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升為益州府,附郭蘭山郡,莒州降為散州,屬益州府。淩蘭山、郯城、費縣、沂水、蒙陰、日照、莒州,***6縣1州。
基本介紹中文名:沂州外文名:沂州地理位置:山東臨沂地區著名景點:瑯琊八景地理範圍、建制起源、歷史沿革、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國改制時的建制、沂州四大古剎、沂州八景、沂水藍數、泥陀。葉萍的蕭寂煥然壹新,野亭的湯泉話冷了,小河的冰也凍住了。今天,神峰山上的雪映著天空,夕陽照得幾度通紅。據文獻記載,益州最大的地理範圍包括臨沂市全部、日照、沂源、新泰、臨朐、安丘南部、蘇北。沂州古城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老城區。建制起源於東漢第五年(公元80年),郎邪之孝劉晶上書,希望遷都開陽,以求分屬花縣、蓋縣、南舞陽縣、後丘縣、贛榆縣、沂東海縣開陽縣(在今臨沂老城)、臨沂縣(在今臨沂市白沙埠鎮諸葛市村)。得到張的許可,瑯邪遷都開陽。東晉藝兮五年(公元409年)五月,劉裕北伐南燕,臨猗、開陽遭到嚴重破壞。南朝劉宋時期,廢除開陽、臨猗兩縣建制,兩縣原轄合並為邱縣(位於河東區唐河鎮北,臨猗城東16.5 km)。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即秋縣西遷(遺址在臨沂市蘭山區蘭山街道古城村),是北徐州設在這裏的年份。北周元年(公元578年),徐州改益州,遷至金瑯邪縣城開陽。“益州因臨猗之水而得名,城東”,“益州”從此出現。開十六年(596),復置丘縣為臨猗縣,治漢開陽故城(今臨猗故城)。大業初,丘賢入臨猗縣。歷史沿革北周建立,滅北齊,改北徐州為伊州,因伊河而改名。這是益州第壹次作為壹個行政區登上歷史舞臺。隋朝時,全國行政區劃分為州縣。607年,州改為郡,實行郡縣兩級制。大業年間,多屬徐州刺史部。詳情如下:
583年(隋開帝三年),瑯琊郡被廢,屬益州直屬郡。大業三年,改益州回瑯琊郡。治所在臨猗縣(今臨沂市臨猗縣)。* * *轄7縣,分別是:臨猗縣:596年(皇十六年),即設邱縣為臨猗縣。漢代治所在陽城(今臨沂市)。大業初,邱縣廢時入臨沂。費縣:496年(北魏太和二十年)遷至費城,即現在的費縣,後遷至羊口山。583年(隋開帝三年)遷回費城。顓頊:598年(隋開帝十八年),南舞陽郡改為顓頊郡。治所舊址在平邑縣鐘村鎮南昌樂與北昌樂之間。東安縣:漢代的蓋縣。北齊省,其土地並入新泰縣。596年(隋開帝十六年),東安縣改為沂水縣,東安縣在蓋縣老城新設。研究所舊址為沂源縣蓋耶村。沂水:隋朝初,黃凱廢東安郡,置東安郡(公署舊址為沂水縣沂水城),為莒州公署。596年(隋開帝十六年)改為沂水縣。606年(大業二年),改瑯琊郡。莒縣:老地方是東關縣,後來廢棄了。唐毅郡之後,皇帝開始被廢除。新泰:研究所舊址現為新泰市。今天,蒙陰地區的壹部分在其縣的領土。另外還有蘇北的宜山縣的壹部分。唐朝、五代、初唐屬於河南道。安史之亂後,全國各地普遍建立了坊鎮。因為我們的時間壹般都是用來做面試官的,所以方真也是被誇的。我軍擁有整體軍政財權司法權,實際上成為國家級以上的壹級行政區。益州是燕海的使臣。621年(武德四年),建立益州,治臨沂(今臨沂市臨沂市)。742年(天寶元年),改瑯琊郡。758年(甘源元年),改稱益州。
