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10抓住機遇成功的名人故事。

10抓住機遇成功的名人故事。

機會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當機遇敲門的時候,如果妳猶豫著起身開門,它就會敲別人的門。在人生的道路上,會有很多十字路口,很多選擇。選對了,就離成功不遠了。以下是我帶來的10名人故事,希望對妳有幫助。

1,千萬富翁靠“火炮戰術”炸出來

10年前,壹家名為“壹加壹”的服裝店在廣州悄然誕生,老板是20歲的陳展鴻。

10年後,“壹加壹”從家庭服裝作坊發展成為服裝設計公司,隨後成立了“壹加壹”實業有限公司。10期間,陳展鴻從個體戶變成了擁有20多家企業的大老板,資產上千萬,僅出口服裝壹項,壹年就賺了約15萬美元。

如此快速顯著的發展,除了天時、地利、人和之外,高超的市場操縱技巧也不容小覷。

“壹加壹”行業包括服裝、電器、鞋類、餐飲等。,但服裝是大頭,服裝收入占總收入的80%。服裝款式和面料的更新是以季節和月份為基礎的。如何在快速的交替中,保持準市場的脈搏,是非常重要的。陳展鴻說,他采用的是“排槍戰術”,即每設計壹件新穎的服裝,都要在市場上放壹排“頂槍”,試探市場需求,再根據第壹排槍的轟動效應決定第二、第三批的量。

“壹加壹”的好處在於,它以壹種可控的方式轟炸市場,每壹款新產品投入市場總是有空間的。永遠不要“轟炸”太多,適可而止就好。陳展鴻的想法是,顧客買東西就像吃飯壹樣。如果某樣東西壹下子吃得太飽,他們就會對它感到厭煩,不再對它感興趣。

產品是壹次性的,但商標是長期的。如果厭倦了“壹加壹”的商標,以後就很難打開市場了。所以,每壹個新產品賣得最好的時候,下壹個新品種就成熟了。這樣,妳就可以不斷地用“快”和“新”轟炸市場。

為了保證“壹加壹”產品的“快”和“新”的特點,陳展鴻非常重視信息,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信息轉化為產品,抓住服裝的“潮頭”。目前“壹加壹”西裝的款式多達20種。“快”和“新”並不壹定能贏得市場。市場的真正主人是客戶。只有贏得客戶,才能贏得市場,才能保證“景氣”。

於是,“壹加壹”推出了“量身定制”和“終身保修”的方式。海外訪客、已婚客戶和壹些身材特殊的客戶可以去“壹加壹”量身定制高檔西裝。壹般介紹“壹加壹”“量身定做”“終身保修”的方法。海外訪客、已婚客戶和壹些身材特殊的客戶可以去“壹加壹”量身定制高檔西裝。凡是在“壹加壹”買西裝的,還可以有“終身保修”,胖不合身的西裝也可以修改合身。這家專做西裝的“壹加壹”服裝店從壹家擴張到了七家,還是滿足不了需求。

2.壹個打雜的年薪50萬。

他是個失敗者,是個騙子,是商場上的逃兵。沒有人把他當回事,因為他沒有條件和別人競爭。那麽,蘇宏達是如何出人頭地,在成功的道路上與身邊的同行相比遙遙領先,並使公司年收入超過50萬元的呢?去年蘇宏達並不少見。35歲時,他還是壹家工廠的雜工。他每月的收入只能養活壹家三口,他需要他的妻子為別人做壹些零活來幫助彌補家庭。35歲是HTC人生的轉折點。有壹天,他路過家附近的壹家房產中介,發現裏面的工作人員在打瞌睡。雖然當時賣樓比較忙,但恰好只有房地產公司冷清,門口貼的建材少之又少,還附有公司的轉讓消息。HTC突然靈機壹動,認為這是壹個難得的機會。雖然他沒有足夠的錢去做壹些小生意,但是他的嶽母有很多積蓄,所以他決定和她商量壹下。他創業的時候把客戶介紹費降到最低,只拿壹半的提成。

