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的領土在漢代屬於張羽縣(今南昌市)。三國孫武寶定二年(267),設安城縣(今安福),元河流域地區歸安城管轄。隋朝統壹天下,廢安城郡。開十八年(598),建立袁州,府址設在宜春縣。原州因原山而得名,原山因隱居於此的前輩學者景源而得名。初建時,袁州轄宜春、萍鄉、新余三縣。宋開寶八年(975),萬載縣歸雲州。淳化三年(992年)劃新喻入臨江軍。900多年後,袁州先後掌管宜春、萍鄉、萬載、分宜四縣。宜春歷史上第壹個州級行政機構是袁州,之後是荊州和臨江軍。荊州建立於唐武德五年(622),今屬高安。過了幾天,又用米嶺產的大米改稱“密州”,再用陽山產的竹子改稱“雲州”,於武德八年(625年)廢止。南唐寶達十年(952),復雲州。宋寶卿元年(1225),趙雲即位。因為州名與皇帝的名字諧音,所以必須改名,以免犯忌。這時,正巧州背後的山碧螺塘裏長出壹株靈芝,被視為吉祥之兆,故改名為“瑞州”。瑞州轄高安、上高、新昌(今宜豐)三縣。南唐聖元二年(938),割高安、新幹兩縣之地,清江縣設在譚笑鎮(今臨江鎮)。宋春華三年(992),於清江郡設臨江軍(元改臨江路,明改臨江府)。其管轄範圍相當於新余市的樟樹市、新幹縣、峽江縣、渝水區。明清時期,奉新、靖安、鳳城、銅鼓(當時為伊寧府屬地)屬南昌府管轄。宜春市今屬袁州、瑞州、臨江、南昌。
歷史上偉大的名字
徐誌(97-168)
許誌,字順。豐城市白土鎮銀西村人。東漢隱士。少學點儒家經典,精通天文歷法。家境貧寒務農,自力更生。政府的征用,不全是。它被稱為“周楠·高適”。陳蕃是張羽的知府,他不接待客人,所以他為他設置了壹個長沙發。如果他去了,他會把它掛起來。後來,他用“掛在長沙發上”的比喻,以禮相待智者。王波《王騰亭序》中說:“人傑地靈,許茹在陳蕃榻上”,就是這個典故。徐誌葬在南昌進賢門外。今天南昌的孺子路、孺子亭、孺子園,都是為了紀念徐誌而命名的。鳳城隱溪,因徐誌隱居於此而得名。
陶淵明(365-427)
陶淵明,又名錢,性格開朗,生活恬淡。宜豐縣唐城鎮秀溪村。金代詩人。陶淵明的《太平玉環記》,宋代地理通誌,記載“家起於宜豐”。宜豐的老土井也是這麽說的。陶淵明,29歲,柴桑移民,任江州飲酒禮,在真君從軍。後來任彭澤縣長。因為他不為達官貴人工作,他放棄了他的官職,住在栗(今幸子縣)。52歲時,他帶著小兒子陶同回到宜豐老家。四年後,回到旬陽,死在柴桑。陶同留在了他的家鄉。今天的秀溪陶和唐城古村都是陶同的後裔。歷代地方誌中都有陶淵明及其在宜豐的紀念性建築的蹤跡,如南山、劉宅、聚軒、東裏、Xi墨池、蒼樹、故鄉橋、境界橋、吳公橋、書小臺、浮石灣、古元石、醉輝石、圓明洞、讀書館、境界寺等。
鄧王範
鄧,字,號。高安市楊君鎮人。唐中和元年(881),受命從尚書兼江西省知遠州(代理遠州刺史)。任職6年,清正廉潔,從事民樂。當處於戰爭和混亂狀態時,官員無能,只有鄧有政治發言權。根據人民的意願,朝廷再次正式任命他為沅州刺史,處士彭禪有詩祝賀。原州市河上的第壹座橋廣濟橋是鄧建造的。鄧任原州刺史時,看到宜春縣白芒山(今分宜)的美景,便舉家留在白芒。第6代孫鄧悔隗遷居安福瓜舍。他的後代遷到了四川廣安。在廣安的子孫中,有壹位偉大的歷史人物,鄧小平。
鄭谷(848-911)
