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農歷,農歷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古代稱為中秋節。因此,它被稱為中秋節,也稱為秋季節,八月節,八月半,月亮節和月亮節,因為月亮在這壹天是完整的,它象征著團聚,也被稱為團圓節。
起源
中秋節壹詞最早出現在李周,《禮記·月令》中說:“中秋之月滋養衰老,遵循稀飯飲食。”但是沒有說八月的哪壹天。
唐朝以後,中秋節成為壹個固定的節日。傳說楊貴妃在月宮夢遊,得到了五顏六色的羽毛,中秋節的民俗開始盛行。壹般認為,中秋節開始盛行於宋代,到明清時期,它已成為中國的壹個主要傳統節日。
在中秋節的傳說中,嫦娥奔月的故事是最著名的。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在民間有好幾個版本,以下是其中之壹:
據說在古代,天空中有十個太陽。後羿,壹個力量無窮的英雄,射下了九個太陽。第十個太陽會準時升起落下造福人民。後來,後羿又娶了嫦娥。
壹天,後羿得到了壹包仙丹。只要吃了長生不老藥,他就可以長生不老,升天。後羿回家後,把長生不老藥給了嫦娥。
沒想到,後羿的徒弟孟鵬想偷長生不老藥。他趁後羿不在時潛入嫦娥的房間,強迫她交出仙丹。嫦娥拒絕了,於是她吞下了所有的仙丹,然後變成了仙女,飛到了月宮。
節日習俗
香港維多利亞公園的燈籠。(2005)賞月。
吃月餅。
福建廈門還有富貴餅的習俗。
玩燈籠。
賞桂花,吃各種桂花做的食物,糕點糖果是最常見的。
在香港,除了月餅,楊桃和芋頭是常見的食物。因為現在菱角很難買到,很少見。
祭月就是祭拜太陰皇後。
自臺灣省1990年代以來,中秋節燒烤壹直很流行,而且有很多種說法。壹個是廣告商的影響,壹個是晚上看月亮時的饑餓感,於是燒烤開始流行。
此外,給老人或晚輩送豬餅或長壽面也是壹些地方的習俗。
給親戚朋友送禮也是韓國人慶祝中秋節的習俗。所以他們也稱中秋節為“韓國人的感恩節”。
韓國的中秋節
韓國人在假期安排表上用英文寫“秋夕”作為感恩節,因為秋夕是韓國的大節日,會有三天連休。以前交通不發達的時候,人們會利用這段時間回鄉探親。如今,每個月秋夜之前,韓國各大公司都會降價吸引人們購物,互相送禮。
日本的中秋節
日本傳統的中秋節也被稱為芋頭月和栗子月。現代日本不再慶祝中秋節。在那壹天,人們可以呆在家裏喝啤酒,而不是看月亮和看電視節目。由於傳統文化的衰落,年輕人不知道節日的起源和意義。當他們聽說節日的時候,他們只知道他們那天不用上班。
中秋詩
許多古代詩人寫詩歌頌中秋節。
宋代詩人蘇軾的《水調頭嶽明》壹詩最著名是在什麽時候?