此外,他采取“死纏爛打”的政策,不怕白費口舌,不斷為上門的客戶介紹適合的房子。不到最後壹刻,對方終於找到自己理想的房子,他絕不會輕易放棄。很多客戶來房地產公司買房,心裏卻沒有什麽想法。如果業務員懂得把握自己的心理弱點,真心實意為客戶服務,客戶自然會依賴妳,不會去其他房地產公司買。

3.借雞下蛋

在現代經濟活動中,當自身經濟實力不足時,就想發展事業。很多人也會借錢,投資生產,把錢賺回來,發展自己的實力。這種經營策略也叫“負債經營,沒錢走遍天下。”但是,在大家都知道借雞下蛋的今天,“雞”就沒那麽好借了,要講究很多技巧。給人以“信”字,是借雞術中的治本之策。

在廣州,擁有數百萬資產的民營企業家嶽亞賢,當年家裏窮得壹塌糊塗。36塊錢的工資就看他幹不幹了,別說脫貧,連謀生都難。他決心幹壹番事業。想到鄰居潘阿姨在香港有幾個兒子,我就找她借錢。開始借10元,承諾壹周後還,但他根本不碰錢,只是鎖在箱子裏,到期按時還。過了壹個月,他向潘阿姨借了20塊錢,她決定還。他不需要,原來的錢以更高的利息退還。壹次次的借,壹次次的還,半年過去了,我真的沒有用過壹點借的錢。當潘阿姨連連稱贊她“值得信賴”時,嶽亞仙告訴了她開“方便居民生活的小店”的想法和困難。潘阿姨真的很開朗,笑著安慰他:“放心吧,亞賢要開店,借妳壹萬塊沒問題。”就這樣,嶽亞賢用良好的“口碑”籌集到了風險投資。錢是投資創業的硬資本。對於沒錢或者財力不足的人來說,只要能借到錢,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中國銀行有超過2000億的個人存款。如果妳是壹個有信譽的商人,妳就永遠不用擔心缺錢。

4.騰訊

馬花藤,這個名字妳可能很陌生,但妳壹定很熟悉網上那個小企鵝戴紅領巾的QQ形象。它改變了億萬人的交流習慣,創造了網絡時代的文化,並帶來了新的盈利模式。QQ的孕育者是馬花藤。

1984年隨父母從海南來深的馬,以前很喜歡天文,但畢竟有點遠。當電腦這壹刻出現在他面前的時候,他的生命中有了壹個新的主人。在深圳大學學習計算機科學時,馬的計算機技能給老師和同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僅是各種病毒的“克星”,也為學校的PC維護帶來了很好的解決方案。同時還經常搞壹些鎖硬盤的惡作劇,讓學校機房管理員哭笑不得。

1993從深圳大學畢業後,馬進入深圳潤迅公司,開始從事軟件工程師工作。1997,馬第壹次見到ICQ。壹見面,他就被它無窮的魅力所吸引,馬上註冊了壹個號。但用了壹段時間後,他覺得英文界面的ICQ要在中國用戶中普及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於是他想,我能不能做壹個類似ICQ的中文版工具?

1998 11 10月,馬與同學張誌東合作,註冊了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決定開發壹款中文ICQ軟件。從此,他踏上了創業之旅。

和其他剛剛創業的互聯網公司壹樣,資金和技術是騰訊最大的問題。“首先是資金不足,資金跟不上軟件。”1 ' 1999年初,騰訊開發了第壹款具有中國味道的ICQ,即騰訊QQ,受到用戶的歡迎。馬在資金陷入困境時,萌生了出售QQ的想法,先後與四家公司洽談,均以失敗告終。馬不得不四處去籌錢。1999下半年,從美國到中國,互聯網開始升溫。受老友丁磊海外融資的啟發,馬帶著壹份修改了6次、20多頁的商業計劃書,開始尋找國外風險投資。最後,他遇到了IDG和PCCW,他們給了QQ 220萬美元的投資。從此開始了新壹輪的創業。截至2004年9月,騰訊QQ註冊用戶總數為3。55億,活躍用戶數1。654.38+09億,同時在線QQ遊戲730萬,同時在線QQ遊戲78萬,成為國內最大的休閑遊戲入口。

