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河縣位於雲南省西部橫斷山脈西南端,德宏州東北部高黎貢山西坡階地河谷中,東經98° 06′—98° 31′,北緯24° 31′—24° 58′。東北與騰沖縣接壤,東南與龍陵縣接壤,南接瀘西市、龍川縣,西接盈江縣。全縣南北縱向距離49公裏,東西最大橫向距離45公裏,國土面積1159平方公裏。縣城遮島鎮距省會昆明和州首府芒市742公裏,途經綠營路122公裏,龍騰線160公裏。全縣轄7個鄉(其中阿昌鄉2個),3個鎮,63個村民委員會,381個自然村,672個村民小組。傣族、阿昌族、景頗族、德昂族、佤族、佤族、漢族等民族聚居。2002年末,全縣總人口654.38+05.8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54.38+04.17萬人,占總人口的89.4%,少數民族人口565.438+09萬人,占總人口的32.77%。
2004年底,梁河縣有38006戶,總人口16.0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4.29萬人,非農業人口174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138.3人。少數民族5.3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3.05%,其中傣族35120人,占21.9%;阿昌族12577,占7.84%;景頗族1727,占1.07%;德昂族775人,占0.48%;佤族1193人,占0.74%;佤族743人,占0.46%;其他少數民族865人,占0.53%。
縣人民政府駐遮島鎮,郵政編碼:679200。代碼:533122。區號:0692。拼音:梁河縣。
梁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最熱月平均氣溫23℃,冷月平均氣溫11℃。極端最高溫度為33.7℃,極端最低溫度為0.9℃。從1957到2004年的年平均降雨量為1403.8毫米
梁河是壹個半山半壩的縣。主要河流有大盈河、龍江河、蘿蔔壩,較大的有蛇島壩、蘿蔔壩、猛養壩。境內地勢自南向北逐漸降低,最高點為北部海拔2672.8米的痢疾峰,最低點為南部海拔860米的猛養鄉老芒洞。梁河屬於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不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多年平均氣溫18.3℃,年平均日照時數2385.5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396.2毫米,不僅適宜各種農作物和經濟樹木的生長,而且自然資源豐富。有豐富的思茅松用材林。瑯琊山,野生經濟植物400余種,隸屬55科101屬,錫、鐵、硫、煤、鋁、鋅、鈾等礦產資源30余種,其中錫、煤儲量較大,有龍窩寨、熱水塘等。
梁河歷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這裏就是中國“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但由於社會歷史和地理的原因,梁河各族的社會歷史進程十分緩慢。直到新中國成立,壩區傣族仍處於封建領主經濟向地主經濟過渡階段,山區少數民族經濟仍從屬於領主經濟。景頗族還保持著比較原始的公社特征,只有漢族地區基本屬於地主經濟,有壹點小規模的工商業,所以生產力很低,經濟文化極其落後。再加上土司、地主、糧商的剝削壟斷和土匪行為,梁河各族人民在苦難和貧困的深淵中掙紮。
梁河,南宋古名,又名南店,傣族名。西漢屬不畏縣、宜州縣,東漢屬哀牢縣、永昌縣。從元朝開始,南店成為壹個獨立的行政區。明傅玄部設南店。清攻清制。民國時期土、流並舉,先後設立巴措縣左、梁河行署。從元朝建立到元朝二十六年(1289),軍政總府建立到1950,南店土司歷史為661年。