月亮什麽時候開始出現的?我從遠處拿酒杯。我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也不知道幾月幾時。我願乘禦風回天,我怕在細玉的樓閣裏,經不起九天寒氣。跳舞找出影子,到底是什麽樣子!月亮變成了猩紅色的亭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窗上,照著昏昏欲睡的自己。月亮不應該對人有什麽怨恨,為什麽人走了才是圓的?人們有悲傷和快樂,他們分離又重逢。月亮有陰有陽,有盈有虧。沒有什麽是完美的,即使在過去。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
煮蠟是指中秋節期間,以月餅鋁罐為器皿,點大量蠟燭的玩火行為。蠟液燃燒最猛烈時,可同時燃燒報紙等雜物,還可向火團噴水、消防水進行刺激,從而產生高大的火焰。蠟沸極易引起火災。熱蠟液接觸皮膚可能造成三度燒傷。
香港年輕人特別流行在迎月、中秋、追月這壹天在公共場所燒臘,通常還伴有打燈籠、點蠟燭等中秋活動。在過去的幾年裏,香港有人因燒蠟受傷住院。
香港政府的態度
香港政府提醒市民不要燒蠟。由於中秋節外出賞月的人數較多,且考慮到節日性,警方很少幹預中秋節期間的燒蠟行為,這使得年輕人將其視為壹年壹度的“合法縱火”日。但由於燒蠟會在公園等公共場所留下大量蠟漬,難以清理,容易發生危險,近年來政府加大宣傳力度,呼籲公眾不要燒蠟。警方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會在中秋節三天期間密集巡邏公園等地,要求市民賞月時不要點太多蠟燭,避免留下蠟痕,也會勸阻燒蠟。
香港政府將煮蠟定義為“燃燒或融化蠟,或將任何液體灑或濺在熱蠟上,可能導致任何人受傷或任何財產損失。”[1]如果發現有人在LCSD管理的公園、海灘和燒烤場所燒蠟,LCSD可以根據《遊樂場地條例》提出起訴,最高可被罰款2000美元和監禁14天。[2]LCSD在中秋節前後三天的晚上7: 00至午夜12:00開通了熱線電話24145555,供公眾舉報在LCSD場館燒蠟的行為。
如果在公共場所留下蠟跡,LCSD可以按亂丟垃圾處理,開出65438美元+0.500英鎊的定額罰款通知書。根據LCSD的建議,人們應該在賞月後將蠟燭放在錫罐或其他不易燃的容器上,並將熄滅的蠟燭溶液扔進垃圾箱。
公共屋居民如在房屋署管理的屋燒蠟,房屋署可從該居民身上扣5分,並處以65,438元+0,500元的罰款。
各地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期間,人們的主要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
欣賞明亮的滿月
中秋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有“秋暮暮月”的記載,即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的活動。擺壹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必須切成蓮花形狀。
在唐朝,中秋節賞月和玩月是相當流行的。在宋代,中秋節更流行賞月。據《東京之夢》“中秋之夜,貴家妝臺亭,民爭酒樓戲月”。在這壹天,北京所有的商店和餐館都要重新裝飾門面,在牌樓上綁上絲綢,出售新鮮水果和精制食品,夜市非常熱鬧。許多人登上陽臺,壹些富裕的家庭在自己的亭子上賞月,並安排食物或家宴讓子女團聚。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的習俗依舊。很多地方形成了燒香、栽中秋樹、點塔燈、放天燈、走月、舞龍等特殊習俗。
吃月餅
中國城鄉的人們都有在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日滿,中秋月餅甜又香”。月餅最初是用來祭祀月神的。“月餅”壹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吳的《梁璐夢》中。在那個時候,它只是壹種像淩華蛋糕壹樣的蛋糕形狀的食物。後來,人們逐漸將中秋節與品嘗月餅結合起來,月餅象征著家人團聚。
