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息化工作調查報告
加強農村黨組織建設是新時期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之壹,是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的有效途徑,是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穩定、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決定性因素。抓好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是壹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工程,任重道遠。根據省委萬名幹部進萬村萬戶活動的統壹安排,根據縣委組織部的安排,我* * *局派員對張榜村情況進行了全面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1 .基本情況。
* * *村位於我縣北部。它是當地鄉鎮的壹個城中村,離縣城只有45公裏。全村面積4平方公裏,15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全村1.598人,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員440人,耕地889.5畝,其中水田793.2畝,旱地96.3畝,林地1.300畝,其中森林500畝。村民主要靠種地,主要收入來源靠打工收入。2010年,全村經濟收入16萬元,上年人均純收入2600元。村級集體經濟薄弱,尚有債務165438+萬元。
二、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1.黨員基本情況:本村農村黨支部1個,黨員43個,流動黨員13個,60歲以上11個,占26%;高中以上學生16人,占37%;黨員8人,占19%;沒有致富途徑的5人,占11.6%;富豪領袖24人,占比56%。
2.村黨支部班子:村黨支部成員總數40歲以下31人,占成員總數的33%,高中以上學歷3人,占100%。五名積極分子正在接受入黨培訓,其中兩名已經接受了兩年多的培訓。
3.村黨支部的作用:村級組織健全,按照省委五基七制的要求,建立了規範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和實際工作制度,使村裏按規矩、按程序辦事。兩委成員整體素質較高,都能在自身繁榮中發揮表率作用,認真履行職責。
第三,落實惠農政策
張榜村2010糧食種植面積795.77畝,其中早稻8.8畝,中稻777.28畝,晚稻9.69畝,油菜300畝,棉花46.2畝,小麥117.6畝,玉米20.6畝。農民應得糧食直補12407.99元,農業綜合直補48025.61元,良種補貼17048.55元。自從進了張榜村,我們很快就在村裏挨個走訪農民。通過聽、問、看等形式,深刻了解到農民對糧食補貼發放程序非常滿意。
第四,農村民生狀況
1.20xx年,該村有118戶貧困戶,涉及貧困人口383人。7戶實行了農村五保待遇,7戶實行了人口保障,9戶實行了農村低保待遇,99人實行了人口保障,9人實行了優撫,7人實行了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對象,1人實行了獨生子女待遇。所有涉及的資金都會按時直接發到農民手裏,打九折。
2.該村共有國家大中型水庫移民124人,其中原始移民34人,後續移民90人。按照國家政策,每個原移民每年600元的生活補助,以9折的形式全額發放。
3.通過調查,村民學生保障制度比較健全,村支部村委會壹直高度重視民生,惠民生,保民生。每實施壹項民生政策,他們都按照規定的程序和政策的實施嚴格要求,村民心情很好,沒有怨言。
動詞 (verb的縮寫)農業生產
1.該村屬於丘陵地貌,土地貧瘠,耕地資源相對匱乏。人均耕地不到0.5畝。大多數村民仍然沿襲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模式,以種植水稻為主。由於現有水利設施年久失修、老化,基本農田排澇灌溉困難,大面積農田面臨豐收,耕地利用率低。大面積農田只種壹季稻,基本上是為了糧食自給。雖然國家有這麽好的種糧補貼政策,但農民種糧積極性仍然不高,東幹渠以上仍有基本農田處於拋荒狀態無法灌溉排水。村民們說起種地,連連搖頭。他們給我們算了壹筆賬:種1畝壹季稻,900元可以出900斤稻谷,需要投入良種100元,化肥農藥150元,人工500元,還有20元* * 770元的水費。農民手裏剩下的不多了,所以還是有很多農民棄耕外出打工。在討論中,他們強烈呼籲上級部門要關心農村水利設施的維護。
2.全村現有森林面積1300畝,大面積荒山,森林覆蓋率不到30%,以松樹和杉樹為主。有幾棵樟樹。當地村民對林業收入沒有明確的概念。他們談論森林開發和利用的頑固。他們不願意利用外資發展和承包農民經營。他們害怕森林被承包的村民燒掉,抱著森林是給老百姓木材的想法。村民毀林現象嚴重,治理難度很大,村裏很難發揮效益。
3.村裏有三個果園,分別位於1組、6組、8組,面積約200畝。因為果園是90年代種的,品種老化,沒錢改造升級,產生不了效益。目前壹批梨園無人問津,已經承包出去的兩個果園效益較低。當地村民對果園管理非常不滿,渴望將村級投資轉化為村級支柱產業。益陽現有經濟林基地1個,面積約100畝。基地的樹長勢良好,將來是村裏的壹筆財富,但後期壹定要加強管護,防止人為破壞。
不及物動詞農民就業
