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大型集團企業,如果在戰略運營等方面做得好,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壹直在唱“空城計”——缺少壹個真正的HR經理掌控全局,只有企業主在做愛。所以,妳能想象那會是什麽樣子嗎?今天的案例將幫助妳揭開企業在人力資源匱乏時的諸多尷尬...——引言。
背景很亂,細分成壹對8:
大田集團(化名)是華北地區壹家大型集團化企業。10多年前是壹個不知名的牛棚廠。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短短10年發展成為資產數十億、員工萬余人的大型知名企業集團。像許多企業的成功壹樣,在很大程度上,它源於企業主的遠見卓識和英明領導。當然,大田集團今天的成就也離不開集團總裁李(化名)先生的英明領導和遠見卓識,客觀上也是值得驕傲的。
但是,俗話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李老板的英明成就了今天的大業,卻壹直沒能留住壹個合適的人力資源總監,更多的是李老板自己在暗中操作。這個大型集團化企業,戰略運營還不錯,但在人力資源管理上壹直在唱“空城計”——缺乏真正的HR戰略來掌控全局,只有企業主在做愛。
短短兩三年,HR總監換了三四次,更換頻率比往年日本首相都高。連負責人力資源的集團副總都離開了他。最後很長壹段時間沒有真正的人力資源總監,人力資源部門分裂解體。全盛時期近30人的人力資源團隊,只象征性地保留了兩三個人。這麽大的辦公室,本來就是流動的,繁華的;現在它又空又冷。
如果壹個是因為這個人力資源總監不好而被換,壹個是因為這個人力資源總監不好,那麽很難說這個人力資源總監不好,而是要反思問題是不是發生在企業本身,或者更準確的說是“企業老板在人力資源管理思維和整合吸收上是否存在致命的問題?”
現在,我們需要明確和解決的問題是:大田集團的人力資源危機是如何產生的?
通過街上流傳的壹些現象和聲音,結合大田集團的形象和李老板的風格,我慢慢總結出壹句五言律詩,題目是《八壹》,其實是壹句朗朗上口的“順口溜”:
招兵買馬,挖人腦洞。
用壹根筋的人割壹根草。
練兵抹黑,某寶受罰。
業績壹塌糊塗,工資壹塌糊塗。
這首“順口溜”生動地描繪了在HR總監不在的情況下,大田集團人力資源管理的失控局面,恰好印證了“後臺壹塌糊塗,細分壹到八”的主題。讓我來分解這八個典型癥狀:
1,招聘和:
因為大田集團是大型制作公司,對人才的需求量比較大,所以對於普通崗位,幾乎是定點攤位,長期招聘。壹般招聘需求都是各個用人部門提交的。但由於人力資源部門的弱化,以及對各部門缺乏科學的人力評估和控制,通常是招聘人員每個周末背著“槍桿子”(易拉寶海報)直接去人才市場按單“采購”。
這種情況頗有點像壹些大酒店每天早上采購蔬菜,壹般都是大規模大範圍的用籃子采購。蔬菜收購後,會有苦力來清除汙泥和爛葉。同樣的情況,大田集團招聘的大量新人,在短短幾個月內就會因為各種原因流失很大壹部分。有的不適應公司,有的不喜歡他。真的是“上班回家都開心”。
但妳能說這些落葉都是“爛葉”嗎?恐怕不行。舉個簡單的例子,大田集團在畢業生招聘旺季壹次招聘七八百人,壹下子來了這麽多新人,更不用說報名後的培訓和後續培訓了。光是這些人的住宿就成了大問題。集團現成的職工宿舍基本都住滿了,即使有幾個空床位,也還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麽多人的住宿,於是集團統壹向社會上租房,但畢竟“粥少僧多”,周邊居民的房子幾乎都租出去了。後來,就連壹個新建的小房間,墻壁濕漉漉的,居然也安排了五六個人。後來壹兩個月內大批畢業生離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住宿條件太差。這就是盲目搶人才的惡果。
