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情況:求助者,男,43歲,高中學歷,公司經理,因不可控長時間洗手,過度愛幹凈,前來咨詢多年。
求助者說:感覺自己得了“怪病”,總覺得自己感染了病菌,可能會得癌癥。所以每天都要多次、長時間的洗手、洗衣服,很痛苦。別人也叫我“洗手”。我對自己的衛生和清潔要求很嚴格。人們說我不像壹個企業的高級經理,而更像壹個熟食店的店員。是的,我不能容忍我辦公室和家裏的不幹凈,就像我絕對不能把壹點細菌帶進手術室壹樣。每天上班,我做的第壹件事就是把辦公室裏裏外外,上上下下,上上下下打掃幹凈...三次以上,然後我就可以安心坐下來工作了。我還得自己打掃。清潔工阿姨給我打掃不安全。總覺得別人不幹凈。
我最討厭的就是還沒打掃完三遍,下屬就進來商量或者請示。我覺得這樣會白費力氣,我會再打掃三遍。晚上要睡覺了,洗完腳壹定不能再落地。我該怎麽辦?我壹般都是坐在床上洗,洗完擦幹,然後鉆進被窩趕緊睡。如果我半夜要上廁所,腳穿著拖鞋掉在地上,那麽這些腳壹定要再洗壹遍。最困擾我的是出差。連五星級酒店都臟!每當出差的時候,我進酒店都會先檢查廁所是否幹凈,其他條件壹概不管。如果廁所是幹凈的,就不要管其他任何東西,立即洗手解手。在使用馬桶之前,不管有沒有經過消毒,我都要自己“加工”幾道程序:首先要用自己的消毒衛生紙擦兩遍坐墊圈,然後用自己的酒精棉球擦兩遍,再沿著坐墊圈鋪上壹層消毒衛生紙。這還沒完。我怕馬桶裏的水濺起來了,只好在水面上飄了點衛生紙,才安全坐下。
我總是擔心病菌的入侵,而且這種擔心壹天比壹天嚴重。當我在路上遠遠的看到穿著喪服,戴著黑紗的人,我就想:他們家有人死了,身上壹定有病菌,而且已經傳給我了。我會很快回家。回家後不僅會反復洗手洗頭,還會把外套扔掉。漸漸的,我害怕出門,害怕聽別人談論癌癥或者死亡,害怕去醫院看病,因為醫院裏有各種各樣的病菌。老婆和女兒都不理解我,經常為此吵架,弄得家庭關系很緊張。這幾年來,我兩次住進本市精神病院治療,吃過中西藥,都沒有效果。
心理咨詢師觀察到的情況是,求助者的導師要求嚴格,求助者也嚴格要求自己,認真負責。工作能力強,病前表現突出。目前不能上班,家庭關系也很緊張,求助的欲望很強烈。求助者說,八年前有壹個親密的同事因為癌癥去世了,他當時很難過。這個同事去世半年前在床上睡了個午覺,擔心會得癌癥,馬上洗了被褥。以後還是不放心。總覺得身上有致癌的東西,每天都要洗很多次手。
在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下,求助者最終克服了潔癖,得以重返工作崗位,家庭關系良好。
請根據以上案例回答以下問題:
1.這個求助者的初步診斷和診斷依據是什麽?(20分)
回答:(1)當事人初步診斷為心理異常、神經癥、強迫性神經癥。
(2)診斷的依據如下:
根據疾病與非疾病三原則,幫助者的主觀與客觀並不統壹,他們對病菌的恐懼非同壹般。同時,幫助者的知識和情感的協調性和壹致性也喪失了。雖然他知道沒必要,但他阻止不了自己的強迫行為。所以求助的人屬於心理異常。
②求助者對自身問題有自知之明,主動就醫,無邏輯思維混亂,無異常感覺,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疾病癥狀。所以排除精神病。
(3)因其初始反應強烈,持續多年,內容全面泛化,精神痛苦無法擺脫,已嚴重影響其社會功能,具有泛化和回避性。根據徐有新教授的神經官能癥評分標準,該病人的病程長多年,所以得3分。求助者精神痛苦程度嚴重,得3分,求助者社會功能嚴重受損,得3分。總分9分,所以神經癥的診斷成立。
④求助者的主要臨床癥狀是強迫行為(強迫洗滌);求助者表示,強迫癥狀源於自己的內心,不是他人或外界影響強加的;強迫癥癥狀反復出現,求助者認為沒有意義,覺得不開心,甚至痛苦,於是試圖反抗,但不起作用。根據這些癥狀,診斷為強迫癥。
