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世同堂》中,老舍幾乎是以編年史的形式,將八年抗戰中的重大事件壹壹提及。從七七事變,北京淪陷,保定淪陷,淞滬會戰撤退,南京淪陷,臺兒莊大捷,武漢撤退,廣州淪陷,汪精衛叛國,珍珠港事件和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日本投降,這些事件他都有寫。雖然只是作為壹個大的歷史背景,但它們與秋天的北平人民息息相關,在他們心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當時抗日戰爭是在中華民國國民黨政府領導下進行的,上述時間幾乎都與國民黨正面抗日戰場有關。所以《四世同堂》不能不多次提到蔣介石和重慶。
在老舍的筆下,在他所描繪的老北平人心中,蔣介石是抗戰的領袖,重慶是抗戰的中心。政府的行動和戰局的發展,壹直是敵人馬蹄踐踏下的北平人民所關心的問題:
作品被寫成“八。13日打響的淞滬之戰的影響是:“上海的炮聲,把壓在北平人民頭上的烏雲掀了起來!”當瑞泉把這個消息告訴她母親時,這位普通的女人也激動地說,“好!大元帥是大元帥嗎?“九個
在侵華日軍的統治下,瑞軒寧願鋌而走險,晚上走十幾裏地,到朋友家聽南京廣播。”南京的聲音溫暖了他的心。不管消息是好是壞,只要是央視播出的,他就相信國家沒有亡,他沒有忘記自己的國民——國家的聲音就在他的耳邊!”南京的聲音足以讓他興奮或沮喪,狂笑或哭泣。10
南京的陷落讓瑞軒感到無比痛苦,甚至失望。但很快,“他聽到了蔣介石繼續抗戰的宣言。這個宣言讓最有戰鬥力的日本人大吃壹驚,讓漢奸們心寒,讓瑞軒重新站了起來。”“他想,中央會派人來安慰人民,懲罰漢奸的!”“他只覺得繼續抗戰是中國唯壹的希望。”他決心堅持鬥爭,“直到北平城再見到國旗!”11
次年春,臺兒莊大捷,堅定了瑞軒的抗戰信念。"臺兒莊的勝利把他的堅定變成了信念."更加不可動搖。因此,雖然“政府已遷至武漢。但是,他覺得自己的心離政府更近。”12
接著,在抗戰壹周年的時候,瑞軒說:“他聽到了主席對全國軍民的廣播。”他不再感到孤獨;他的心臟和4000萬同胞壹樣的節奏在跳動。" 13
不久,廣州失陷,我軍從武漢撤退。但“瑞軒退武漢,並沒有南京失守時那麽難過。”他把希望寄托在重慶。“今天,重慶離他很近,有非常密切的關系。”14
汪精衛叛變投敵,讓瑞軒再次迷茫。“他想不通為什麽壹個革命領袖會突然變成叛徒。如果革命是假的,那麽他就不能再信任革命,把所有有地位有名望的人都當成魔術師。””直到中央下達了通緝王逆的命令,他才啐了壹口氣。.....這個命令教會了他再看黑,白就是白;打仗的站在壹邊,投降的站在另壹邊。中央沒有變魔術,中國抗戰絕對不是假的。”15
瑞軒以自己的方式關心和分析國際國內形勢,歐戰新聞,蘇德宣言,蘇日協議等等。他從敵情報紙上的消息判斷,“長沙戰役我們打勝了!”並向往“北平人什麽時候能幫助國軍,收復自己的城池?”16
……
以上是《壹家之下四世同堂》前兩部提到的壹些重大抗戰事件的影響,《迷茫》、《漠視生命》,這些都與當時國民黨政府領導的抗戰密切相關。可以說,《四世同堂》就是在這些大事件的背景下推出的。沒有這些,就沒有“四世同堂”。
《壹家四代》第三部《饑荒》寫於抗戰勝利後,老舍訪美期間。這時候老舍對蔣介石國民黨的獨裁有所了解,正面贊揚的話不多。但他還是不得不承認,是蔣介石和國民黨作為執政黨,代表中國領導抗戰,做出了如實的表現。
《饑荒》除了繼續表現鐵蹄下北平人民的身心痛苦和苦難,還表現了在苦難中奮起的北平人民的反抗和鬥爭。這種鬥爭是自發的,以詩人錢和和尚為代表。還有自覺的,以被當局送回北平的瑞泉為代表。祁家三子瑞全,在北平淪陷後毅然走出死城參加抗戰。他深入到大後方的人民中去,做了很多工作,受到了磨練。但沒過多久他就因為“當權者不得不不信任人民,懷疑知青的自由思想”而被迫回城17。後被派往北平組織北平人民的抗議活動,並在珍珠港事件後“負責刺探華北的軍情和消息”18。他動員和組織了錢、和尚、瑞軒以及打入敵人高層和羊圈的人,實際上成了他們的領袖。這些也呼應了瑞軒認為“中央會派人”的描述。
饑荒加快了敘事節奏(前兩部寫在抗戰前兩年,它寫在抗戰後六年),而且與前兩部不同的是,它沒有正面的對“蔣介石將軍”和“中央委員會”的敘事和贊美,但也寫出了壹系列影響北平人的重大事件,如歐戰的開始,珍珠港事件, 美國空軍轟炸日本,意大利投降,德國無條件投降,美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尤其是
“在重慶、成都、昆明、Xi安等許多城市,人們讓、唱、喜極而泣;北平可以冷清。北平的日本兵還沒有解除武裝,日本憲兵還在街上巡邏。
“壹個被征服國家的悲傷和痛苦是無法像桌子上的灰塵壹樣抹去的。然而讓人高興的是,日本人降下了石膏旗,換上了中國的國旗。雖然沒有閱兵,沒有敬禮,沒有歡呼,但國旗給了人民安慰。”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