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閩南大地上,無論是靜謐的村落還是繁華的城鎮,無論是宏偉的民居建築還是莊嚴的家族祠堂,門楣上的匾額上隨處可見這些醒目的漢字:西河派、太原派、清河派、龍溪派、天水會館。這些縣都標明了姓氏的起源,追溯到祖先曾經居住的地方。西河為林姓郡,即浚縣、華縣及其南部、北部地區。清河縣是張的縣,在今天河北省的東南部。太原縣即王縣,在今山西南部。隴西縣是李氏縣,在今天的陜西。在閩南,家家戶戶都有家譜,就像戶口本壹樣。家譜是壹個家族南遷的血淚史。很多族譜都是以“祖上在世,河南光州,永嘉之亂,五朵野花,歪在中原,士族南遷……”...雖然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幾千年,但“根”文化卻歷經千年,融入了閩南人的文化基因,代代相傳。
西晉末年,中原發生戰亂,北方漢人南下尋找避亂之地,於是有了“八姓入閩”的傳說。史載:“金永嘉二年(308),中州招搖,衣開始入閩,林、陳、黃、鄭、湛、秋、賀、胡八家也。”南朝梁肖末年,發生了侯景之亂,江東遭到嚴重破壞,千裏空曠。沒被殺的人被迫四處逃亡,福建靠近江東,自然成了避亂之地。許多人從浙江東部和南部遷入福建。
唐初,福建九龍江流域爆發了所謂的“蠻暴”。建安二年(669年),唐派統率3600名官兵平息福建暴動。陳元光隨其父陳政進入福建,擔任鎮守雄鷹的將軍。初戰失利後,唐朝讓陳政的兩個兄弟陳敏和陳輔帶領3000***58姓的朝廷士兵前來支援。平叛後,這些府兵及其家屬定居漳州,這是中原士紳遷入福建的第二次高潮。
唐朝後期,中原戰亂,軍閥割據,百姓舉步維艱。北方士人再次南遷,形成漢人入閩的又壹次高潮,其中以王超和王為首的人數最多。王超和王原是河南光州固始縣農民。他們趁黃巢之機,組織鄉兵渡河南下。光啟元年(885),王大軍入閩西、閩南,次年八月占領泉州,景福二年(893)占領福州。後來發現它被封為閩王,定都福州。王當政時,保護環境和人民,發展經濟和文化,許多北方的政治家、文人、僧侶、商人和普通窮人在福建定居。福建閩南文化
閩南是指福建南部的廈、漳、全荃三市,位於九龍江和晉江流域。永嘉之亂是閩南族群形成的起點。閩南家家戶戶都有家譜,壹部家譜就是壹部血淚史南遷。“祖上生活在河南光州固始,永嘉之亂,五亂,中原,南渡……”。晉江流域是閩南最早開發的地區。因為對家鄉的向往,我把新家叫做江錦江。中原人定居閩南後,在閩南傳播了他們成熟的語言、先進的文字、禮儀、服飾、民間信仰和建築風格。河洛方言是從中原和泉州方言融合的語言,當地的閩粵方言也在此時開始形成。
唐太宗第二年,閩南發生暴動,父子率固始政府平叛。陳元光邀請漳州建市。由於移民是由政府組織的,漳州的河洛人獲得了絕對的優勢。當地的閩越人要麽接受同化定居在唐華裏,要麽逃入閩西山區。漳州的建立標誌著閩南族群的形成。當地百越人稱這些中原移民為“唐人”,這些張凱士兵也自稱是唐人。隨著閩南人向臺灣省和南洋的遷移,臺灣省和海外華人以“唐山”為故土,華僑社區稱為唐人社區。
鄞州建立後,陳元光“率眾設戰車,引其流亡,耕粟,通商賈,惠工,四地設臺,偶有巡察”。從此“南起全興至朝暉,西至甘婷,東至諸島,千裏之遙,故稱樂土。”(見《雲霄縣誌》。名臣》)
早年,陳政隨唐駿去過臨汾、上黨(今山西省長治市)等縣,對當地的清漳河印象深刻。他進入福建,在西林(今雲霄縣)附近駐軍紮營時,用古語比喻鼓舞士氣,說“這水和黨的壹樣幹凈”,於是把西林河命名為“漳江”。西林臨江而立,陳元光建國時屬州治,故名漳州。