轄5縣:費縣、臨猗:貞觀初,竹溪縣入費縣。沂水成縣:研究所舊址為棗莊市沂城鎮。唐初,成縣屬益州,蘭陵入成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恢復茍州,治成縣(成,古作邊,舊唐書成,新唐書存為邊),轄成縣、蘭陵、茍城。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取消茍國,繼承省內蘭陵、茍市兩縣,歸益州。新泰:現屬蒙陰縣管轄。五代十國時期,今天的臨猗地區先後屬於侯亮、後唐、後漢和後周。由於歷朝建國時間較短,行政區劃基本沿襲了晚唐的制度。在宋代,它屬於JD.COM東路。宋代除了各州的州名外,還附有郡號。如《宋史·地理》記載“益州、上上、瑯琊郡”。這裏的“瑯琊郡”只是益州的壹個字體名稱,並不是宋代還存在的縣級行政區。
宋徽宗宣和年間,行政區劃如下:
沂州瑯琊縣:位於臨沂(今臨沂市),轄五縣,即:新泰、費縣、沂水縣,臨沂:現蒙陰縣在其轄區內。成縣:現在蘭陵縣西部的壹部分在其境內。另外,宋代郯城縣南部的邳,屬於北方的益州。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金天會七年)三月,金人奪取了的全部土地。金的行政區劃模仿宋朝,仍實行路、州、縣三級制。到1196年(金明昌末年),這壹地區的行政區劃如下:益州:治所在今臨沂市。轄臨沂、費縣。元朝將原中央機構“中遊行省”(或稱中遊行省)確定為最高行政區域。到了元代,在中書省、中書省、道兩個行政層級之間,設置了地方機構,執行傳信的職責,就像中書省、中書省的機構壹樣。屬於山東東西路宣傳安撫部。元末屬中書省益都路。益州:治所臨沂(今臨沂市)。轄臨沂、費縣。明初沿襲元朝行政體制,設置中書省為最高行政區,1376年(洪武九年)改為承辦宣傳部署司。明朝末年屬山東外交交通部。益州:1368(洪武元年),郭所屬省臨猗縣入益州,屬集寧府(不久改為兗州府)。1372(洪武五年)屬濟南府。1374(洪武七年)十二月屬青州府。1385(洪武十八年)屬兗州府。研究所舊址現為山東省臨沂市。轄2縣,即:郯城(洪武元年,即1368)、費縣。清朝官至明朝,兗州為州,無郭縣。郯城縣、費縣屬其管轄。1724年(雍正二年),益州升為山東直隸州。1734年(雍正十二年)升為益州府,隸屬果蘭山郡。同時,莒州降為散州,隸屬於莒州及其原沂水、日照、蒙陰三縣。* * *轄1州6郡1魏,即:莒州:今莒南大部,五蓮下屬莒縣。蘭山:原為益州直轄市,位於縣1734,為益州首府郭縣。支所舊址現為臨沂市。今天三區的大部分,臨沭的大部分,蘭陵縣的大部分,棗莊的底格鎮都屬於它。郯城:今臨沭西南、蘭陵縣東南,屬郯城。費縣:今平邑屬費縣。沂水:沂南、沂源縣大部分屬於東部的沂水。蒙陰:沂南部分,沂源縣部分屬於它。日照:五蓮縣南部屬於。安東偉:日照市嵐山區部分後來並入日照,但保留了壹些獨立的職能機構。民國時改為1913,廢除益州府,莒州改為莒縣。1914年山東省壹分為四,藍山縣改為臨沂縣,臨沂分屬濟寧路和膠東路,於1918年撤銷。