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崗前,她在霞浦糧管所做助理會計。雖然安逸的工作和穩定的收入給了她安穩的生活,但她始終無法抗拒自己要出去闖壹闖的決心,只是因為她比別人更了解自己內心的想法:安逸的生活並不能給自己帶來幸福;反而時間長了會抹殺自己的創業精神。雖然壹個殘疾人創業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艱辛,但她相信,只要永不放棄,成功就在前方。黃帶著夢想,堅定地走上了創業之路,用不屈不撓的態度向世人證明,殘疾人也可以創業成功。她用堅實的足跡踏平了崎嶇的地形,用勇敢的心劈開了許多荊棘,最終讓創業之花沿著足跡悄然綻放。
第壹次創業:打消顧慮,開辦私立幼兒園
1992,黃被公司辭退。剛下崗的時候,她覺得自己的人生失去了方向,很迷茫,不知道該怎麽辦。當時在南昌工作的同學梅珍回家,建議她開個幼兒園。聽了黃的這個建議,大吃壹驚。原來她以為幼兒園只有* * *才能開。私人也可以開嗎?帶著疑慮,黃來到南昌,參觀了梅珍介紹的壹所幼兒園。參觀結束後,她深感辦幼兒園是壹個很有前途的職業,特別感謝梅珍給她提供了這麽好的創業信息。
1994年8月,黃決定利用父母在東圃修建的壹棟三層樓房開辦幼兒園。然而,她的丈夫堅決反對這個決定。畢竟開幼兒園責任太大,孩子太小。如果出了問題,那就太可怕了。黃的父母也反對她的決定。沒有啟動資金,黃是在她叔叔的支持下得到鼓勵的。看到女兒的決心,黃的父母終於轉而支持她。
當時東圃是新開發的小區,到處都在蓋房子,路也不好走。為了不影響招生,她挨家挨戶調查。到開學時,幼兒園終於接收了16個孩子,請了壹個能吃苦、好學的姑娘當老師。起初,因為殘疾的緣故,收到了黃許多冷冷的話語,但這些冷冷的話語並沒有挫傷她的熱情,反而鼓勵她繼續前進。16孩子被分成兩個班。黃的班上有壹個叫的男孩,他的爺爺是壹位退休教師。每次放學後,畢慧都被他的祖父接走。壹天,畢先生對黃說:“黃先生,我這兩天早來接人,卻站在門外聽您講課。妳真的很好,將來會成為壹名優秀的老師。”黃被畢老師的話鼓舞了,她暗下決心壹定要做得更好。
經過壹年的努力,幼兒園已經有60多個孩子了。為了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黃虛心向幼教老前輩們學習,還參加了市裏舉辦的首屆幼兒教師培訓班。於是在那個七月,她每天頂著烈日騎著自行車從東圃到二中,而且是五公裏,加四十步。對於黃來說,那還是災難性的7月:父親突發腦溢血住進了醫院,每天上課前都要去探望;母親必須同時照顧妻子和孫女。為了讓媽媽休息,晚上她和哥哥輪流照顧爸爸。然而,在這種情況下,黃仍然沒有放棄學習,並順利取得了幼師證和園長證。
遭遇不幸:父母和孩子的支持成為精神安慰
在黃的精心經營下,幼兒園逐漸得到家長的認可,入園幼兒達到300人,於是她又租了壹棟樓。但是成功的喜悅並沒有持續多久。黃覺得的事業不僅要更大,還要更好。她決定減少學生人數,退掉租來的樓房,重新裝修自己的房子。每個班都是按照國標招生,以求精致。
不久,黃經歷了她生命中的另壹個打擊——與丈夫離婚。雖然當時事業不是很成功,但她還是爭取到了女兒的撫養權,背負了幾萬元的債務。那時候她的想法變得很簡單,把幼兒園辦好,把女兒養大,把債還清。
在這最痛苦絕望的日子裏,黃總會讀壹些勵誌的文章,聽聽音樂。家人朋友的鼓勵也給了她極大的精神安慰。“幼兒園的發展很穩定,很多孩子畢業後還和我們保持聯系。”這讓她感到很欣慰。
當時幼兒園裏有個叫笑笑的孩子。因為父母工作忙,想送她去外婆家附近的幼兒園,但是曉曉天天在外婆家哭,吵著要去黃老師的幼兒園。奶奶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不能接送。曉曉的父母找到黃商量對策,黃當即決定接送曉曉上學。“那時候,我剛買了壹輛女式滑板車。壹天,在接曉曉上學的路上,下起了傾盆大雨。我把雨衣給了她,以免淋濕,露出微笑。當時5歲的笑著說:‘老師,我長大了送妳壹架飛機。飛機很快,妳會在下雨前到家的!”那壹刻,覺得黃再多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學習充電:壹個語言障礙兒童的康復讓她充滿信心。