1950年5月,梁河解放。這標誌著各民族進入了平等、團結、繁榮的新時代。從此,全縣各族人民在中國* * *生產黨的領導下,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使梁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50到1956,經過禁止種鴉片、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梁河經濟出現了劃時代的進步和發展。1956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由1952年的705萬元增加到1107萬元,增長57%;糧食總產量達到4509萬斤,比1949增長62%,歷史上首次實現糧食自給。從1957到1966,全縣各族人民認真貫徹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這壹時期,該縣各項事業曲折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遭受了許多挫折。1958,人們急於公社,搞分配“不要錢”,搞生產“大兵團”,不僅違背了經濟規律,也嚴重挫傷了群眾的生產積極性。1959年糧食下跌200多萬斤。此外,以糧為綱,許多地方翻茶種糧,茶葉面積減少2696畝,極大地影響了人民生活。1962後,經過調整,生產恢復發展,各項事業穩步發展。1965年,全縣糧食總產量比1959年增加2200萬斤,茶葉發展到8561畝,增加4907畝。從1966到1976的“十年文革”浩劫,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也給何亮造成了嚴重的後果。直到1978,全縣工農業總產值只有6956萬元,財政收入只有189萬元。“兩個人吃不飽”(農民吃不飽,梁河糖廠吃不飽)嚴重困擾著梁河的經濟發展,相當壹部分農民生活在貧困線上。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黨中央壹系列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縣委、縣政府切實把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把改革作為發展的動力,不斷解放思想,從縣情出發,因地制宜,探索適合經濟發展的思路、目標、戰略和措施,調整生產關系。從此,梁河進入了壹個全新的快速發展時期。特別是1989以來,他帶領全縣各族人民全面貫徹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精神和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堅持“壹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堅持“兩手抓”的方針,加大改革開放力度,開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切實加強民主法制和黨風廉政建設。2002年,全縣生產總值2771.4萬元,比1.754元增長1.98倍,農民人均純收入91.9元。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達到20平方米和18.3平方米。
梁河是壹個典型的農業縣。65438年至0982年,該縣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在農村發生深刻變化的20多年裏,縣委、縣政府始終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不斷加大對農業的投入。
特別是近年來,通過在滇西南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和糧食自給工程,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了農業科技覆蓋率和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全縣農業快速發展。
