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求歷史上所有的鄭文化名人。

求歷史上所有的鄭文化名人。

列舉歷史上所有鄭文化名人:

1,:鄭國的始祖。封其弟兼友於鄭,即。後來,的子孫以國為氏,從此開始有了鄭姓。是鄭的祖先。

2.鄭武公:東移始祖鄭桓公之子。

3.鄭莊公:鄭武之子,春秋初年,皇族衰弱,諸侯崛起,爭權奪利。

鄭莊公繼位後,首先穩定了國內局勢,然後以巧妙的外交策略和高超的軍事謀略,在春秋初期率先稱雄天下。這拉開了春秋時期霸權政治的序幕,促使中國進入大國霸權時期。

鄭莊公墓位於河南省新密市。3月4日1987,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4.燭火:和圍攻鄭,燭火用繩子從墻上落下。

燭武見,曰:“秦、晉圍攻鄭,鄭已知其亡矣!妳知道,在其他國家的遠處建立邊境城鎮是非常困難的。怎樣才能通過滅鄭來強鄰?鄰國的強大意味著妳的實力弱。

如果不滅鄭,在東路上做妳的主子,妳的使臣路過,給他們提供吃住,也沒什麽壞處。”秦伯非常高興,和鄭訂立了盟約,率領軍隊回到了家鄉。

5.詹亦然:周襄王十二年,鄭國被晉國圍困。為了撤回晉軍,鄭伯派他的謀士詹亦然去見晉文公。晉侯見了,把他的罪行說了壹遍,命左右各準備壹個鼎,去煮。

詹亦然面不改色,要求讓他在殺人前說完話。晉侯同意了,舒展說他以前就告訴過鄭伯,金公子很聰明,將來在諸侯中會很有威望。現在鄭國面臨大禍,鄭伯不想讓他見晉侯,但他引用“主公辱臣而死”的古話,自告奮勇被殺以救市。

接著,他又說:“夫望事能,而有智;獻身國家,忠誠;不回避困難,勇敢面對;殺身救國,仁也。仁、智、忠、勇壹應俱全,有大臣如是。在晉國的法律裏是適合做飯的!”晉侯大吃壹驚,當即決定不殺舒展,為他治病。

6.弦高:公元鄭牧年(公元前627年),秦國攻打鄭,秦軍行至滑地時,被鄭國商人發現。高閑騎著自己的牛,假裝成鄭國的使者,來獎賞秦軍,並派人回國救急。秦國軍隊以為鄭準備好了,就放棄了偷襲鄭的計劃,回到了秦國。

7.分制作(?~前522),復姓公孫,著名華僑,字美,鄭稱公孫。他是春秋時期鄭的壹位著名政治家。鄭簡公清十二年(前554年)在位,二十三年。

當時的鄭國處於兩個強國之間,國內各強族相互沖突。以財物為政,對內修法,寬嚴相濟,安撫民心,抑制強宗,維護國內政局的長治久安;外來諸侯,與列強打交道,謙和謙卑,用花言巧語說服強敵,使鄭幸免於變法之禍。

土地邊界和溝渠得到了糾正,以促進農業生產和社會穩定。後來,他又創立了依“秋”征“賦”的制度,並將刑書鑄於鼎上予以公布。不要為了聽“中國人”的意見而破壞農村學校。這些改革使鄭在內政外交方面都取得了成績。

子產還提出“天遠人近,遙不可及”,反對迷信活動。子產“知人善用,能者選之。”子產執政數十年,政績卓著,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壹年,豎桿不打,灰不舉,子不耕;到了二年,城裏人對賈很不滿意;三年,夜不閉戶,路不收;四年,田七不歸;五年,秀才無治,久治無令。鄭八年(公元前522年),兒子死了,孔子聽到兒子死的消息很震驚,哭著說:“自古遺風也是愛。”

子產墓位於新鄭市西南17km的山頂上。這座墓高約5米,周長約50米。據《新鄭縣誌》“子產墓石為方墳,東有廟”。

據《水經註》記載:“魏襄王敗於狼山六年。山上有鄭祭鐘墓,西面有子產墓,東面有廟,東北面向。3月4日1987,鄭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8.:春秋末期吳越的女英雄,即石。經過訓練,我去了吳當內線。越王勾踐試圖“十年同居,十年取經”,終於滅了吳。

9.郭征:戰國末期的水資源保護論者。韓國水利工程。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7年)奉命在秦遊說,建議東引河,北引洛水河為運河,企圖勞秦人,不伐朝鮮。

秦王采納了他的建議,命他主持發掘工程。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秦察覺到了這壹意圖,並想將其殺死。他說,這條運河對秦國也是有利的,因為要繼續修建,所以才最終建成。