1925 10 10月22日,瑯琊道新建,轄區為益州府全境,位於臨猗縣。1928,瑯琊路註銷。縣直接隸屬於省。1936,被指定為山東省第三區行政督察辦公室。1940七月初,偽山東巡撫唐建立偽益州道,轄臨沂、郯城、費縣、莒縣、沂水、蒙陰、日照七縣。益州四大古剎,曾被稱為瑯琊四大古剎,現在也被稱為臨沂四大名剎。它們是:朗公寺、趙普寺、寶泉寺和臥佛寺。這四座古建築都是金代的建築風格。它們是著名的景點,規模大,結構復雜。益州八景,又稱瑯琊八景,指古代臨沂的八處自然景觀,有的壹直在風中吹拂,有的已面目全非。沂水拖藍多少沂水拖藍,又稱沂河拖藍。據《逸周誌》記載,臨沂城東的沂河、淝河、涑河匯合後,形成清水和濁水兩種水流,倒映藍天,像沂河壹樣拖著壹條藍帶,故稱沂水拖藍。古人盡拖碧水。今天臨沂人知道的不到三成,真正見過的更少,可謂“可遇而不可求”。鳳凰廣場的三江交匯處,有著鮮明的“水拖藍”奇觀。古詩詞中的沂水拖藍,在臨沂城東。隨著城市的發展,沂河現在在臨沂市。古書《伊水托蘭》也許因為她的稀有而成為伊河的壹道亮麗風景,但現在卻是壹片遼闊的1.2萬畝水面和綿延18公裏的濱江大道和濱江景觀。木鐸雙月刊反映古今益州誌:“(木鐸湖)在州南二十裏,中間有壹圓洲,夏秋滿龍蓮花,月夜泛舟,洲上清香四溢,宛若仙境。”《臨猗縣誌·湖泉》載:“木鐸湖在城西南18裏,周10裏。內有圓洲,水環如鏡,俗稱木鐸月光。”月色蓮影中的木瀆湖雖然賦予了文人詩意的優雅,但對於世代居住在湖邊的人們來說,夏秋兩季的洪水卻讓他們苦不堪言。村民的改造讓民國初年“木鐸雙月”的盛景蕩然無存。1992年,羅莊鎮黨委開發了占地1480畝的雙月湖景區,將“托尼湖”更名為“雙月湖”,成為羅莊標誌性景區。蒼山疊翠崔璀如何在民國5年(1916)的《益州山川誌》中記載,蒼山“在州東九十裏,山上鳥瞰東海。前有王鬥墓,後有秦王柱,中有石室,世有安其生、徐則生。”165438+10月14,2000年,蒼山真正的奇觀出現在蒙蒙細雨和霧雨的天幕下,持續了半個小時。當時氣象學家解釋說蒼山疊翠和海市蜃樓屬於同壹原理。蒼馬山旅遊區到處是奇石、生動的造景意象、回望的烏龜和五罐鼻子。植被覆蓋良好,樹種豐富。由於這壹帶臨海,會澤受海風影響,空氣潮濕,常有輕霧,所以是山東省降水最多的地區之壹。為發展以道教文化觀光和生態休閑為特色的旅遊活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背景。古瑯琊八景中,也許只有這座蒼山存在的條件最好,蒼山的景色至今依然美麗。葉萍蕭寂煥然壹新。據《逸周誌》記載,在東北建國後,曾有葉萍館...從外面遠眺易、遊、素水,從裏面觀察寺廟、亭臺樓閣,清晨的,黎明剛開,沁人心脾,賞心悅目。葉萍臺是城中最高的地方,擡頭向外望去,袁野郁郁蔥蔥,伊、元、綏三河兩岸碧綠粉紅;鳥瞰城市,亭臺樓閣,風景秀麗。歷經滄桑,葉萍站早已坍塌。在臨猗新城建設過程中,可能很難找到類似葉萍站的位置,但在葉萍找到類似蕭集的風景並不少見。伊河和蚌河綠地系統景觀規劃,二灘綠地規劃設計"九個廣場、十八個特色公園"。其中,位於伊河和何穗河交匯處北側的鳳凰廣場將成為新葉萍小紀的觀光平臺。野關湯泉炎黃湯頭溫泉是中國四大著名天然壹級溫泉之壹,已有265,438+000多年的歷史。