陳元光的六代子孫擔任漳州刺史,弘揚了中原文化。陳元光是壹位移民武將和詩人,他有壹本詩集《龍湖集》。陳元光之子陳鈞創辦的松州書院是福建第壹所官辦書院,也是中國第壹所官辦書院。《中國教育史》曾說,書院的名稱“始於唐代的李政書院”。據史料記載,襄城浦南松州書院比李政書院早成立十年。
閩南文化在臺灣的傳播
閩南文化在臺灣的傳播始於鄭成功。鄭成功率領壹支部隊從福建南部奪回臺灣省,他手下約有37,000人,其中大多數來自全州和漳州。鄭成功努力將臺灣省建設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他在政治上下大力氣,在經濟上定居土地,在農業上放兵,* * *開辟千畝良田。之後人口越來越復雜,他就成了部落。明代鄭死後,成為閩南人聚居的村落。鄭明的開墾實際上是閩南人對臺灣省的開發。鄭經繼位後,采取了陳永華的政策,仍然耕種土地。開發區包括鳳山北部平原、水沙蓮(鬥流與林居埔之間)、布布種子(今彰化市附近)、朱倩(今新竹市)。然後,開發北方平臺。首先,淡水河沿岸的臺北平原將被開發。二是開辟雞舍(今基隆市)。後者由王羲之發展而來,稱張、全為流民。明、鄭時期主要依靠原籍大陸張泉的文武官員和士卒,以及從張泉招募的民眾。開拓農村成為個人永恒的事業,世代繁衍的後代,人口繁衍,或群居,或四處擴散,所以閩南人的人口占臺灣省總人口的絕對優勢。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雖然允許大陸人出海貿易、捕魚,但規定大陸人要去臺灣必須取得產地證明,由臺下駐軍路查驗,再由臺灣省海防同治準許。直到乾隆十壹年(1746)才允許人們在臺灣有工作,可以回原籍見家人。乾隆十三年(1748),停發《眷遷臺證》。乾隆二十五年(1760),盡快入臺禁令重新開放,更多移民穿越臺灣。臺灣的人口也迅速增加。當時閩南人占臺灣漢族總人數的80%以上。
由於閩南人口占臺灣人口的大多數,閩南語已成為臺灣同胞語言交流中最流行、最有影響力的漢語方言。在臺灣省的社會歷史發展中,福建閩南語形成了臺灣省式的閩南語,即臺灣省大眾傳媒中使用的所謂“臺灣話”。閩南民間信仰眾多,主要有媽祖信仰、尊王廣澤信仰、清水始祖信仰、保生大帝信仰、關帝信仰、城隍信仰、陳元光信仰、青山王信仰等。這些民間信仰,隨著閩南人移居臺灣省,被帶到臺灣省傳播,也形成了臺灣省同胞的民間信仰。其中,媽祖信仰在臺灣省傳播最廣,影響最大。歌仔戲是臺灣省最受歡迎的戲劇。歌仔戲的起源已有壹百多年的歷史。據傳,歌仔戲是由福建漳州的“歌子”在宜蘭發展起來的,結合了車鼓舞的形象和當地的歌謠。漳州的建立,標誌著閩南來自中原以南的人口已經超過福建和越南當地人口,成為主體民族。靖康之亂後,宋朝只剩下半壁江山,之前蠻荒的福建在南宋突然成為經濟文化中心。泉州在南宋末年超過廣州成為中國第壹大港,漳州月港在明朝中期成為中國唯壹的對外貿易港口,促進了閩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口再生產。閩南地區也從人口輸入區變成了人口輸出區。
閩南人多,粵西鄰近的潮州、惠州、雷州、瓊州成為吸納閩南富余人口的地區。“潮州人是福建的祖先”,這是潮汕的壹句俗語。它向我們傳遞了壹個非常重要的歷史信息——潮汕人的祖先大多是從福建移民過來的。正因為如此,潮汕人也被稱為福佬人。明代中後期,王士行對潮州的文化地域歸屬有過精彩的論述,今天廣為人知。據說“潮州是閩越之地。秦始皇既然屬於南海郡,以形勝俗是合適的,所以移民福建的人是對的。.....其俗與漳州相同,其語與漳州、全郡相同。蓋會是廣音,潮是福建音,所以說潮轉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