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的標準
摘要:狹義的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標準應包括正確的網絡心理健康意識和觀念,能夠保持網上網下人格的和諧統壹,網上網下保持良好的情緒,不因使用網絡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人際交往正常,網絡離線時無明顯不適。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的新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標誌、中國心理學家關於心理健康標準的研究成果和中國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的現實是該標準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標準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G642文獻識別碼:A篇號:1672-9749(2012)03-0133-03。
西方發達國家非常重視網絡引發的網絡心理障礙,如網絡成癮,並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起步晚於西方發達國家,但互聯網給大學生帶來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我們應該盡快開展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在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克服和避免網絡的負面影響。因此,研究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在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必須研究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的標準。
壹、大學生上網心理健康標準的內涵
人們的網絡心理是伴隨著網絡的產生和發展而產生的。當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將隨著網絡對人類生活、學習、工作的滲透而發生變化,使人們的感知、記憶、思維、情感、興趣、性格等悄然發生變化,進而產生新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生活習慣。網絡社會與人們心理的互動會越來越頻繁,網絡心理也會在這種互動中不斷繁衍發展。網絡心理現象是在特定的網絡情境下產生的。我們嘗試將網絡心理學概括為:網絡心理學是人們在網絡環境中的心理過程及其人格特征的總和。
心理健康是指人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堅強的意誌和成熟的心理行為。除了心理健康的壹般標準外,網絡心理健康還有壹些特殊的標準。網絡心理健康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心理健康是指在網絡環境下,壹種高效、滿意、持續的心理狀態;狹義的網絡心理健康是指網絡環境下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即認知、情感、意誌、行為、人格的整體性和協調性。我們試將狹義的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標準概括如下:
首先,要有正確的網絡心理健康意識和觀念。智力正常,認知基本客觀,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在網絡環境下,表現為具有正確的網絡心理健康意識和觀念。是網絡?壹把雙刃劍?壹方面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另壹方面也使他們遇到了更多的困惑,損害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因此,正確的網絡心理健康觀成為維護網絡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正確的網絡心理健康意識或觀念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壹,了解網絡是個好主意。壹把雙刃劍?不依賴也不談互聯網?網?顏色變化。二、有正確的上網目的,合理安排時間,註意上網安全,有健康良好的上網習慣。三是具有鑒別網絡信息真偽的能力,能夠正確對待和處理網絡與現實生活的關系。網絡世界,信息如潮水般湧來,讓人目不暇接,難辨真假。心理健康大學生要能夠運用已有的知識,理性識別真假信息,勇於及時糾正自己不正確的認知和行為。四是了解各種網絡心理障礙的主要表現、判斷標準、產生原因、治療和預防方法,增強自控能力。第五,具有良好的網絡道德和網絡法制觀念,遵守《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善於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誠實友善,不侮辱和欺騙他人;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不要隨意和網友約會;既要維護網絡安全,又不能擾亂網絡秩序;應該有益於身心健康,不能沈迷於虛擬的時空。?
