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教學而言,教師必須知道自己所教學科的精神特征是什麽,這種精神特征對學生的發展意味著什麽。只有抓住所教學科的精神特質,才能真正彰顯這門學科對學生發展的價值。“規訓是教師提煉教學理念的基本視角和重要方式。許多名師的教學思想都是基於他們對學科的特點、功能和精神的深刻洞察、把握和理解。如語用語言、文化語言、感性語言、思想性教學、智能數學等,從不同角度反映和凸顯了學科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追求。
第二是教育的視角。真正的教是教人,不是教人。語文老師不教語文,而是要用語言來育人。數學老師不是教數學,而是用數學教人。各學科的性質和任務不同,但在育人和培養人方面的使命和任務是相同的。所以,人才是同樣的教育對象。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如果我是中學教師,我絕不會把我的職業叫做‘教書’。我和書房裏的老先生其實差別很大。他們只需要教學生把書讀好,就能考上,就能出人頭地,對他們來說沒有別的;至於我,我想讓學生能夠做人,做事,成為健全的公民。無論我上哪門課,都要認清那門課的目標,比如語文訓練,養成良好的語言文字習慣;理化系是了解自然,然後操縱自然的鑰匙。同時,我不忘各種課都有壹個總的目標,那就是‘教育’——造就健全的公民。每壹種功課都像輪子上的壹根‘輻條’,許多輻條必須集中在‘教育’這個‘軸’上,才能成為推動民族的整個輪子。”
我們強調:“人是壹切的意義和價值的源泉。沒有人壹無所有,無論什麽時候,教育都要先培養壹個人,再培養壹個律師或醫生,而不是相反。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人性的實現,是使人成為人而不是工具。”意味著教學命題要符合教育教學規律和培養目標要求,體現教育教學的永恒價值和終極使命,不能被壹些表面現象和教育教學的短期效應所迷惑。教育是教師提煉教學理念的核心視角和主要途徑。真善美的語文教學、人文素質的歷史教學、和諧教學:我追求的數學教學、科學素質的物理教學等教學理念都強調和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
第三是孩子的視角。“教師不僅要有自己的學科和專業,還要有學科之外的專業——第壹專業是先發制人的、先入為主的、引領性的、牽引性的,這個第壹專業就是兒童學。在“第壹專業”的發展中,教師逐漸成為兒童研究者、兒童研究專家乃至兒童教育者,這不僅是教學改革的趨勢,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偉大目標。“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埃莉諾·杜克沃斯明確指出,教學是兒童的研究,這不僅是教學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壹種兒童的研究。教學過程就是兒童研究的過程,兒童研究的目的是“生出奇妙的想法”。
這裏涉及到兩個問題。第壹,教師要研究孩子,研究孩子是如何學習、思考和發展的。教學過程既是教師指導和組織兒童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觀察和研究兒童學習的過程。第二,孩子的學習過程也是孩子自己研究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是學生接受書本和老師的知識、觀點的過程,也是學生發現知識、孕育奇妙想法的過程。
加拿大教育家馬克斯·範梅南指出,教育學是壹門關註兒童成長的科學。迷戀就是老師對它很感興趣,已經到了樂在其中的地步。老師喜歡為孩子著想,把所有孩子都想透了,教學自然會得心應手。兒童性是教師提煉教學理念的另壹個重要視角和途徑。教學主張要體現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體現兒童的文化精神。“兒童押韻語文”、“生動語文課堂”、“學語文”、“兒童趣味數學”、“快樂道德”、“兒童視角下的道德”等教學思路,都是站在兒童的角度和立場上構思的。
還有其他的視角和方式來提煉教學思路。就上述視角和方法而言,它們並不是完全相互分離的,而是相互融合的,只是側重點不同。教學思路的提煉要有壹定的高度,但也要防止大而空;要有壹定的厚度(內涵),但也要防止泛化。教學思想的書面表達要簡潔有力,富有個性。(於)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