月餅最初是在家裏制作的,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記載了月餅的做法。到了現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也越來越精細,餡料精美,外觀精美。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譚印月”等。用圓月示人團圓,用圓月餅示人永生,寄托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祈求豐收幸福,已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心願。月餅也被用來作為禮物送親戚朋友和聯系感情。
其他中秋節習俗
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慶祝方式也多種多樣,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人們在中秋節要穿過南浦大橋才能活得更久。在建寧,中秋之夜掛燈籠是向月宮要孩子的吉兆。上杭縣的人們慶祝中秋節,他們的大多數孩子在拜月時都會被邀請去看望他們的父母。龍巖人吃月餅時,父母會在中間挖出直徑兩三寸的圓餅給長輩吃,意思是不能把秘密告訴晚輩。這種習俗源於傳說月餅含有反元殺的信息。在金門過中秋節之前,拜月應該去祭拜上帝。
廣東潮汕有中秋節拜月的習俗,主要是針對婦女和兒童。俗話說“男不滿月,女不祭竈”。晚上,明月升起時,婦女們在院子裏和陽臺上立起壹個箱子祈禱。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擺滿了上好的水果和糕點作為祭品。當地還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潮汕有句俗話:“河對嘴,芋頭吃。”八月,是芋頭的收獲季節,農民習慣用芋頭祭祖。這當然和農耕有關,但民間還有壹個流傳很廣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南宋,建立元朝,殘暴統治漢人。瑪法保衛潮洲對抗元朝。城破之後,百姓被屠殺。後人為了不忘記胡人統治的苦難,就以芋頭與“胡頭”諧音,形似人頭,以此祭奠祖先,代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節晚上燒塔在壹些地方也很流行。塔的高度從1-3米不等,多為碎瓦砌成。大塔也是用磚砌成,約占塔高的1/4,再用瓦片疊起來,頂部留壹個塔口,供燃料輸送。在中秋之夜,它會被點燃燃燒。燃料是木頭、竹子、谷殼等。火旺的時候會澆上松香粉助威,非常壯觀。還有燒佛塔的民間規定。誰把佛塔燒到滿屋誰就贏了,在燃燒過程中失敗或倒塌的人就輸了。獲勝者將由主持人頒發彩旗、獎金或獎品。據說燒塔也是元末漢人反抗殘暴統治者和中秋起義的起源。
中秋期間江南的民俗也是五花八門。南京人中秋節愛吃月餅,壹定要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應該是桂香的時候上市,肥而不膩,好吃。喝完之後壹定要吃壹小塊糖芋頭,澆上肉桂漿。美不言而喻。“桂漿”因屈原《楚辭·少思明》“助北閉關飲桂漿”而得名。肉桂果肉是壹種桂花,在中秋節前後采摘,用糖和酸梅腌制。江南女子善於把詩詞歌賦變成餐桌上的佳肴。南京人和家人壹起賞月,叫“慶團圓”,團坐喝酒叫“滿月”,趕集旅遊叫“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和戲月橋。清代獅子山下建有觀月樓,都是供人賞月的,玩玩月橋的人最多。當明月高掛時,人們壹起去月亮塔玩月亮橋,以看玉兔為樂。“戲月橋”位於秦淮河夫子廟,名妓馬湘蘭的豪宅旁邊。這天晚上,文人聚集在橋上吹笛子,唱歌,追憶牛渚把玩月亮,給月亮寫詩,所以叫把玩月橋。明亡後漸衰,後人有詩曰:“風流南宋已盡,留西風長板橋,但記得坐玉人橋,月下教笛。”龍板橋,原月亮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進行了修繕,修復了壹些明清時期的亭臺樓閣,疏浚了河道。直到中秋節,妳們可以壹起享受玩月亮的樂趣。
在江蘇省巫溪縣,中秋之夜要燒香。香桶四周有紗帛,畫的是月宮裏的風景。還有用線香織成的香燭,上面插著紙魁星和彩旗。上海人中秋宴配桂花蜂蜜酒。
在江西省吉安縣的中秋節晚上,每個村莊都用稻草燒瓦罐。瓦罐紅了以後,把醋放進去。這個時候,整個村子都會飄著壹股香味。忻城縣中秋節期間,從8月11日晚上壹直到8月17日都要掛草燈。