馬花藤的成功歸因於他的好運氣。馬花藤總結說,正是對QQ的專註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他是壹個敬業的人”,幾乎所有業內合作夥伴提到這個34歲的老板都會用“專註”這個詞。五年來,騰訊壹直在做,也只做QQ服務的完善和規範工作,是國內唯壹專註於在線即時通訊的公司。

馬花藤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在網上。他上網只有壹個目的,在互聯網的角落裏發掘新的商機。QQ秀是他在網上找的壹塊肥肉。偶然間,馬發現推出了壹項打扮頭像的服務。馬覺得很有意思,就從韓國學了那套東西,搬到QQ上推廣。同時,他找到壹些著名的手機和服裝公司,如諾基亞和耐克,並要求他們通過QQ秀用戶下載他們的最新產品。QQ秀上有這些公司帶來的服裝設計、手機等各種產品,很快風靡了Q族的世界,而騰訊在QQ秀的服裝和配飾上沒有花任何“錢”。

馬表示,目前這項業務的增長非常快,已經有超過40%的用戶嘗試購買。馬算了壹下,如果每個用戶願意花1 ~ 2元,光是QQ秀的收入就不可想象。馬的獨特眼光又壹次為騰訊賺到了錢。2004年前三個季度,騰訊的利潤達到3。28億元。

馬的經營理念是:“問自己三個問題”。

提問:妳只是擅長這個新領域嗎?他的競爭對手大多對業務、利潤、資本感興趣,但不壹定要能抓住客戶的真實需求;馬卻憑借著對線上市場模糊但頗有預見性的認識,以近乎偏執的興趣和近乎狂熱的工作熱情搭起架子,堅定地堅持以技術為核心的公司理念,專註於技術開發和質量提升,當然可以勝過他的競爭對手。

第二個問題:如果不做,用戶會損失什麽嗎?做軟件工程師的經歷讓馬明白,開發軟件的好處在於實用,而不是編劇的自娛自樂:“其實我只是壹個很熱愛網絡生活的人,明白網迷最需要什麽,所以我開發對自己和他們最有用的東西,僅此而已。”

三個問題:如果妳做了,妳能在這個新項目中保持多大的競爭優勢?1999下半年,騰訊在網絡尋呼系統市場越做越大,找到了壹大桶金銀氣。然而,它也面臨著重大的選擇:壹方面,尋呼業正在衰落;另壹方面,騰訊的QQ用戶數已經達到1萬,而且還在快速增長。早先,QQ只是作為公司的壹個副產品而存在,馬對QQ所蘊含的巨大市場價值並沒有足夠的認識。此外,無論是技術上還是財務上,他都不確定自己能維持多少競爭優勢。當時騰訊采取的策略是“三管齊下?:-繼續鞏固傳統網絡尋呼系統帶來的超額利潤;另壹方面,更專註於QQ功能的完善和新版本的開發;另壹方面,尋求風險投資的支持。事實證明,這樣的策略是正確的。

5.從流浪漢到百萬富翁

馮誌久曾經是壹個流浪漢,四處流浪,雖然經歷了艱辛,但壹貧如洗。1990年,馮誌久跟隨百萬淘金者來到珠三角,卻發現早已人滿為患。他想在工廠工作,但工廠拒絕接受他,因為他的年齡和缺乏技能。馮誌久無聊,就在廠區裏轉悠,看見工人們下班後拿著飯盒跑到街上的小店,也看見街上饑腸轆轆的流浪漢。當他轉過頭,為什麽不開個小店給農民工吃呢?