它是壹條把水鏡從鐘山(今陜西省涇陽縣西北)引至漩口的運河。它利用西北略高,東南略低的地形,沿北山南麓汲水向東延伸,註入北洛水,全長300余裏。

10,季崢(?~公元前49年),會稽(今浙江紹興市)。活躍於西域,是活躍於前漢對外戰爭的典型軍事統帥。

季崢的權力在西域是最高的,他擔任禁衛軍和騎兵的隊長。此外,漢朝還將其命名為安遠侯,並建立吳磊城以行使對西域的撫慰。他憑借漢朝治理西域的功績,成為西域守護這壹職位的第壹人。

《漢書》卷70《季崢傳》卷96《西域傳》與安源堂:宣帝皇帝封季崢為安源侯,得安源堂。

11,鄭玄:東漢儒生,鄭雪創始人。《景波堂》和《通》都與東漢著名儒生鄭玄有關。

鄭玄博覽群書,千裏迢迢來拜他為師。曾經西漢大部分士人都是專制的,鄭玄壹個人主張博通。史書記載,鄭玄深受北海孔融的敬重,特地在家鄉高密縣設“鞏崢鄉”,擴城門開馬,稱之為“同德門”。

12,鄭虔:唐代學者畫家。詩詞書畫俱佳,尤以山水畫為佳,唐玄宗為其題詞“鄭虔三絕”。

13、鄭註:唐代尚書,本名於,改姓鄭。

14、鄭邁斯:(860-909)唐末五代初,中國第壹個國王。鄭輝的第七個孫子。初為南詔清平官,南詔王龍順官為輔,南詔末代王順華為相。

公元902年(唐昭宗後二年,南詔後五年),他殺了舜華貞和南詔全家,自立為王,成為壹國之君。死於公元909年。926年,兒子鄭仁突然去世。兒子鄭隆渠繼位,公元928年被劍川使簡所殺,國亡。

15,鄭樵:南宋史家,著有通誌、宗譜等80余部。

16,鄭板橋:(1693-1765),即鄭燮,江蘇興化人,生於1693,卒於1765。康熙是秀才,雍正是舉人,乾隆是秀才。他住在揚州,以賣畫為生。作為“揚州八怪”之壹,他的詩、書、畫被譽為“三絕”,擅長畫朱蘭。?

鄭板橋祖上,三代都是文人,曾祖父,項出生;祖父青,儒家高官,父親,字李安,林則徐出生。貴由,1693,康熙十月二十五日生於興化東門古板橋。

1765(乾隆三十年)乙酉年十二月十二日,病逝於興化市聖賢當旁的青園,沒有留下孩子。被之子鄭田收養,葬於城東管阮莊(今大垛鎮阮村管)。

17,鄭思肖(1241—1318),本名易翁,福建連江人。作為壹位長詩畫家,他畫蘭花而不畫根莖的故事早已廣為流傳。

他的詩《冷菊花》,“寧抱香於枝頭而死,不被北風吹倒”,表現了堅強不屈的豪情。相傳明末蘇州承天寺古井中發現的《心史》,顧為此寫下《井心史歌》。

18,鄭光祖:元代詞人。

19,鄭成功:明末著名的民族英雄。(1624-1662),明清時期的民族英雄。他本名森,本名,本名,福建南安人。在統治時期,他被賜姓朱,並被稱為“國君”。清兵入閩,反清。與張煌言北伐後,震動了東南。

康熙元年(1662),率領數萬將士,從廈門出發,在臺灣省和寮港登陸,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省。他那種“氣吞吳”的英雄氣概,他那種扶樓的執著,他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執著,都凝聚成了壹種偉大的精神。

鄭成功墓位於南安市福廈公路沿線水頭鎮附近康店村富川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祖英葬於1699康店村,與兒子鄭靜的靈柩同葬。

當時康熙皇帝派官兵保護靈柩,還贈了壹副挽聯。日曰:“四鎮兩心兩島,敢爭東南半;國王知道海外有孤獨的忠誠而不保衛他們的土地。”

後來又派了禦林軍去護墓,守墓。同時,其父鄭之龍、其母、其妻墓葬於祖英樂齋宮,遷墓後重修墓碑。

20.鄭和:明代航海家,本名馬,明賜鄭。

21,鄭:清乾隆皇帝的重臣。二級職稱。苗疆軍務總管。

22、鄭燮(zhèngxiè),字克柔,板橋人。生於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十月二十五日,卒於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十二月十二日。

中國清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江蘇興化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他住在揚州,以賣畫為生。作為“揚州八怪”之壹,他的詩、書、畫被譽為“三絕”,擅長畫朱蘭。

22.鄭新:泰國國王,也叫鄭昭。泰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敦吳立王朝的建立者,泰國人稱皮耶塔·信王或達王。