安徽省婺源縣,孩子們在中秋節期間用磚塊建造壹座空心寶塔。塔上掛著窗簾、匾額等裝飾品,塔前擺著壹張桌子,陳列著各種器皿,以供奉“塔神”。晚上,裏裏外外都點著燈和蠟燭。雞西中秋節的孩子們玩中秋鞭炮。中秋炮是用稻草紮成辮子,浸濕後撿起來砸石頭,發出巨響,有遊龍的習俗。火龍是用草做成的龍,裏面插著香。當妳參觀龍的時候,有鑼鼓隊,他們在被送到河邊之前在村莊裏巡回演出。
在四川省,除了在中秋節吃月餅,人們還吃蛋糕、鴨子、芝麻餅和蜂蜜餅。在壹些地方,橙色的燈籠也被點燃並掛在門口以示慶祝。還有小孩子在柚子上上香,沿街跳舞,叫做“舞動流星球”。嘉定縣中秋祭土地神,表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觀音會”。
在北方,山東慶雲縣的農民在8月15日祭祀土地谷神,稱為“少年苗社”。諸城、臨沂、即墨等地除了月亮還要祭奠祖先。冠縣、萊陽、廣饒、郵城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房客。即墨中秋節吃壹種節日食品,叫做“麥箭”。山西六安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稱月餅為團圓餅,中秋之夜守夜是習俗。
河北萬全縣將中秋節稱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邢俊和關帝夜讀春秋的圖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的雨是苦雨。如果中秋節下雨,當地人認為蔬菜壹定很難吃。
陜西省西鄉縣的中秋之夜,男人劃船爬崖,女人擺好酒席。無論貧富,都要吃西瓜。中秋節有鼓手沿門吹鼓要錢。在洛川縣,家長帶領學生給老公帶禮物,午餐比學校聚餐還多。
壹些地方還形成了許多特殊的中秋節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之外,還有香港的舞龍、安徽的打樁塔、廣州的中秋節、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的賞月、戴的、苗的跳月、董的偷月菜、高山族的抱舞。
中秋節的起源和傳說
中秋節有著悠久的歷史。像其他傳統節日壹樣,它發展緩慢。古代皇帝有壹套祭祀制度,春天祭祀太陽,秋天祭祀月亮。早在李周,“中秋節”壹詞就有了記錄。後來貴族學者紛紛效仿。在中秋節期間,他們觀看並崇拜天上又亮又圓的月亮,表達他們的感情。這種習俗流傳到民間,形成了壹種傳統活動。直到唐代,人們更加重視這種祭月習俗,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唐太宗》記錄了8月15日的中秋節,這在宋代很流行。
中秋節的傳說非常豐富,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砸藥等神話故事廣為流傳。
中秋節的傳說之壹——嫦娥奔月
相傳古時候天上同時有十天,莊稼曬死,百姓窮困。壹個名叫後羿的英雄有著無窮的力量。他同情受苦受難的人民,登上昆侖山之巔,充分利用自己的神力,拉開弓,壹口氣射下九個以上的太陽,命令最後壹個太陽按時升降,造福人民。
後羿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愛戴,他娶了壹位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除了打獵,後羿所有的時間都和妻子在壹起,人們羨慕這對美麗恩愛的夫婦。
許多仁人誌士來此求學從師,別有用心的孟鵬也混了進來。
壹天,後羿去昆侖山訪友,求道。他碰巧遇到路過的王太後,向她要了壹包仙丹。據說吃了這種藥可以瞬間升天成仙。但後羿舍不得離開妻子,只好暫時把長生不老藥交給嫦娥。嫦娥把藥藏在梳妝臺的百寶箱裏,卻被反派孟鵬看到了。他想偷長生不老藥,讓自己長生不老。
三天後,後羿帶領隨從外出打獵,別有用心的孟鵬裝病留下。後羿帶領眾人離開後不久,孟鵬手持寶劍闖入裏屋後院,威脅嫦娥交出仙丹。嫦娥知道她不是孟鵬的對手。危機時刻,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箱,取出仙丹,壹口吞下。嫦娥吞下藥,立即飄離地面,沖出窗外,飛向天空。因為嫦娥牽掛著丈夫,她飛到了最近的月亮上,變成了仙女。
晚上,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著訴說白天發生的事情。後羿又驚又怒,拔劍要殺小人。孟鵬很早就逃走了。後羿又氣又心碎,他仰望夜空,大聲呼喚著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有壹個搖曳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地追著月亮跑,可是他追了三步,月亮退了三步,他退了三步,月亮前進了三步,他無論如何也追不上。