2.心理咨詢對象的壹般特征是什麽?(10分)
答:心理咨詢對象的壹般特征如下:
(1)有壹定的智力基礎。
壹般求助者的智力需要在正常範圍內,因為需要能夠描述自己的問題和其他相關情況,能夠理解咨詢者的意思,有壹定的領悟能力。所以,壹定的智力水平是必須的,否則,咨詢會相當困難。
(2)內容適當
不是所有的心理問題都能通過心理咨詢圓滿解決。有些內容符合心理咨詢,有些則不適合。壹般來說,心理問題,尤其是適應不良、情緒調節、心理教育以及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的發展,更適合於心理科學領域。嚴重神經癥患者和精神病患者在發作期和癥狀期求助,由於與外界接觸不良,缺乏自知力和自制力,很難建立人際關系。所以他們壹般不屬於心理咨詢的範疇。
(3)基本健全的人格
求助者應該沒有嚴重的人格障礙。因為人格障礙不僅會阻礙咨詢關系的建立,還會影響咨詢,而且人格問題是持續性的,需要深入的心理治療才能有效。
(4)合理的動機
咨詢的動機直接影響咨詢的效果。那些經過心理咨詢師反復工作後缺乏尋求幫助動力的人,壹般不適合做心理咨詢,因為他們沒有動力去改變自己的狀態,很難達到療效。磋商動機越強,雙方越容易實現密切合作,也越容易取得成果。
(5)具備溝通能力。
能清晰明確地表達自己的問題,能順利理解心理咨詢師的話,並據此采取行動的人,更適合做心理咨詢。
(6)對咨詢有壹定的信任度。
越是客戶認為咨詢是有效的,咨詢師是優秀的,理論和方法是先進實用的,就越有可能取得好的咨詢效果。另壹方面,如果當事人壹直對咨詢和咨詢師持懷疑態度,咨詢效果就會很差。
3.妳認為求助者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什麽?(10分)
答:求助者的問題是生物因素、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生物因素
求助者為男性,42歲。
(2)社會學因素
①在負性生活事件的影響下,壹個死於癌癥的同事,曾經在自己的床上睡午覺。
(2)家庭教育因素,求助者家教嚴格。
幫工作為公司的經理,工作很忙。
④缺乏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缺乏應有的理解和重視,缺乏正確的引導。
(3)心理因素
①有明顯的誤區:太害怕細菌,以為死於癌癥的同事會在自己的床上睡午覺,也會傳染給自己。缺乏相應的醫學知識。
②性格追求完美,對自己要求過於嚴格。
③過分關註自己的強迫行為。
4.實施休克療法需要註意什麽?(10分)
答:沖動療法是壹種行為療法,讓來訪者在壹段時間內置身於現實的或想象的引起強烈焦慮的刺激情境中,而不采取任何減輕恐懼的行動,使其恐懼自行減輕。實施休克療法應註意以下問題:
(1)沖擊療法是壹種嚴厲的治療方法,患者應做詳細的體格檢查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如心電圖和腦電圖。必須排除以下情況: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心臟瓣膜病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腦瘤、癲癇、腦血管疾病等。;嚴重的呼吸道疾病,如支氣管哮喘;內分泌疾病,如甲狀腺疾病;老人、小孩、孕婦以及各種原因導致身體虛弱的人;各種精神障礙。
(2)從倫理的角度來說,要讓當事人對沖動療法有足夠的認識,明白這種緩解焦慮的方法會在治療過程中引起焦慮。這項法律只有在尋求幫助的人同意並簽署協議的情況下才能通過。
(3)在脈沖治療實施過程中,委托人因受不了而停止治療的情況非常普遍。顧問如果反應靈敏,將壹事無成。治療前協議的目的是增加客戶的自律,以確保治療的順利進行。盡管如此,如果當事人多次要求退出治療,或家屬提出取消治療,經心理咨詢師勸說無效後,應立即停止治療。咨詢師壹定不能依賴協議,壹意孤行。