後來的壹件事讓黃對的感受更深了。壹天早上,壹個阿姨領著壹個5歲的小男孩去找她。“妳是導演嗎?”話還沒說完,姨媽的眼淚就掉下來了,黃趕緊扶著對方坐下。“阿姨,慢慢來,別著急。”原來這個阿姨的孫子叫劉從安,五歲了還不會說話。大家都懷疑他是聾啞人,幾個幼兒園都不會收。我聽說黃是個好人,幼兒園也不錯,所以我姑姑來求她收下這個可憐的孩子。“阿姨,妳放心,我會收下妳孫子的。”黃堅定的回答讓阿姨瞬間淚流滿面。隨即,黃從姑姑那裏了解了更多關於劉從安的情況,把他放到了何老師的班裏,這個班已經在幼兒園幹了四年了。但劉聰安剛壹入園,就有兩位家長主動提出要把孩子轉學,因為怕劉聰安影響孩子的成長。黃隨後找到兩位家長,與他們溝通,講道理,動之以情,釋之以憂,堅定地表示,即使孩子轉學,他也不會放棄孩子。最後家長也表示支持。
為此,黃和何老師專門為劉從安制定了教案。好事多磨。半年後,劉從安開口了,但語言仍缺乏連貫性。這樣的進步讓他們對劉從安的康復更加有信心。公園裏壹年壹度的“六壹”匯報演出,老師們讓劉從安參加兩個節目,壹個是跳舞,壹個是唱歌。這壹年來,孩子的變化讓全園的家長都很驚訝。劉從安的奶奶在壹旁看著,擦著幸福的眼淚。
劉從安事件讓黃依平覺得自己要不斷充電,提高教學能力。當她得知父母朋友的女兒楊老師在上海從事智障兒童學前教育並取得巨大成功時,她當即決定利用暑假向上海的老師們學習。當黃來到上海時,第壹次看到了壹群特殊的孩子。這些孩子都是由成年人帶領的,因為他們患有自閉癥,有學習困難。黃以前從來沒有聽過“自閉癥”這個詞,用來治療自閉癥的ABA教學和TEACCH教學方法也讓她大開眼界,受益匪淺。更讓她感動的是帶孩子來上課的家長:有的孩子媽媽為了陪孩子在機構上課,做好了工作,放棄了事業;有壹個孩子的奶奶是大學教授,要換幾次火車,花壹個小時才能把孩子帶去上課。
再次創業:開壹家自閉癥康復教育中心
從上海回來後,黃的心情久久沒有平靜。她決定開壹家自閉癥康復教育中心。恰巧在上海從事特殊教育六年的鄧老師,此時回到宜春。在她那裏,黃接觸並認識了壹些自閉癥兒童的家長,並給他們免費上課。讓她感到難過的是,壹些家長不願意接受孩子患有自閉癥的事實,錯過了孩子的最佳恢復期。
經過半年的籌備,這個康復教育發展中心終於成立了,招收3-12歲以下的自閉癥、智障、肢體殘疾兒童。經過康復教育和智育,大部分智障兒童進入普通小學或特殊教育學校接受義務教育。如果他們確實不能進入小學或特殊教育學校,中心將繼續為他們提供職業康復教育,讓他們掌握壹門輔助就業的技能,讓他們的孩子更好地接觸社會;在老師的教育和家長的監督下輔助就業,讓他們有基本的生活來源,解決特殊兒童家庭的後顧之憂,為孩子搭建幸福的橋梁。該中心自正式開課以來,受到了家長的好評。
黃告訴記者,其實每個自閉癥孩子的父母背後都有壹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小楊洋3歲時被發現患有自閉癥。他的母親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事實,離開了楊洋。盡管年邁多病,楊洋的祖母還是把楊洋帶到了6歲。在此期間,她的親戚朋友都勸她放棄楊洋,但她每次都說只要有壹線希望,就要堅持下去。這是壹種生活。每次看到這個堅強的奶奶送孫子去上課,大家都發自內心的尊敬她。幾位65,438+02歲孩子的家長看到中心的老師很辛苦,主動提出讓3-5歲的孩子先接受認知和感官訓練,讓這些孩子不至於錯過最佳的康復教育期,這深深打動了黃。壹位父親為了兒子上課方便,在中心租了壹套房子。
* * *成就夢想,夢想點亮永恒。我們有理由相信,黃的創業之路會越走越寬,最終會成為壹條致富之路。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殘疾人和有決心的人湧現出來,投身於創業的世界,為這個世界增添壹抹色彩和愛心。
兒童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