後羿無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來到嫦娥最喜歡的後花園,擺上香案,擺上她最喜歡的蜂蜜和鮮果,在月宮向依附他的嫦娥遙祭。聽到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人們在月亮下擺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好運和平安。
從此,拜月中秋節的習俗就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第二個傳說——吳剛摘得桂冠。
還有壹個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據說月亮上廣寒宮前的桂花樹生長茂盛,高達500多尺。下面有壹個人經常砍,但是每砍完壹次,砍的地方馬上就合上了。千百年來,這棵月桂樹永遠不能被砍倒。據說這個砍樹人叫吳剛,漢朝西河人,曾經跟著仙人上了天,但是他犯了錯,仙人就把他貶到了月宮,每天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工,以示懲罰。在李白的詩中,有“欲在月中,自付寒”的記載。
中秋傳奇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據說中秋節吃月餅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群眾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奮起反抗元朝。朱元璋聯合各種抵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得非常嚴密,消息傳遞起來非常困難。軍事家劉伯溫想出壹個計策,命令部下把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進餅裏,然後派人分別送給各地起義部隊,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夜響應起義。起義那天,所有的反抗者壹起響應,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不久,徐達攻占元朝,起義成功。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極了,趕緊傳話,說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全體將士都要與民同樂,並且要把當年開戰時秘密送來的“月餅”作為時令糕點送給大臣們。此後,“月餅”的制作越來越精細,品種越來越多,如碟狀,也成為很好的禮品。中秋節過後,吃月餅的習俗在民間流傳開來。
各地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期間,人們的主要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
欣賞明亮的滿月
中秋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有“秋暮暮月”的記載,即祭拜月神。在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舉行迎寒祭月的活動。擺壹個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必須切成蓮花形狀。
在唐朝,中秋節賞月和玩月是相當流行的。在宋代,中秋節更流行賞月。據《東京之夢》“中秋之夜,貴家妝臺亭,民爭酒樓戲月”。在這壹天,北京所有的商店和餐館都要重新裝飾門面,在牌樓上綁上絲綢,出售新鮮水果和精制食品,夜市非常熱鬧。許多人登上陽臺,壹些富裕的家庭在自己的亭子上賞月,並安排食物或家宴讓子女團聚。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的習俗依舊。很多地方形成了燒香、栽中秋樹、點塔燈、放天燈、走月、舞龍等特殊習俗。
吃月餅