(4)出現下列情況之壹時,也應停止治療,對癥處理。壹種是過度換氣綜合征,另壹種是暈厥或休克。
5.簡述認知行為療法的異同及幾種有代表性的理論觀點。(15分)
答:認知行為療法是壹種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來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從而改變不良認知的短期心理治療方法。
(1)認知行為療法的相似性
(1)求助者和咨詢者是合作的;
②認為心理痛苦很大程度上是認知過程功能障礙的結果;
③強調改變認知,導致情緒和行為的改變;
④通常是針對具體的、結構性的目標問題的短期的、教育性的處理。
(2)認知行為療法的代表性理論觀點。
(1) Ahlport?埃利斯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理性情緒療法是20世紀50年代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首創的心理治療理論和方法,在許多著作中也被翻譯為“理性情緒療法”。這種方法旨在通過純粹的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辨,改變求助者的非理性觀念,從而幫助他解決情緒和行為問題。這個理論強調情緒的來源是個體的思想和觀念,個體可以通過改變這些因素來改變自己的情緒。
②艾倫·t·貝克和雷米的認知療法。貝克和雷米的認知療法的基本前提是壹致的,即他們都認為不舒服的行為和情緒的根本原因是錯誤的認知過程和觀念。貝克的理論關註的是錯誤的認知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錯誤觀念,而雷米的理論主要強調的是這些錯誤觀念的存在狀態,即這些觀念是壹種什麽樣的和諧。
表達和作用的順序和方式。
3唐納德?麥肯鮑姆認知行為矯正療法。唐納德?梅肯鮑姆的認知行為矯正技術關註的是求助者自我言語表達的變化。梅肯鮑姆認為,壹個人的自我陳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像其他人的陳述壹樣影響個人行為。CBM的壹個基本前提是,幫助者必須關註他是如何思考、感受和行動的,以及他對他人的影響,這是行為改變的前提。要改變,求助者需要打破行為的刻板印象,從而評價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行為。
6.如何評價心理咨詢的長期療效?(10分)
答:評估心理咨詢長期療效的方法有:
(1)社會接受度評估
①評價內容。在評價社會接受程度時,主要評價求助者的行為表現及其對周圍環境的適應程度。內容包括與人的交流,學習或工作中的表現,與家人的相處,或者處理問題的方式和能力。根據這些行為表現,可以綜合判斷社會生活的適應性,作為咨詢效果的指標之壹。
②評價方法。第壹,對家人或周圍人的觀察。咨詢的長期效果是否令人滿意,取決於家人、配偶、親友,或者老師、領導等周圍人的觀察和評論。尤其是家庭成員,他們是非常重要的法官。第二,咨詢師自己的審核。它的優點是咨詢師非常清楚咨詢的目標方向,能夠對咨詢的預期做出專業的評價。
(2)自我驗收評估
①評價內容。首先,緩解或消除自我報告的癥狀和問題。這是最基本的考慮。這取決於求助者所抱怨的精神癥狀或問題的嚴重性在接受咨詢後是否得到了緩解或消除。第二,性格的成熟。整個人的性格是否變得更加穩重成熟,是自我接納的另壹個衡量標準。
②評價方法。首先,尋求幫助的人做口頭報告。咨詢效果好不好,首先取決於求助者本人的主觀報告。第二,量表評估。咨詢前後臨床量表評價結果是否有顯著性差異,可以作為療效的壹個較為客觀的評價指標。