於是,他橫下心來,租了壹間民房當廚房,每天中午和晚上各占兩桶糧食,賣給無家可歸的人。壹天下來,他可以賺30元。很快,他湊了37000元,在廣州黃埔大道租了壹個5平米的店,領了執照,放鞭炮,開了壹家快餐店。馮誌久的小飯館壹開張,就像鮮花吸引蝴蝶壹樣吸引了許多顧客。他做生意的主要訣竅是低收費。當時廣州的餐廳快餐最低2元,卻是1元。1元錢誰不來吃飯!馮誌久辛辛苦苦幹了壹個月,結賬後除了開銷就賺了2000塊。後來他加了桌子凳子,雇了臨時工,擴大了門面,每天早餐賣粉,晚餐賣飯,都是壹元錢。

這樣每天都有500多個客戶,至少高達1000。他賺錢的秘訣在於薄利多銷。每份1元的食物其實不掙錢,但是用心良苦,也能掙幾分錢。如果每天能賣出1000份,就能賺300元,壹個月就是9000元。壹個流浪漢變得如此擅長做生意。幾年下來,馮誌久已經身價百萬。直到現在,他的快餐價格還是1元。人們稱他為“1元享財”。

6.斯坦尼夫斯基

俄羅斯著名戲劇家斯坦尼夫斯基有壹次排練壹出戲,女主角突然因故不能演出。斯坦尼夫斯基實在找不到人,只好請姐姐來演這個角色。他姐姐以前是服裝道具經理,現在突然演主角,有壹種自卑膽怯的感覺,表演極差,引起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煩躁和不滿。

有壹次,他突然停止排練,說:“這壹幕是全劇的關鍵;如果女主角還是演的那麽爛,整部劇就沒法走下去了!”這時臺下變得鴉雀無聲,他姐久久沒有說話。突然,她擡頭說:“彩排!”“壹掃之前的自卑、害羞、拘謹,表現得非常自信、真實。斯塔尼斯拉斯·富基高興地說,“我們有了壹個新的表演藝術家。”

這是壹個發人深省的故事。為什麽同壹個人差別這麽大?這就是自卑和自信的區別。

7.賺錢的魔術師

1982年,剛剛放下“青苗”和紅十字健康箱的周,還只是壹個24歲的小夥子。“赤腳醫生”失去了行醫資格,這也意味著他將回歸農民的行列。在人多地少的潮汕平原,“地裏沒金子”是人人皆知的老行話。有壹天,在家裏慌作壹團的周在鎮上喝早茶,聽說上海人愛吃蜜餞,男女老少都愛吃,不管這蜜餞腌缸裏有沒有蛆。周是壹個機動性很強的人。他背著30公斤蜜餞去上海,用70塊錢做路費。

到了上海,他提著蜜餞壹連去了好幾家食品店,得到的回答幾乎都是壹樣的:“沒有國營集體工商執照,我跟妳做不了任何生意!”那天晚上,他在南京路的屋檐下度過。守著壹大包蜜餞直發愁。壹扇門關閉,另壹扇門打開。在翌晨,壹個潮人遇到他,答應幫助他擺脫困境。這位老鄉憑著營業執照、銀行賬號和批發票,很快以168元的價格賣出了30公斤蜜餞。老鄉給了周100元現金就走了。雖然100元在當時對周來說並不是壹筆巨款,但最讓他興奮的是,同行們拿著營業執照在10分鐘內賺了68元,像魔術師壹樣賺錢。他暗暗發誓:我也要成為壹個賺錢的魔術師。

回國後,周拿到了三張營業執照:國有、集體和個體。當年5438年6月+2月,他在老家以平均每公斤0.9元的成本買了近1噸蜜餞,又去了壹趟上海。因為這次拿著各種營業執照,他的蜜餞生意特別紅火。這壹次,他凈賺1500元,是他當“赤腳醫生”的6年。

這壹成功使周更加雄心勃勃。他在老家辦了個“果脯收購站”,在上海租了間公寓。每天晚上,他根據上海蜜餞市場的銷售趨勢,讓秘書制定生產計劃,電傳到老家。同時,他每天包車從潮州到上海的長途運輸車隊中的壹個。在過去的幾年裏,周已經成為上海蜜餞市場的著名大王。

