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六年級練習6楊振寧

六年級練習6楊振寧

美籍華人物理學家楊振寧(1922,10.1 ~),出生於安徽合肥。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兩人是第壹批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後兩者因為排名成為敵人。1962因為《紐約客》的壹篇文章,兩人正式分手。楊振寧七歲的兒子楊光諾曾經說過:“我希望有壹個人獲得諾貝爾獎。”1989年,他給已故中央研究院院長吳大猷寫了壹封信,向老師匯報了他們之間的合作情況。吳大猷回答說:“整件事是壹件非常不幸的事。我認為真理不可能永遠被掩蓋,所以我希望大家在世人面前不要再爭論了,讓真理慢慢展現出來。”

65438年至0977年,他與梁、等人在波士頓創辦了全美華人協會,以促進中美關系。

楊振寧以1980獲得拉姆福德獎,以1986獲得國家科學獎章。

楊振寧現居清華大學。的已婚妻子是杜的女兒,她於2003年6月5438+10月因病去世。

2004年底至2005年初,82歲的楊振寧和28歲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系碩士研究生翁帆(已離婚)再次步入婚姻殿堂。

榮譽

1957與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還獲得了國家科學獎章和許多榮譽學位,並且是國內外許多著名大學的榮譽教授。

[編輯此段]親身經歷

楊振寧於1922年6月+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後來出國護照上誤寫出生日期為65438年6月+0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到壹歲,父親楊武之公費出國留學美國。4歲時,母親開始教他認方塊字,1多年,教了他3000個字。楊振寧50歲時回憶說:‘現在我認識的單詞加起來,估計不會超過那個數字的兩倍。’

當時,當他從國外旅行回來時,美國聯邦調查局和中央情報局經常去看他。當中央情報局官員第壹次去見時,楊讓他的秘書錄下他們的談話,以避免誤解。楊振寧繼續與中國保持密切聯系。他說,“美國聯邦調查局和中情局最近沒有打擾我。”

楊振寧最關心的是科學而不是政治。他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壹個來自中國偏遠地區落後城市的年輕學生,如何有幸參與到20世紀最重要的思想革命之壹。這場革命是試圖以統壹的方式理解自然界的無限多樣性,從混沌行星的爆炸到原子核周圍電子的顫抖。

楊振寧第壹次出名。那壹年,他和李政道發表了壹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學的壹個中心信息——宇稱守恒?基本粒子和它們的鏡像表現完全壹樣。因為這項工作,他們獲得了1957的諾貝爾獎。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關系越來越緊張,他們在1962分手了。楊振寧拒絕談論是什麽讓他們的關系變得緊張。他說:“這是我壹生中非常失望的壹件事。我想說,這是壹場悲劇。”他們兩個已經幾十年沒說過話了。

楊振寧早年生活在壹個更像中世紀而不是現代的社會裏。他得益於幸運的家庭環境和與同事、學者的交往。這些為他走向更廣闊的知識和文化世界鋪平了道路。作為回報,他不斷努力建立亞洲壹流的研究中心。

楊振寧在合肥長大,合肥是中國中部壹座有城墻的城市。當時這個城市的街道都沒有鋪路面,城門狹窄到上世紀30年代第壹批車來的時候都過不去。大多數居民是文盲。由於閉塞,楊振寧直到6歲才第壹次看到香蕉。

1937年日軍入侵期間,楊振寧的祖父被迫離開北平,到西南聯大任教。楊振寧的父親繼續著他的好運。幾十年後,年輕的楊振寧也進入了這所大學,並由當時中國壹些最傑出的科學家授課。他們中的壹些人後來去了美洲,包括陳省身。陳省身已經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退休,許多人認為他是當今在世的最重要的微分幾何學家。

