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壹般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新西蘭的南北群島、新幾內亞以及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美拉尼西亞。* * *有壹萬多個島嶼。
國家:*有65 438+04個獨立國家:澳大利亞聯邦、巴布亞新幾內亞獨立國、斐濟群島、基裏巴斯、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瑙魯、帕勞、所羅門群島和湯加。剩下的十幾個地區是美、英、法等國的領土。
面積:897萬平方公裏,是世界上最小的洲。
人口:2900萬人,是世界上除南極洲以外人口最少的洲。大洋洲[1]語言:大部分居民使用英語。
宗教:大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少數人信奉天主教和印度教。
大洋洲的經緯度位置有什麽特點(橫跨南北半球,從南緯47°到北緯30°,* * *橫跨北緯77°左右;橫跨東西半球,從110 E-160 W,* *橫跨約130。東西距離10000多公裏,南北距離8000多公裏。)
人類人口
人口2900萬。約占世界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上毛利人最少的大陸。全大陸65%的人口分布在澳大利亞大陸。島嶼國家之間的人口密度差異很大。巴布亞人、澳大利亞人、塔斯馬尼亞人、毛利人、美拉尼西亞人、密克羅尼西亞人和波利尼西亞人等當地居民約占總人口的20%,歐洲後裔占70%以上,此外還有混血人、印度人、中國人和日本人。土著是黃種人和黑種人。
語言
絕大多數居民使用英語,三個島上的當地居民分別使用美拉尼西亞語、密克羅尼西亞語和波利尼西亞語。
宗教
大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少數信奉天主教,大部分印度人信奉印度教。
編輯此段落
自然環境
海岸線
大陸海岸線長約19 000公裏。整個大陸除了少數山區,著名的艾爾斯巖壹般在海拔6米以下,在澳大利亞幹旱的中部,地勢較低。壹般分為大陸和島嶼兩部分:澳洲大陸西部高原。海拔200米以上,大部分是沙漠和半沙漠,也有壹些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中部平原海拔200米以下,北愛爾湖湖面海拔16米,為大洋洲最低點。東部山地海拔800米,東坡陡,西坡緩。新幾內亞、新西蘭的北島和南島都是大陸島嶼,平原狹窄,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脈很多。新幾內亞島上的puncak jaya是大洋洲的最高點,海拔5029米。美拉尼西亞群島多為大陸性,是大陸邊緣弧形山脈的延續。在島弧之間有深海盆地和深海海溝。波利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的大部分島嶼屬於珊瑚礁型,面積小,地勢低。許多島嶼有珊瑚礁環繞的瀉湖,成為天然的船只泊位和水上機場。此外,還有少數由海底火山噴發物質堆積而成的火山島,如夏威夷群島、帕勞群島、所羅門群島、新赫布裏底群島等。其特點是山高、地勢險要、天然良港眾多。水系流出面積約占總面積的48%,墨累河是流出面積最長的河流,也是最大的流域。內流區(包括無流區)約占總面積的52%,全部分布在澳大利亞中西部,主要內流河流均流入貝爾湖。與其他大陸相比,大洋洲的河流非常稀少,河短水少。雨季暴漲,旱季有時停水,大多不利於航行,但所有河流幾乎終年封凍。大洋洲的湖泊很少,最大的湖泊是澳大利亞的貝爾湖,面積約8200平方公裏,隨降水量變化而變化。最深的湖是新西蘭南島西南端的天澳湖,湖深276米。澳大利亞大陸有許多湖泊。除了建造湖泊,新西蘭還有熔巖堵塞河流形成的堰塞湖。夏威夷島上有火山湖。此外,許多島嶼有被珊瑚礁包圍的瀉湖。新喬治亞島上的瀉湖是世界上最大的瀉湖之壹,帕勞的默科爾瀉湖也很有名。
許多島嶼和群島有不同的原因。
(1)大陸島嶼:新幾內亞(伊裏安島)、新西蘭的南北島等。
原本是大陸的壹部分,後來由於地殼塌陷或海平面上升而與大陸分離。大洋洲面積更大,地勢更高。
(2)火山島:由海底火山噴發形成,海拔高,地勢陡峻,如夏威夷群島。
③珊瑚島:由珊瑚蟲遺骸堆積而成,面積較小,地勢較低,如圖瓦盧群島。