鄭谷,言出必行。袁州區人。晚唐著名詩人。光啟三年(887),進士。官方對官方的老千。鄭谷可七歲了。曾經的詩人司空圖稱贊他是“壹代風騷大師”。晚唐時期,鄭谷以詩著稱。被列為“方林十哲”之壹。尤其是《鷓鴣》這首詩流傳甚廣,被稱為“鷓鴣箏”。成語“壹言堂”出自鄭谷的壹則軼事:鄭谷隱居陽山,詩人、高僧齊曾就《晨梅》壹詩求教。鄭谷在《深雪前村,昨夜幾枝開》詩中將“幾枝”改為“壹枝”。齊國曾在朝廷拜鄭谷為“字師”。《全唐詩》收錄了鄭谷的327首詩。今天,宜春市東風街南段,民國時曾為紀念鄭谷而命名為浙古路。
胡忠堯
胡忠堯,字光復,奉新縣灰埠鎮尹村人。在南唐時,他是壹名寺廟官員。入宋後,關宏洲做了教輔,又遷國子監。華堅華林書院藏書數千冊,壹時間遊人成千上萬。宋太宗專門給景表寫了壹封信,記錄了宋朝的歷史。奉新縣龔雪也因此而誕生。奉新的胡家是壹個大家庭。胡忠耀兄弟8人。五弟儒雅,字恒,官居吉水。中亞的孫子王虎又定居在樂安工房的五堂。明朝末年,第二十三任五堂桂晶的次子秦雲為躲避戰亂,從五堂遷至湖南瀏陽文佳。* * *生產黨總書記胡耀邦就是從他的後代中冒出來的。《胡耀邦》中奉新華林的祖先是鐘繇,鐘繇之父胡元豐,葬於硯峰之下。
劉舒(1032-1078)
劉舒,字道元。高安市灰埠鎮軍山。北宋歷史學家。《紫同治簡》副主編之壹。他的父親劉歡潛心研究歷史。劉舒也因他的史學而聞名。祐元年(1049),升進士,官河、翁源郡。治平三年(1066),英宗命司馬光憑自己的才能編纂《資同治鑒》。司馬光推薦劉舒成為同修,然後開始流浪。《資同治鑒》的主編司馬光,每當歷史事件有錯,難以處理時,就把它交給劉舒。當時輔佐司馬光的副主編有三人,分別是劉舒、劉攽和範祖禹。漢代的劉攽,三國南北朝的劉舒,唐代的範祖禹。三個中學生中,除了樊祖昱是成都人,其他兩個都是宜春人。
劉尊(1023-1089)
劉攽,他的名字叫功夫,被稱為宮非。樟樹市黃土崗鎮劉家。北宋歷史學家。《紫同治簡》副主編之壹。李青進士先後中了曹州、兗州、亳州、蔡州,官至中書舍人。他壹生致力於史學,治學嚴謹。協助司馬光編纂《子同治鑒》,任副主編,負責漢史部分。著有《東漢刊誤》。劉攽出生於壹個詩人和書法家的家庭,他的祖父是劉石。他是南唐的秀才,到了宋代就成了醫生。父親劉麗芝和叔叔們都晉升了進士。劉攽和他的兄弟常陸是同壹學科的學者。常陸是北宋著名的學者,擁有遊仙殿學士學位。與、、常之子劉士風合註《漢書》。世人稱這三人為“墨莊三六”。《墨莊劉氏家傳》被認為是古代家庭教育的典範。劉死後,家裏除了幾千冊書,再無財產。他老婆指著藏書對孩子說,這是《墨莊》。把詩書當家當傳下來教孩子。
惠紅(1071-1128)
惠洪,俗姓彭(姓氏比喻),是德宏,字覺凡。宜豐縣橋西鄉千手竹山人。宋代著名詩人和僧人。從小家境貧寒,父母14歲去世。入寺為沙彌,65,438+09歲入都,在天奴迦剃度為僧。當時很難得到官方記錄,所以他用惠洪的官方記錄作為自己的名字。後來,他回到了南方的廬山,又回到了真鏡禪師所在的總宗廟,然後又搬到了靖安寶峰寺。惠洪壹生遭遇了許多不幸。因冒用輝宏名義,與黨員交朋友,兩次入獄。曾被分配到海南島,直到鄭和三年(1113)才被釋放。惠弘精通佛學,擅長詩文,著述頗豐,尤其是《寒齋夜話》。“城中風暴”、“脫胎換骨”、“笑吐口水”、“夢話”等成語都出自這本書。宜春詩人的詩作中,只有惠洪的《秋千》被收入《千家詩》。它的題目是《宜春城北崇聖寺詠竹詩》,獲得了黃庭堅等歷代詩人的欣賞,作為宋詩精品被收入《宋詩鑒賞辭典》。
傑斯(1274-1344)
傑斯,字曼碩。鳳城市杜詩鎮大屋場人,元代著名文學家、史學家。他與於吉、楊載、範牧恒(樟樹市人)並稱為“元四大家”,與於吉、劉貫、黃成並稱“四子”。延祐元年(1314)被布衣授予為翰林院國史編纂。至元六年(1343)在夔章閣授學士,升學士為講師。他是遼金宋的總統。遼史修成,於石灣寒疾而死。馮縣城主,安。揭西是元代的壹位大才子,文筆簡練工整,詩美疏密,善書法。有很多帝王書和開國元勛的題字。