1945楊振寧的父親獲得了庚子賠款獎學金,去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接受了楊振寧的父親,但他想向才華橫溢的意大利物理學家費米學習,於是他去了芝加哥大學,在後來被稱為氫彈之父的泰勒的指導下寫了博士論文。論文寫好之後,只有四頁紙。泰勒說服楊振寧,無論如何,只有四頁的博士論文總是太短,他被要求加長。他照做了,並把它加到了第23頁。在物理學上取得傑出成就後,他轉向了遠東。楊振寧將把他的手稿和信件捐給香港中文大學,而不是西施的紐約州立大學。他是中國大學的客座教授。楊振寧沒有排除搬回中國的可能性,因為他和與他結婚50年的妻子杜致禮回國後會得到更好的照顧。?最近,誌立在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醫院裏做了三次腫瘤手術,效果不錯。楊振寧在長島仍有家的感覺,他不想離開他三個已成年的孩子。他們三個都獲得了科學學位。楊振寧說:“他們是美國人。他們很少接觸中國文化。”長子光諾畢業於密歇根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現在是紐約州威徹斯特縣的金融顧問。二兒子光宇是化學博士,住在紐約市,為J.P.Marg金融公司分析化學工業。女兒優麗是蒙大拿州利文斯頓縣的壹名醫生。

楊振寧於1964年成為美國公民。他說:“我們在美國過得很愉快。我們在這裏有許多朋友。我們在兩個社會都很自在。”

在西施為他的退休舉行的學術研討會結束時,楊振寧談到了他在60歲時的壹個“偉大而深遠的發現”:“生命是有限的”。他讀了中國9世紀詩人李商隱的壹首詩:夕陽無限好,被即將到來的黑夜掩埋。

20世紀初,另壹位作家也是楊振寧父親的朋友?譯者註:朱自清,將這兩行改為:如果妳能看到太陽,盡管它輝煌燦爛,為什麽妳要在黃昏時憂郁?經過壹生對自然的神秘思考,楊振寧認為這種轉變更準確地描述了他晚年的思想。

[編輯此段]楊振寧在昆讀書生活

第八位高中二年級的候選人。

1938年夏天,鑒於大量中學生轉戰抗戰大後方,國民政府教育部宣布了壹項措施:所有學生無需文憑即可報考同等學歷的大學。帶著這個消息,西南聯大數學系的父親楊武之搬到了楊振寧。在父親的鼓勵和支持下,他以高中二年級學歷報名參加了統考。全國高等學校昆明招生委員會辦公室發給楊振寧的準考證為“通昆字第0008號”,考點為“第壹考點”,座位為“8號”。

楊振寧壹家於1938年春抵昆後,先住在西南聯大與雲南大學之間的文化巷11號。這條巷子原本是昆明北麓壹個偏僻荒涼,長著蕁麻的地方,也叫蕁麻巷。隨著聯大工作人員的遷入,除楊壹家外,還有物理系教授和霍秉權分別住在19號和43號,化學系教授劉雲普住在41號,其他學校如雲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費孝通也住在這條巷裏。小巷頓時熱鬧起來,成為大會等學校師生進出城市的主要通道,於是改名為文化巷。

大學考試那天,楊振寧天不亮就起床,快速吃了幾口東西,興高采烈地走進考場。這時,只有幾個學生來到考場。穿著整潔學生裝的楊振寧高興地收到了準考證,並貼出了他路過漢口時拍的照片。準考證上寫著:“考生通昆字第0008號經審核合格,準予參加昆明市本科壹年級考試。”因為他平時學習努力,學習刻苦,幾天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

只有大二的楊振寧考上了當時的最高學府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這確實讓人感到高興和驚訝,但這反過來也說明了楊武之有著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此,楊振寧於2000年4月6日在南京發表題為“中國文化與科學”的演講時說:“我發現我在很多方面都很幸運。首先,我父親是大學教授,我在學術氛圍濃厚的清華校園裏長大。另壹方面,我從小就覺得數學對我來說很容易……”

很多有才華的人聚集在壹起。

中學時代的楊振寧聰明、機智,數學讀得很好。有壹天,他很認真地對爸爸說:“爸爸!我長大了要拿諾貝爾獎!”真誠希望兒子成功的楊武之深知諾貝爾獎的分量。他鼓勵兒子說:“好好學習!””沒想到,這個笑話在西南聯大流傳甚廣。人們開玩笑說,“楊武之的兒子擅長數學,為什麽不從他父親的父親的生意中學習物理而不是數學呢?“哦,因為沒有諾貝爾數學獎!”