由於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珊瑚島很容易被淹沒,圖瓦盧已經遷移到新西蘭。
由於陸地生物資源枯竭,圖瓦盧(國名)的經濟狀況非常困難。
赤道和北回歸線經過大洋洲,整體氣候炎熱,日期變更線經過彎曲。
火山:
澳大利亞東部和北部沿海島嶼是太平洋西岸火山地帶的壹部分。大洋洲的土地上有60多座活火山,僅美拉尼西亞就有30多座。夏威夷島上的莫納羅亞火山是大洋洲最高的活火山,海拔4170米。
名山:
大分水嶺是澳大利亞東部新南威爾士州七個州以北的山脈和高原的總稱。它位於新南威爾士州北部,大致與海岸線平行。從約克角半島到維多利亞州綿延約3000公裏,寬度約160公裏到320公裏。它的最高峰科西阿斯科山海拔2230米,是中國的最高點。發源於西部的河流流入卡奔塔利亞灣和印度洋,發源於東部的河流流入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
邦格雷邦格雷山脈(Bongre Mountains)位於佩努魯魯國家公園(Penululu National Park),是西澳最吸引人的地質奇觀,與甕中大堡礁等自然奇觀並列。這條山脈海拔578米,高出平原200 ~ 300米,被森林和草原覆蓋,懸崖陡峭。
從飛機上看,Bongre Bongre山是壹座蜂窩似的小山,上面有橙黑相間的條紋,鑲嵌在覆蓋著矽石和海藻的表皮中,在南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整座山。掃過整個山脈,妳會看到壹個隱藏的山川世界,被風之手雕刻在巖石上。邦格雷邦格雷山脈在雨季有豐富的植物和動物資源,這些資源被土著人充分利用。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白人才知道這個地方。所以這裏有很多土著藝術和墓地。
條紋蜂窩狀巖石結構、砂巖懸崖和邦格雷邦格雷山頂都是佩努魯魯國家公園非常著名的景觀。世界遺產協會指出,這裏重要的土著文化遺跡有2萬年的歷史。不可思議的是,這些雨季的山峰、峽谷和瀑布,除了詩人、科學家和土著,直到1982才為人所知。當時航拍照片首次公開,廣為流傳。
氣候
大洋洲的大部分位於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大部分屬於熱帶和亞熱帶。除澳大利亞內陸地區屬於大陸性氣候外,其余地區屬於海洋性氣候。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在25.8℃之間。在北半球,從夏威夷群島的最北部表面到赤道,最冷月份的平均溫度從16℃上升到25℃。南半球從南緯50°到赤道,從6℃增加到25℃;新西蘭南島和澳大利亞東南部山區可達0℃以下。從夏威夷群島的最北部到馬裏亞納群島附近,北半球最熱月份的平均溫度從24℃上升到28℃以上。南半球從南緯50度左右開始到澳大利亞西北,從12℃上升到32℃。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克羅克利的極端最高氣溫為53℃,是大洋洲最熱的地方。澳大利亞中西部沙漠地區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50毫米,為大洋洲最少。夏威夷考艾島東北部的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2 000 mm,是世界上降水量較多的地區之壹。新幾內亞北部、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為熱帶降水區,終年多雨,迎風坡的年平均降水量超過2 000毫米。在美拉尼西亞北部、新幾內亞北部和馬紹爾群島南部,年平均降水量可達300萬毫米,而背風坡僅為1,000毫米..澳大利亞北部和新幾內亞東南沿海是暖季降雨區,年均降水量75萬毫米,暖季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50%。澳大利亞東南部和新西蘭屬於溫帶降水區,各月降水相對均勻,但冬季略多。年平均降水量500 mm以上,部分地區高達5 000 mm,澳大利亞西南和西南沿海屬於地中海冬季降水區,冬季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40-60%。
大洋洲位於三大板塊的交匯處,西邊是印澳板塊,南邊是南極洲板塊,東邊是太平洋板塊,構造位置十分重要。大洋洲被認為是岡瓦納的壹部分。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白堊紀與南極洲分離,在古近紀成為現在的大洋洲。