第二,可以保持線上線下人格的和諧統壹。人格是壹個人穩定的精神面貌,具有壹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人格結構是多層次、多方面的,是由復雜的心理特征通過獨特的組合構成的壹個整體。主要包括代表人格心理特征的能力、氣質、性格,以及代表人格傾向的動機、興趣、理想、價值觀。人格完整、內部協調、正確恰當的自我意識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壹。由於網絡環境中的虛擬性、想象性、多樣性和隨機性等特點,容易影響人格的完整性、唯壹性和穩定性,從而導致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困擾,影響心理健康。網絡雙重人格是指個體在網絡和現實中分別具有獨立的、相對完整的人格。他們在情感、態度、知覺、行為上是不同的,有時甚至是尖銳對立的,這是壹種嚴重的心理障礙,是心理不健康的典型表現。因此,心理健康的人必須有正確恰當的自我意識,能夠保持人格線上與線下的和諧統壹,同時在虛擬與現實之間做到現實。
第三,好的情緒可以在線上線下維持。情緒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心理健康的大學生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主導情緒是開朗、樂觀、平靜,能夠正確、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是壹種高級的社會情感,與人的社會需求相關。心理健康大學生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能夠珍惜友誼,探索和追求真理,欣賞和向往美好的事物,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積極創造美。壹方面,壹個具有健康網絡心理的大學生可以遵守網絡道德,適當利用網絡調節和發泄情緒,因為網絡具有調節情緒的功能。另壹方面,無論是線上(虛擬社會)還是線下(現實社會),積極的情緒總是遠遠多於消極的情緒,占主導地位的情緒是開朗、樂觀、平靜,情緒能夠得到正確、恰當的表達。
第四,正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不會因為使用網絡而受到影響。健全的意誌和協調的行為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健全的意誌主要表現在意誌品質上。心理健康大學生的意誌意識、果斷性、堅持性和自制力都取得了協調發展。他們學習生活的目的明確,能夠根據實際需要調整自己的行動目標,有意識地約束自己去實現目標,克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抵制各種外界的誘惑。行為協調主要表現在行動的計劃性、壹致性和統壹性以及言語的邏輯性。心理健康大學生能夠有效地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控制自己使用互聯網的時間,在不影響正常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情況下使用互聯網。他們能夠清醒地認識到網絡與現實生活的關系,不逃避現實生活,不躲藏在網絡中,不把網絡作為唯壹的精神寄托,尤其是在現實生活中受挫之後。他們不僅可以依靠網絡來緩解壓力或焦慮,還可以積極尋求現實社會的支持,勇敢面對現實生活。
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研究之二“網絡時代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指出了網絡對大學生的積極和消極影響,然後根據網絡和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提出了網絡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最後就積極構建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陣地和渠道,讓大學生健康上網提出了個人的壹些想法。
【關鍵詞:】:網絡;大學生:心理健康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G44文獻識別碼:A文號:1002-6908(2008)1020031-02。
網絡時代已經到來21世紀,網絡已經成為我們生活、工作、學習和人際交往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地影響和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生產、交往、學習和思維方式,以及我們的價值觀和文化傳統。我們必須以積極和建設性的態度對待給人類帶來好處的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也給人類的倫理和心理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沖擊。大學生作為壹個受教育程度高、思想活躍、善於接受社會生活中新事物的群體。在中國網絡的發展中,大學生壹直是網絡使用的主體和先鋒。因此,網絡對大學生的認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和行為方面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在網絡時代,我們應該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預防和減少網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對於維護和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壹,互聯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網絡是把柄?壹把雙刃劍?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是雙重的。它給大學生帶來了歡樂和希望。另壹方面,它給大學生帶來痛苦和挫折,造成他們的心理困惑。
1正極側
(1)匿名社區有助於緩解心理壓力,維護心理健康,方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網絡構建了壹個虛擬的社區,為學生提供了壹種不同於現實環境的新方式,壹個釋放情感能量的空間。學生可以在網絡中匿名自由行動,根據自己的感受和意願表露自己,做自己喜歡的事,說自己想說的話,與興趣相投的網友交往,自由自在?放縱?我的情感,在網絡中與誌同道合的網友自由交流,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諸多限制,增進了人際間的情感交流,對於現實生活中內向、過於拘謹的大學生來說,鍛煉和培養了我在網絡中的勇氣,磨煉了我的性格,表達了我壓抑的情緒和不滿。這些對大學生情感的改善、發展和豐富具有積極的意義。
