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及原因
(壹)不了解就業形勢和政策及就業流程。存在信息不對稱。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供需矛盾被社會公認為大學生就業難的直接原因,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畢業生的增加。2003-2007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從21.3萬人增加到495萬人,是擴招前的兩倍多。但就業崗位增加有限,年增長率為36%,而高校畢業生人數增長率保持在1.20%左右。
調查結果顯示,70.63%的學生對2008年就業形勢、政策、就業流程不了解,信息不對稱嚴重影響畢業生擇業就業。在校學生大多沒有意識到就業的增長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工作崗位的增長速度,忽視了了解就業形勢、政策、就業流程的重要性。他們只是專心努力學習,熱衷考證或者忙於各種社團活動,豐富自己的心智和閱歷,卻在實際就業的供需矛盾面前束手無策。許多大學生在畢業前夕選擇工作和就業時,因為這些忽視而走了許多彎路。
(二)就業信息不及時。
另壹個問題是用人單位發布招聘信息缺乏時效性,大學生無法及時獲取相應信息,大學生發布了就業信息但用人單位由於種種原因沒有獲取。這兩種情況造成了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單位招不到人,延長了大學生和用人單位相互尋找的過程。
調查顯示,58.73%的學生主要通過人才交流市場找工作,渠道有限,因為人才交流市場開放的時間和地點有限,不能完全滿足大學生就業信息的篩選。所以信息渠道的限制導致信息獲取的不及時。
(C)對自身能力認識不足,所學知識與實際要求不符。
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的同時,用人單位找材料也很普遍。我國教育體制多年來壹直是按照壹種模式培養人才,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不註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大學生專業知識紮實,但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禮儀和法律觀念。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有50.8%的人對自己的能力不是很了解,能力的不足與實際就業情況有關。盲目就業是對人力資源的誤用,造成人才的浪費。壹個人只有通過自我評價,才能正確、深刻地認識自己,才能對就業做出最佳選擇,才能在合適的工作崗位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這是大學生就業的最終目的。
(D)缺乏職業規劃
調查結果顯示,61.91%的學生“不知道”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70.64%的學生“對個人職業生涯有壹些規劃,但並不完整”,這說明很多學生對職業規劃不夠重視。所以職業目標的制定不夠合理。
本文調查了案例院校畢業生看待當前就業困難的原因。結果顯示,案例院校畢業生認為當前就業難的首要原因是缺乏實踐技能和經驗,其次是就業人數過多,第三是信息不對稱。至於職業規劃,更多的人忽視了它在就業過程中的重要指導作用,94.5%的學生沒有詳細、科學的規劃。職業目標的制定是壹個需要從大學生的個人價值觀來分析和考慮的問題。在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非常時期,壹些大學生往往壹畢業就面臨失業。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合理的職業規劃,將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到他們畢業後的規劃和未來的前景,從而避免大學畢業生在盲目求職的過程中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資源浪費。
(E)期望與實際情況不符。
大學生不擅長做事,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脫節,還存在就業後穩定性差、離職率高等問題。大部分大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精神,薪資期望高於社會現實水平。他們不願意從基層做起,寧願等待,只選擇去發達地區和高薪部門工作,而不願意去偏遠地區工作;人際溝通能力差,團隊協作能力不足,“沒有工作”造成人力資源浪費。
很多大學生只關註“三大”(大城市、大企業、大機構)和“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調查顯示,35.71%的學生理想就業單位是國家機關,48.45438+0%的學生理想或預期職業是管理類。這是大學生對就業真實情況不了解的反映,77.78%的學生不願意到偏遠基層工作。這些選擇局限於個人理想的職業目標,缺乏對實際就業情況的了解,存在理想發展方向與實際不符的問題,導致實際選擇的盲目性和優柔寡斷,不利於就業目標的實現。
(6)就業盲目追求穩定和高收入。
大學生正處於從依賴到獨立、從學生到社會角色的轉型期。他們對社會生活表現出強烈的熱情和好奇心,缺乏理性思考和理性規劃。在這種氛圍下,大學生的求職心態趨於“現實”。這種“現實主義”表現在,薪酬的高低、待遇的好壞成為選擇工作的首要標準,很少考慮自己的理想、興趣、特長、優勢、潛力等自身條件。這在壹定程度上肯定會影響大學生對未來職業的選擇和未來人生發展的導向。
35.71%的學生理想的就業單位是國家機關,22.22%的學生期望薪資在1500-2000元之間,這與當前大學生就業市場的薪資標準明顯不符。在就業中片面追求穩定和高收入,而不考慮自身能力限制和經驗不足帶來的不利影響,勢必會在求職過程中造成挫敗感。
二、大學生應對就業困難可以采取的措施
(壹)提高對現行就業政策的認識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大學生就業制度經歷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大學生就業制度和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大學生就業制度。目前大學生就業是國家在就業政策的指導下對畢業生進行宏觀調控,就業方式完全自主,從而培育、發展和完善人才勞動力市場,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大學生學習後,要積極研究當前的就業政策和就業流程,調查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發生了哪些變化,根據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發展方向,從個人素質條件出發,註重培養,達到用人單位的標準;同時,根據個人需求和社會需求,揚長避短,合理選擇和決策,順利就業,或者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選擇合適的時機自主創業。