23.鄭智勇(1851轉1935):廣東潮安縣馮唐鎮七源鄉人,乳名富貴,家世顯赫。“智勇”這個名字是孫中山從1908起的,晚年取名海濤。

他曾經是南陽首富。二哥風是同行或者洪門會黨內的二哥(頭目)。潮州俗話說“生而有大頂峰”,意思是活著的時候可以得到二哥峰的幫助,死後可以得到宋代僧人大峰的照顧,生死就靠它了。

24.鄭世良(1863 -1901):廣東桂山(今惠陽)人,小有野心,仗義執言。他曾經在鄉下跟長輩練拳擊,跟洪門人交了很多朋友,還加入了黑社會。

1886畢業後,到姬伯醫院附屬華南學校求學,與孫中山和他們兩人結下了不解之緣,為的是對抗清王朝的大業。與孫中山、魯、程碧光等人聚會,談論時事政治。孫中山委托他負責組建會議黨,聯系陣營。

1895年初,參與籌建鐘惺同鄉會總部,分擔組織武裝的重任。不久,他隨孫中山等人返回廣州,並成立了會分會,以協調各方勢力。

1899年,根據孫中山的指示,陳少白等人在香港設立了聯絡黨的機關。

1900年,在徽州(今惠陽)領導三洲田起義,征戰二十年,屢敗清軍,隊伍發展到兩萬多人。

1901年8月27日,他去參加朋友的酒席時,被清官下毒。

25.鄭坤(1885 -1914):廣東梅縣人,早年遊遍東南亞,宣傳革命,深受革命派好評。1910 10,但隨黃興等人回國。

1911年4月參加黃花崗起義,任“先鋒”(即敢死隊成員),隨隊進攻指揮部,勇敢頑強。最後因為寡不敵眾,身受重傷。所幸被戰友救了出來。

聽說武昌起義勝利、南京光復後,他立即趕赴南京,組織炸彈隊,當上了隊長,準備北伐。不久,南北講和,他拒絕參政,於是回到廣東。

26.鄭振鐸(1898~1958):中國近代傑出的愛國者和社會活動家,著名作家、學者、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藝術史家,國內外知名的收藏家和訓詁家。祖籍福建省昌樂縣,祖籍浙江省永嘉縣(今溫州市)。

1958 10 07年10月17日,他率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第二天突發飛機失事,不幸遇難。

27.鄭(1902-1940):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將軍。新田高山村人。黃埔軍校第壹屆學員。淞滬抗戰後,以戰功升任第二軍副軍長兼第九師師長。

1939年底,率部鎮守廣西昆侖關,多次與日寇浴血奮戰。次年年初,他遭到日軍飛機襲擊,不幸身亡。毛澤東和朱德在延安主持了追悼會,並向死者家屬表示慰問。葬在南嶽。

28.鄭桂林(1889-1933 165438+10月20日):吉林省雙陽縣二道灣子人。1919考入北平私立朝陽大學。1921年回國。不久,他加入了東北軍第七旅,並被調到東北的吳江會館學習。畢業後擔任東北軍13旅637團作戰參謀。

1931“九壹八事變”後,到東北抗日救亡協會會戰。任東北抗日義勇軍第壹兵團第四十八軍軍長(後為第五路抗日義勇軍軍長)後,在遼西組織萬人抗日隊伍,轉戰大熱的遼寧地區,經歷了上百次戰鬥。

部隊入關後,參加了1933年全國著名的長城保衛戰,為保衛長城做出了貢獻。

為了消滅鄭桂林的抗日武裝,蔣介石和何命令鄭部於4月16日把防禦地區移交給正規軍。面對沈重的壓力和困難,鄭桂林說:“我對外絕不怕死,對內保衛祖國,盡職盡責。夙夙抗日永遠不會變……”

蔣介石怕鄭桂林回國抗戰,於6月1933、11日將部隊調至天津馬廠訓練。同年7月23日,鄭桂林巧妙甩袖,組織軍隊起義。起義後,他未能加入馮玉祥的抗日同盟軍。同年9月10,加入吉鴻昌領導的抗日聯軍,暫任第壹師師長。

同年10,吉鴻昌、方振武、唐玉麟、鄭桂林會師,抗日聯軍改為抗日抗日軍。戰士們分成方、紀、唐、鄭四路,奔赴長城外抗擊日寇。在日本蔣介石的圍剿下,吉鴻昌失敗了。

鄭桂林仍然堅持戰鬥。為了商討扭轉戰局的策略,鄭桂林於6月1933+01前往天津法租界找吉鴻昌,不幸被秘密逮捕。同年165438+10月20日在北平被秘密殺害。

29.鄭廷珍:(1893-1937)1917,加入馮玉樣品部。“七七事變”後,他多次自告奮勇殺敵,奉命率部開赴陜北前線。9月1937。

他奉命趕赴南懷化東端援敵進攻,陷入了敵人的包圍圈。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刻,他率先沖入敵陣,與敵人展開肉搏戰,接連攻占了幾座山頭。在激烈的戰鬥中,他不幸中彈身亡。