1984,結束了靠外調吃植物油的歷史。1989,全縣糧食產量創歷史新高,被國務院嘉獎。1991年,解決了“兩個人吃不飽”的問題。1997年,以魔芋、松香、柏子仁、香料、核桃、板栗、柑橘、西南樺為主要產業的綠色產業初具規模。2002年,全縣農業總產值為654.38+094.24萬元,是654.38+0978的2.74倍;糧食總產量38401噸,增長8.47%;甘蔗總產量40萬噸,增長10.9倍;茶葉總產量542.6噸,增長1.23倍;肉類總產量4180噸,增長2.75438+0倍;牛奶、雞蛋、水產品大幅增長。全縣糧食自給有余,肉、奶、蛋、水產品供應充足,價格穩定。林業工作堅持把生態環境建設、森林資源培育和林業產業結構調整放在突出位置,同時致力於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保護,加強森林防火、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積極推進農村沼氣建設,認真實施退耕還林工作,有效遏制生態破壞,逐步改善生態環境。森林覆蓋率從1976年的26.3%提高到2002年的60.2%。水利工作圍繞“兩江壹河”、水土流失治理和“五小”水利及人畜飲水工程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從1950到2002年,* * *投資99516000元,完成各類工程595項,改善灌溉面積8.63萬畝,治理水土流失2.3295平方公裏,改善了106900人和36471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工業從無到有。解放前,梁河沒有工業企業,只有零散的手工作坊。新中國成立後,經過50多年的建設,形成了電力、機械、煤炭、林產加工、制藥、造紙、魔芋粉加工等10多個門類的工業體系。1992,全縣工業總產值111.7萬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51%,形成了工農業總產值並駕齊驅的新格局,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梁河歷代以農業為主的局面。200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為17045萬元,增長了22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解放前,梁河沒有路,沒有電。電信極其落後,只有宋、芒東兩個農村電話。經過50多年的建設,到2002年,縣城裏程已達764.63公裏;縣鄉道路實現了瀝青化、石化,所有行政村和90%以上的自然村通了路。95%以上的自然村有電。特別是2001至2002年農村電力體制改革和農村電網建設改造壹、二期工程實施後,農村村莊供電質量、安全可靠性明顯提高,電價明顯降低,平均每千瓦時電價降低0.33元。預計全縣每年減輕農民負擔223萬元。本地電話已編程,農村電話已自動化;全縣電話普及率為5.98部/百人,其中本地電話36.28部,農村電話2.45部。近年來,我們先後完成了綠營路梁河段、通縣油路、縣城改造、第二水廠、農貿市場等建設項目,為梁河未來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財政收入穩定增長,金融業運行平穩。財政收入從1978年的188.79萬元增加到2002年的4064萬元(其中中央稅收162.8萬元,中央所得稅228萬元),增長了20.5倍。各項存款余額從1978年的4157萬元增加到2002年的393100元,增長了93.56倍,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從76.82萬元增加到2946100元,增長了384.6倍。鄉鎮企業發展迅速。1978全縣只有117個鄉鎮企業。截至2002年底,全縣鄉鎮企業1904家,增長15.27倍,從業人員6696人,總產值107.3萬元,營業收入1.3萬元,上繳稅金41.8萬元。它不僅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增長點的突破口,也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繁榮。
非公有制經濟突飛猛進。2002年末,全縣有個體工商戶1840戶,從業人員2278人,註冊資本1575萬元;私營企業42家,投資者135人,從業人員276人,註冊資本3018萬元。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梁河新的經濟增長點。扶貧成效顯著。“九五”期間,積極開展小額信貸、易地開發、扶貧搬遷、溫飽試點村、科技示範村、部門聯動等扶貧活動,投入扶貧資金4044.3萬元,使全縣貧困人口由“八五”末的6.9萬人減少到2.2萬人。