全村勞動力資源837人,勞動適齡人口795人,從業人員780人,其中本地從業人員340人,外來務工人員440人,政府組織外出務工人員40人。通過中介組織走出去的20人;企業招聘80人;農民自發外出的300人;農民工主要從事第二產業,年收入654.38+0.5萬元。為了增加人們的就業機會,該村還大力招商引資。通過村支部和村委會的不懈努力,引進了兩家服裝生產企業,安排員工300人,其中聖威朗服裝成為黨員雙建雙帶基地,起到了技術培訓和就業安置的雙重作用。村裏實現了足不出戶就業。但村民自主創業的效果並不明顯。群眾雖然創業熱情很高,但缺乏可行的項目和創業資金。他們渴望政府的指導和財政支持。
七。社會事業發展
當地群眾反映,該村近年來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進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村民的住房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全村395戶,84.5%的農民住上了樓房。2010前,國家投入35000元幫助該村重建危房6戶,讓6戶困難家庭住進了新房。
2.這個村80%的農民吃上了安全衛生的自來水,40%的農民吃上了鎮自來水廠供應的自來水。
3.20xx年,數字電視光纖已通,全村98%的村民看中了有線電視或數字電視。目前只有數字電視沒有整體翻譯。人們期望觀看數字電視,但他們反對高昂的費用。
4.早在上世紀90年代,該村就實現了村組通電話。截至目前,全村92%的農民用上了固定電話或移動電話,全村建成電信基站1、聯通基站1、移動基站1,實現了通話信號無盲區全覆蓋。
5.全村14%的村民走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使用了互聯網,學會了網上查詢、發布、購物。
6.該村60%的農民擁有摩托車;8戶家庭買了車,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大型電器也進入尋常百姓家。
7.該村有256名學齡兒童。得益於國家義務教育兩免壹補的好政策,都上學了。部分貧困學生享受了生活費補助,10年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在校學生鞏固率99.5%。群眾為義務教育政策叫好,但對教育收費不規範只有少數抱怨。比如學生的安全保險、校奶訂閱、教輔讀物訂閱、學生生活費等。學校沒有嚴格按照規定的程序實施。
8.所有村民都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村裏建起了標準化醫療診所,免費為所有60歲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檔案,做到了定期免費隨訪服務。農民就醫的最遠距離不到1km。
9.壹些村民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包括社保和商業保險,壹些農民工為他們買了養老保險。
10.村裏建有遠程教育基地、圖書館、文體室和休閑活動場所,村民們可以在這裏學習和玩耍。
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1.通過調查,近年來,張榜村共投資1.2萬余元,修復童童村水泥路1.2公裏,通祖水泥路3公裏。45%的村民出行更方便,55%的村民渴望修通祖的水泥路。他們說有壹條好的道路不僅可以方便出行,還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2.灣村大面積排水系統不暢,沒有統壹規劃設計,經常引發鄰裏糾紛。
3.村裏的渠道和池塘基本停運,水利基礎設施老化,老百姓不願意做誌願者,也沒錢修村裏的好。村民對此意見很大。
4.村民環保意識不強,垃圾亂丟,村裏沒有固定的垃圾存放點,到處亂建村民廁所,嚴重影響村容村貌。
九、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社會管理
村裏基層組織健全,社會管理相對有序,基本實現了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
1.村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狀況良好。建村以來,未發生重大刑事案件。村裏成立了護村隊、保中心戶,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難事不上交;只要發現矛盾糾紛,都可以第壹時間解決。
2.村裏成立了計劃生育協會,有243名成員自動加入。計劃生育協會在村裏的計劃生育事務管理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xx年,這個村沒有違反政策的生育。在計劃生育協會的幫助下,這個村的計劃生育工作實現了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老百姓稱之為計生協,是計生對象家庭的娘家。
3.村裏能把重大事務公開,尤其是村財務的透明度相當高。村裏有民主理財小組,建立了完整的財務管理制度。財務工作定期審計,按期接受村民公開監督,及時收集村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並將結果反饋當事人。另外,在調研中我們看到,惠農補貼資金、農村五保、村級財政都已經貼在了墻上。據村民反映,執行上級惠農政策將由村民代表說了算,代表的決議將及時向村民公開。
X.農村改革中的問題
農村稅費改革以來,農民確實享受到了國家公共財政的陽光雨露,但也暴露出壹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通過調查,群眾反映了以下幾個方面:
1.基層組織建設有待進壹步加強,黨員幹部服務群眾的意識有待增強,能力亟待提高。