楊振寧高中只學化學不學物理,所以報考聯大的時候考了化學系。10月底入學後,他發現自己對物理更感興趣,轉到了物理系。楊振寧,16歲,是1938年入學的新生中年齡最小的。此時,在西南聯大,學生宿舍是土墻茅草房或土墻鐵皮房,教室是鐵皮屋頂的房子。下雨的時候會叮叮當當地響個不停。教室的地面是泥,用不了多久就變坑了。窗戶沒有玻璃,刮風的時候必須用什麽東西把紙壓住,不然會被吹掉。聽課的是壹把“火腿椅”,木板看起來像火腿但只能在椅子右側放壹本書。然而,師生們卻樂在其中,幽默地把混有小米、稗子和沙子的糙米稱為“八寶飯”,前後都有洞的鞋子是“腳踏實地”、“前無古人”的。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學制和課程設置上采用“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以“學分制”為主體的制度。本科四年,必須學完130-140學分(不同系),考試合格才能畢業(任何科目不允許補考),所以很多同學過了大會就不能畢業了。在大會受過教育的8000多人中,只有2522人是正式畢業生(不包括輟學參軍的)。到7月份畢業的時候,1942,最後只有9個人完成了聯大物理系的學業。

楊振寧獲得理學學士學位畢業後,考入國立清華大學科學研究所物理系進行研究生學習。讀研究生期間,楊振寧住在聯合大學北方學院的研究生宿舍。這個宿舍是壹棟年久失修的兩層小樓。他的室友是淩寧、金啟華和顧振超,黃坤和張守廉偶爾會來住幾天。這些中華民族未來的精英們聚在壹起,在簡陋的房間裏交談討論,壹起探索科學的奧秘。然而,在楊振寧讀書時的物理系和物理系,雖然教授們盡力組建了普通物理、電學、光學、無線電和近代物理五個實驗室,但由於儀器和實驗的缺乏,研究工作不得不以理論為主,老師們的研究成果大多局限於理論探討。

1944年7月,10屆清華研究院6名研究生畢業。此時,獲得理學碩士學位的楊振寧只有265,438+0歲,是6名畢業生中最年輕的。

楊振寧在大會短暫的六年對他的壹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楊振寧在《閱讀教學四十年》中回憶說:“我在聯大讀書的時候,特別是後來兩年讀研的時候,逐漸欣賞了壹些物理學家的研究風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之壹。我在那裏接受了良好的本科教育,也在那裏接受了同樣好的研究生教育。”“我對物理的愛與恨,主要是在這所大學度過的六年(1938—1944)期間培養起來的。”

陽門張子

楊振寧考入聯大後,壹家七口只靠父親掙工資養家糊口,生活十分艱難。1939年9月28日,日本飛機第壹次轟炸昆明。後來到1941結束,大會的師生和其他昆明人壹樣,要在“疲勞轟炸”下三天兩頭跑警報,有時壹天兩次。1940年9月30日,日機再次轟炸昆明。小角城楊家租的房子被子彈打中,被炸到了墻上,家裏可憐的家當瞬間化為灰燼。幸好家屬此時躲進了防空洞,才化險為夷。但這種轟炸,對楊的生命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幾天後,楊振寧拿了壹把鏟子回來,挖了很長時間,才從廢墟中挖出壹些彎曲但仍然可用的書。如果他得到了寶藏,他會欣喜若狂。

後來,為了躲避日軍轟炸,全家搬到距昆明西北郊十多公裏的龍源村家輝大院,壹住就是三年。家輝庭院分為前院和後院。前院租給大會的教授,後院被家輝自己的人占用。吳、、和住在大院左側沿門而建的房子裏。這棟房子是壹棟兩層樓的建築。吳住樓下,和住樓上,住廚房。楊和趙的客廳之間有壹條狹窄的走廊,走廊的地板上有壹個洞,從這裏可以通過樓梯下樓。

在龍源村,楊振寧留下了許多難忘的故事。作為楊的父母,他還制定了壹些有吸引力的規則來鼓勵弟弟妹妹們多學習:在壹天內,誰學習好,聽媽媽的話,幫助做家務,不打架,不鬧事,就給誰壹個紅點,反之亦然。在周末,誰有三個紅點,誰就會得到獎勵——他將騎自行車帶它去昆明看電影。楊振寧周末從聯合國大會返回龍源村。聯大吳教授的子女,吳鐵生、、吳再生、吳相如,的女兒趙,以及住在村裏的俞的女兒俞誌華、俞佩華,都喜歡聚在楊家來聽楊振寧的英譯本《金銀島》和《最後的摩西根》的故事。更有趣的是,楊振寧還和清華校園的玩伴——雲南大學校長熊清來的兒子,以及合作畫漫畫。楊振寧在舊餅幹桶的圓口上放了壹個放大鏡,在桶裏裝了壹個燈泡,這樣就可以從放大鏡裏畫出漫畫書,在墻上形成移動的人物,還制作了飛機轟炸的《坐在家裏,災難從天而降》等本土電影,讓很少有機會看電影的孩子開了眼界。