1950年5月,梁河解放。1952年設為縣。1958 10 10月22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梁河縣,並入騰沖縣。19614月15日,國務院批準恢復梁河縣。全縣轄7個區,1鎮,61鄉。1969年4月,區、鄉改為公社、大隊,縣轄7個公社、43個大隊。(來源)
1984年4月撤區設鎮改革後,全縣轄1個縣鄉,9個區,9個鄉鎮,52個鄉(含7個民族鄉),2個辦事處。
1988 1月撤區建鄉制度改革後,全縣轄9個鄉(含2個民族鄉)和1個鎮:者道鄉、九堡阿昌鄉、河西鄉、九松阿昌鄉、平山鄉、孝昌鄉、大廠鄉、紮木寨鄉、芒鄉。* * * 61個行政村(含7個民族行政村),2個辦事處。
2000年,梁河縣村級體制改革後,63個行政村和辦事處改為63個村委會。全縣轄1鎮9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為150985,各鄉鎮人口為14009屏山鄉14865438孝昌鄉9378大廠鄉8372七畝寨鄉7263九堡阿昌族鄉14147。
2001年,梁河縣轄9個鄉(其中阿昌鄉2個),1個鎮,63個村委會,381個自然村,601個村民小組,672個合作社。
2002年,省政府批準猛養和芒東兩個鄉鎮設立鎮。至今,梁河縣轄7個鄉(含2個阿昌鄉)、3個鎮、63個村委會、381個自然村、672個村民小組:者道鎮、猛養鎮、芒東鎮、九堡鄉、孝昌鄉、大廠鄉、宋代阿昌鄉、河西鄉、九堡阿昌鄉、九堡鄉。2002年末,梁河縣有36321戶,總人口158500人,其中農業人口141700人,非農業人口168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137人。少數民族51948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2.77%,其中傣族34467人,占21.74%;阿昌族12289,占7.75%;景頗族為1633,占1.03%;德昂族773人,占0.49%;佤族1153人,占0.73%;佤族747人,占0.47%;其他少數民族886人,占0.56%。
2003年,梁河縣轄7個鄉(包括2個阿昌鄉)、3個鎮、63個村民委員會、381個自然村、672個村民小組。2003年末,梁河縣總戶數為37141,總人口為159400人,其中農業人口142200人,非農業人口17200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137.5人。少數民族52311人,占全縣總人口的32.81%,其中傣族34620人,占21.7%;阿昌12419,占比7.8%;景頗族為1685,占1.1%;德昂族775人,占0.5%;彜族1172人,占0.7%;佤族746人,占0.5%;其他少數民族894人,占0.6%。
2004年,梁河縣轄7個鄉(包括2個阿昌鄉)、3個鎮、66個村民委員會(包括4個社區)、381個自然村、672個村民小組。
2005年,梁河縣撤銷七畝寨鄉。調整後,梁河縣轄者道鎮、猛養鎮、芒東鎮、九堡鄉、小廠鄉、大廠鄉、宋代阿昌鄉、河西鄉、九堡阿昌鄉。
梁河縣轄3鎮6鄉(含2個民族鄉):者道鎮、芒東鎮、猛養鎮、平山鄉、小廠鄉、大廠鄉、九堡阿昌鄉、巨松阿昌鄉、河西鄉。
民族習慣
梁河縣位於雲南省西部橫斷山脈南端,是高黎貢山西坡河谷地區的國家邊境縣。居住著漢、傣、阿昌、景頗、德昂族、佤族、佤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人文景觀豐富,民族風情濃郁,文化歷史悠久。
阿昌族的節日——梁河縣阿昌族的阿魯窩羅節
2001年末,梁河阿昌族人口為12093人,占全縣總人口的7.7%。屬於全國兩大阿昌族聚居區之壹,全國有三個阿昌族自治鄉,其中僅梁河就占了兩個,分別是九堡和居松阿昌族自治鄉。據史料記載,阿昌族是最早居住在青海、甘肅高原的邊強民族,其中壹部分很早就從川西遷徙到滇西。大約在公元13世紀,他們中的壹部分沿著雲龍、保山、騰沖壹帶陡峭地移動,最後定居在梁河地區。
在古代,阿昌是壹個很好的歌手和舞蹈家。阿昌的歌清亮明朗,阿昌的舞莊重樸實。充滿民族特色的阿昌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臥螺節”。1983年,德宏人大常委會根據阿昌族的要求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有關規定,正式決定阿昌族的傳統節日為“臥螺節”。1995改為“阿盧沃羅節”,節日時間定在每年的3月20日,節日標誌為弓箭和白象。
