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來,中國的對外開放主要是“引進來”戰略。通過“引進來”的對外開放,中國經濟逐步與世界經濟融為壹體,有效利用了大量國際資本和技術,彌補了工業化進程中資金和技術的巨大差距,加快了工業化進程。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議》第八條提出,要繼續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能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完善外商投資服務體系。 賦予企業更大的境外經營管理自主權,完善境外投資企業監管機制,促進跨國公司在華發展。 實施“走出去”戰略,是黨中央在深刻分析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基礎上作出的重要決策,事關我國發展全局,是今後我國改革開放的新目標和新舉措。
壹、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必要性
“走出去”戰略與“引進來”戰略相對應(引進外資、技術、管理、商品和服務等。).廣義的“走出去”戰略包括貨物和服務出口、勞務輸出、國際融資、國際旅遊、對外投資等企業跨國經營的各個方面。狹義的“走出去”戰略是指企業通過對外直接投資的方式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以達到提高國際競爭力,促進本國經濟快速、持續、協調發展的目的。“走出去”戰略大致可分為兩個層面:第壹個層面是商品出口層面,指貨物、服務、技術、管理等商品和要素的出口,主要涉及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和工程承包;第二個層面是資本輸出層面,指的是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涉及海外投資工廠和商店。如果壹個企業的“走出去”戰略發展到第二個層次,特別是海外投資達到壹定規模後(企業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都有所有權),那麽這個企業就會成為跨國公司。改革開放以來,“引進來”戰略的成功,為我們今天實施“走出去”戰略創造了條件,這是“引進來”戰略發展的必然。
1.“走出去”戰略是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的重要途徑。中國作為國際貿易大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005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14221.2億美元,其中出口7620億美元,進口6601.2億美元。中國貿易規模已居世界第三,占世界貿易的6.5%。然而,中國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也面臨以下問題。壹是進壹步擴大出口難度加大。美、日、德等貿易大國的經驗也告訴我們,出口貿易在經歷壹段時間的高速增長後,會有所放緩。第二,國內產業保護的範圍縮小了。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的兌現,國內市場必須進壹步開放,貿易壁壘將逐步消除,保護措施將難以為繼。第三,貿易摩擦愈演愈烈。中國從壹個貿易小國躍升為世界知名的貿易大國,沖擊了原有的全球貿易格局,觸動了其他壹些國家的貿易利益,導致貿易摩擦越來越多。從中國入世到2006年6月底,32個國家或地區對中國發起了288起“兩反兩保”調查,涉案金額達765438+億美元。第四,中國的貿易條件正在惡化。根據海關提供的信息,在中國大宗出口商品中,有大量產品的出口總額增速低於進口總額增速。自1993建立貿易指數統計以來,我國出口量指數壹直高於出口價格指數,而進口量指數低於進口價格指數,總體貿易條件趨於惡化。
2.“走出去”戰略可以避免原產地的限制。據統計,11年來,中國壹直是世界上遭受貿易摩擦最多的國家。貿易摩擦的解決需要不斷的磋商和協調。如果協商協調不能解決,也可以按照世貿組織的有關規定進入爭端解決程序。此外,“走出去”戰略也是擺脫困境的重要選項之壹。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方式也應該多樣化。對於壹些受配額限制的產品,如果中國企業在海外生產,可以改變原產地,繞過配額限制。走出國門,拓展出口商品的海外市場,既能保證產品的品種和質量,又能改變產品的原產地,規避貿易壁壘。如海爾、TCL、長虹、康佳等有實力的彩電企業都選擇了走出去的戰略,通過海外生產基地出口歐美,繞過出口的原產地限制,減緩美國傾銷裁決的負面影響。
3.“走出去”戰略可以實現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合理統籌。從世界範圍來看,發達國家保持強大的奧秘之壹是,它們長期實施“走出去”戰略,以跨國公司的跨國投資和貿易活動為主導,最大限度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獲取最大利益。與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相比,中國“走出去”戰略起步很晚,失去了壹些重要的發展機遇。21世紀,幾乎所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大型貿易投資活動都是以跨國公司為主體或載體進行的。目前,無論是在第二產業還是第三產業,中國的技術進步都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此外,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國際競爭更加緊迫。各大跨國礦業公司基本控制了全球已探明的礦產資源,中國礦業公司的選擇在減少。
只有采取“走出去”戰略,才能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彌補國內資源和市場的不足,保證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在全球範圍內推動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和戰略調整;只有這樣,中國企業才能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只有這樣,中國經濟發展20年來積累的巨大能量才能得到釋放,中國的綜合國力和參與全球競爭的能力才能得到增強。