中國城鄉的人們都有在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日滿,中秋月餅甜又香”。月餅最初是用來祭祀月神的。“月餅”壹詞最早出現在南宋吳的《梁璐夢》中。在那個時候,它只是壹種像淩華蛋糕壹樣的蛋糕形狀的食物。後來,人們逐漸將中秋節與品嘗月餅結合起來,月餅象征著家人團聚。
月餅最初是在家裏制作的,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記載了月餅的做法。到了現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制作也越來越精細,餡料精美,外觀精美。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譚印月”等。用圓月示人團圓,用圓月餅示人永生,寄托對家鄉親人的思念,祈求豐收幸福,已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心願。月餅也被用來作為禮物送親戚朋友和聯系感情。
其他中秋節習俗
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慶祝方式也多種多樣,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人們在中秋節要穿過南浦大橋才能活得更久。在建寧,中秋之夜掛燈籠是向月宮要孩子的吉兆。上杭縣的人們慶祝中秋節,他們的大多數孩子在拜月時都會被邀請去看望他們的父母。龍巖人吃月餅時,父母會在中間挖出直徑兩三寸的圓餅給長輩吃,意思是不能把秘密告訴晚輩。這種習俗源於傳說月餅含有反元殺的信息。在金門過中秋節之前,拜月應該去祭拜上帝。
廣東潮汕有中秋節拜月的習俗,主要是針對婦女和兒童。俗話說“男不滿月,女不祭竈”。晚上,明月升起時,婦女們在院子裏和陽臺上立起壹個箱子祈禱。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擺滿了上好的水果和糕點作為祭品。當地還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潮汕有句俗話:“河對嘴,芋頭吃。”八月,是芋頭的收獲季節,農民習慣用芋頭祭祖。這當然和農耕有關,但民間還有壹個流傳很廣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南宋,建立元朝,殘暴統治漢人。瑪法保衛潮洲對抗元朝。城破之後,百姓被屠殺。後人為了不忘記胡人統治的苦難,就以芋頭與“胡頭”諧音,形似人頭,以此祭奠祖先,代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節晚上燒塔在壹些地方也很流行。塔的高度從1-3米不等,多為碎瓦砌成。大塔也是用磚砌成,約占塔高的1/4,再用瓦片疊起來,頂部留壹個塔口,供燃料輸送。在中秋之夜,它會被點燃燃燒。燃料是木頭、竹子、谷殼等。火旺的時候會澆上松香粉助威,非常壯觀。還有燒佛塔的民間規定。誰把佛塔燒到滿屋誰就贏了,在燃燒過程中失敗或倒塌的人就輸了。獲勝者將由主持人頒發彩旗、獎金或獎品。據說燒塔也是元末漢人反抗殘暴統治者和中秋起義的起源。
中秋期間江南的民俗也是五花八門。南京人中秋節愛吃月餅,壹定要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應該是桂香的時候上市,肥而不膩,好吃。喝完之後壹定要吃壹小塊糖芋頭,澆上肉桂漿。美不言而喻。“桂漿”因屈原《楚辭·少思明》“助北閉關飲桂漿”而得名。肉桂果肉是壹種桂花,在中秋節前後采摘,用糖和酸梅腌制。江南女子善於把詩詞歌賦變成餐桌上的佳肴。南京人和家人壹起賞月,叫“慶團圓”,團坐喝酒叫“滿月”,趕集旅遊叫“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和戲月橋。清代獅子山下建有觀月樓,都是供人賞月的,玩玩月橋的人最多。當明月高掛時,人們壹起去月亮塔玩月亮橋,以看玉兔為樂。“戲月橋”位於秦淮河夫子廟,名妓馬湘蘭的豪宅旁邊。這天晚上,文人聚集在橋上吹笛子,唱歌,追憶牛渚把玩月亮,給月亮寫詩,所以叫把玩月橋。明亡後漸衰,後人有詩曰:“風流南宋已盡,留西風長板橋,但記得坐玉人橋,月下教笛。”龍板橋,原月亮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進行了修繕,修復了壹些明清時期的亭臺樓閣,疏浚了河道。直到中秋節,妳們可以壹起享受玩月亮的樂趣。
在江蘇省巫溪縣,中秋之夜要燒香。香桶四周有紗帛,畫的是月宮裏的風景。還有用線香織成的香燭,上面插著紙魁星和彩旗。上海人中秋宴配桂花蜂蜜酒。