基本結構框架
大洋洲的構造輪廓以澳大利亞為中心呈環狀分布。其主體是澳大利亞大陸中西部的澳大利亞地盾,內緣是澳大利亞東部的古生代褶皺帶,外緣是新西蘭的中新生代褶皺帶和美拉尼西亞群島的新生代火山弧。
澳大利亞地盾由三部分組成(圖1): ①西部克拉通,主要由皮爾巴拉和伊爾甘地塊組成。②北部克拉通,包括許多小地塊。③南部克拉通主要由高樂地塊組成。南北克拉通是壹個近東西向分布的活動帶。澳大利亞東部是壹個巨大的塔斯曼褶皺帶,由三部分組成:南部的拉克倫褶皺帶、東部的新英格蘭褶皺帶和北部的湯姆遜褶皺帶。在南部克拉通和拉克蘭褶皺帶之間,還有壹條近南北向分布的阿德萊德褶皺帶。塔斯曼褶皺帶主要是古生代地槽,在晚二疊世被亨特-鮑文運動固結,整個澳大利亞大陸成型。
新西蘭位於印度-澳大利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構造復雜。簡言之,它是岡瓦納周圍的古生代-中生代褶皺帶。地槽活動從泥盆紀持續到侏羅紀,蘭吉塔塔運動使其褶皺回歸,貫穿新西蘭南、北島的阿爾卑斯斷層也在此時形成。新生代,新西蘭成為太平洋板塊的壹部分,北部是克馬德克-湯加俯沖帶,太平洋板塊自東向西俯沖到印度-澳大利亞板塊之下,南部是麥誇裏俯沖帶。印度-澳大利亞板塊自西向東俯沖到太平洋板塊之下,阿爾卑斯斷層連接著兩個反向俯沖帶。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玻利尼西亞在中新生代多為太平洋板塊中的火山島弧。伊裏安島南部屬於澳大利亞地臺,北部是活動大陸邊緣和弧陸碰撞的產物。中央山脈是它們之間的分界線,伊裏安島和澳大利亞之間的阿拉弗拉海是陸地表面海。
層
澳大利亞出露的地層主要是前寒武紀變質巖,其上有沈積蓋層。盾的水晶基底包括太古代和遠古時期。太古宙主要分布在西部克拉通的皮爾巴拉和伊爾甘地塊,是由基性和超基性巖質火山巖組成的綠巖帶。綠巖形成有兩個階段,老階段的同位素年齡大於34.5億年;較新時期的綠巖年齡為26 ~ 23億年,由基性、超基性巖、酸性火山巖和含鐵燧石的化學沈積巖組成。銅礦和鎳礦與基性和超基性巖伴生,而銅礦和鉛礦主要形成於酸性火山巖中。早元古代最早的沈積蓋層發育在皮爾巴拉南部的Hammersley盆地和gascoyne區塊,主要是壹套含鐵沈積建造,厚2559米,含有多層鐵礦。北克拉通出露中元古代沈積蓋層,主要為碳酸鹽巖。維多利亞盆地穩定的碳酸鹽沈積壹直持續到晚元古代。晚元古代沈積蓋層主要發育在阿德萊德褶皺帶,包括砂巖、泥質巖、碳酸鹽巖、蒸發巖和冰川巨礫,沈積巖中發現晚前寒武紀動物化石。在Officer、Amadeus和Ngalia盆地也有帶有冰磧層的砂巖和碳酸鹽沈積。這壹時期的冰磧層可與塔斯曼島和金伯利盆地的冰川沈積相比較,其年齡為7 . 25-6 . 7億年。
澳大利亞的附生植物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可分為六個沈積建造:①寒武紀-中奧陶世,從中部的含鹽沈積物到東部的復理石和蛇綠巖;②晚奧陶世—中泥盆世,復理石、硬砂巖、燧石向西變為碳酸鹽巖;(3)晚泥盆世—石炭紀,相變趨勢同上;(4)二疊紀-三疊紀,壹套含煤建造和冰川沈積組合,含舌蕨植物化石,可與印度同時代地層對比;⑤侏羅紀-早白堊世,澳大利亞登陸,大陸上的壹些窪地,如東部的薩拉特盆地,中西部的坎寧盆地和尤卡盆地,西緣的珀斯盆地和卡納文盆地,都沈積了砂巖、泥巖和石油、天然氣等可燃有機巖石。⑥上白堊統—下第三系為陸相沈積。
新西蘭出露的地層主要是古生代和中生代(圖2)。前寒武紀只零星出露在南島阿爾卑斯斷層西側,稱為查爾斯頓片巖,是壹種變質沈積巖,可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褶皺帶的晚前寒武紀相比較。急速片巖,也稱為Otago片巖,在新西蘭廣泛出露。它由5000多米厚的堅硬砂巖構成。可能是古生代到中生代,也有人認為是古生代托勒斯超群變質的。在Hastert片巖的頂部是壹套厚硬砂巖,稱為Torres超群,其年齡為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系統稱為Marihiku超群,分布在新西蘭南島向斜和北島背斜的核心。它是壹種快速堆積的砂巖和礫巖,厚度為8000 ~ 10000米。白堊系主要分布在北島的霍克灣和奧克蘭,稱為曼加哈希亞組,屬於穩定的海岸砂頁巖沈積。新西蘭的新生代主要是火山巖,火山活動壹直延續至今。火山噴發從鈣堿性安山巖系列發展到玄武巖系列,厚度300 ~ 500米。強烈的火山作用是由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的反向俯沖引起的,並有強烈的地震活動。
