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讀《殺死壹只知更鳥》,談談人性的盲點。

讀《殺死壹只知更鳥》,談談人性的盲點。

前段時間,甘肅壹名19歲的女孩在圍觀群眾的歡呼和鼓勵下,從近30米高的樓上跳下。年輕的生命戛然而止,如火的青春消失,留下的是家人的悲痛和社會對看客的冷漠。看了新聞,我就在想,這應該是什麽樣的人,他們的心會有多壞,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這幾天看美國文學名著《殺死壹只知更鳥》,看壹段描寫壹群暴徒試圖襲擊監獄,卻被壹個天真的小女孩影響而退縮的故事,我深深體會到人性的復雜,不是簡單的壹個標簽就能定義的。

《殺死壹只知更鳥》講述了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種族歧視依然嚴重的情況下,白人律師阿迪克斯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和個人安危,堅持為壹名被指控強奸白人女性的黑人男子辯護的故事。這本書在英美影響很大。是美國圖書館借閱率最高的書,也是英國青少年最喜歡的小說之壹。1962還被拍成了電影,演律師主角,拿了奧斯卡。

哈柏·李壹生只寫了壹部小說。用她自己的話說,這輩子完成這樣壹部作品就夠了。書中“我”的名字叫Scoot,是壹個律師的女兒。故事開始的時候,我才七歲,剛上小學。書中內容精彩紛呈,深刻揭示了大蕭條時期美國的大量現實和社會問題,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壹個小插曲。

那是被指控的黑人在審判前被轉移到鎮上的監獄。鎮上的種族主義者會制造麻煩。阿提克斯提前知道了這個信息,在監獄門口守了壹夜。酷跑的哥哥不放心父親,半夜和她偷偷溜出家門,看看情況。當他們到達時,剛好看到壹大群人開車經過,在監獄門口與阿提克斯談判。酷跑不知道情況壹觸即發,那群人隨時都可能惹怒父親。他們以為他們是父親的朋友,就沖了過去。

氣氛沒有酷跑那麽友好,她四處張望,想找個熟悉的人打破尷尬的局面。最後,她找到了她的壹個同學的父親坎寧安先生,和他聊了聊,說她打了他兒子,但又成了朋友,邀請他回家吃飯。看到坎寧安對這個話題不感興趣,就和他聊起了“財產有限繼承”的制度,這是阿提克斯幫助坎寧安的壹個案例。Scoot說這個系統很可怕,但是Attix會努力幫他壹起應對。

坎寧安先生蹲下身子,抱住酷跑的肩膀,說要把她的問候帶回去,然後和搗亂分子壹起撤退了。壹場差點流血的悲劇就這樣被消除了。

第二天,當Scoot意識到發生了什麽事時,他憤怒地說,他以為Cunningham先生是朋友,但他原來是個壞人,差點殺了Attix。

這和我們小時候看電視的思維是壹樣的。那時候我們總是要搞清楚劇中的角色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壞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閱歷的增長,我漸漸明白,這個社會並不是我想象中的非黑即白。即使是同壹個人,這壹刻也可能是好人,另壹刻也可能是壞人;妳可以在自己面前做個好人,在別人面前做個壞人。“復雜”是這個社會的本質。

坎寧安就是這樣的人。當時正值二戰前的大蕭條時期。作為壹個白人社會底層的農民,雖然很窮,但坎寧安壹家從來沒有拿過別人的東西,也沒有虧欠過誰。阿迪克斯免費幫坎寧安先生咨詢律師,坎寧安拿走他地裏的特產作為報酬,送出去的農產品價值超過了律師費。

“坎寧安是昨晚的暴徒之壹,但他仍然是壹個人。在南方的任何壹個小鎮,每壹個暴徒都是由妳認識的人組成的——這讓他們看起來很有傳奇色彩。”半個天使半個魔鬼,每個人都有兩面性。留在監獄裏的罪犯,很可能就是之前每天熱情招呼妳的那個人。

更不傳奇的是,“壹個八歲的小女孩喚醒了他們的良知。”不僅如此,酷跑還贏得了他們的尊重。後來,當黑人受到審判時,坎寧安的人投了無罪票。雖然這並沒有改變最終的結果,但也把原本幾分鐘就可以下結論的判決延長了幾個小時。

所以很難給坎寧安這樣的人貼上標簽。如果說它有壹個知恩圖報的淳樸農民,它可以僅僅因為看某人為黑人辯護不順眼就去監獄鬧事;如果他是壹個徹頭徹尾的種族主義者,他可以因為壹個小女孩的天真,成為鎮上為數不多的願意為黑人說話的人。

或許用阿特克斯的話來說更合適:“他只是和我們其他人壹樣有自己的盲點。”

是的,這是壹個盲點。我們身邊的每個人,包括我們自己,都會有這個性格盲點。其實在心理學上,對於為什麽會出現盲點,有很多科學的解釋。比如有壹個術語叫路西法效應,說的是善惡之間只有壹條細細的紅線,好人也可能在社會情境的影響下變成惡魔。

這種效果源於壹個著名的監獄實驗:將身心健康的大學生隨機分為獄卒和囚犯兩組,然後置於模擬監獄環境中。實驗開始後,被試強烈感受到角色規範的影響,並試圖扮演既定角色。第六天,原本單純的大學生已經變成了殘忍無情的獄卒,精神崩潰的囚犯。因為情況變得太現實了,原定兩周的實驗不得不終止。

還有壹個關於冷漠的故事,相信妳在大量的書籍或故事裏都讀過。這是壹個發生在紐約的真實案例:半小時內,38名在皇後區受人尊敬的守法公民目睹了兇手在元秋三次追逐並刺殺同壹個女人。有兩次,他們制造的噪音和臥室裏突然亮起來的燈光讓兇手驚訝地停下腳步,但每次他都回去,找到她並暗殺了她。整個過程沒有人報警。

無論是好人變成壞人,還是守法有道德的公民變得冷漠,在形勢的影響下都出現了盲點。也許他們本質上不是這樣的人,甚至不是壹個高尚的人,但總有各種我們知道或不知道的機制影響著判斷和選擇,有時會做出非常不理智的事情。

回到女生跳樓,路人起哄的事件,還有老人摔倒扶不扶之類的類似事件。雖然不是孤例,但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愛。有徒手接住從樓上掉下的孩子的絕望快遞小哥,有在醫院配合齊心給車讓路急救的司機,還有成千上萬的網友在網上傳遞愛心。那壹刻,所有人都變成了善良的天使,成為了那個願意為這個社會貢獻壹份愛心的人。或許其中壹個就是這圍觀者中的冷漠人群。

但不代表因為盲點就可以原諒或者魯莽行事。每個人還是應該為自己的不理智付出代價,承受相應的懲罰。只有了解情境對人的思想和行動的影響,我們才有機會有效地引導和發揚善良的力量。

我仍然喜歡《殺死壹只知更鳥》這個標題的寓意:“知更鳥只會對人唱歌,不會做壞事。它們不吃人家花園裏的花、水果和蔬菜,也不在玉米倉裏築巢。他們只是熱情地為我們歌唱。記住,殺死壹只知更鳥是壹種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