大會師生的生活很艱難。為了解決生活困難,很多人出去兼職。楊振寧也有壹份糟糕的工作。那是1945年的春天,楊振寧在昆明給壹些美國官兵教中文,每周三個小時,賺幾百塊錢貼補家用,以盡長子之責。

在昆期間,由於楊家有壹副“雲南平”,壹有空,就和棋友們下幾盤棋。楊振寧和楊振平被彼此包圍著。似乎他們天生就學會了下圍棋。

楊振寧的另壹個顯著特點是他熱愛唱歌。無論是在校園裏散步還是在家做作業,他總是喜歡大聲唱中國歌和英文歌。在他最喜歡的歌曲中,他的父親教他唱歌。其中有壹首歌叫《中國男人》,歌詞是:“中國男人,中國男人,用雙手托起天空。長江、亞洲東部和昆侖山...古今多少奇夫破頭辛辛苦苦,血還紅。”這是楊武之壹生喜歡的壹首歌,也是楊振寧非常喜歡的壹首歌。雖然楊振寧不太擅長唱歌,但他喜歡唱歌。因此,在大會上,楊振寧是壹個因唱歌而有點“名氣”的學生。有壹次,楊振寧的壹個朋友問壹個同學:“妳知道楊振寧嗎?”那個同學居然回答:“楊振寧?楊振寧?哦,是唱歌難聽的那個嗎?”

由於總會老師的工資漲幅趕不上昆明的物價漲幅,教職工普遍入不敷出,負債的人很多。1942年8月,楊武之工資470元,1945年4月,月薪只有590元,扣除所得稅22.30元,印花稅2.4元,實際為565.30元。楊武之的工資,要養活壹家人和五個上學的孩子,實在是捉襟見肘。3月,陷入困境的楊佳1941成為大會工作人員空襲傷害第壹個救助對象,獲得600元救助。同年6月,楊家被納入糧食補助範圍,其補助標準為每月16.8元。抗戰末期,楊家正處於“無隔夜飯”的狀態,“全家消瘦,最後人人健康”。除了頭發花白的楊武之的苦苦支撐,還有壹個重要原因是楊振寧有壹個日夜工作的勤儉持家的母親。就是這樣壹個勤勞的女人,用她“百折不撓的精神”支撐著全家度過了八年抗戰。名師高徒

國立西南聯大有很多名師,師資陣容很強大。在聯合國大會上,由於清華大學保持了將漢語作為壹年級學生必修課的傳統,楊振寧得以聆聽朱自清、聞壹多、羅昌培、王力、陳岱孫等名師的講座。

1944年8月,清華大學第六次考試公布公費留美學生名單時,楊振寧以68.75438+0的平均分獲得唯壹壹名公費留美學生。根據考委會“凡被錄取的學生,應在原機構任職至以後”的規定,楊振寧的停留期為1944年秋季至1945年夏季。期間,他壹邊在聯大附中教書,壹邊進行科學研究。

1944年6月6日大會制定的第六批公派留學生赴美留學計劃中,物理專業的楊振寧計劃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在趙忠堯教授和王竹溪教授的指導下學習核物理。楊振寧在研究生院聽了馬世軍教授的課後開始關註“場論”,對形變物體的熱力學也很感興趣。在附中的壹年裏,他花了很多精力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在1945的4月和5月期間,他自信地發現了壹種討論這個問題的優雅方式。但後來發現,國外有個叫莫納漢的大科學家,早在1937就做過這項工作。這種信息閉塞導致的重復,壹度讓他很惱火。但是努力沒有白費。晚年,他在場論領域做出了巨大的開拓性貢獻。

等待的日子讓人特別難受。1945年初,楊振寧等人得知“有英美各國錄取的研究生和實習生,有的出國了,有的馬上就要走了”,但旅行日期仍未定,不禁憂心忡忡。12年6月,張、曹建友、等16名學生就出國問題聯名向主席遞交請願書,要求大會指定專員辦理出國手續,並就船位、費用、服裝等問題要求解答。

