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實繳費是單位繳納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住房公積金的共同原則。有壹種說法是繳費越高,待遇越高,還有壹種說法是多勞多得,多勞多得。我覺得這兩句話是對員工繳納五險壹金最好的總結。在實踐中也體現了過程與結果的關系,責任與義務的關系,貢獻與收益的關系。從繳納比例來看,養老保險單位是職工的兩倍,醫療保險單位是職工的三倍,失業保險單位繳納和職工的分數是0.5%,單位繳納的和繳納住房公積金的壹樣多,繳納的錢都歸個人。
從養老保險來看,總繳費比例為24%,單位繳費比例為16%,個人繳費比例為8%,其中單位繳費計入統籌賬戶,個人繳費計入個人賬戶。這個個人賬戶是什麽概念,就是錢永遠屬於個人,以後可以繼承。從這個結構來看,個人不虧,反而賺錢,因為單位虧了。單位也需要按照妳的繳費基數來繳費,但是個人繳費屬於個人,但是單位繳費部分既不是單位也不是職工個人,而是屬於統籌基金賬戶,相當於為統籌基金和國家養老保險事業做貢獻,但是個人繳費部分實際上是為個人做貢獻,別人不能享受妳自己繳費的好處。
從醫保的角度來說,總繳費比例為8%,單位繳費6%,納入醫療統籌基金,個人繳費2%納入個人賬戶。記入個人賬戶的錢要歸還給個人社會保障卡。這筆錢永遠屬於個人,可以繼承。除了自己交的部分,公司交的部分要按照6%的30%返還到個人社保卡裏,也就是說公司交的6%的30%歸妳個人,這6%的70%歸醫療統籌基金。6%納入醫療統籌基金的70%是幹什麽用的?用來支付參保人的住院費用,工資越高,繳費基數越高,2%劃入個人賬戶的比例越大,單位繳費返還30%的金額也越高,而繳費基數越高,繳費基數高的人返還的金額也越高,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壹點都不虧,還賺了,賺的金額比工資低的人和繳費基數低的人高很多。
從失業保險的角度來說,因為繳費比例比較低,所以未來領取失業保險金是有空間的,這個空間就是區間。比如每月的失業保險金高於職工最低工資,低於職工平均工資,其中有壹個區間,會和本人繳費基數的繳費年限掛鉤。當然,工資較高的人不容易失業,領取失業保險金可能會有困難。但是如果有壹天老板看妳不順眼,想解雇妳怎麽辦?
目前生育保險並入醫療保險,個人不繳費。個人繳納工傷保險,不存在虧損的問題。先說住房公積金。住房公積金的繳存比例從5%到12%不等。如果妳的工資較高,就按照12%的比例繳納。我覺得住房公積金的月繳存額是很大的,這也是為什麽有的人每個月能達到幾千元的原因。住房公積金繳存基數越大,具體繳存額越高。個人繳納越多,單位繳納越多。單位繳費和個人繳費都計入個人賬戶。就算不買房,也是壹大筆存款。誰的存款永遠屬於妳,所以工資高的人存款基數高,個人住房公積金存款多。這不是虧,而是大賺,不壹般。
綜上所述,工資越高,妳交的五險壹金越多,不是虧損,相反是大賺。當然,養老保險的大收益主要體現在個人賬戶資金的結余和未來養老金計算的回報上,這是壹個長期的收益,長期的收益;醫保既有眼前利益,也有長遠利益,只有住房公積金更現實,屬於近期真正的個人存款。
很高興回答妳的問題?
工資越高,妳下壹個自然年度的繳費基數越高,所以五險壹金交的越多,扣的越多,拿的越少,但是我個人認為,五險壹金交的越多,不是虧,而是賺!我來壹壹列舉分析壹下!
第壹,工資越高,繳費基數越高。在我們的社會裏,會有壹個規定,員工為就業繳納五險壹金。這是中國員工的福利待遇!
壹般來說,員工的工資和獎金越高,就意味著本自然年度五險壹金的繳費基數越大,而五險壹金的繳費基數是根據員工的工資基數來確定的!
