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數據會得到更好的分析和利用,看似無意義的數據可能會有巨大的商業價值。這是大數據倡導者壹直在為我們畫的壹個大餅。但對於我們普通個人來說,大數據帶來的收益短期內可能有限,但風險卻大大增加。目前個人似乎還沒有有效的措施來應對大數據帶來的風險。除了當鴕鳥,減少社交媒體私人信息的發布,他們只能拼人品。
當隱私泄露成為壹種習慣,底線在哪裏?
在快速發展的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證人身安全?這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問題。究其原因,大概是中國的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現狀很無奈。我們也不得不說,中國人對隱私泄露的容忍度很強,以至於我們已經形成了睜壹只眼閉壹只眼的習慣,商家也習慣了對隱私保護的冷漠態度。
隨著互聯網進壹步走向下壹個顛覆期,整個行業也在高喊從IT到DT的時代已經到來,這就是壹直被熱議的大數據範疇。大數據到底有多大,誰也說不清。可能有人知道4V或者5V什麽的,也有人了解大數據帶來的關聯等特性。
然而,大眾雖然對“大數據”這個詞耳熟能詳,卻對它將帶來的變化和風險毫無概念,總覺得它離人們的生活還很遙遠。所以本文重點討論在不久的將來,它將如何影響我們在大數據時代的個人信息安全和人身安全。
本文不想對大數據本身進行說教和解釋。純學術討論對於澄清其帶來的安全問題,幫助大家理解,幫助不大。那麽關於風險部分,我就用幾個親身經歷和朋友遇到的例子給大家介紹壹下。
大數據應用發展現狀
大數據技術和應用並不神秘,離我們很近。甚至谷歌提供的很多服務,淘寶提供的數據魔方,都是有大數據技術和應用支撐的。
許多大數據書籍都將谷歌視為大數據技術發展的主要貢獻者。與大數據技術的這種隱藏應用相比,現在幾種常見的大數據應用類型包括:
l基於用戶位置的數據分析,如地圖、交通信息等。
l基於用戶行為特征的精準營銷,很多網絡廣告推薦的背後。
l基於用戶的社交關系、輿情監測等進行分析和推薦。
l公安系統、宏觀數據分析、金融風險分析等其他領域。離我們個人有點遠,壹般沒有直接接觸。
總的來說,大數據分析的技術和應用類型有待豐富。從大數據帶來的想象來看,目前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推廣只是處於起步階段。
大數據應用帶來的主要變化
大數據脫胎於最初的BI(商業智能(BI),旨在解決人們對商業數據的多維度分析和洞察,從而支持商業領導者進行決策。
大數據解決什麽問題?首先,它是BI的升級版。除了分析企業內部的業務信息,還可以融入大量以前看似無關、無用的數據。圖片,日誌,社交聯系人,他們的數據都在他的範圍內。當然這種分析還不是很成熟,帶來的價值還是比較初級的。目前能達到數據分析成熟水平的大數據公司並不多見。
其次,大數據對數據價值的發現和深度挖掘,可以作為新的業務打開,這也是目前很多企業重視大數據的重要原因。當然,大數據的火爆也是IT行業的吹捧和壹些大數據相關公司的超大規模宣傳造成的。
最後,大數據壹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分析對象之間的相關性。這和之前很多數據分析都不壹樣。從追求因果性到相關性,這是為了適應當前世界“超級連接”的發展趨勢。
至此,有必要引出對我們個人隱私和安全非常重要的部分。
當“人肉搜索”從手動變成自動
雖然我們的壹些個人信息被泄露了,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過去是不容易被陌生人獲取的。但是,隨著網絡的發展和普及,我們有意無意地在網絡上暴露了很多信息,讓有心人可以獲得很多關於我們的信息。通過這些信息的關聯,可以還原個體的很多特征。
前幾年鬧得沸沸揚揚的“人肉搜索”事件,就是人工搜索個人信息,通過小線索追溯更多的個人信息和關系。很多人對“小三事件”和女主角在海洋大廈的自殺日記印象深刻。
通過大量網友的人工搜索和信息收集,我們知道了男女主角和小三的關系,以及很多個人特征:單位、住所、聯系方式、父母等等。
整個事件可以看作是人為的大數據分析。現在大數據分析可以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分布式聚類等技術,讓這個過程自動化,效率更高。
想象壹下,妳在網上的壹舉壹動都可以被監控,妳的“畫像”可以被還原。更可怕的是,妳和家人、朋友、同學等相關人的關系,都可以被機器識別和分析。
妳我會面臨怎樣的潛在風險?