周德清(1277-1365)
周德清,字日瞻,號挺快。高安市鎮鸞塘周家。元代傑出的音韻學家和戲曲作家。周德清的壹生,文獻記載不多,大概是《布衣人》。然而,他的《中原音韻》對中國的音韻學和戲劇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原音韻》是為北方音樂的音韻而寫的,是以中原讀音為基礎來糾正作曲家的不同韻。該書寫成後,規範了戲曲的作曲和唱腔,促進了戲曲用韻的統壹。《中原音韻》以當時北方的實際讀音為基礎,與今天北京的音韻接近。因此,這本書是研究近代以北方語音為主的普通話語音的珍貴資料。1987年在高安召開紀念周德清誕辰710周年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23個省市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日本學者也提交了論文。
況鐘(1383-1442)
況鐘的“法律”這個詞,數起來就像個傻瓜。靖安縣高湖鎮埡口村人。明代著名清官。永樂四年(1406),在靖安縣為官。後來,他被推薦為禮部尚書。宣德五年(1425),玄宗因江南九郡,請朝臣舉薦人才,推薦況鐘為蘇州知府。況鐘上臺後,懲治貪官汙吏,裁減冗員,減輕體重,廢除過高的捐款,清理積壓,平反冤獄。深受人民喜愛,被稱為“藍天”。蘇聯統治時,蘇州壹萬三千多人聯名懇求況鐘連任。英宗獲準出戰,他帶著正理留在蘇州。況鐘是個清官,死在蘇州。下葬時,十裏常棣站擠滿了哭泣和獻祭的人。古代傳奇小說中有很多關於況鐘辦案的故事。1956年上演昆曲《十五關》,被毛主席、周總理推薦觀看,清官之名聞名全國。
鄧子龍(1531-1598)
鄧子龍,本名吳橋,大千人,外號虎冠道人。豐城市杜詩鎮鄧嘉村人。明代著名抗日軍人。嘉靖年間從武。萬歷四年(1576),領兵鎮壓寧州岱山農民起義,次年在寧州銅鼓石設立銅鼓營作為駐軍。築墻造城,是今天銅鼓縣城建設的開始。萬歷十壹年(1583),緬軍入侵雲南,鄧子龍領兵平定。晉升為副總。保衛雲南過了邊境。萬歷二十六年(1598),日本侵略朝鮮。鄧子龍奉命援韓,敵逃。呂梁海戰中,年近古稀的鄧子龍勇往直前,不幸陣亡。朝鮮為其建廟,代代祭祀。鄧子龍的遺體葬在鳳城。但是身體有自己的頭,頭被敵人割下來了,所以用瑞香科來雕頭。鄧子龍的好詩有《橫閣集》。今天銅鼓城東的銅鼓石上有鄧子龍的題詞。
袁繼賢(1593-1646)
袁吉先,字吉通,名喚侯麟。袁州區寨鄉橫塘村人。明朝大臣。天啟五年(1625),秀才。崇禎七年(1634)在山西讀書,他批判權桓。官方黨誣陷他受賄枉法,在北京破案。100多名山西學生跟隨他們進入北京,分發海報(傳單)為他們辯護。朝野千余人聯名求情,轟動京城。崇禎十五年(1642),袁繼先任右兵部侍郎兼右禦史,駐九江,歷任江西、湖廣、安慶、應天(南京)巡撫。弘光元年(1645),左夢庚誘其入軍軟禁。左孟頫降清,獻袁吉誠為功。袁繼先拒不投降,被押往北京監禁。他曾題詞勉勵自己:“大官易做,大節難動。”順治三年(1646)六月卒。袁繼賢的民族氣節為後人所景仰。曾與文山(文天祥)、疊山(謝枋得)並稱“河右三山”。宜春市鼓樓路“文革”前原名侯麟路,為紀念袁繼賢而命名。
宋(1587-1661)