評論:
很多民營企業不自覺地患上了壹種“人才稀缺恐慌”。壹般來說,人才是被“嚇”出來的,所以不自覺地走向另壹個極端——盲目搶人才——不管自己企業的實際需求是什麽,先搶,然後在幾個月的試用期和後來的實際工作中慢慢考察選拔,以為自己是在通過“賽馬”選優
2、挖人所有:
為了最大限度地吸引中高級成熟人才,實現人才從招聘到使用的“短、平、快”,大田集團公司在用人機制上的潛規則是:“養人不如挖人,就是馬上招,就是馬上招。”於是李老板就發動了“周公吐食”的心思(其實可能是壹種“海納百川”的姿態),用不同的手段招募各路豪傑。比如公司為了吸引壹個外圍人才,不惜給壹個“保底年薪×萬元”之類的“鐵飯碗”。如果員工當月因為某些原因(甚至個人原因)拿不到足夠的工資,那麽公司保證即使年底補上,也壹定會讓妳拿到足夠的。這種做法雖然無限放大了薪酬的張力,讓外圍人才可以無後顧之憂地走下去,卻不知直接傷害了薪酬激勵的靈活性,讓很多投機的“人才”變得有恃無恐。
另外,公司招聘的壹些優秀畢業生,經過兩三年的磨礪和成長,已經具備了升職加薪的資格,甚至有些極其優秀的畢業生,應該直接升職鼓勵。但公司往往對這些忠誠度很高的“本土”優秀員工視而不見,認為他們“現在幹得不錯,憑什麽要加薪?”就算真的漲工資,也只是象征性的漲壹兩百元。其實那些集團直接從外面招聘的人才,待遇要高得多。
最後有些人沒辦法,就跳到別的企業,壹過就給加薪,升職,委以重任。這對我們公司來說是壹個巨大的人才損失。例如,該集團的壹家子公司從外部聘請了壹名助理總經理負責營銷和規劃。結果幹了四五個月,大家都說他幹不了,那人就黯然離職了,但是不到壹個月,他就立馬成了直接競爭對手的營銷總監,工資甚至比這裏還高。
評論:
茫茫人海,人才在哪裏?“別人的都是馬,自己的都是馬”是真的嗎?大田集團在挖人上也不止壹次犯了“舍近求遠”的錯誤。其實企業重視從外部挖人,不僅可以理解,也是公司老板渴求人才的壹種表現。但問題是,“為什麽要挖?我們能不挖嗎?挖誰?怎麽挖?公司裏有現成的或可訓練的“替補”嗎?”尤其是最後兩個問題“怎麽挖?”以及“有沒有可以在公司內部培養提升的替代品?”是每個企業主和人力資源從業者必須認真冷靜思考的問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麽最好在公司內部積極提拔重用優秀員工。壹是鼓勵老員工,二是節省人才的招聘成本和適應成本。
3、用人壹根筋:
因為大田集團是壹個典型的民營企業,李燦先生避免不了“只重用他信任的人”的習慣。但這比單純意義上的“任人唯親”略勝壹籌,卻達不到“唯才是舉”的境界。因此,我形象地稱之為“用人壹根筋”。
壹個具體的例子是,對自己忠心耿耿多年的老下屬,往往能被委以重任。就算他能力真的壹般,那就給他壹個從外面挖來的“高手”做副總,這樣表面上看,兩個人是合夥人,壹個是總經理,負責全面管理,壹個是副總,負責具體業務。實際上,自己人成了“克格勃”式的“監工”,挖來的“副總統”才是認真辦實事的“頂梁柱”。而這個“副總裁”壹旦不“懂事”,有“以高政績罩老板”甚至“越權”的傾向,往往會被這個“主管”以理由指責,然後“架空”走人。
這樣的例子在大田集團頻頻上演,教訓相當慘烈。比如集團某子公司有壹個優秀的營銷副總,壹個不懂營銷的總經理,但這個總經理是李老板的表弟。起初,總經理負責生產和內部管理,副總裁負責市場和營銷。他們兩個和平相處。但後來,總經理看到副總裁“不聽話”,就直接指揮大區經理和分公司經理的營銷工作,甚至自己下去“趕集”,慢慢把副總裁束之高閣。後來副總裁憤然辭職,跳槽到競爭對手做總經理,全面負責市場運營。我最近幹得不錯。
評論:
“用壹根筋的人”這個問題最大的危害就是老板人為的為下屬區分“左、中、右”。別人還沒什麽芥蒂,但早就清楚自己的密度了,還得意地認為“還是自己人放心好。”其實大家都不傻。妳老板已經給了我壹個“關口,未雨綢繆”,我憑什麽對妳死心塌地,忠心耿耿?
