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八裏河景區網站
端宮戲
“端宮”是舊社會的壹種傳統職業,專門為別人唱吉祥。民國時期,端宮流行於安山和陜北的廣大農村。1940年前後,發展為端宮戲,其傳統劇目如《休丁香》、《薛上吊》等,在當時民間很受歡迎。建國後倡導積極健康的精神生活方式,端宮戲改行,端宮戲也銷聲匿跡。
民間燈舞
1、龍燈:最初是單手舞,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發展成現在的龍燈。用竹簽做龍的骨架,用布做龍的形狀,再用彩紙畫粘貼龍鱗,壹般是9-13結,壹個接壹個,可以靈活旋轉。每節下面安裝壹個木豆。跳舞時,壹人握著把手,隨著水龍頭舞動的線條來回盤旋,左右搖擺,蜿蜒起伏,五彩繽紛,蔚為壯觀。龍燈經常在元宵節或重大節日表演。縣城每個主要集鎮都有龍燈班。
2、船燈:又稱浮燈。船的框架是用竹竿做的,浮船用五顏六色的布和絹花裝飾。演員由船夫、水手、幹船女等6人組成。演出時,笛子和胡琴吹奏曲牌,演員們圍著船搖擺。這種燈大多表演壹些古老的傳統戲劇,如“水金曼山”和“陳妙昌追船”。唱地方小曲委婉動聽,地方色彩濃厚。大多在農歷正月十五或重大吉祥節日表演。
3.獅燈:壹般以雙獅為主。每張獅皮由兩個人操作,壹個人拿著獅頭,壹個人拿著獅身(壹只手拿著獅頭的皮帶;壹手抓著獅子的尾巴在後面),頭尾配合非常默契,動作像真獅子。演出時,鑼鼓喧天,嗩吶奏響,玩獅的人裝扮成勇士,在兩只獅子之間手持繡球,與獅子眉來眼去。獅子們搖頭擺尾,互相追逐,打滾跳躍,或穿桌、滾繡球,或打滾嬉戲,氣氛熱鬧非凡。
4、拱頂燈:俗稱“倔老婆騎驢”。然後兩個男女扮演,主要是女性角色,扮成新媳婦騎著毛驢回娘家,姐夫拿著鞭子護送。整個舞蹈情節以“倔”為主,表現了“驢倔更倔”的性格和叔嫂之間友好親切的關系,生活氣息十分濃厚。5、小車燈:壹般7個人玩。壹人扮演推車老人;壹個人打扮成黃包車男孩,手裏拿著壹個蓮蓬頭;壹人扮成新娘(俗稱車小姐)“坐”在車上;兩男兩女裝扮成年輕人為他們送行。男的拿著國王的鞭子跳舞,女的拿著毛巾和扇子隨著鑼鼓跳舞。七個人以新娘彩車為中心,模擬推、拉、迎、送的動作,惟妙惟肖。鑼鼓壹停,弦笛齊奏,載歌載舞。
6.彩色轎子燈:6人玩。基於已婚老女人。待嫁女子乘坐的是壹種前面有簾子、後面只有壹根桿子的拴色轎子,所以也叫“單桿轎子”。轎子,壹個轎夫,獨自站著,壹個伴娘,壹個小夥子。伴隨著鑼鼓聲的節奏,轎子被擡起發出,轎夫們幽默風趣,已婚婦女和伴娘們在跳舞,對著小夥子們打鬧,做著保護轎子的動作。高潮時,男子翻身魚躍,女子翻領起舞,別具壹格。
7.馬叉:6-10演員,扮成古代武士,頭戴英雄巾,身穿筒衣,袖口、領口繡有花紋,纏腰,腳穿武士靴,以藍色為主,手中持馬叉。三個鐵叉安裝在杠桿的兩端。向上揮舞,馬叉在演員身體的各個部位上下滾動,有時馬叉突然騰空,演員用身體的某個部位承接,極其奇妙。解放前,潁上最有名的是搬運隊裏的馬叉班。
8.肘亭:主角多由兒童扮演。用特制的鐵棒,下端固定在有力量的人的肩膀、胳膊、腰上,上端固定在孩子的肋骨、腰、腿上,防止晃動,保證安全。播放傳統劇《白蛇傳》中的斷橋、借傘、水過金山等片段。
9.高蹺:拐杖裝在木棍中間,支撐雙腳。高的有3米多,低的也有2米。玩的時候,男的綁住綁匪不露腳,女的轉了兩個棚。上棚綁腳不露腳,下棚用假金蓮裝飾。打扮成肖恩釣魚,寶釵蝴蝶,翠屏山等等。鑼鼓嗩吶演奏,即以各種隊形行走,如“十字”、“鐵鎖櫃”、“二龍出水”、“拉四門”等。,還有沿街的表演都很感人。
10、煙花:制作煙花的能工巧匠,做出了各種各樣的煙花故事,如老和尚搬家、猴子捅馬蜂窩、八仙過海、火中金剛、火燒紅蓮寺等。,映襯得五彩繽紛,蔚為壯觀。在古代城市和農村有很多這樣的舉動。1945年秋,為慶祝抗日戰爭勝利,在南關外體育場(現潁上壹中舊址)燃放煙花。1980農歷四月八時,城關舉行物資交流會時,東莞面粉廠燃放煙花,周圍數十人前來觀看,熱鬧非凡。如今,燃放煙花爆竹已成為城鄉的壹大節日,是壹種有組織的盛大慶典。
11、鑼鼓棚:是壹種高雅厚重的民間歌舞。把吹、打、唱、跳結合起來。每個班由10-12人組成。五人敲鑼打鼓開道,四人擡著壹張寬大的桌子,桌子上擺著笙、簫、笛、管、弦等民族樂器。八仙桌的四腳鋪著彩色的棚子,上面爬滿了龍。樂隊邊走邊玩,沿街行進,表情各異地表演。放了壹炮邀請歌手,輕班停了,放民謠,用滾筒船和車燈跳舞,用“四句推子”唱小故事。
當鑼鼓棚開始時,還沒有測試。1942左右,城關、陽湖、南召等地有這種花燈舞,解放後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