宋·應星,長庚。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的科學家。萬歷四十三年(1615)。後來多次進京趕考,都沒有考中進士,漸漸冷清出名。崇禎七年(1634),任袁州分宜縣傳教士。十壹年(1638)升任汀州府。任奮毅從教期間寫了壹本書叫《天道》。《天工開物》是壹部系統記錄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成就的傑作。這本書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關註,被翻譯成了日、法、德、俄等多種語言。達爾文稱之為“權威著作”。撰寫《中國科學技術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稱宋為“中國的狄德羅”(狄德羅是因撰寫百科全書而具有世界影響的法國學者)。在中國科協紀念的八位古代科學家中,宋名列其中。1987年,宋紀念館在奉新落成。
張子烈(1597-1673)
張子烈,本名二公,是茅山人,本名魯居士。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宜春北室水關(今江秀路市委大院壹帶)人。崇禎末,生於南京國子監。家裏有36萬多冊書。吳明,閉門寫作。晚年隱居廬山,無力收藏。他在白鹿書院講學。葬於白鹿洞,左青龍山,墓今仍存。張子烈寫了很多,尤其是《正字通》。《正字通》是壹本三萬三千多字的字書。清代正式編纂的《康熙字典》是以正字通為基礎的。今天,宜春市江秀中路西段在國家時期被命名為岐山路,是以張子烈的名字命名的。
朱軾(1665-1736)
朱軾,字若深意,號可亭。高安是村前鎮上的仆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都是重要的大臣、學者、文學家。康熙三十三年(1694),進士。先後任黔江知府、陜西鄭雪、奉天提督、浙江巡撫、左都禦史。雍正,崇聖祖錄總統,拜文華堂大學士,任吏部、兵部尚書。乾隆時,崇世宗錄總統,命其配合丞相。卒給了壹個老師。在康、雍、甘三世的“寵極分民而臣”中,是壹個突出的人物。為官清正,盼到頭。他任浙江巡撫時,首創用“水缸法”修築海堤,為治理沿海水患立下了汗馬功勞。康熙推崇朱學說,是學派的重要代表。朱軾的生活很節儉,高安的傳統宴席“朱功Xi”通常用四個盤子和兩個碗,據說是朱軾招待乾隆時創造的。
張迅(1854-1923)
張勛,字少宣,名嵩壽。奉新縣赤田鎮赤田村人。出生於農家,8歲喪母,12歲喪父。15歲時,加入富家做牧童,後轉入尼姑庵。光緒五年(1879)當兵,26歲。光緒十年(1884),隨部入廣西參加中法戰爭。第二年,他在鎮南關大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績,得到了突飛猛進的提升。官至將軍後,統管光武右軍各營,駐守廣西邊防。光緒二十年(1894),甲午戰爭爆發,率騎兵入遼東為前鋒。後來和袁世凱在壹起,被提升為連長。宣彤三年(1911)“江南提督”。袁世凱當上大總統後,在徐州領兵,禁止部下剪辮子,被稱為“辮子帥”。民國6年(1917),張勛領兵入京,支持恢復溥儀,自任議政大臣、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宣被段打敗,逃到荷蘭大使館。在天津生活後。死後葬於奉新陶仙嶺。
熊雄(1892-1927)