經過多方努力,楊振寧等人終於在8月1945號出發,飛往印度,然後印度乘坐壹艘運兵船去美國留學。時隔半個多世紀,楊振寧於3月1998在《文匯報》上發表了《父親和我》壹文,他至今還記得1945年8月28日離開昆時的情形。他在文章中寫道:“早上父親陪我壹個人從昆明西北角到東南郊拓東路等車去巫家壩機場。”“到了拓東路,父親說了壹些鼓勵的話,兩個人都很平靜。道別後,我上了擁擠的公共汽車。起初,我能看見父親從窗口向我招手。幾分鐘後,他被人群推到了遠處...等了壹個多小時,公交車始終沒有啟動。突然旁邊壹個美國人示意我往窗外看:突然我發現爸爸還在那裏等著!他身材瘦削,穿著長袍,前額的頭發是灰色的。看到他焦急的臉,我忍了壹上午的眼淚,有壹瞬間generate控制不住自己。”

1956年,楊振寧和李政道* *都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了壹篇論文《對弱相互作用宇稱守恒的質疑》,認為宇稱至少在弱相互作用領域是不守恒的。年底,吳健雄和其他科學家通過嚴格的實驗證實了這壹理論。35歲的楊振寧和31歲的李政道登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在此之前,曾寫信給,感謝吳先生引導他進入對稱性原理和群論的領域,並表示包括宇稱守恒在內的許多研究工作都與吳先生15年前向他介紹的思想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楊振寧在信中寫道:“這是我壹直想告訴妳的,今天顯然是最合適的時刻。”這位20世紀的偉大物理學家還說,他所有成就的基礎都來自國立西南聯大。他壹直把昆明當成第二故鄉,對這片土地有著深深的眷戀。

展望21世紀,楊振寧認為中國將在21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我這樣說有四個原因。第壹,中國有無數的年輕人極其聰明可塑,這是科技發展的首要前提。第二,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既重視教育,也重視人倫、節儉,這勢必使上述人才大有可為。3.在過去100年的發展中,中國走出了停滯不前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對現代科學的熱情。4.中國、香港和臺灣省近年來經濟的迅速發展,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後盾。”

楊振寧說,中國人民在建國十多年後成功研制出原子彈,此後培養和積累了大量基礎人才。“中國人素質很高。比如清華大學的學生不比哈佛大學的差,但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把高素質的學生變成高素質的人才。”楊表示相信,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研條件的改善,繼本世紀中國科學家之後,下世紀中國本土科學家必將在重要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在中國土生土長並在當地做出成就的科學家會獲得諾貝爾獎。從現在開始,20年足夠了”。\

[編輯本段]楊振寧的科學成就

楊振寧對理論物理做出了廣泛的貢獻,包括基本粒子、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他在理論結構和現象學分析方面做出了很多貢獻。他的作品有壹種特殊的風格:獨立和創造性,深遠的視野。

1.在粒子物理方面,他最突出的貢獻是在1954年與R.L. Mills * * *,共同提出了楊-Mills場論,開辟了非阿貝爾規範場的新研究領域,為現代規範場提供了理論基礎(包括電弱統壹理論、量子色動力學理論、大統壹理論、引力場規範理論、...Young-Mills場方程最近被數學家S Donaldson引用,在拓撲學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2.楊振寧在粒子物理方面的另壹個突出貢獻是,在1956年,他與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當時令人費解的θ-τ之謎,即所謂的K介子後來有了兩種不同的衰變模式。壹個衰變到偶宇稱態,另壹個衰變到奇宇稱態;如果弱衰變過程的宇稱守恒,那麽它們壹定是兩個宇稱態不同的K介子。但從質量和壽命來看,它們應該是同壹個介子。——楊振寧和李政道通過分析認識到,宇稱在弱相互作用中可能不守恒。他們仔細檢查了所有過去的實驗,並確認這些實驗沒有證明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守恒。在此基礎上,他們進壹步提出了檢驗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幾種實驗方法。第二年,這個理論被吳健雄小組的實驗所預言。因此,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工作很快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並獲得了1957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第壹次有科學作品在發表第二年就獲得諾貝爾獎。

