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是五帝之壹,中華民族的始祖,秦末以前14聖人之壹。《漢書》中舜帝的標準稱謂。古今人壹表就是“帝舜有個禹家”。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開山鼻祖,史書記載:“天下之德,皆始於虞舜”,《史記》也記載“德自成也”。舜文化是處於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歷史轉折時期的中國文化。
順是孝的體現。他幼年喪母,父親固執,後母愚昧,弟弟兇悍傲慢,舜卻能與他們和睦相處。父母兄弟三人“皆欲殺順,順順不迷途。”因為《孝感天地》,舜被四山推薦給堯。姚娶了和兩個女人,派了九個人跟她們在壹起,觀察外面的動靜。他的父母和弟弟仍然設法殺死了他。舜以極大的智慧和勇氣,逃出了“井難”,但仍不迷失方向,以德報怨,維護了家族的團結。
順是美德的化身。他精心耕種,把肥沃的土地給了別人;管理漁場,交給別人。他帶領河邊制陶的工匠們精心制作,不粗制濫造。做生意也是以誠相待,不做假貨,不稱霸市場。正是因為他謙讓、禮貌、方便、誠信的社會公德,人們才願意和他相處,產生了“壹年同居,兩年成市,三年成成都”的局面。
舜上臺後,以德服人,以德服眾生。舜的《齊琦正》設定了五年巡獵制;開四門,清四面八方耳目;命十二牧上帝德,善德,遠人;暢所欲言,傾聽人民的聲音,站在誹謗的樹上。他貫徹重和的方略,以德感化三苗,使他們棄惡從善。舜自強不息,大力刷新政治。壹個初創國家的雛形,創造了壹個政治清明、千國和諧的和平繁榮時代。舜被禹十三年除洪的精神所感動,三過家門而不入,並“提前舉薦禹上天”,把禪位讓給與父有仇的寡子禹,是“天下為公”最高境界的體現。舜不顧年事已高,“南巡狩獵,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舜帝文化精神的靈魂可以稱之為“以德為先,重視教育”,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壹是在倫理道德上,忍辱負重,仁厚敬孝,實行“父義、母慈、兄誼、弟敬、子孝”的五常教育,逐步將倫理道德推向全國。第二,在社會道德上,要踐行“助人為樂”、“鄰裏和睦”、“禮尚往來”、“童心未泯”。第三,職業道德方面,舜壹生從事多種職業,包括農耕、漁獵、手工業生產和商業。他以誠相待,從不偽裝。第四,在政治道德方面,主張“勤政為民”、“憂民”、“只為民,不為己”,高度重視行政倫理。
舜帝文化是中國文化從野蠻走向文明的歷史轉折時期,是中國文化作為“禮儀之邦”的開端。從歷史上看,舜帝文化為國家的產生奠定了思想基礎,對維護國家統壹和民族團結起到了精神凝聚作用。從實踐的角度來看,舜帝文化對於人們養成高尚的行為習慣、形成和諧的社會環境、建立誠信的社會秩序具有重要意義。舜帝文化是我們今天發展先進文化不可忽視的基礎和源泉。
舜帝文化的核心是“孝”和“德”。東順公司以孝為德選人用人。孝順是孩子善良最基本的體現。要孝順父母,才能愛眾,才能敬業愛國。如果壹個人不孝順父母,如何讓人相信他能真誠、恭敬、忠誠於國家?道德第壹。壹個有道德的人,壹定是壹個對別人負責的人,壹個願意幫助別人的人,壹個被人稱贊,能夠得到社會回報的人。
東順公司以“順”為名,即以文化精神為發展之魂。公司以順的品格作為員工的行為準則,以順的品格作為經營活動的方式,以優秀的品質提升順的信譽。東順公司自成立以來,始終大力弘揚舜帝精神,以德載道,以誠待人,以“以誠做事,以德興邦”為企業宗旨,從舜帝精神中衍生出“開拓、道德、創新、合作”的企業精神。在公司內部,員工真誠、敬業、勤奮,大力倡導“五心”:齊心、信心、決心、核心、恒心;努力做到五個S:微笑(微笑服務)、速度(講求速度)、真誠(熱情)、團結(團結協作)。以高度的責任感對待消費者,以“精致、求精、利他”為質量方針,時刻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考慮款式設計、安全性能、使用壽命、節能省電,讓產品更好。
東順從幾萬元起步,與人合夥辦廠,到現在成為壹業為主,多業發展,兩大集團的公司。在行業和社會上享有壹定知名度,在市場上具有壹定競爭力。東順的成就應該說是發揚舜帝精神的結果。舜帝精神豐富了東順的企業文化,讓東順人更有凝聚力和創造力,讓東順人的行為得到大家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