4.“走出去”戰略可以解決貿易順差不斷增加帶來的國際收支問題。目前,中國貿易順差不斷上升,導致外匯儲備急劇增加,國內資源流失和浪費,人民幣匯率面臨新的升值壓力,中國與相關貿易夥伴尤其是美國和歐洲的貿易摩擦增加。鼓勵企業“走出去”,可以解決貿易順差不斷增加帶來的國際收支問題。
目前,對外直接投資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而中國作為壹個對外直接投資基數較小的發展中國家,無疑有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已經成為壹個貿易大國,利用傳統的貿易政策和措施刺激外貿增長的空間相對有限,因此加快對外投資將是刺激中國外貿持續增長的良好途徑,也是中國外貿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擴大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可行性
傳統的國際投資理論主要關註發達國家,認為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主要來源於發達國家企業對市場的壟斷、產品差異、先進的生產和管理技術、雄厚的資本實力等因素。根據這些傳統理論,有壹種觀點認為,中國是壹個處於轉型經濟中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企業整體規模小,自主核心知識產權少,產品技術含量低,主導產業還是勞動密集型,不具備與國際大型跨國公司競爭的實力。因此,目前不宜發展對外直接投資,而應以國內為主。但是,為了保持中國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中國應該進行對外直接投資。
英國著名跨國公司問題專家鄧寧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投資發展周期理論,用實證的方法研究了直接投資流量與人均GNP的關系。他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均GNP的提高,壹個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凈額有壹個周期規律,周期分為四個階段:第壹個階段與前工業化有關,幾乎沒有直接投資的流入和流出,對外投資較少,沒有對外直接投資,凈投資為零或接近零。這壹階段的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400美元,屬於最不發達國家。第二階段,由於壹些區位優勢的發展,如基礎設施等,外資在這些國家的直接投資不斷增加,使得直接投資存量的流入增長超過GDP的增長,但對外直接投資的金額很少,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絕對值為負,人均GNP在400美元到1500美元之間。現階段大多數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第三階段,國內企業的所有制優勢越來越大,越來越有特色。為了尋求資源、市場和戰略資產,這些國家的企業開始對外投資。因為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在減少,或者因為外國直接投資的增長速度快於外國直接投資的增長速度,所以外國直接投資凈額的絕對值為負,這類國家的人均GNP在2000美元到4750美元之間。隨著這些國家成為凈外國投資者,它們開始進入第四階段。在第四階段,企業所有權優勢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母國的具體優勢。外國直接投資增長快於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凈外國直接投資為正,有增加趨勢,人均GNP在4750美元以上。1988年,鄧寧提出了第五階段理論。在這壹階段,凈外國直接投資的絕對值呈遞減趨勢,隨後開始在零水平附近波動。與此同時,外國直接投資和外國直接投資都在增加。與前四個階段相比,第五個階段受到經濟發展階段的極大削弱,更多地依賴於發達國家之間的交叉投資。目前只有美歐日等少數發達國家處於第五階段。
如果用上述投資發展周期理論來比較中國的投資發展過程,以投資總額的變化來劃分投資發展階段,大致是這樣的:1979 ~1991年經歷了投資發展周期的第壹階段,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和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很小。根據我們的數據,粗略計算1979 ~。1992 ~2004年處於投資發展周期的第二階段,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規模較大,對外直接投資有壹定規模,對外直接投資凈額絕對值為負。據計算,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從1992到2004年的年均增長率約為46.38%,這表明與第壹階段相比有了明顯的提高。目前中國人均國民收入已經超過65438美元+0,000。根據鄧寧的投資發展模式,它處於第二階段,即外國投資大於外國直接投資。顯然,從1979到2004年,外商在華直接投資的增長速度遠遠快於外商投資的增長速度。從65438年到099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吸收外資的比例不僅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也低於東盟國家的平均水平。此後幾年,中國在吸引外資方面壹直處於世界前列,2004年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吸引外資國家,但與此同時,中國對外投資增長緩慢,這與鄧寧的投資發展理論是壹致的,是投資發展第二階段的典型特征。
第三,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政策思路
中國已經基本具備了對外直接投資的條件,部分企業具備了國際化經營的能力和資金實力,應該在經濟發展和投資發展的互動中發展對外直接投資。在引進外資的同時發展對外投資,可以在保證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層面上解決外貿發展的瓶頸,促進中國從投資發展道路的第二階段向第三階段轉變。