與“三孔”、泰山、半島海岸線並稱為四大國家資源。《益州府誌》盛贊“野宅無芳草,春風猶在”,將“野宅湯泉”列為“瑯琊八景”之首。湯頭溫泉也在1862年被收入大英百科全書。小何寧兵說,小何又名小幹河,位於蘭山區白沙埠鎮。臨猗縣誌記載,發源於茶山南麓桃花嶺,經東南小有村,至諸葛村入釋。按照晉書的說法,吉祥自然是最孝順的。早年喪親,後母朱不仁,因失愛父而被罵。父母生病,衣服不能脫,湯、藥必須嘗。媽媽經常想吃生魚,天冷結冰的時候,香就脫衣服,會為它削冰。冰突然自行溶解,雙鯉躍出又歸。這就是廣為流傳的王翔“睡冰為鯉”的故事。上世紀90年代初,王翔的家鄉被當地有關部門初步開發。在原址修復了孝友祠,規劃了王祠堂,並在河邊開辟了孝心園,修建了孝心河廣場。後來因為經濟原因,停止了開發。臨沂二十四孝中有七個孝。王翔的孝感故事影響最為深遠。王翔的孝道規範了千百年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成為歷史上的佳話。神風上的雪映著天空。關於“神風上雪”的可見記載有兩種:壹是《臨猗縣誌》載“山東鋪滿白石,狀似雪,故府誌以神風雪為八景雲之壹”;其次,《逸周誌》載“山中雪,四時不必,八景雪在此”。這就是“神峰雪”得名的原因,也是文峰山的獨特奇觀。元代子墓碑、宋代鹹平二年修建的龍王塔、泉水清澈四點不工作的龍泉、蒼山暴動紀念館、衡山慘案紀念館、泰山宮舊址、路南區委書記之墓、銀廠慘案紀念館、文峰山主峰觀海峰。美麗的自然風光和這些人文風光的結合,讓文峰山這座神聖的山峰令人難忘。《益州誌》在夕陽中幾次閃耀:“在西南的故鄉,不必渡河隨君。房子的其余部分被燒毀,宮殿是曬書臺和寺廟的西墻。每當陽光普照,紅映是可觀的。地雖高,真迷人。”因“永嘉之變”,王南遷,舊居改為佛寺,唐代稱開元寺,北宋稱天寧萬壽寺,南宋稱寺。晉四年(公元1114),擴建寺,並配有《益州寺創制記》(即《劉基碑》),是“夕陽普照四方”景觀的最好例證。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照亮夕陽”的奇觀是有效利用了光學折射的原理。光線透過趙普寺西墻的天窗照在佛像上,再通過折射向四面八方擴散,使整個佛寺被夕陽的余暉照亮,這是當時著名的景觀。1989,市* * *開始修繕王羲之故居;2002年4月,為紀念王羲之1700誕辰,市委、市委決定集資對王羲之故居進行改擴建。2005年5月26日,趙普寺正式開放。元和縣誌:宜州,瑯邪。中等。開元戶2.74萬戶。鄉鎮55。徐州在龔宇境內。春秋兩季,整整齊齊。秦與天下,設瑯邪郡,因瑯邪山而得名。因漢朝立陵侯為邪王,文帝元年遷澤為太子,以瑯邪為郡。晉武帝鹹寧二年,東海的王睿改稱越王,越王是東晉元的皇帝。元帝在城南的縣城設立了壹千名守軍。永嘉以來,郎邪困於湖口,稱帝在丹陽縣設南郎邪城。我在宋武帝去了河南,在徐州、北魏、莊帝都沒找到。瑯邪縣叫什麽?周武帝改北徐州為益州,因周城東臨猗水而得名。大業十三年,郡被徐元郎破。武德四年,平而圓之,復益州。國家領土:東西長321英裏。南北429英裏。八到:首都從西到頂有2275英裏。從西到東有1415英裏。東南到海州230裏。西至兗州,三百八十裏。東南至泗州下邳縣,277裏。