我用北京市朝陽區10000和5000的繳費基數來解釋壹下:(五險壹金的繳費比例為22%+3)。
1,按照10000的繳費比例計算。
10000*22%+3=2203元,也就是說單位每個月從工資裏扣2203元。那麽工資就是:10000-2203=7797元。
2、按5000的比例繳費。
5000*22%+3=1103元,也就是說單位每月從工資中扣除1103元,所以工資是5000-1103=3897元。
妳可能覺得扣的少就好,但是妳有沒有想過,扣的養老金多了,住房公積金賬戶交的多了,單位交的多了,個人賬戶存款也多了!
第二,高工資有保障。大家都知道社會保險是壹個多繳多得的原則。只要多交,退休後享受的退休待遇更高,保障更多。所以,高工資是有保障的!
總體來說,工資越高,繳費基數越高,對員工越有利。他們不僅獲得更多的住房公積金個人賬戶,而且退休後享受更高的退休待遇。這不是虧損,純粹是福利待遇!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我是@東哥。來分享更多精彩內容吧!
樓主妳好。工資越高,繳納的五險壹金越多。妳自己也在賠錢嗎?這肯定不是。我們的工資越高,妳的五險壹金的繳費基數就越高。與工資低的人相比,妳的繳費基數更高,所以從妳個人工資中扣除的比例也會更高。這是壹個正比。
妳的五險壹金多交壹點對妳好嗎?就拿養老保險來說吧。如果妳的繳費基數更高,就意味著妳的平均繳費指數會更高,妳以後享受的養老金水平也會更高,所以對妳自己來說是壹個福利,因為受益的是我們自己。
就拿住房公積金來說明這個問題吧。如果妳說妳的基數比較高,說明妳每月的住房公積金扣款會相對高壹些。同時作為工作單位會給妳更高的住房公積金待遇。所以進入妳個人賬戶的余額會比工資收入較低的人多,所以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自己。所以,越高的五險壹金繳納,我們其實是不要的。
感謝閱讀,請加我關註。
五險壹金的繳費基數如何確定?按照上壹年度職工工資總額確定。有人說工資越高,繳費基數越高,那麽退休了會不會吃虧?
目前我們的五險壹金制度強調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努力促進企業和市場勞動者的發展,解決社會就業問題,鼓勵大家繳納社保公積金。確實有壹些民營和小微企業沒有按照國家要求為員工提供五險壹金或者按照真實基數繳納五險壹金。遇到這種情況,勞動者可以向相關維權部門投訴,他們會依法查處。至於指望每個企業都嚴格查處,可能性不大;此外,它還將對市場參與者產生嚴重影響,並將壓縮就業機會。所以很多人覺得按最低基數交五險壹金就好了。其實對於企業員工來說,繳納五險壹金的基數越高越劃算。
高基數員工在用人單位享受五險壹金,相關費用由員工和用人單位共同承擔。比如參加養老保險,職工本人需要承擔繳費基數的8%;醫療保險,員工本人需要承擔繳費基數的2%;住房公積金職工不得不承擔5%~12%。比如工傷保險、生育保險不需要職工自己承擔,失業保險農村戶口不需要個人承擔,城鎮戶口需要承擔0.3%~1%。
用人單位需要承擔的部分,必須依法繳納。當然,特殊情況下,國家也會給予減免。例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家將中小企業雇主需全額承擔的養老、工傷、失業保險從2月下調至65438+2月。此外,還可以申請延期付款,免滯納金。
像養老保險,我們是按照繳費基數的8%記入個人賬戶,也就是說,個人繳費全部進入個人賬戶。個人賬戶按照國家規定死亡後,未收的余額可以由繼承人繼承,所以大家家不會虧。此外,高繳費基數還可以提高平均繳費指數,計算養老金時待遇更高。
醫療保險,記入個人賬戶的部分不低於個人繳納的2%。比如深圳,分別記錄繳費基數的5%(45歲以下)和5.6%(45歲以上),個人不會虧。
雖然個人按繳費基數的5%~12%繳納,但用人單位也要繳納相應的金額,實際上屬於個人可支配收入。
所以根據相應的法律,繳費基數越高,顯然就越不會虧損。
有很多待遇和繳費基數無關。當然,有些待遇,比如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講究的是公平,不會體現繳費基數的高低。