大數據的廣泛使用和隱私信息的泄露,必然會帶來更多的個人風險,並將現有的風險升級,欺詐等新的手段也會出現。接下來簡單分析幾種潛在的風險類型,只針對個人最有可能遇到的情況。
目前,犯罪分子和電話營銷公司主要通過個人電話號碼和姓名來掌握我們的個人信息。當然也不排除其他個人信息也被掌握,比如公司、家庭住址等。隨著網購的普及,家庭和單位的收貨地址被很多快遞公司掌握,任何壹點的泄露都會導致全盤皆輸。
壹般來說,這些信息都是針對個體獨立的,最多也就是個人特征信息的還原。IT界常用的壹個詞:“信息孤島”。我覺得描述這種情況也有同樣的效果。但是,隨著大數據技術應用的升級,我們的個人信息孤島將被連接和關聯起來,形成壹個“個人信息網絡”,主要涉及妳的個人關系信息。此時,我們可能面臨以下升級威脅。
1.欺詐和騷擾
目前我們遇到的主要騷擾和詐騙主要是通過電話渠道,可能包括:推銷、電信詐騙、熟人詐騙等等。如果我們的個人和家人、朋友、同學等相關信息被有意願的人利用,會大大增加被精準欺騙和詐騙,被精準騷擾(營銷)的情況。
比如,就我個人的經歷來說,有幾次我都處於被騙的邊緣,最後幸運女神免去了我的損失。如果別有用心的人能清楚地知道我的位置,我家人的位置,以及他們未來在做什麽,把這些信息聯系起來,告訴我我的壹個朋友或家人在某地出差,在位置上發生了什麽,那麽這種情況下可信度會高很多,往往很難驗證真偽,增加被騙的幾率。
2.財務風險和財務損失
目前,網上購物、網上支付等手段非常普及,盜刷、賬號被盜等現象也有所增加。我相信在未來,隨著我們的個人信息被更多的連接和分析,我們的賬號、密碼、手機號、身份證號將相對容易被不法分子獲取,造成我們的經濟損失。
3.個人名譽的損失
前幾年的“人肉搜索”對我們觸動很大。那麽在未來,如果個人信息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在網上還原壹個人的真實信息和社會關系信息真的很容易。
如果妳老實做事,可能會覺得沒什麽好擔心的,即使信息泄露,也不會影響妳的聲譽。但請註意,人們對信息的解讀是有偏差的、不完整的、被誤解的,尤其是網絡上的輿論。如果網絡上有人或公司火上澆油,妳能想象妳真的不會被反轉,不會受到名譽損失的影響嗎?特別是通過完整準確的描述妳的個人信息和相關信息,只摻雜了1%的假暗信息。這個時候,聽眾和觀眾都分不清信息的真假,選擇相信不尋常的信息,傳播出去,看熱鬧,從大眾的內心去看,才是網上人最熱的事情。
我就舉幾個例子,不想太詳細。讓我們體驗壹下大數據應用普及帶來的影響。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如何降低和避免這種個人風險。
我們做什麽呢真的只能靠個人和人品了!
對於信息安全及其帶來的風險,我們通常將其歸咎於三方:
l國家有關部門
l控股數據相關企業
l貢獻和保存數據的個人
但目前看來,只有第三種比較靠譜。這麽說吧,靠企業自律?我估計還是相信母豬會爬樹的好。企業總是有意無意,被動主動,泄露我們的信息或者將其用於商業目的。
由政府相關部門監管?政府會做,但是不知道20號上天的時候會不會有具體的監管措施來應對,會不會執行的很好。
網上不是有這麽壹句名言嗎,我們政府最忙的部門是“相關部門”?這個部門很忙,不知道要等到什麽時候,相關部門才能真正解決這個大數據帶來的隱私泄露和個人風險增加的問題。
所以最後還是靠自己吧,在下面的事情中盡量註意保護個人隱私,祈禱自己的人品和運氣不要太差。
1.不要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上發布過多的個人隱私信息,這些都是大數據分析的重點。個人和家庭照片、視頻等。應盡可能避免,以防患於未然。
2.不要在網上寫日記、流水賬等現實生活的實名信息,太容易被泄露和搜索。
3.金融相關的安全措施要盡量應用,密碼要定期修改,有壹定的復雜性。
4.重要的個人賬號和密碼不要隨便用在其他網站、論壇、服務的註冊信息中。很多網站都保護不了妳的信息。即使是JD.COM、CSDN、攜程、亞馬遜等大型網站也無法有效保護妳的賬號、密碼、信用卡等信息,所以不要在所有網站使用同壹個賬號和密碼註冊。
5.時刻要有安全意識和警示意識,不要貪小便宜,遇事要向圍觀群眾求證和征求意見。
6.教育和管理妳的隊友。不怕神壹樣的對手,就怕豬壹樣的隊友,這絕對是壹句至理名言。
最後,用壹句話總結這篇文章,當隱私泄露成為壹種習慣,當大數據等新技術提升了個人泄露信息的價值,當短期內沒有人或部門可以為此負責,那麽就看我們自己了。在水下隱藏更多的信息,時刻關註冰山下隱藏的風險。
以上是邊肖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大數據時代誰來管理個人信息安全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註環球常春藤分享更多幹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