2.農村公益事業進展緩慢,甚至有些公益設施根本發揮不了作用,無人問津。民眾有極端思想認為現在所有建設都是國家出錢,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
3.人員流動性大,計劃生育工作開展難度大。
4.農民致富的路子並不寬,資金和技術的缺乏仍然是制約農民致富的瓶頸問題。雖然國家有支農信貸政策,但繁雜的信貸手續並不影響人們對時間的信心。
5.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使得農村孩子無法享受良好的教育,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潛力。
6.村級債務化解事關農村穩定,也是當前和未來農村不穩定因素的導火索。
7.農民對國家政策理解不深,存在壹種只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不想履行義務的錯誤觀念。即使是這麽好的壹事壹議財政獎補政策,也很難落實。
8.農村土地市場亟待規範。老百姓誤以為可以用自己的承包地為所欲為,想賣就賣,想蓋房子就蓋房子。曾經,有些地方頂風違法。
9.農村弱勢群體惡劣的生活條件和日益增多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亟待關註。
第二篇農村信息化工作調查報告
黨的xx報告指出:推進城鄉發展壹體化。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城鄉發展壹體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根本途徑。當前,我鎮正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期,處於加快發展的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十二五”新壹輪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我們要以黨的xx精神為指導,深刻認識做好新形勢下“三農”工作的重要性,進壹步強化“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穩步推進農業發展,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轉型跨越,推動我鎮經濟科學、和諧、跨越式發展。壹、農業和農村工作發展狀況
我鎮有X個農辦,* * *個行政村,XXXX戶,XXXX農業人口,XXXX畝耕地,XX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近年來,在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鎮農業農村工作始終堅持上級黨委、政府加快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的方向,以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壹體化為主線,以項目建設為支撐,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積極推進特色產業培育, 努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深入實施移民扶貧開發,完善民生保障機制,促進農民創業增收,進壹步發展農業優勢產業,農村經濟繼續保持良好態勢。
1.特色產業穩步發展。以發展現代休閑農業為主題,引導群眾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效益農業和節水設施農業,形成了以農家樂為主的特色產業。
2.農業產業標準化體系日臻完善。以基地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著力培育發展種養大戶,促進區域主導產業優化升級。以獅山茶園為代表,實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帶動了周邊XX多農戶發展現代農業,直接解決了XXX多人的就業問題。XX年引進茶樹新品種金芽等優良品種,在XX分公司建立高產示範基地。目前基地面積XXX畝。
3.城鄉壹體化水平不斷提高。堅持高起點,以建設布局合理、設施完備、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的新農村為目標,以項目為抓手,以農民參與為主體,以社會幫扶為補充,以整組推進為主要形式,以合水分公司試點村為突破口,全面創新農業農村經濟體制機制,促進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推進農村道路鋪通。
4.生態環境治理繼續推進。圍繞實施生態立鎮發展戰略,紮實部署,精心組織實施,狠抓措施落實。組織實施了林業特色產業、重點生態公益林、新農村綠化美化等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全鎮林業生態建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5.扶貧開發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抓住省市全力支持實施移民扶貧開發項目的機遇,動員和組織廣大移民全力開展農業生產和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開發呈現整體協調推進的良好局面。