殉難後,國民政府追授他中將軍銜。為表彰他的愛國奉獻精神,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民政部於1983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30.鄭克基:抗日戰爭時期,第九戰區141師725團團長。9月27日,1938,奉命率部協助贛北麒麟峰友軍抗擊日軍。

指揮全團,奮勇殺敵,猛擊敵側,在風暴閣附近,激戰正酣,幾次失去陣地又奪回陣地的人變成了拉鋸戰。他下令總攻,激戰三小時,身先士卒,頑強戰鬥,終於擊退了敵人。不幸的是,他在通往勝利的路上中彈犧牲。

31,鄭(1911-1942):1934畢業於杭州藍橋航校,總分排名第三。飛行技術第壹,留校當教練。1939年晉升大隊長。任大隊長兩年,* * *擊落敵機40余架,沖擊世界空戰水平,是以少勝多的典範。

1942年初,畢業後擔任飛行兵團參謀長,不久升任“中美空軍聯合司令部副司令”(以美方為司令)。3月去印度接美國新飛機,飛機起飛後爆炸身亡。

他犧牲後,家鄉建立了小傻子之鄉,為小傻子建了紀念碑,年年紀念。1981年165438+10月27日渠縣人民政府將其視為革命烈士。

32.鄭翠蘭(1926 ——1946五月):方城縣人,1945、14年6月,方城縣黨組織舉行抗日武裝起義,成立“秦方華僑抗日遊擊隊”。她參軍去越南海寧省抗擊日本侵略者。

他兩次被敵人逮捕,不屈不撓。1946,她是大隊政工組組長之壹,後來被任命為女子組組長。同年5月,他在劉萍去世。

擴展數據:

鄭姓的由來:

1,源於姬姓,以國名為氏。從的兄弟的封地,鄭的祖先是。公元前375年,鄭被韓國所滅。

鄭國滅亡後,流散在北京(今河南滎陽荊襄城)、郅(今河南滎陽以西)、冀(今河南鄭州以東)、陳(今河南淮陽)、宋(今河南商丘)等地。為紀念故國,鄭國人紛紛改姓鄭,從此鄭姓誕生。

2、從姓氏上。丁的兒子在商之後,又被稱為殿後,因用來舉行紀念儀式的酒而得名,這是商朝的壹個國家。公元前1046年,周滅了商朝,他的兒子也滅亡了。周人把他的兒子鄭仁遷到渭河上遊,陜西寶雞附近。

3、出自姜姓。自從姜太公。商朝在周朝滅亡後,封的幼子景叔為太子鄭,史稱,故城在今陜西鳳翔縣。建都,姜姓鄭亡。中國人的姓是京,或鄭京,即鄭。?

4.源於地名,以聚義之名為姓。出了南鄭,這個自古褒揚諸侯之國的城市。滅鄭國後,鄭國王室和國民逃到陜西漢中,以故國之名建立了壹個小國,史稱南鄭,以故國之名命名鄭。

5、從改姓看:

1.朝鮮人改姓鄭:朝鮮半島新羅第三任國王樸汝禮統治時期,開始仿漢制授姓,甄支姓鄭。

②蒙古改鄭姓:屬於皇帝賜姓。

蒙古族博裏吉特居住在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清中葉以後,漢族姓氏多為鄭、鮑、李、姬。蒙古族為乃魯特家族,居住在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清朝中葉以後,漢姓為鄭。?

3.裕固族改姓鄭:裕固族曾思恩,原名曾思恩、子克氏,因姓氏復雜,漢代簡化為鄭氏。

④哈尼族改姓鄭: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陳升將《百家姓》前兩句中的“千孫,吳州鄭王”八個姓氏賜給當地土司,鄭為哈尼族所生。

後來,壹些哈尼族人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他們的名字中加上了漢字“鄭”,成為哈尼族鄭氏家族的新成員。

⑤滿族改姓鄭:滿族,又名吉日赤,曾居住在(今俄國庫頁島)、長白山、詹尼河(今吉林梨樹葉赫河支流)等地。後來多管的漢姓是鄭;

鄭佳氏,祖籍原為漢族,東漢末被遼東鮮卑烏桓部所取,後逐漸並入鮮卑族,逐漸演變為居住在沈陽的遼東女真人。清朝中葉以後,漢姓為鄭。

比路氏又稱比路氏、比路氏,曾居住在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烏拉(今吉林永吉)、紮庫木(今遼寧新賓埃爾登河西岸)、黑龍江沿岸等地,最後壹個多冠漢姓為鄭。

百度百科-鄭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