為了感謝傳說中的紮帕瑪和紮米瑪對創造世界的貢獻和多次拯救人類的大恩大德,每年早春或桑葚花開的時候,阿昌族都會舞獅、舞象,舉行祭祀活動紀念他們。
阿魯沃羅節
阿盧沃羅節的第壹項活動是選擇聖樹。村裏的男女老少都會選擇壹棵筆直的栗樹作為山上的神樹。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祀後,樹就會被砍倒。而不是扛在肩上,會被無數的繩子捆住,由所有的參與者拖到寨子裏。其次,建造祭壇。祭祀儀式又壹次開始了。巫師將五谷、茶、酒、花、果擺上神壇後,揮動鷹尾扇,唱起了覆蓋帕爾馬、覆蓋米瑪的創世史詩,歌頌了人類祖先的偉大仁慈。隨後舞獅隊和舞象隊壹起參拜,向創世之父致敬。之後,全體村民身著節日盛裝,手持鮮花綠葉,蘸著清澈的泉水,唱著澤勒歌,圍著神社跳著阿洛沃洛舞,表達對祖先的深深感激。
節日可以持續幾天到半個月,這是壹個季節,昌女孩充分展示自己的美麗和智慧,也是壹個良好的時間,年輕男子追求愛的伴侶。由此演繹了許多感人的愛情故事,成就了無數美滿的婚姻。
德昂族(原名崩龍)主要居住在兩河萊蒙村的“二姑鎮”和宋村的“白鹿頭”兩個自然村,地處亞熱帶半山區,房屋多為竹木建築。澆花節(又稱潑水節)是德昂族的傳統節日,從清明節後的五到七天開始,持續三天。澆花節與傣族潑水節內涵相同,但活動內容卻大相徑庭。關於“澆花節”的起源有很多傳說。壹個是古代七仙女下凡入湖沐浴,被撞龍人發現,即飛回天庭。仙女們在飛翔的時候,告訴撞龍人:想他們,可以每年為他們雕刻佛像,潑水;壹個是釋迦牟尼為了關心人間百姓的疾苦,告訴崩龍,每年的堆沙節,信徒們提著壹桶水,澆在佛的身上,露珠從天而降,拯救百姓;壹個是釋迦牟尼佛飛回天庭的時候留下了經文,要求龍崩的人每年都要舉行堆沙節,然後他把水澆在佛身上。佛祖會保佑龍崩的人,莊稼會豐收。德昂族的“澆花節”代代相傳。節日前,德昂族人民準備了豐富的產品,制作糯米糖果,制作旋轉噴水器。節日期間,全村的男女都去山上采花。年輕人敲鑼打象腳鼓帶路,把花摘回來,把小佛殿占滿,以示對神的奉獻。然後男女壹起跳舞,節日也邀請各民族聚在壹起增進了解,互相交流。剛開始潑水的時候,人們手裏拿著竹筒和水桶聚集在小佛殿前。聽佛念經後,他們用清水沖洗佛寺內的佛像和佛龕,然後將清水倒入水管使水旋轉並轉動花管,將水噴在小佛像周圍。人們喝洗佛的清水,稱之為“吉祥水”。潑水儀式結束後,男女可以互相潑水祝福,廣場上鑼鼓聲不絕於耳。
潑水節
清明節的最後七天不僅是壹個辭舊迎新的日子,也是傣族人民壹個充滿歷史意義和浪漫色彩的節日——潑水節。關於潑水節的起源,有“洗血”、“紀念古牧”、“浴佛”等不同的傳說,但有壹個共同點,就是潑水祝福對方。傣族人相信水是神聖的,它可以洗去壹切汙穢,趕走壹切妖魔鬼怪,消除災難和疾病,給人們帶來好運和幸福。
潑水節是壹個歡樂盛大的節日。在節日前夕,許多傣族家庭成員會做壹個“潑水”作為歡迎禮物。節日的前壹天,人們修繕佛寺,修建龍庭,組織萬人采花隊,敲鑼打鼓地敲象腳鼓,身著節日盛裝在野外采花。鮮花被收集起來,種在龍亭周圍。老人和中年婦女送來潑水粑粑和鮮果,擺放在龍亭的四角。節日裏,城鄉處處潑水,互相潑水祝福,成為壹個水的世界;村寨裏,敲鑼打鼓,載歌載舞,笑聲滿天,壹片歡騰。節日期間,還將舉行拜佛、堆沙、丟包、跳孔雀舞、跳“嘎陽”、跳象腳鼓、打燈、唱傣劇、全國武術比賽等文化體育活動和經貿活動。
目瑙縱歌節
目瑙縱歌節
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的主要傳統節日。定於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十六。梁河景頗族主要屬於蘇朗(洛阿)支系。目瑙縱歌(蘇朗語稱藏歌)是大家壹起跳的意思,也就是“萬人之舞”。節日在廣場中心舉行,有高高的柱子。人們排成壹條長隊,男人穿著雨布和孔雀羽毛作為頂飾領舞。男的都在大力跳舞,個個精神抖擻。女人們搖著五顏六色的手絹和扇子,上面裝飾的銀泡泡和銀鏈子叮當閃亮,像蝴蝶壹樣翩翩起舞,像孔雀壹樣驕傲。舞蹈排列成陣,隊形變化有序,時而像五彩繽紛的練習,時而像淡淡的薄霧;人數眾多,規模宏大,氣勢磅礴,舞步矯健活潑。伴隨著木鼓、芒鑼、“東巴”和笛子,“哦,好熱”的歌聲旋律飛上天,響徹整個景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