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現代地質學家調查研究,濟南泉水來源於城市南部山區,大氣降水滲入地下,沿巖層傾斜方向向北流動,直至城市被侵入巖體阻隔,承壓水出露地表形成泉水。濟南南部山區為泰山殘脈,自南向北有中山、低山、丘陵,市區成為山前傾斜平原與黃河沖積平原的結合帶,高差500多米。這種地勢南高北低,有利於地表水和地下水匯集到市區。南部山區在地質上屬於泰山隆起的北翼,是壹個平緩的單斜構造。北側斷層的切割形成了許多小斷塊,其中千佛山斷塊是城市泉群的構造基礎。前震旦紀變質巖是山區的基底,其上有1000多米厚的寒武系和奧陶系灰巖。巖層傾角3 ~ 15度,埋於市區第四系沈積物之下。這些可溶石灰巖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經過多次構造運動和長期溶蝕,發育了巖溶地貌,形成了大量的溶溝、溶孔、溶洞和地下河等。,共同形成壹個脈狀的地下網絡,可以儲存和運輸地下水。城區北部為燕山期輝長閃長巖體,質地細膩,巖石堅硬,防水性能好。千佛山斷塊西部有壹條千佛山斷層穿過魏壹路;東有羊頭峪斷層穿過解放橋、老東門,在東、西、北形成阻水巖體,三面形成封閉的排水單元。
在南部山區,石灰巖出露,裂隙巖溶發育,大量的大氣降水和地表徑流被吸收滲入地下,形成豐富的裂隙巖溶水。這些裂隙巖溶水,被太古代變質巖阻隔,沿巖層傾斜方向水平向北移動,形成地下暗流。當城區被侵入巖阻擋,被斷層堵塞時,地下潛流大量聚集,由水平運動變為垂直向上運動,促進了巖溶發育和水位擡升。在強大的靜水壓力作用下,地下水穿過巖溶裂隙,在石灰巖與侵入巖的接觸帶和軟弱的第四紀沈積物中攫取地面,湧出地表。
降水量的多少和季節分布直接影響泉水的變化。濟南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650 ~ 700毫米,受夏季風影響,降水季節分布不均。三分之二的降水集中在夏季,秋季不到1/5,冬春季很少。四季降水量的具體情況是:春季(3 ~ 5)86.9mm,夏季(6 ~ 8)448.2mm,秋季11) 124.9mm,冬季25.2mm。隨著降水量的季節變化,泉水水位和流量也呈現低-高-低和小-大-小的季節變化,但時間相對於降水量的季節變化有所延遲。壹般年份,泉水的變化過程是從年初開始,流量逐漸減少,6月份出現最小量和最低水位;7月,隨著降水量的增加,流量開始增大,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出現在8月和9月。總的規律是年降水量多,春季流量大,水位高;全年降水量少,泉水流量也小,水位低。
在人工開采量不超過泉水流量的情況下,表現出大氣降水對泉水動態變化的主導作用。如果開采量大於泉流量,則降雨因素處於次要地位。開采量直接影響泉水的動態變化。1972 65438+10月20日6時40分,因城區大面積停電4小時50分鐘,水泵系統停運。在此期間,市區的水位上升了40厘米。1968期間,開采量與泉流量大致相當,稱為兩者的換算年。在此之前,開采量小於泉水流量,所以泉水表現壹直很好;之後因為開采量超過泉流量並不斷增加,泉流量變小。9月24日1980地下停水8小時,比平時少13500噸,城區地下水位上漲44 ~ 45厘米。根據山東水文地質隊的數據,市區水位從1973下降到1977,下降了2.25米。因此,從1976開始,雨季後不到1個月,春季流量逐漸減少。趵突泉從1981開始連續三年3月上旬至9月上旬斷流,幹涸半年以上。近年來,通過加強泉水保護,趵突泉自2003年9月6日至2005年9月底持續噴湧,地下水位達到29.8米以上,為38年來最高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