比如我們的醫保,主要是解決大家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只要參加了基本醫保,住院報銷和門診報銷的待遇基本是壹樣的。
工傷保險對應的報銷水平是壹樣的。按本人繳費基數繳納工傷保險壹次性傷殘補助金也比較劃算。但壹次性就業補貼和壹次性醫療補貼壹般是按照社平工資或其他標準發放的。
生育保險也是壹樣的報銷比例和金額。生育津貼是根據本人單位平均繳費基數確定的,與本人無關。
失業保險的失業金對每個人來說基本都是壹樣的,個別地區的人因為領取失業金的年限不同,標準也不壹樣。
住房公積金貸款的額度和利率在壹些地方與繳費基數無關。比如北京市根據繳費年限確定貸款額度。
壹般來說,社會保險基金的主要目的是調節社會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實現社會保障。職工低基數繳費減輕企業負擔確實更明顯,但明顯會更多地吃虧在他們的社保待遇上。
樓主妳好,工資越高,五險壹金交的越多。妳自己也在賠錢嗎?不是這樣的。妳的工資越高,妳的五險壹金的繳費基數水平就越高。對自己來說,得到的收入和回報其實會更高,所以只會對自己好,不會吃虧。
因為本身,尤其是對於在職職工來說,是工作單位和個人來承擔所有的繳費金額,也就是說企業單位或者妳的工作單位需要承擔大部分的繳費金額,而我們個人只需要承擔壹小部分的繳費金額。妳付出的越多,企業單位承擔的費用就越高,妳得到的回報和收益也只會更大。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妳的養老保險繳費基數適當提高,就意味著妳的平均繳費指數未來也會提高。那麽妳拿到的養老金水平壹般比繳費水平較低的個人高,實際上妳的養老金會更高,這對妳有好處。所以養老保險和其他保險產品都是壹樣的。
感謝閱讀,請加我關註。
五險壹金是妳正常生活和老有所養的保障。其實還不如多交壹點。妳付的越多,公司幫妳付的就越多。
比如老王30歲參加社保,月薪5000元,當地社會平均工資3500元。然後他每個月需要繳納養老保險,占他工資的8分,也就是400元。交15年需要10.3萬元,交25年需要22.9萬元。
如果60歲開始領養老金,交養老金15,62歲總共可以拿到126000,第三年就能還了!交了25年養老金的老王,63歲能拿到30.5萬,第四年才能回本。
如果交了25年的養老保險,每年會比只交15多得3.2萬,多了近80%。如果收養80歲,繳納25年養老保險,比只交15多得97萬!
如果妳付出的比例高,退休的時候可以比很多同齡人拿的高。
多付出不是賠錢,而是賺錢。
根本不會虧。
五險壹金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社保。
五險壹金的繳納根據本人上壹年度平均工資確定。工資越高,每個月交的社保費用就越多。但是個人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回報也就越多。
1.養老保險:
養老保險繳費比例為28%,其中20%由單位承擔並到統籌基金,8%由職工個人承擔,全部到個人賬戶。
養老保險的基本原則是“多繳多得。”個人每個月繳費越多,個人賬戶裏的錢就越多,退休時計算的個人賬戶養老金也就越多。
二、醫療保險:
醫保繳費率大部分地區為12%,其中單位繳費10%,職工個人繳費2%。另外,我們每個月還要交幾塊錢的大病統籌,報銷重大疾病。醫保每個月醫保局都會退還參保人的醫保卡,讓參保人用它來支付去門診或在藥店買藥的費用。醫保局每月支付到參保人卡裏的錢的比例是根據參保人的年齡和本人工資總額確定的。工資越高,每個月返還到醫保卡裏的錢就越多。
第三,失業保險:
失業保險的繳費比例為3%,其中單位承擔2%,職工個人承擔1%。
四項工傷保險:
工傷保險的繳費比例為0.5%,由單位承擔,職工個人不用繳費。
五項生育保險:
生育保險的繳費比例為0.8%~1%,全部由單位承擔,職工不用繳費。
六個節約儲金:
公積金的繳納比例為8%~12%,大部分地方都是按照12%的比例繳納。無論個人繳納多少,單位也會匹配相同比例的資金,全部進入職工個人公積金賬戶。