往北450英裏到青州。從西南到徐州有350英裏。東北到密州,三百七十裏。西北至子洲530裏。貢品:開元貢品:紫應時,黃白銀。傅:棉花,絲綢。冠縣5:臨沂、沂水、費、成、新泰。臨猗縣,商。夏果。本漢舊郡亦名東海郡,東鄰沂水。漢代以後改為瑯邪國,晉為瑯邪郡,壹省。隋末恢復,屬益州。玉山,縣城東南110裏。與海州宜山縣分界。沂水,往東到伊犁縣城。王縣城東北50裏僧邊城。梁將駐軍於王僧邊。王導的老家在縣城東北38裏。沂水縣,上去。往南200英裏。漢代的東關縣,即《春秋》中居、魯爭議的鄆城。城陽縣城南有壹亭,也叫雲,俗已改字。魏孝文帝在此設新泰縣後,隋四年改為東安縣,十六年在古蓋城設東安縣,改稱沂水縣。宜山在縣城以北壹百二十四英裏。李周:宜山,青州鎮。穆棱山在縣城以北190英裏。管仲說:“先把鞋給我,至於南方的穆棱”,是的。大仙山在該縣以北90英裏處。宋高祖北伐,慕容超大將公孫勝在五樓說:“吳冰輕捷,難與峰相抗衡。宜破大洞,使之不能入。也是上策。”晁曰:“吾乃鐵騎,引君過西安。哎,這是壹記耳光。”不是從。宋高祖兵隨後進入。當初是役,還是說“他若嚴守大聖,軍中無資源,如何回報?”高祖曰:“鮮卑貪愛之?,將帶領我們的士兵,壹旦進入大洞,我所受的苦.”當老師的時候,高祖錫說:“老天誇我!”然後就壞了。吳繼之《從集》說:“大仙走了八十裏半城,直抵山下二十五裏。懸崖陡峭蜿蜒,石徑幽險。這不是壹次穿越。”冰雹山在該縣西北28英裏處。壹個紫色的應時,好人內外輝映,形似冰雹,故名冰雹山,至今仍是貢品。成平公,在縣城以北156裏。周武帝拔鄴城,齊高衛先遣母妻往青州。當日,緯率兵壹千,離青州而去;周又派大將程、魏各率兵二千,追至青州城南雙溝,擒緯。周被封為青州刺史,並立碑為紀公。飛仙,去吧。向東南九十英裏的州。在古代,郭飛在《公元紀年傳》中也說:“費伯帥也。”後來,它成了陸機城。費縣從漢代就屬於東海郡。從宋朝到隋朝,都隸屬於瑯邪郡。大業末,為賊盤蕩所破,武德四年復置,屬益州。蒙山在該縣西北80英裏處。楚老來子耕田處。東蒙山在縣城西北七十五裏。《論語》曰:“夫滿枷鎖,先王以為東主。”程楠縣,在縣城以南90英裏。《史記》“若齊威王令譚子守南城,楚人不敢為敵”,亦是如此。承憲,去吧。從東北部到該州有185英裏。成縣,今漢之郡,春秋時曾為國,屬東海郡。隋去郡三年,郡屬徐州。大業十三年,郡縣被山賊左俊衡所滅。武德4年,曾林州設在此,蘭陵縣改為成縣。貞觀八年廢,郡屬益州。縣城西北有壹處承壓水,因為有名。抱犢山在縣城以北60英裏處。有千壁,頂闊有水。此山入海三百余裏,風和日麗。從前,壹個隱士抱著壹頭小牛在上面培育種子,所以他認為這是壹座名山。九英裏高,每周四十五英裏。蘭陵縣城以東60裏。《史記》說荀卿是儒家?朱,朱春認為蘭陵是因為他的家庭才成功的。惡郡十三,貞觀元年已建,以灌溉田地。新泰縣,上去。東南到263英裏的州。春秋時,魯平陽也是壹座城,平陽是弓玄八年的壹座城。鎮南將軍楊虎,生於晉武帝太史,改新泰郡,屬泰山郡。隋黃凱屬莒州四年,莒州二年廢,益州屬郡。蒙山,縣城東南88裏。《書》上說:“孟,於之術。”漳山,在縣城東八十裏。賣石頭,石腦,火把等石頭,人們往往把它們當商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