在粒子物理方面,楊振寧的其他貢獻還包括:費米-楊模型(1949),與李政道合作的兩分量中微子理論(195 7),與李政道、r·奧赫梅合作的C(電荷* * *軛變換)和T(時間反演變換)的分析。與吳大軍合作的CP(宇稱)不守恒分析(1964)、規範場的積分形式理論(1974)、與吳大軍合作的規範場與纖維叢的關系(1975)、與鄒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論(1967 ~ 65)。

3.在統計力學方面,楊振寧的貢獻有:二維伊辛模型的自發磁化(1952),與李政道合作的相變理論(1952),與楊振平合作的幾個模型的嚴格解(1966 ~ 1985)。

4.在凝聚態物理方面,楊振寧的貢獻包括:與N. byers合作的磁通量子人(1961)的解釋,非對角長程序的概念(1962)。

楊振寧於1971年夏訪問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第壹位訪問新中國的美國著名學者。他回到美國後,為推動中美建交、促進兩國人民相互了解、促進中美科技教育交流做了大量工作。楊振寧被聘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和中山大學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楊振寧發表了大約200篇科學論文和報告。

[編輯此段]楊振寧軼事

1.高手造就高手。

楊振寧,壹個在當代中國家喻戶曉的名字,壹個讓全世界華人都感到驕傲的名字。楊振寧的巨大成就與他的良好探索和名師的指導是分不開的。俗話說“好老師出好徒弟”。

楊振寧的父親是他的第壹位“名師”。1922年9月22日,楊振寧出生在安徽合肥,他的父親正在百裏之外的安慶壹所中學教數學。楊武之是壹名中學教師,學識淵博,勇於進取。就在楊振寧不到壹歲的時候,楊武之獲得了公費留學的名額,去了美國。6年後,他獲得博士學位,回到中國。他先在廈門大學任教,後來被聘為清華大學數學教授。楊振寧的群論知識得益於他的父親楊武之。

2.吉利8號登記表

1938年,國立西南聯大招生考試時,楊振寧早早來到報名處,領取了編號為8號的報名表,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被國立西南聯大錄取,從此走上了探索科學的道路。

西南聯大物理系可謂眾星雲集,人才輩出:、吳、周培源、、王竹溪等。,當代中國物理學界的領軍人物,當時都在那裏任教。1942在吳大猷教授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兩年後,楊振寧師從王竹溪教授攻讀研究生,獲得物理學碩士學位。

3.我心目中崇拜的三位物理學大師

1944年,楊振寧獲得了留學獎學金,1945年,他來到了美國。

當時,楊振寧最崇拜三位物理學家:創立相對論的愛因斯坦、量子力學創始人之壹的狄拉克和主持建造世界上第壹座原子核反應堆的費米。這三位物理學大師都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有壹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能在非常復雜的物理現象中壹下子抓住問題的本質,然後用簡單而奇妙的數學方法表達出來。受這三位大師的影響,楊振寧未來的作品也具有這樣的特點。

走進“象牙塔”

楊振寧來到美國後想追隨費米,所以他來到了費米任教的芝加哥大學。然而,當時費米正在參與原子彈的研制。由於保密要求,他不被允許與外界有更多的接觸,所以他把楊振寧介紹給了泰勒博士(後來成為美國氫彈之父)。從65438年到0948年,在泰勒的指導下,楊振寧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博士學位。壹年後,在費米和泰勒的推薦下,楊振寧來到了被稱為“象牙塔”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舉世聞名的愛因斯坦在那裏工作過。是壹個研究氛圍非常活躍,競爭非常激烈的地方。在那裏,楊振寧與李政道、米爾斯等人合作,取得了他壹生中最重要的兩項成就:與李政道合作,推翻了幾十年來壹直被奉為物理學金科玉律的“宇稱守恒定律”,提出宇稱在弱相互作用中不守恒,因此他們獲得了1957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與米爾斯合作提出了規範場論,這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三大場論之壹。另外還有兩種理論: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引力場理論。

20世紀第三位“物理通才”。

有人說,他是20世紀繼愛因斯坦、費米之後,第三位知識全面、才華橫溢的“物理學全才”。無論如何,曾經的“高徒”楊振寧在眾多“名師”的調教下脫穎而出,自己也成為了“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