(2)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就業心態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壹半。鑒於大學畢業這個具體轉折點的具體困難,大學生要從學生到專業人士的角色轉變,這是人生非常關鍵的壹步。
1.轉變就業觀念
大學生階段是壹個人的人生價值觀基本定型的時期,也是擇業觀念開始形成的時期。擇業觀是大學生選擇未來人生道路的風向標,其確立合理與否將直接決定大學生在擇業和就業過程中的心理狀態。
大學生擇業應遵循現實性原則,包括兩個方面:壹是外部職業環境的現實性;二是個人能力素質的現實。首先考慮社會需求,把社會需求作為個人擇業的首要依據;壹些大學生不願意去需要大量人才的偏遠地區或經濟發展緩慢的地區,而寧願留在大中城市做最基礎的工作,這甚至影響到個人的發展前景,忽視了社會需求。
大學生初入社會,壹方面不能過分強調個人的職業理想和興趣,而應該把職業理想提升到壹個更高的層次;另壹方面,在選擇工作時,要充分考慮個人的工作潛力和性格特點,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其獨特作用。
2.調整就業心態,適應社會角色的轉變。
“社會角色”是指人們與其社會地位和身份相壹致的壹套權利和義務的規範和行為模式。它是人們對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的預期,它構成了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的基礎。大學生應盡快適應新角色,正確認識自己的定位,擺正自己的位置,積極與外界保持協調,度過心理不適期。
面對“就業難”的現狀,大學生應從自身做起,積極尋找對策。首先是調整心態,在校學習期間增強興趣的廣度,善於控制和調節負面情緒,培養自覺性、果斷性、自制力和韌勁,誠實坦率,謙虛謹慎,將擇業觀念與人生目標掛鉤。
(3)註重自身素質的培養。提高就業競爭力
1.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
良好的職業素質是大學生成功就業的基礎,也是通往理想彼岸的通行證。主要表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人格和職業情感上。大學生要把人生理想和職業理想結合起來,在大學期間不斷加強適應能力,培養良好的習慣,知法守法,公平公正,具有團結協作,互助友愛的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是職業活動的基礎,遠比精通業務重要。大學生應以職業道德修養為基礎進行初步的自我完善。
大學生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通過自我教育、自我修養、自我鍛煉、自我改造,逐步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素質。
2.提倡“終身學習”,盡量彌補自己的不足。
大學生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畢業後不繼續學習很難成為高層次人才。當前,面對知識快速增加和快速老化的雙重壓力,只有大學後不斷接受繼續教育和學習,儲存更多的能量,補充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新信息,才能適應科技的快速發展。
大學生踏上工作崗位,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新學習的開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勞動力流動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勞動者需要接受持續的教育和培訓,以提高他們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大學生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不斷學習新的專業知識。
大學生不應該滿足於現有的知識。壹個人擁有的知識和技術越多,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就越強,克服困難的方法就越多。要及時了解本專業或相關領域發展的最新成果,並在實踐中努力借鑒和應用,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開創職業的新天地,為自己的職業發展鋪路。
(2)提高職業技能。
職業操作技能是從事各種職業的基本要求,有了知識和技能,妳總能用自己的力量創造成功。任何工作都是由壹定的專業操作技能連接起來的,基本操作技能熟練,說明從事某項工作有基本要求,這是大學生參加各種工作的基礎。
(3)掌握職業生活技能
職業生活技能是壹個復雜的社會現象,包括如何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如何解除職業生活中的各種煩惱,如何更好的與人相處等等。首先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誠實守信,尊重他人,謙虛大方,不卑不亢。其次,要培養科學的工作方式,有計劃地安排工作,用心完成每壹項工作,不斷提高工作效率,進行合理的時間管理。最後,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善於傾聽,掌握溝通方法。
低調進入就業市場。
大學生在工作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上存在短板,擇業時要充分考慮各種短板,正視其中的艱辛和挫折,調整就業預期,以適應社會的實際需求。
大學生第壹次要根據社會需求來設計自己的職業目標。大學畢業生要充分認識到社會的需求是個人才能充分發揮的條件和基礎,科學分析就業形勢和自身特點,冷靜妥善處理擇業過程中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個人與他人的關系。
擺正自己的位置是大學生主動就業的基本要求。大學生實踐經驗少,工作前需要學習。大學生不要給自己定太高的起點,要在基礎工作崗位上發掘自己的潛力。
有能力的大學生可以在個人興趣和能力的基礎上,投身於當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熱潮中,走出自己的壹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