4、割草:
既然私企很大程度上是老板自己控制的,妳就不難理解什麽叫做“視人如草芥”了。
俗話說“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在大田集團這種高度集權的家族式民營企業,中高層幹部的任免通常由老板決定,而中高層幹部的能力評價通常由老板決定。上個月任命的幹部,這個月可以無理由(或者至少不公布理由)免職,上個月被免職的幹部,可以突然重新任命。尤其是被挖出來的員工“已經用盡了他們的用處”,還天天拿著高薪,老板總會找個理由把妳炒了,不然心裏會很痛苦。“人是刀,我是魚”,妳等等。
不信請看:公司以年薪幾十萬從外面聘請了產品研究所所長,壹年內為公司開發了許多造型新穎、質量上乘的產品。但是,每個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剛開始往往是用大刀闊斧的手段取得顯著成效,後來穩定下來了,成效緩了下來。這是自然規律。但這個時候,公司會“有人”開始找他談話,說“老板對妳目前的工作表現不滿意,但考慮到妳對公司的貢獻,公司決定不辭退妳,但需要降低妳的工資(註:不是壹點點,是打7折,實際意思是把他趕走),否則對別人不好……”導演是個血性漢子,馬上反問道。這是對我的侮辱,所以我辭職...“於是我憤然離職。本來是在合同期內的。現在大家直接解約,不給對方發工資,這正是李老板想要的——這個人幾乎把精力都用光了,沒辦法繼續花工資了。該走了。
評論:
很多私企老板喜歡用“講政治”的方式和“老人黃珠”員工“玩”。先請神仙回來,再擠能量。最後,剩下壹堆殘渣,他們開始尋求擺脫它。但是他不直接開除妳,因為那樣的話這些人才不會放棄,所以他緩沖了壹下,降薪,調崗,降職,問妳做不做?如果妳憤然離職,那正是妳想要的;如果妳繼續忍辱負重,那麽他會想出更“有效”的辦法來懲罰妳,如此循環往復,悲歡離合。
5、訓練丟人:
“再挖人,輕留人;更註重產出,忽視培訓,是很多民營企業的通病。連集團的人力資源總監都不知道每年的培訓經費撥了多少。這並不奇怪,因為李老板可能並沒有打算先做壹個明確的預算,省得妳按照這個數額去消費。
當然,公司希望妳盡快把自己所有的能力貢獻給待遇優厚的外部員工。然後在適當的時候,我會逐步調整妳的崗位,降低妳的工資,看妳是否願意繼續。但是,如果員工提出進壹步培訓,除了電工、車工和裝配工等技術人員的必要培訓外,很難看到其他培訓。因為其他的培訓是妳自己的學習和提升,受益者是妳,所以公司當然不會管。
有人不解地問:“如果公司給我培訓,那麽我的能力會提高,對公司的貢獻會更大,對公司的歸屬感和忠誠度也會更高。”但是,為什麽公司不給我們培訓呢?"公司可能會回答,"孩子,如果妳花高價買了壹只鴿子,妳回家後做的第壹件事就是把翅膀剪短,防止它飛走。“既然我們沒有剪妳的翅膀,妳還想讓我們幫妳加長翅膀嗎?”
企業就是這麽現實。
6.懲罰壹個寶藏:
在大田集團,還有壹個著名的“殺霸”,就是公司對員工的懲罰非常嚴厲,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比如保安去辦公室巡視,看到有人打瞌睡,就會被罰幾十大洋。如果壹個部門沒有完成任務,受影響的部門可以直接向其開出罰單。等等,等等,等等,最不可思議的是,開罰單的部門還可以從處罰金額中提取高達30%的提成。頗有年底前交警罰幾輛車然後回家胖壹年的感覺。所以每當開出這樣的罰單,執法方往往能流露出強烈的“惡作劇般的快感”。
而且整組的“禁區”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保安監督和處罰員工權力的擴大,整個“史密斯”的嘴臉,遭到了廣大員工的強烈反感,很多被處罰的員工都感嘆仿佛回到了“太監當道”的時代。
其實如果不是那麽殘酷,企業適當加強對員工的負激勵也無可厚非。但問題是這樣的處罰是否達到了管理的真正目的?妳管理是為了績效還是為了懲罰?是為了用人而管理,還是為了待人而管理?
經常聽人說“經典就是好經典,慢慢變了味道。”但我覺得不全是和尚的錯。更真實的情況往往是:“經書壹開始真的很好看,後來漸漸變成了黃書,再好的和尚後來也讀不出好味道了。”
7.表演是壹鍋粥:
性能才是硬道理!但是很難達到好的表現!
平心而論,大田集團整體運營效果不錯,但落實到人力資源部時,李老板並不是很滿意。為什麽?主要是觀念問題。在李老板的潛意識裏,他壹直認為凡是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部門都可以壓縮,人員壓縮就意味著工資成本的直接下降。所以人力資源部被壓縮了。先壓縮了職級,再往上追溯,於是大田集團出現了人力資源管理的真空。
後來在國家大環境的影響下,集團進行了大的產業調整。伴隨著這次產業調整,壹些人相應調整了崗位,公司也疏散分流了壹部分人。當然也有人自動離職了。新聞每天都有,喜怒哀樂不壹。自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8.工資壹塌糊塗:
我們知道,年輕人向心愛的女友求愛時,壹定有很多花言巧語和“願望”,才能快速搞定。同樣的道理,為了在招人的時候最大限度的展現公司的吸引力,大田集團不得不在大家都比較敏感的薪酬問題上做壹個告白。於是就出現了“協商薪酬制”,和外籍員工壹樣。當然,這種“協商工資”的最終交易結果往往是很高的。
這時候矛盾就出現了:原員工的“分級薪酬制”與外聘員工的“協商薪酬制”,職位與薪酬,職位與部門,縱橫交錯,蔚為壯觀。於是出現了低薪幹部和高薪員工,低薪原幹部和高薪外聘幹部,低薪老員工和高薪新員工,最終在大田集團形成了薪酬水平特殊的交叉景象。亂七八糟。很榮幸。最後下屬不服從上級,說“我工資比妳高,說明我能力比妳強”;上級也不服氣下屬,說:“得瑟,別以為老板寵妳,妳就不好意思了。”
結論還沒完,後果很嚴重:
北京同仁堂大藥房有壹副著名的對聯:“藥材雖貴,也不敢減少用量,炮制雖繁,也不敢省工。”但是,大田集團把不該省的人力資源省了。至少直到今天,它還沒有真正的人力資源!而如果未來沒有根本性的改變,後果無疑是非常嚴重的。
寫到這裏,如果從大田集團作為典型代表的人力資源管理缺失上發散開來,得出“中國的民營企業很少有真正的人力資源”的結論!想想就心寒。但是從古到今,古聖先賢不都是這樣嗎?諸葛亮壹生有妙計,動不動就“山人自有妙計”。所以他死後蜀中無人能再成氣候,主要是他“心胸太寬廣”。
所以,在壹個優秀的企業裏,壹個優秀的HR經理會在“人”的問題上盡心盡力,為老板刷地板,但他可以獨立於老板之外。不是因為HR經理是“男人”,而是因為老板“很開明”。
那麽,在廣袤的土地上,有多少民營企業擁有真正的人力資源呢?有多少私企不是老板壹個人“嘿咻”的?有多少HR經理不是木偶?
不吃下壹頓飯!也許我們該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