1.實施GNP核算體系,實現從GDP到GNP的跨越。自1985起,我國經國務院批準建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正式采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國民經濟運行結果。改革開放25年來,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不斷發展,但與中國吸收外資的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從1993開始,中國已經連續11年成為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第壹發展中國家。相應的,從1993開始,中國的GDP每年都大於GNP,而且差額越來越大。以2001為例。當年中國GDP為95933億元,GNP為94346億元,兩者相差1587億元。也就是說,2001年,中國對外投資和就業的新增增加值之和,比中國對外投資和勞務輸出的新增增加值之和多1.58。GDP和GNP的差距越來越大,反映了中國在“引進來”和“走出去”方面發展的不平衡,說明我們的企業還遠遠沒有把握住經濟全球化的機遇。
我們應該更多地從單純的GDP來關註GNP,尋求“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協調發展,這是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能力的重要體現。商業工作應該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在利用外資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要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這是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總之,要逐步用GNP核算體系來觀察中國經濟國際化的水平。
2.“走出去”的戰略要多元化。所謂多元化,就是“走出去”既要重視發達國家,也要重視發展中國家。從國外的經驗和我國的實踐來看,之所以要實施多元化戰略,首先是遵循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規律,其次是減少對某些國家的過度依賴,分散投資風險。目前,中國海外投資的多元化程度有待提高。從地區流向來看,港澳地區占比很大,歐美發達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相對較少。實行多元化經營政策,應盡力開拓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市場,利用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水平,在發達國家投資設立高科技R&D中心或高科技產品開發公司。亞非拉壹些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低,市場廣闊,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我們的產品和技術更適合這些國家和地區。因此,投資和經濟技術合作的潛力很大,應加緊努力增加發展中國家的比例。
3.要按照有利於我國產業升級和實現長遠發展的要求,確定“走出去”的方向。戰略性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是提升中國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們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按照有利於產業升級和長遠發展的要求,引導企業“走出去”。石油、金屬和非金屬礦產、木材等資源的短缺應更多地通過海外投資來解決。對於國內產能過剩的加工業,要把技術和設備帶出去,到國外尋求合作發展,在新壹輪國際分工中分享比較利益。
4.鼓勵有條件的各種所有制企業“走出去”。中國能否盡快進入投資發展周期的第三階段,取決於國內企業的競爭實力。因此,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可以逐步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積累更多的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提高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只有這樣,中國對外投資才能逐步增加,直至超過吸收外資,成為對外投資凈國,更好地在全球範圍內整合和配置優勢資源,從而提升整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鼓勵各類優勢企業走出國門,大膽到海外創業,在國際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通過實施“走出去”戰略,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拓展中國經濟發展空間。壹些國有企業規模大,實力強,有資金和技術優勢,應該成為“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導力量。非公有制企業具有自我約束力強、市場敏感度高、經營管理方式靈活等特點,應創造條件鼓勵其積極開展境外投資活動。
政府要為“走出去”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遇到了壹些問題,有相當壹部分是企業自身力量無法解決的,需要政府給予必要的支持。政府要在遵守世貿組織規則的前提下,千方百計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加強境外投資的宏觀調控和規劃指導,建立境外投資與企業的工作機制,完善管理制度,同時建立必要的政策激勵機制,加大金融和財政政策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金融信貸服務體系,加強外匯使用和出入境管理,完善人才培訓和信息咨詢服務,為企業更好地“走出去”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