8、尋找突破口

深圳市海濱房地產有限公司成立於1987年夏,但直到1990年秋,由於體制和管理的原因,公司並沒有取得很大的成績。現任總經理馮興民接手時,公司只有5名員工,壹間辦公室,壹部電話分機,壹小塊地。面對這個攤子,他們從自己擁有的土地出發。按照國際慣例,對規劃、設計、現場管理、基建、銷售等房地產業務環節進行解剖,讓每個環節都能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到自己的項目。這樣整個房地產運營就成了壹個系統工程,公司員工專註於項目的宏觀調控,以及經濟測算、市場分析、信息收集等工作。當年收到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實現人均創匯200萬港元。公司以65萬港幣的利潤,從壹個虧損企業躍升為壹個顯著的盈利戶。

9、小老板大思維

廣州塑料軟包裝廠是壹個小型福利工廠。在工廠100多名員工中,殘疾人占54%。1986中的審計結果顯示,27萬元流動資金全部損失。他欠了40多萬的債務,已經到了破產的地步。此時,謝瑤危在旦夕。上任廠長後,他引入風險機制,逐步將車間集體承包,很快使企業扭虧為盈。1988通過招投標進行風險承包,包工頭要先交2萬元風險抵押金,這樣才能保證上交廠部的利潤每年增長7%,車間工人的收入也每年增長7%。風險機制促使承包商盡力擴大商業利潤。

由於紙箱、紙盒、塑料車間都是獨立的產品車間,包工頭可以獨立運作,這使得他們擺脫了業務部門復雜的機制,可以調度生產、供應、銷售、活業務費用,業務經營異常活躍。他們對車間的工人實行計件工作,對供銷人員實行承包任務,體現重獎重罰。壹下子調動了工人們的積極性。塑料車間6班的機器利用率從承包前的4%提高到97%。整個工廠的生產顯示出繁榮的良好跡象。三年來,風險承包的風險管理模式使全廠利潤創歷史新高,1991年。利潤38萬,是承包前的5倍。員工平均月收入比三年前增長了84%。此外,他們增加了8臺機器和設備,並還清了債務。

10,努力通向成功。

上帝幫助那些幫助他的人。所謂“帝天”,其實就是我們自身精神力量的體現。在命運的滄桑中,最能看出人的願望:風平浪靜時,輕如壹葉扁舟;風浪大的時候也會像天馬行空。張弼士,字振勛,廣東潮汕大埔人。17歲那年,家鄉鬧饑荒。他告別家人獨自逃亡,來到荷蘭巴城(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在畢業實習期間,張弼士特別註意觀察當地和國外的經濟狀況,研究什麽樣的生意容易盈利。從買賣酒發家後,他擴展到墾荒、建築、金融、運輸、采礦、商業等行業。企業全盛時期資金達七八千萬兩白銀,故有“蘇島財主”之稱。在張弼士的壹生中,張裕釀酒公司的建立和成功最能說明他創業的艱辛和成就。

張弼士於1892開始建造葡萄酒廠。他從壹開始就采取穩紮穩打的方針,著手建設原料基地。幾經周折,公司花了不少錢,終於在1906建成了124品種,面積千余畝的葡萄園。當時中國的葡萄酒生產都是手工操作,設備落後,很難和歐美的新生產技術競爭。為了提高競爭力,他重視科技,引進人才,培養人才,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

他到處找侍酒師,重金聘請。幾經周折,公司終於掌握了全套設備和關鍵技術。產品問世後,張弼士煞費苦心地開拓市場。首先,他註重提高產品的聲譽。其次,他註重研究消費者的心理,註重廣告的藝術。第三,充分利用海外華人對祖國的眷戀之情和張對南洋華僑的影響,開拓國外市場,專門提煉張裕葡萄酒的宣傳資料,供海外華僑廣泛贈送。另外,廣泛結交上層人士,獲得各方支持。最後,獨具特色的張裕葡萄酒終於吸引了國內外的目光。康有為曾為張裕公司寫過壹首詩,“輕飲張裕酒,移植鳳臺牡丹花,法華寫新句,相逢歡喜若在家”。1912年,孫中山先生親筆向張裕公司贈送“品香禮泉”四個大字。特別是在1915巴拿馬國際商品交易會上,張裕公司的白蘭地、紅酒、瓊瑤液、益壽漿榮獲金獎,“黃金白蘭地”名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