礦產資源
澳大利亞主要金屬礦產有金、銀、銅、鐵、鋁等20多種,其中鐵、金、鋁的儲量居世界前列。鐵礦主要產於西部克拉通下元古界哈默斯利群,屬於風化殼型富鐵礦。它屬於超大型礦床,在奧林匹克大壩有銅、金和鈾礦,在布羅肯郡有鉛、鋅和鉑礦。新西蘭的礦產有煤、黃金、鈾、石油和天然氣等。,這裏與火山活動有關的地熱資源非常豐富。新西蘭是少數幾個成功開發和利用地熱資源的國家之壹。
編輯此段落
自然資源
礦物
這些礦物富含鎳、鋁土礦、金、鉻、磷酸鹽、鐵、銀、鉛、鋅、煤、石油、天然氣、鈾、鈦和鳥糞石。鎳儲量約4600萬噸,居各大洲之首;鋁土礦儲量46.2億噸,居各大洲第二位。
森林和草原
森林面積約占總面積的9%,約占世界森林總面積的2%。它生產各種珍貴木材,如松樹、山毛櫸、棕櫚、案樹、冷杉、烏木和桃花心木。草原占大洋洲總面積的50%以上,約占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6%。
水利
水力儲量約為135萬千瓦,占世界水力總儲量的4.9%;已開發水電280萬千瓦,占世界開發總量的1.8%。預計年發電量可達2000億千瓦時,約占世界可開發水電資源的2%。
漁業
美拉尼西亞附近海域、澳大利亞東南海岸和新西蘭附近海域是主要漁場,盛產沙丁魚、鱈魚、鰻魚、鯖魚和鯨魚。
編輯此段落
經濟概況
農業
大洋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顯著。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經濟發達,其他澳大利亞羊毛島國多為農業國,經濟相對落後。農作物包括小麥、椰子、甘蔗、菠蘿和天然橡膠。小麥產量約占世界小麥總產量的3%,當地居民的主要食物是土豆、玉米、大米等。羊是主要的畜牧業,羊的數量約占世界羊總數的20%。羊毛產量約占世界羊毛總產量的40%。
工業
大洋洲的工業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其次是新西蘭。主要分布在采礦、鋼鐵、有色金屬冶煉、機械制造、化學、建材、紡織等部門。大洋洲島國的工業多分布在各自的首都或首府,普遍比較落後。它們主要以農林畜產品的開采和加工為主,多由外資控制,產品多用於出口。
旅遊業
近年來,大洋洲國家重視旅遊業的發展。湯加、瓦努阿圖等國旅遊收入可觀,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洋洲位於亞洲、南美洲和北美洲之間,南臨南極洲,是連接各大洲航線的必經之路。許多國際海底電纜經過這裏,遠洋運輸成為國家和島嶼之間重要的交流手段。陸路運輸主要包括鐵路和公路。公路總長度超過654.38+0萬公裏。鐵路總長超過46000公裏。內河通航裏程約1000公裏。有通往洲內各國首都和重要地區的空中航線,也有與洲外重要港口城市的聯系。
編輯此段落
國家介紹
概況
大洋洲* * *有14個國家,具體如下:
國家名稱首都人口(萬)面積(平方公裏)
澳大利亞堪培拉2110 7 682 300
瑙魯亞倫1.1.21.1
帕勞克羅爾2 458
巴布亞新幾內亞莫爾茲比港450 462 840
薩摩亞阿皮亞17 2 934
斐濟蘇瓦80.9 18 272
所羅門群島霍尼亞拉
基裏巴斯塔拉瓦8.2 811
帕利基爾(密克羅尼西亞聯邦)11 705
圖瓦盧富納富提1 26
新西蘭惠靈頓378 270 534
湯加努庫阿洛法9.8 699
馬紹爾群島馬朱羅6 180
瓦努阿圖維拉港20 12 190
澳大利亞
[2]澳大利亞
首都:堪培拉
面積:768.23萬平方公裏。大洋洲最大的國家。
國際電話代碼:61
人口:265,438+72萬(2009年4月)
語言:英語,土著語言,澳大利亞的官方語言是英語。
貨幣:澳大利亞元
民族構成:95.2%為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移民的後裔,1.3%為亞洲人,1.5%為土著人,2%為其他民族。
宗教:沒有國教,25%的人沒有宗教信仰。聖公會教徒占21%,羅馬天主教徒占27%,其他基督教教派占21%,其他宗教的信徒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