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課文中常用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所謂“常用實詞”,就用詞頻率而言,應該是指文言文中的常用詞和次常用詞;從意義上看,常用實詞應該是古今意義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部分,是文言文的閱讀指南。所謂“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其實指的是具體語境中的意義。
文言文實詞復習可以註意三點:第壹,不要離開原文(語言環境)。第二,不要離開課本。大家壹定要牢牢掌握三年來課堂上學過的文言文實詞,掌握它們的常用意義和用法。第三,註意文言實詞的特殊用法及其與現代漢語的區別。具體來說,就是古今不同義,壹詞多義,詞語通假字,詞類活用。
2000年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要求學生掌握18個文言虛詞:兒、乎、起、也、然、所、為、焉、也、因、於、和、在、則、者、之。
關於這18文言文虛詞,同學們在復習的時候,首先要復習課本,看課本上每個虛詞的意思和用法的歸納,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壹個知識網絡,然後運用到具體的文章中。
2.對常見文言句式的理解
文言文常見的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介詞賓語句、成分省略句。
判斷句的基本形式有:①...,...也;或者:...,...;或者:...,...也;或者:.....還有。②用“乃”、“為”、“則”、“即”、“因”、“是”、“否”等詞語判斷。(3)沒有上述任何壹種判斷形式,如“劉備天下梟雄”。被動句的基本形式:①用“於”字表示;②由“見”表示;③由“為”、“為”表示;④以“被”為代表;⑤不要用上面的話,從思想上表達。介詞賓語句的基本形式有:①否定句中的代詞是介詞賓語。②疑問句中的疑問代詞是介詞賓語。③用“之”和“是”推進賓語。成分省略句的基本形式有:①省略主語;②省略謂語或謂語動詞;③省略賓語;④省略介詞後的賓語;⑤省略介詞“於”。
近幾年高考命題對文言文句式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成分省略句的理解上,如2003年高考北京卷14題。
3.理解和翻譯課文中的句子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直譯就是每個單詞的實現。即原文的詞在譯文中有立足之地,譯文的詞在原文中有依據。例如:
鄭的人讓我守北門。
│ │││ │ │ │ │ │
鄭的人讓我掌管他們北門的鑰匙。
所謂意譯,就是不拘泥於原文的文字,而是根據原文所表達的大意進行翻譯。例如:
原句:三年了,寫了壹封信求骨頭。
翻譯句子:(張衡)工作三年,上書朝廷,要求辭職回家。
為了準確表達文意,原句中的紅字沒有直譯,而是采用意譯法。
翻譯的步驟大致可以如下:通讀全文,抓住大意。閱讀整個句子並標出要點。按照詞序翻譯。調整詞序以符合規範。檢查更正,防止誤譯。
4.本文對信息進行了分析和篩選。
首先要理解閱讀材料的意思,在理解和領悟的基礎上捕捉重要的語言信息。根據文意確定句意,確定句意,從整體到個別,再從個別到整體,分析綜合,反復深化。
比如2003年全國高考卷13:
在下面幾組句子中,分別表示裴矩“忠隋”和“忠唐”的是
A.①讓三個城市的所有商店都搭起窗簾,供應食物和飲料。②此人誠懇接受處罰。
B.①無論陳演什麽,...需要被傾聽...陛下...就是怕不引導道德和禮義。
C.①每次遇到有禮貌的人
D.①沒什麽好勸諫的,只是奉承和遷就。②萬事皆如此,何愁世事。
這個題目是考察對課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篩選。答案是b,A項第二句只是裴矩對罪犯罪行的強調,C項第壹句是裴矩的倒行逆施,D項是唐太宗對裴矩敢於諷刺諫的褒獎。沒有壹個符合這個問題。
5.總結文章內容,概括中心。
這是考察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根據所提到的事件或原因進行綜合判斷或推斷的能力。
比如2003年全國高考卷14:
以下對原文相關內容的分析和總結是不正確的。
A.裴矩從小孤獨,從小在叔叔身邊長大,因博學而早早成名。漢文帝和楊迪都非常賞識他,並委以重任。煬帝經常向他請教有關西域的事情,因為他熟悉西域的風俗。
B.裴矩精於算計,壹心只為取樂於煬帝。為了向容帝吹噓自己的實力,建議在洛邑制作奇功雜耍,熱情招待,以博取芳心;“有識之士”對此雖不以為然,但卻深得楊帝寵愛。
C.義勇軍入關後,裴舉向煬帝獻計,主張立即平定,以免錯失良機;眼看天下就要大亂,對整個身體來說都是長期的災難。對誰都客氣,對楊帝“沒什麽好諫的”,“不過是討好奉承而已。”
D.唐太宗是壹個開明的國王,但難免犯錯誤。他首先試圖賄賂人們,然後試圖懲罰他們。裴舉直言進諫,認為嫁禍於人是不合理的,使太宗收回了自己的性命,受到了高度贊揚。
這個題目是考察文章內容的歸納和中心的概括。答案是C,C項中,裴矩錯把壹個技能獻給了煬帝,原文是煬帝詢問裴矩的大致計劃。
6.分析和概括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分析總結作者在文章中的觀點和態度,其實就是對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傾向的評價。文章的思想傾向主要表現為作者對文中所述事件的理解、對所寫人物的態度、對真理的判斷和對主旨的評價。
比如2003年全國高考卷15:
縱觀全文,以下對文章最後司馬光這段話的理解不正確。
A.從歷史學家的角度來看,唐太宗能接受好的建議,而楊迪喜歡與人打招呼。
B.強調“表情隨景動”。裴矩從隋朝進入唐朝後,性格由卑微變得高貴。
c)以裴舉“隋朝忠於唐朝”為例,說明國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啟示後世帝王在治理國家時要註意借鑒裴矩之變。
這個題目是考察作者在文章中的觀點和態度的分析和總結。答案是b .司馬光說:“裴矩對唐朝的忠誠不是因為他本性的改變。如果妳願意去聞,妳的忠誠就會變成悲傷;君樂直言不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