(3)跟蹤調查
①隨訪。會診之後。根據客觀條件和雙方意願,可以隨訪3-6個月甚至更長時間。
②常見的回訪。回訪跟進的方式包括直接以求助者為調查對象,以與求助者熟悉的人為訪談對象。回訪求助者的方式有:跟蹤卡、通信、面談、電話。
7.請描述認知曲解的常見類型。(15分)
答:常見的認知曲解類型包括:
(1)黑或白的絕對思維
堅持壹個不切實際的標準,認為自己達不到這個標準的患者就是失敗者。這種思維方式導致完美主義,害怕任何錯誤和缺點。舉個例子,壹個老師因為在課堂上犯了壹個錯誤,就認為“現在都結束了”,“我壹文不值”。
(2)任意推斷
武斷推斷是指缺乏事實依據,草率下結論。“我哪裏得罪他了?他生我的氣了嗎?”實際上,
(3)選擇性概括
比如我在街上看到壹個同事匆匆路過,沒有打招呼,就以為這個同事有心事,沒有註意到他。
選擇性概括只根據個別細節對整個事件下結論,不考慮其他情況。如果壹個男青年約壹個女同學壹起去聽音樂會,但被婉言謝絕,他就認為自己被那個女同學討厭了,不會再有女青年和他交往了。這是壹種“以偏概全”。
(4)過度延伸
過度引申是指在壹個小錯誤的基礎上得出壹個關於整個人生價值的結論。如果母親不小心打碎了碗,
我覺得我“不是個好媽媽”。
(5)過度誇張和過度還原。
過分誇大和過分縮小是指誇大自己的錯誤和缺陷的重要性,貶低自己的成就或優點。偶爾壹個失誤,比如拍照的時候握手,壹張破照片,都會讓我覺得很可怕,別人也會把她當成沒用的人。當然,這也是過度的延伸。而當妳做壹件事的時候,妳覺得自己微不足道,這純粹是僥幸。
(6)個性化
個體化是指患者主動為他人的過錯或不幸承擔責任。把所有的不幸、意外或者別人的病都歸結於自己的錯誤,歸咎於自己。如果朋友因病去世,患者責怪自己忙於個人事務,沒有照顧好朋友的健康,因此感到內疚。
(7)選擇性被動凝視
選擇性消極凝視是指選擇壹個消極的細節,總是記住這個細節而忽略其他方面,使整個局面染上消極的色彩。比如壹個學生在考試中答錯了幾道題,於是對這些題念念不忘,甚至認為學校可能會讓她退學。事實上,她考得很好。正是因為這種負面信息選擇傾向,患者只在某種情況下讓負面信息過濾,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8)情感推理
認為自己的負面情緒壹定反映了事情的真實情況,比如:“我覺得自己很失敗,所以我是個失敗者。”“我覺得很失望,所以我的問題解決不了。”“我感到內疚,這意味著我壹定做了什麽壞事。”這種“跟著感覺走”的情感推理,阻礙了對事物真實情況的認識,使人陷入認知曲解而無法自拔。
(9)“應該傾斜”
“應該傾向”是指患者經常用“應該”或“必須”等詞語來要求自己和他人,如“我應該這樣做”、“我必須那樣做”,這就意味著為自己堅持壹個標準。如果行為沒有達到這個標準,他們會用“不該”之類的話來責備自己,感到內疚和後悔。如果別人做的事情不符合他們的期望,他們會感到失望或怨恨,認為“他不應該那樣做。”
(10)亂貼標簽
這也是壹種以偏概全的形式,以為可以隨便給自己的問題貼個標簽。比如“我是天生的失敗者。”“我好貪婪,好醜陋,好可惡,跟豬壹樣。”其實這是把對整個人的評價和別人的壹些行為錯誤混為壹談,“人不等於人的錯誤。”
以上10類型的認知曲解比較常見,除此之外,還可以列舉壹些。需要指出的是,同壹患者可能會出現幾種類型的認知曲解。通過分析客觀事實與消極自動思維的關系,往往可以揭示出邏輯錯誤。
8.應該選擇什麽樣的心理測試來檢查這個案例,請說明原因。(10分)
答:這個求助者可以選擇的心理測試及其理由如下:
(1) MMPI測驗可用於了解委托人的病理性人格特征,也可作為區分精神疾病的依據。
(2) EPQ測驗可以用來了解求助者的人格特征。
(3)可以選擇SCL-90測驗來了解求助者的身體自我評價和程度。
(4) SAS測試可用於了解求助者的焦慮程度。
(5) SDS測試可用於了解抑郁的程度和情緒。
二級心理咨詢師專欄為您推薦: