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湍急的水養不了魚,死水養不了活魚。想讓魚健康地活著,就必須用‘穩定活水’。”
制造流程
解雇不合適的員工是重組組織和振興企業的關鍵措施。“只有放走不適合的人,才能留下適合的人。”這是壹個創業者的經歷。“在不確定誰適合企業的時候,至少可以找出誰不適合企業。”
壹家私營企業從事教輔書的教學。由於抓了固定渠道,企業利潤壹直很好,但壹直沒怎麽做。理由是“企業自始至終都是壹個人”。企業主過去常常經營書攤。他們雖然沒什麽文化,但是有壹個商人的眼光和胸懷。我們與政府相關部門達成合作,通過這種相對獨特的運作模式,企業的利潤壹直領先於行業競爭對手。
但是他面臨著壹個巨大的問題。因為所有的員工,包括通過政府關系安置的,以及他們的親屬,都是可靠的,不可用的。在這個問題上,他曾經非常認真地思考過。根據他的經驗,世界上沒有純粹的低素質員工。他只有初中學歷,難道不掙紮出這個世界嗎?但是這些員工的表現真的讓他很失望。雖然他有20多名員工,但他仍然必須自己做所有的事情。也曾接受過咨詢公司的建議,采用過各種激勵模式,都失敗了。如今,他已經開始釋懷了。他的苦惱來自於企業的文化模式。因為員工主要是親戚朋友,所以面臨著負激勵難以實施的困境,也就是說大部分員工無法被辭退。
麥克格雷在《企業中人的方面》壹書中提出了XY理論。x理論也叫“經濟人假設”,Y理論也叫“社會人假設”。X理論認為人類天生懶惰,厭惡工作,盡可能逃避。唯壹的激勵方法是用經濟獎勵來刺激生產。只要增加金錢獎勵,就能獲得更高的產出。Y理論認為壹般人的天性不是討厭工作。如果有合適的機會,人們喜歡工作,渴望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激勵的方法是把員工的工作安排得盡可能有意義、有挑戰性,讓員工實現自己的激勵。
我們在“Y”假設的基礎上對員工實施積極的激勵。也就是說,假設員工有上進心,有理想有抱負,能負責任,能勝任。消極動機基於“X”理論,其假設正好與“Y”理論相反。
其實有經驗的管理者都知道,每個企業都有符合“Y”理論的人。這些人要麽在企業中起領導作用,要麽發現企業不能讓自己舒服,離職。這些人需要正面激勵來引導和留住。每個企業也有符合“X”理論的人,而這些人往往是企業的落後分子。有的人通過負激勵跟上大部隊,有的人被組織拋棄,有的人還沒認識自己就憤然離開。
所以,對於壹個企業來說,要有效管理組織,就要做好拋棄壹些無望的“X”人的準備,同時也要做好忍痛放棄壹些已經很難與企業相處的“Y”人的準備。只有這樣,企業才能保證自己組織的主流不受影響,主流文化不被異化。
保持流動性,壹定要把握好度。
大家都知道2/8法則。80%的價值來自於20%的人的創意,企業應該給這20%的人80%的回報。目前,這壹理論正被應用於組織管理。總的思路是,留住企業80%的員工,拋棄20%的員工。因為按照正態分布,既然有20%的精英,似乎就應該淘汰20%。雖然這個數字有些主觀,但其真實性不言而喻。每個企業都有壹些要被排除在外的人,但是如何找到這些人呢?
企業解雇員工不難,但不確定。這是很多企業管理者的秘訣。企業裁員,對那些無論如何都要走的人來說是殘酷的。這就需要有明確的說法,不僅要有明確的規定,還要有準確的量化。除此之外,也少不了讓大家覺得公司在盡最大的努力。當員工發現裁員的過程過於殘酷時,就會產生心理障礙,對企業文化產生懷疑,不再忠實於原有的價值觀。這種無形的差距不僅難以消除,而且會對企業管理產生負面影響。
壹般來說,裁員有兩種:務實型和務實型。“退”就是以裁員為激勵。通過裁員來遏制壹種傾向或打擊某壹勢力。裁員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過裁員,可以重新整合組織,制造危機感。“務實”就是把裁員作為戰略調整的手段。在調整過程中,部分員工的利益會受到影響。從企業利益來看,我們不得不裁掉壹部分員工。
無論是務實還是務虛,最終都要把握壹個度。有人曾經說過:“壹個不斷進行戰略調整的企業不能說是壹個聰明的企業,壹個缺乏穩定性的組織也不會是壹個有明確目的的組織。”
通用電氣前CEO傑克?韋爾奇的標準是20/70/10。他把員工分成三個等級:最好的、中等的和最差的。20%的人被定義為最優秀,他們需要加薪或升職。最後10%最差,需要淘汰。西北某企業老板來北京聽講座。得知韋爾奇的標準後,他立即飛回公司進行類似的部署。
但是,我們自己企業的情況和GE很不壹樣。首先,成立時間不長。目前正是齊心協力創業的階段。當初企業招聘員工,多是高管推薦。只要有裁員,必然會影響到各方面的政治勢力,從而造成組織上的震蕩。這對於目前穩中求進的企業來說,無疑是上策。第二,目前的業務還沒有編程,所以很難考核。如何界定誰升職誰下崗,很難有壹個量化的標準。這個結果出來後,必然會給很多人帶來意外和不公。第三,企業的戰略仍然不明確。組織者不僅為今天做準備,也為明天做儲備。此時裁員的成本可想而知。
意外找到答案的狂喜,讓執行力極強的創業者迅速完成了20/70/10的方案。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讓他大吃壹驚。副總們因為覺得沒面子開始敬而遠之,企業裏的員工因為擔心自己的命運而心不在焉,企業效益逐漸下滑。直到企業家下大力氣扭轉自己的錯誤,實施了可行的激勵模式,才扭轉了被動局面。
明智的領導者不在於教導別人的法則,而在於教導別人什麽是正確的。韋爾奇的標準是固定的,因為它已經成為壹種制度,壹種文化。但目前國內大部分商業模式都處於探索階段,這個時候保持壹個動態的標準是明智的。
跟風要穩。
在某些行業中,組織流動性很難控制。“讓人才流動,讓知識離開”是壹家IT公司的口號。與其他企業不同,這家企業從不回避人才流動。員工不必擔心自己的秘密,大家可以在誠實的關系中壹起工作。“我們的員工和企業永遠是朋友。無論他去哪裏。”這家企業的經理信奉這種理念,“因為這裏的員工都很老實,老老實實做事。”這樣的經歷對於壹個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是無價的經歷。"
“我們之所以不回避員工離職,客觀上是因為這種趨勢是禁忌或者任意阻撓所無法遏制的。與其總是不歡而散,不如心平氣和地分手?”
“主觀上來說,妳把員工當朋友,就要為他的未來著想。只有用心和身體待人,才能真誠相待。所以我的員工離開後,不僅和我保持朋友關系,互相勸導,很多員工經過壹段時間的磨煉後也回到了公司。”
“這種文化給了我兩個保證。第壹,每個員工離職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存在不理智的選擇。第二,每個員工在離職前都會向老板和同事介紹自己的經歷。”
或許這種理論過於理想化,但開放的組織氛圍的確是保持企業活力的關鍵因素。因為好員工不是雇來的,是培養出來的。
亂世的壹個皇帝,為了探索治國安邦之道,找了壹個隱士。隱士笑而不語,指著泛濫的河邊壹根淩亂的樹枝,皇帝恍然大悟。治國的秘訣在於順勢而為,企業管理也是如此。只有順勢而為,才能穩定。如果壹團樹枝掛在岸邊,就會被水勢沖走。只有跟著水勢走,樹枝才能不加區分地聚攏。但是,千萬不要忘記,流動不是目的,而是企業的穩定。
核心人才是企業的最後壹道防線。壹個南方的企業家在北方讀EMBA的時候,企業的幾個核心骨幹接管了決策權和經營權。由於我們壹起從零開始,經歷了很多風風雨雨,大家都很熟悉。所以接手之後,這些核心高管很容易就掌握了老板的思路。
不幸的是,他們犯了壹個巨大的錯誤。在拓展新疆市場時,他們與壹家合作企業簽訂了獨家代理協議。然而,這位合夥人憑借獨家代理權私下進行了私募。到被曝光時,企業已經虧損數千萬元。這位企業家回到南方,看到這壹切,二話不說,開除了幾個責任重大的核心幹部。不久新來的人也加入進來。然而,從此以後,當企業老板再次北上求學時,卻發現很難正常開展業務。幾個核心人才的離開,打破了企業的整個流程,對於新人來說絕不是壹個環節。
對於許多管理者來說,在保持員工流動性和組織穩定性的同時,似乎“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說,管理就是尋找平衡的過程。絕對平衡很難做到,但相對平衡是可以用技巧和方法做到的。
希望以上回答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