(2)網絡的平等共同體凸顯自我意識。網絡中人人平等,其去中心化的性質可以增強大學生的平等意識和民主觀念,在壹定程度上可以彰顯其獨立性、自主性和主導性。
2消極方面
(1)網癮,無心學習。很多學生熬夜玩網絡遊戲,流連於網絡。對學習沒有興趣。白天上課不專心,甚至上課睡覺。學習成績下降,考試不及格,甚至被勒令退學。長期接觸網絡導致感知能力下降、生物鐘紊亂、食欲不振等生理反應。
(2)虛擬空間,淡化道德觀念。網絡的虛擬世界是匿名的,妳可以隨時改變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知識,滿足自己最大的虛榮心。因此,網絡世界缺乏傳統的道德觀念,網絡道德規範不具有強制性。壹些學生將他們在網絡世界中可以隨心所欲的想法和行為延伸到現實生活中。他們特立獨行,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真正與朋友相處,把感情當成遊戲,道德觀念被淡化。嚴重時會出現自我認同的混亂。出現心理危機,導致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礙。
(3)自我封閉,對事物認識簡單,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網絡人際交往容易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簡單化和片面性。長期處於虛擬的網絡環境中,會導致對現實社會的恐懼,更加消極地對待現實的人際環境,對周圍的人和事漠不關心,無情無義,陷入孤立、懶惰、空虛、貧乏的生活狀態和空虛、蒼白的心理狀態。形成惡性循環。
二,網絡時代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標準
所謂心理健康,最概括地說,就是壹種高效、滿意、持續的心理狀態,是認知、情感、人格等內在心理活動與外在行為之間的和諧協調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夠適應當前和未來的發展,快樂積極地學習、工作和生活,具有活力,充分發揮自己的身心潛能。在傳統的心理健康標準中,壹般包括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誌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評價正確、人際關系和諧、適應能力強、符合大學生年齡特征的心理行為等八項內容。在當今的網絡時代,文章認為心理健康的標準應該有新的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1明確線上目標。壹個心理健康的學生應該有明確的上網目的,對網絡有正確的認識和態度。上網是為了完成壹項工作或者學習壹些知識。我們應該對網絡心理健康有壹個正確的認識或概念。
無網癮,能夠保持人格線上線下的統壹和諧。線上能主動接受和處理信息,線下能快速走出虛擬的情境,而不是還沈迷在虛擬的情境中。
3正常的工作和學習不會因為使用網絡而受到影響。
下線後身體無不適癥狀。在線時間以健康為底線,不影響健康為前提;離線後,身體的感覺器官、神經系統等身體機能不會因為使用網絡而降低或紊亂,身體的平衡得以維持。
第三,興利除弊,正確引導,健康上網。
如何利用好網絡?壹把雙刃劍?培養大學生的現代觀念,拓寬他們的認知視野,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他們健康成長,是高校的重要任務。作為壹名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員。我們應該對大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興利除弊,避免網絡的負面影響,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積極建設網上心理健康教育的陣地和渠道,使學生健康上網。
1要積極創造條件開設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將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大學生正規教育教學體系;開展線下和線上的心理咨詢,充分利用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特點,開展網上心理健康咨詢;同時,要建立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問題的監督預警機制,積極為有問題的大學生提供心理咨詢和輔導。
通過學校的宣傳輿論陣地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立體化的宣傳教育體系,開展全方位的宣傳教育;充分利用學校廣播、電視、計算機網絡、校刊、校報、櫥窗、黑板報等宣傳媒體,多渠道、多形式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3網絡依賴通常有壹個奴隸?嘗試和實驗?-?初嘗甜頭?-?成癮行為作為應對困難的手段?-?用成癮行為維持正常生活?這個過程。隨著網絡年齡的增長,現實網絡依賴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應該教育學生以理性的態度控制上網時間,並建議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制定計劃,逐步減少上網時間,特別是限制自己在網上發表意見和從事壹些特殊活動。要積極參加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在實際交往中廣交朋友。交流感情。
加強大學生日常行為管理,嚴格執行學校的規章制度。
積極倡導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的構建不僅需要學校和社會的努力,還需要大學生積極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致力於網絡心理健康的構建,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同伴群體間相互影響、相互教育的優勢,學會調節和維護自己的網絡心理健康。
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論文推薦研究:
1.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2.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
3.論網絡環境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
4.新媒體在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5.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集
6.大學生心理健康學年範文。
7.1500字大學心理健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