史的見證。在設計中,我們保留了運河作為該地區幾個水面的水源,並延續了其原有的功能。運河上方架設了壹座高架人行橋,與相鄰采石場花園的遊覽路徑相連,形成了該地區獨壹無二的立體遊覽系統。為了給遊客提供壹些基本的服務,展示公園生態修復的理念和方法,我們設計了壹個600m?信息亭。木結構的建築與當地的鄉土建築形式相呼應。

設計分析和學習要點

1.?礦山園林設計要點:

(1)?在進行此類設計時,應因地制宜,從現狀場地特點出發,保護優先,尊重和展現場地特色,以最小的幹預進行設計,展現其自然之美、歷史雕刻之美和人文雕刻之美,呈現礦山巖壁和水池的原始風貌;

(2)?根據現狀景觀,設計景觀點和景點,在保證生態和安全的基礎上規劃設計坑塘入口和遊覽路線,註意坑頂至坑底的交通銜接;

(3)?註重安全環境的設計;

(4)?註意材料的使用;

(5)?重視水的收集、處理和應用;

(6)?註意地形的處理。

2.地雷處理方法:

(1)觀光棧道:坑頂四周,坑底水旁,坑水面以上,坑邊四周延伸至坑底;

(2)觀光構築物:高差較大的地方,組合構築物,消除高差,保證其安全;在景觀視線好的地方設置景觀構築物,與周圍環境融為壹體,形成景觀;

(3)保留巖壁:結合水形成瀑布,營造景觀焦點;與大水面結合形成巖壁水的倒影,形成景觀;結合植物作為景觀環境的背景;

(4)梯田園林:結合坑的地形變化,形成梯田園林,註意觀賞面和景點的設計;

(5)水體設計:保留原有的坑池,營造自然氛圍;設計瀑布,創造景觀焦點;在低窪地區設計雨水花園。

3.?舊工業改造

(1)?工業設施留作景觀設施,如雕塑;

(2)?設計采用具有工業文化氣息的材料,如耐候鋼板、不銹鋼板等;

(3)?最初的場地用廢料回填,如礫石和煤渣,以塑造地形,創造各種空間。

相關知識擴展

1.?棕地:指被開發產生的有害物質實際或潛在汙染的房地產。

基本特征:可能存在壹些汙染和環境問題;沒有充分利用;土地性質可以是工業用地、商業用地或其他用地,但多為工業用地;具有壹定的發展潛力。

2.?棕地恢復與再生:利用壹定的技術手段,通過控制汙染、恢復場地生態環境、完善場地設施,將被汙染和廢棄的棕地重新開發利用,形成具有其他功能和用途的土地,最終提升土地的綜合生態和經濟價值,最終激發城市的活力。

類型:垃圾填埋場、工業棕地和礦山棕地。

3.??坑棕地:在采礦、選礦、冶煉過程中被破壞或汙染,未經處理不能使用的土地。包括廢棄礦山、礦坑和建設用地、倉儲用地、交通用地等。被采礦活動汙染;包括煤炭型棕壤、油氣型棕壤、金屬非金屬型棕壤(采石礦屬於這種類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