二、制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我們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40%,農業資源尤其是耕地資源非常匱乏。雖然近年來該鎮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迅速,但農業本身仍存在壹些障礙和制約。
1,結構因素。農業內部,種植業比重比較大;蔬菜畜牧業產業鏈尚不完善,龍頭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輻射帶動能力弱,而部分加工企業與基地對接不緊密,特別是畜牧業生產缺乏能帶動產業發展的骨幹龍頭企業。
2.市場因素。現有農產品銷售渠道仍然不暢,農產品市場開拓尚未完全走出去,農業標準化建設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仍然滯後,優質優價問題更加明顯。
3.機制因素。在現行的雙層經營體制下,土地過於分散,短期內難以解決土地集約規模經營的問題;農村合作組織與農戶的關系松散,與農戶和基地的聯系不夠緊密,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夠完善,不能滿足農戶對資金、技術、信息、銷售等服務的需求。
4.財務因素。信貸政策不寬松,擔保條件苛刻,貸款範圍和額度仍難以滿足農業生產的資金需求。同時,能夠贏得上級支持的農業項目較少,進入農業領域的社會資金和工商資本較少。
5.客觀因素。近兩年來,中央的新政策陸續出臺,給農業和農村經濟帶來了積極作用,同時也出現了壹些現實問題。表現在:壹些幹部的方法和思維方式不能完全適應這種新變化,沿襲傳統的抓法,缺乏研究產品流通、市場和技術服務的能力;農村組織原有的功能逐漸弱化,對農民的約束力差,難以組織起來。
三。建議和對策
1,突出產業規模效益,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按照集中連片、節水示範、高效的要求,圍繞農家樂特色產業,在充分尊重群眾意願的基礎上,通過市場引導、利益驅動、政府扶持、項目扶持、部門服務、龍頭帶動等措施,大力扶持和推動農家樂、農家客棧主導產業,持續帶動農民增收。
2.加強科技示範引導,不斷延伸產業鏈。逐步加大對茶葉基地的人力、財力、物力支持,重點推廣農業高效新品種、新技術,全面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充分發揮高效農業的示範和帶動作用。拓寬信息流通渠道,逐步開展專家咨詢、技術指導、技術培訓、質量控制、資源共享、產品交易等。,促進農業新亮點和新發展空間的出現並逐步形成強勢品牌。
3.繼續推進扶貧開發,努力改善發展環境。按照扶持項目、保障政策、引領產業、奠定基礎的要求,采取適度集中、連片開發、整村推進的模式,集中財力物力進行扶貧,把覆蓋移民村、增加移民收入的產業發展與發展區域特色產業結合起來,推進土地整治、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科技水平等重點工作。 通過項目移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努力提高扶貧開發效益。
4.優化農村資源配置,全速推進新農村建設。結合資源稟賦和區域比較優勢,創新建立以政府為導向、農民為主體、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統籌投資、集中建設的新農村模式,加大農業農村資源整合配置力度,集中打造住宅改造系列亮點。實現農村人口逐步向集鎮和城鎮轉移。
第三篇農村信息化工作調查報告
壹、農村網絡現狀富拉爾基區有兩個鄉鎮,10個行政村,總人口3.39萬人。據實地調查,移動通信和固定電話業務已全部覆蓋;除海格村外,其他9個村實現了光纖到村和寬帶到戶服務。無線數字電視實現村村通。此外,富拉爾基區10個村現在開通了基於固定電話業務的安全互助功能,不僅實現了村民在遇到危險時的自救,還實現了村民之間的互助功能,這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壹個重要裏程碑。
二、農村信息化的應用
(1)在除海格村以外的7所農村中小學開通了寬帶上網服務,實現了農村學生的互聯網內容教學。然而,由於資金問題,遠程訪問教育資源尚未實現。
(2)所有村都沒有建立信息服務站,沒有全村農民都能享受到的公共信息服務系統,沒有專職人員指導農村信息服務的推廣應用。導致大部分村民還在沿襲傳統的農耕意識,從眾意識強烈,思維落後,與建設新農村的要求相差甚遠。
三、農村信息化建設面臨的困難
近年來,我區農業信息化取得了很大進展,但農民對農業信息資源的利用並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壹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是,農業信息網絡推廣到農村後,遇到了入戶障礙,農業信息沒有被農民充分有效地接收和利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壹)農民的信息意識薄弱。農民的信息意識呈現出壹定的封閉性,主要表現在對信息反應遲鈍,應用信息缺乏積極性和敏感性。所以對信息技術的需求低。這種情況仍然導致信息流和物流不暢,產銷和需求脫節,部分農產品被打壓甚至滯銷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信息化建設是重中之重,這必須形成* * *知識。
(二)農村信息服務水平低。農民自身滿足信息需求的能力非常有限,農村專業信息技術人才匱乏。人才是實現信息化的關鍵。由於農業發展相對落後,信息技術人才特別是高素質信息技術人才較少。同時,受經濟能力制約,難以吸引外來人才。