在江西省吉安縣的中秋節晚上,每個村莊都用稻草燒瓦罐。瓦罐紅了以後,把醋放進去。這個時候,整個村子都會飄著壹股香味。忻城縣中秋節期間,從8月11日晚上壹直到8月17日都要掛草燈。
安徽省婺源縣,孩子們在中秋節期間用磚塊建造壹座空心寶塔。塔上掛著窗簾、匾額等裝飾品,塔前擺著壹張桌子,陳列著各種器皿,以供奉“塔神”。晚上,裏裏外外都點著燈和蠟燭。雞西中秋節的孩子們玩中秋鞭炮。中秋炮是用稻草紮成辮子,浸濕後撿起來砸石頭,發出巨響,有遊龍的習俗。火龍是用草做成的龍,裏面插著香。當妳參觀龍的時候,有鑼鼓隊,他們在被送到河邊之前在村莊裏巡回演出。
在四川省,除了在中秋節吃月餅,人們還吃蛋糕、鴨子、芝麻餅和蜂蜜餅。在壹些地方,橙色的燈籠也被點燃並掛在門口以示慶祝。還有小孩子在柚子上上香,沿街跳舞,叫做“舞動流星球”。嘉定縣中秋祭土地神,表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觀音會”。
在北方,山東慶雲縣的農民在8月15日祭祀土地谷神,稱為“少年苗社”。諸城、臨沂、即墨等地除了月亮還要祭奠祖先。冠縣、萊陽、廣饒、郵城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房客。即墨中秋節吃壹種節日食品,叫做“麥箭”。山西六安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稱月餅為團圓餅,中秋之夜守夜是習俗。
河北萬全縣將中秋節稱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邢俊和關帝夜讀春秋的圖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的雨是苦雨。如果中秋節下雨,當地人認為蔬菜壹定很難吃。
陜西省西鄉縣的中秋之夜,男人劃船爬崖,女人擺好酒席。無論貧富,都要吃西瓜。中秋節有鼓手沿門吹鼓要錢。在洛川縣,家長帶領學生給老公帶禮物,午餐比學校聚餐還多。
壹些地方還形成了許多特殊的中秋節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之外,還有香港的舞龍、安徽的打樁塔、廣州的中秋節、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的賞月、戴的、苗的跳月、董的偷月菜、高山族的抱舞。
中秋節詩歌精選
中秋節
(唐)李普
當鏡子在天空中升起時,雲是寂靜的;
壹輪等份滿滿,伴著萬裏雲;
狡兔落弦,妖蛙歇身前;
靈茶計劃攜手共進,直到銀河完全明朗。
在八月十五日與月亮玩耍
(唐)劉禹錫
今夜天空將再次洗滌世界。
夏去秋來。
群星閃耀,清風燦爛。
能改變人類世界的,是尤然的玉京。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
陳冰中秋,快樂飲酒。喝醉了,寫這篇文章,還懷孕了。
月亮什麽時候開始出現的?我從遠處拿酒杯。
我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壹年?
想乘風回家,又怕瓊樓玉宇。
上面太冷了!跳舞和欣賞月亮的影子,這是在世界上。
月亮變成了猩紅色的亭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窗上,照著昏昏欲睡的自己。
月亮不應該對人有什麽怨恨,為什麽人走了才是圓的?
人們有悲傷和快樂,他們分離又重逢。月亮有陰有陽,有盈有虧。沒有什麽是完美的,即使在過去。
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
節日月亮
(宋)蘇軾
暮雲漫寒,銀發人默默轉玉盤。
此生不遇良宵,何處見明年明月。
泰昌銀
(宋)辛棄疾
壹輪秋影轉金波,飛鏡重磨。
問姮娥關於酒的事:如果我被白發欺騙了,我該怎麽辦!
乘風,萬裏在天,
俯視山川。去廣西跳舞。人性更加清晰。
臺灣民歌:
關於中秋旅遊的思考
孤影看雁,千裏思念貂;家鄉的秋天憶明月,異國的夜驚。
手沒有爬過桂花,所以還是香蕉;爬樓梯是悲傷的致敬,望著西邊的海天壹色。
月夜思鄉
星稀月冷,銀河靜自吟;
萬裏的山家在哪裏?晚上來的時候有很多擔心。
蒙受
夜深人靜時,明月高掛天空中央,壹片寂靜;睡眼惺忪,
仿佛在夢中;四處生活臥不寧,故鄉在心頭;
苦難,歸空,如焚王者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