可見,工資越高,繳納的五險壹金越多,確實如此。但是,個人付出越多,就越吃虧。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工資越高,社保費用越高。等妳退休了,不僅養老金多了,公積金也多了,醫保卡裏還會有更多的錢。
不知道妳是從哪裏看的,會有這樣的想法或者這樣的初步結論。
有些參保人雖然工資高,但單位(公司)為他們繳納的社會保險費並不高,甚至只有其實際工資基數的60%,也許更低46%;這樣單位(公司)節約了很多成本,但參保人實際工資並沒有增加,住房公積金繳存額也會大幅度下降。
久而久之,參保人不僅到了法定退休年齡核定養老金會吃大虧,退休時壹次性提取住房公積金也會吃大虧。
如果參保人實際工資高,繳納的五險壹金也高,按照實際工資繳納五險壹金,那麽參保人到了法定退休年齡就會占據顯著優勢,因為參保人的基礎養老金比大多數人高很多。
如果參保人實際工資高,繳納的五險壹金也高,按照實際工資繳納五險壹金可以說是壹種理想的狀態,因為這樣可以保證退休時可以獲得更多的養老金和更多的住房公積金。能做到這壹點的單位(公司)基本都是壟斷國企和大型私企。
那麽,那些中小私企、中小企業這樣做:壹是違反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的強制性規定,不給員工繳納社會保險費,無疑嚴重侵害了員工的合法權益;第二,雖然也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費,但是以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為基數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費,也是典型的違法違規行為,對員工基本利益的損害顯而易見;三是按照職工實際工資繳納社會保險費,可以說是最好的狀態。
有的參保人繳納了20年,甚至25年,甚至30多年的社會保險費,到了法定退休年齡卻只有壹兩千元,能超過2800元就算“優秀”了。之所以這麽尷尬,是因為參保人的養老保險繳費基數很低,當地上壹年度社會平均工資(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比較低,比如只有5000元。
這樣參保人的基礎養老金短了很多,基礎養老金短了很多,也就意味著個人賬戶儲蓄的金額也少了很多,個人賬戶儲蓄的分子也小了。然後除以60歲退休時的月數139。妳覺得個人賬戶養老金還能剩下多少?
基礎養老金少了,個人賬戶養老金就少了,那麽參保人能多領取基礎養老金嗎?當然不是。對於高薪且以高薪為基礎繳納五險壹金的人,如果繳費年限與社會平均工資(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相同,高繳費基數意味著高繳費指數,甚至不排除達到1.0,甚至1.2或1.5的可能,中高層管理人員和關鍵技術人員甚至可以達到2.2或2.6。高的繳費基數意味著高的個人賬戶存款,高的個人賬戶存款必然導致高的個人賬戶養老金,這就決定了參保人將獲得更高的基礎養老金。
拒絕長篇大論。輝哥,我們來談談吧。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兩件事:
1.個人社保繳費越多,養老金越多,醫保待遇越好。
2.公積金賬戶=個人繳費+單位繳費。公積金可以用來購房、租房、裝修房子,其實是妳自己的錢!
工資越高,繳納五險壹金的基數越高,繳納的五險壹金也越多。
做個對比,同樣稅前工資5000元,A按照最低基數3500繳納五險壹金:
稅後工資4223,公積金賬戶420*2=840得出5063元。
b按5000交五險壹金。
稅後月薪3890。有人說工資低,但是!這個時候註意公積金,雙方都到了1200!稅後工資+公積金= 5090,比按照3500的基數交五險壹金還高!
所以要引入壹個概念叫“全包工資”,就是月薪+公積金,都是真金白銀!工資越高,按照全基數交五險壹金就越多!否則,妳會吃虧的!
不要被用人單位用“交五險壹金基數低拿高薪”來忽悠!工資高,但全包工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