熊雄,字匹蘇,被稱為孫潔。宜豐縣方希鎮吳瑕村人。中國早期無產階級革命家。青少年在家裏的“蘭佩圖書館”學習。1907考入瑞州中學。1911年初,考入李烈軍管轄的江西新軍學生軍。加入了辛亥革命收復南昌和“二次革命”袁起義的行列。失敗後,他流亡日本,並加入了中國革命黨。1916回國,加入“護國”“護法”運動,先後在李烈軍的滇軍和程潛的湘軍工作。1920年初,為了探索革命真理,他去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他被調到德國,和周恩來等人組織了壹次歐洲之旅,然後調到中國的* * *生產黨。次年,他被黨送去蘇聯跟聶榮臻學習。65438年至0925年回國,任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次年出任主任。黨內,歷任兩廣區委軍務部長、黃埔軍校黨委書記。1927死於廣州“四·壹五”反革命大屠殺。
吳(1897-1977)
吳荀攸,字正腔圓。他是高安市何伶鄉西施村人。現代著名的物理學家和教育家。1912進入瑞州中學,1920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1926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23年,他與美國著名物理學家康普頓壹起從事X射線光譜研究。1927年,康普頓獲得諾貝爾獎。由於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研究成果在國外被稱為“康-吳效應”。1926年,吳回國,任教於清華大學。後來,他擔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1950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吳是我國物理學研究的先驅,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科技精英。如參與研制中國第壹顆原子彈的著名科學家王、彭、錢三強、何,都出自。1988年,中國人民郵政首次發行中國科學家紀念郵票壹套四枚。紀念人物有吳、李四光、竺可楨、華。
韓愈
唐宋八大家之壹的韓愈,曾因對佛骨的忠告,被貶至袁州,即今宜春。韓愈在沅州任職期間,政績卓著,培養出當時江西省第壹狀元。現在宜春江秀有壹個沙洲,叫狀元洲。傳說是當年學生讀書的地方。狀元樓建在宜春城最高的山上,就是為了紀念韓愈的這壹功績。
易安華(1900-1937),87師259旅少將。字福如,號吉辰,江西宜春人。江西省第八中學退學。1925進入黃埔陸軍學院第三憲兵部。1928年進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次年加入中央教導隊。畢業後任第壹師第壹團隊長、連長。1932赴上海增援抗日十九路軍。1933年冬,晉升團長。1937年參加淞滬會戰,隨87師圍攻上海日軍陣地,死傷大量日軍,出任該師259旅旅長。10月,165438+被勒令離開上海。後來在鎮江任戒嚴司令。65438年2月,參加南京保衛戰,保衛中華門右翼陣地。9日,日軍猛攻光華門、通濟門、雨花臺。10下午,第九師團部分日軍沖進光華門,占領了沿街房屋。經過8個多小時的浴血奮戰,奈率領部隊和該師261旅消滅了入城日軍。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易安華和261旅參謀長倪等官兵在戰鬥中英勇犧牲。他是南京保衛戰中陣亡的最高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