(3)農村信息服務的推廣有待加強。農村信息服務的推廣離不開政府的統籌協調,使各領域能有效地協調農業信息的落地,通過信息服務實現調整產業結構、拓展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這不僅需要為這項工作增加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在前期的信息服務推廣工作中增加財政投入。由於財政困難,缺乏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村集體經濟薄弱,信息化建設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信息化服務的前期推廣。
四、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意義
(壹)轉變農民觀念,提高農民素質,改變農村面貌。農民可以通過網上查價格、網上查政策、網上選良種、網上銷售采購、網上講座等方式學習農業科技知識。網絡信息將成為農民心中的壹種依賴,成為學習實踐和與外界溝通的橋梁。信息化不僅可以增加農民的知識,還可以增強公民意識,逐步學會使用知情權、管理權和監督權,村民民主自治的水平也將顯著提高。
(二)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傳統的生產方式發生變化。如今,電話、電視、電腦等多源信息渠道使農產品價格公開透明,增加了銷量,提高了農產品的價值。市場化的農產品價格直接影響再生產的導向,也會自發引起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比如山西應縣龍泉村,主要生產胡蘿蔔。以前沒有互聯網,胡蘿蔔賣不出去,只能餵牛。互聯網問世以來,從來沒有滯銷過,價格也很高。還通過網絡從日本引進了新的優良品種。現在按訂單生產,出口東南亞。胡蘿蔔種植面積達到6000畝,占全村耕地的壹半以上。家庭年平均收入2萬元,人均收入6000元。胡蘿蔔的大量生產也帶動了村裏胡蘿蔔科研、加工、冷藏等產業鏈的發展。龍泉村先後啟動了5個冷庫、4個倉庫、1高產試驗中心。村支書劉說:“鼠標和鍵盤已經成為新時代農民的鋤頭和鐮刀,是不可分割的生產工具。”
(三)促進農村醫療、教育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目前,遠程醫療、在線門診、住院預約、遠程視頻診斷等在線醫療功能全部向社會開放,極大地方便了社會就醫。此外,農民還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各種疾病的預防、預防和保養。農村信息化工程帶來了農村遠程教育。通過遠程教育網絡的有效建設,將農村中小學接入北京101遠程教育網,通過互聯網建立教室。這樣可以引進先進的教育資源,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彌補農村教學資源的嚴重不足,緩解農村教師的短缺。
動詞 (verb的縮寫)壹些建議
(壹)增強信息意識,強化。
組織和領導。開展農村信息化知識宣傳教育,增強幹部群眾的信息意識,提高對農村信息化建設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專門領導機構,協調信息化建設各職能部門,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形成強有力的組織領導機制。
(2)多方籌集資金,加大投入。
農村信息化建設是壹項高技術、高投入的社會公益工程,必須依靠財政支持。壹是政府要在年度預算中有計劃地安排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二是動員社會各界,特別是信息化建設的職能部門,加大投入,積極支持農村信息化建設;三是千方百計爭取專項資金。通過信息技術幫助農村脫貧致富,培養有文化、有技術、會管理的新型農民,實現農村跨越式發展。
(三)加強信息資源的采集、加工和應用管理,建立健全農村信息服務體系。
宋俊德教授指出,“內容建設比網絡建設更重要,這個工程不是通信運營商壹家可以完成的,需要各級政府的支持”。宋教授建議,“在通信運營商搭建起信息溝通的平臺後,各級政府、科研院所、科技單位在農村信息化問題上要自覺形成* * *知識和合力,根據各自的強項,為農村提供具有指導性的內容,如先進的種植方法、防災方法、預警信息等。同時,政府要對實施內容交換平臺建設的單位給予壹定的支持,如財政、稅收政策支持等。”我區的當務之急是建立完善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要在村裏建立信息服務站,聘請專兼職信息工作者。做好未來農業經濟形勢的信息分析和預測,更好地分析農產品的生產和市場情況,使壹些農業信息對農民的生產經營具有指導性,促進農民有效利用網絡信息資源。並充分調動涉農企業、農產品經紀人、農村專業協會、農業科研院所、村幹部的積極性,使各方緊密合作,形成集信息采集、加工、發布、服務於壹體的農村信息服務體系,為解決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實現信息內容本地化、增強時效性、正確性和實用性,最終使信息服務惠及農民奠定堅實基礎。
(四)加強信息化隊伍建設,為加快推進農村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人才是農村信息化建設中最重要的因素,應采取多種方式方法加大培訓力度。壹是對信息服務站的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的培訓;二是積極探索適當方式,組織引導龍頭企業、養殖大戶、流通大戶和受教育農民學習信息網絡知識。通過組建農民信息協會、農民科技協會,開展“網絡聯村、信息進千家萬戶”活動,組織帶動農民利用信息上網增收;第三,制定壹些優惠政策,吸引計算機畢業生到農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